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和方法:经肝活检诊断为慢性迁延性肝炎(CPH)51例,均做PCR、斑点杂交进行肝组织、血清HBVDNA检测,同时用ELISA方法检测了HBV血清标志物。结果,HBVDNA检出率依次为肝组织PCR941%(48/51)、血清PCR922%(47/51)和肝组织斑点杂交902%(46/51)。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χ2=0495,P>005)。各项血清标志物总检出率HBsAg372%(19/51),HBeAg333%(17/51)和抗-HBe215%(11/15),显著低于PCR和斑点杂交HBVDNA的检出率(χ2=30.9,P<0005)。在抗-HBe(+)的11例患者中10例检出肝组织和血清HBVDNA,8例抗-HBs(+)患者,6例肝组织及血清PCRHBVDNA阳性,结论:表明抗-HBe(+)及/或抗-HBs(+)不能代表HBV复制停止或被清除,并且肝脏病变可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抗Sa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测定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中抗Sa抗体的阳性率,着重分析抗Sa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意义。方法从人胎盘中提取Sa抗原,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了40例健康人及478例各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中的抗Sa抗体,并分析了该抗体与RA的某些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抗Sa抗体在各组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RA为31.9%(61/191),干燥综合征为3.0%(2/67),系统性红斑狼疮为4.3%(2/46),白塞病、肌炎/皮肌炎、其他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及正常人中均为0。研究分析表明,抗Sa抗体对RA的诊断敏感性为31.9%,特异性为987%,阳性预报率为93.8%,阴性预报率为71.3%。与抗Sa抗体阴性的RA患者相比,抗Sa抗体阳性的患者在关节受累、晨僵、血沉、抗核抗体、X线分期和二线药物的使用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我们在国内首次制备了Sa抗原,并建立了Sa抗体的检测方法,它是一种不同于类风湿因子、对RA诊断较为特异的新型自身抗体。该抗体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能否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和分型尚需更多病例的积累和观察。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甲状腺受累情况。方法:分析41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和抗甲状腺抗体。结果:15例(366%)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13例为临床型甲状腺功能低下,2例为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低下。9例检测了抗甲状腺抗体,5例升高。30%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症状。甲状腺功能低下和功能正常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比较表明,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眼干、发热多见,血沉增快、γ球蛋白增高和白蛋白降低更为明显,而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腮腺肿大多见。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并不少见,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的检测HBV基因及其抗原在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BV抗原,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HBV基因.结果在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HBxAg,preS1,preS2,HBsAg和HBcA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5%,40%,40%,10%和0%;在19例癌旁肝组织中,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42%,479%,479%,316%和316%.在4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HBVDNA,X基因,preS基因,S基因及C基因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5%,70%,475%,40%和425%;在33例癌旁肝组织中,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79%,848%,636%,697%和667%.结论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与HBV慢性感染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与HBVX基因及其蛋白在肝癌发病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核利福喷丁(L)的疗效;缩短疗程或全程间歇以减少用药次数;观察全程应用吡嗪酰胺(Z)对疗效及毒副反应的影响。方法以利福平(R)为对照,采用5个月疗程方案(Ⅰ组2SHRZ/3R2H2Z2,Ⅱ组2SHRZ/3L1H2Z2)、6个月全间歇方案(Ⅲ组2S3H3R3Z3/4L1H2Z2,Ⅳ组2S3H3R3Z3/4L1H2E2),观察Z的全程应用结果,巩固期以乙胺丁醇(E)为对照。366例初治菌阳肺结核随机分入以上4组。结果(1)339例完成疗程者中329例治疗成功,满疗程时痰菌阴转率Ⅰ~Ⅳ组分别为970%、941%、1000%、972%。X线病灶有效率依序为960%、976%、1000%和944%。5个月组与6个月组空洞关闭率分别为77%及76%。各组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见严重副作用。(2)305例完成3年随访,Ⅰ、Ⅱ、Ⅲ、Ⅳ组细菌学加X线复发分别为2、3、6和3例。结论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L是长效、高效、安全、便于督导的新药;巩固期用Z无必要;现有基本药物合理联用有可能缩短疗程为5个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导致糖尿病酮症(DK)及酮症酸中毒(DKA)患者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DK或DKA患者99例,其中ALT及AST均异常升高11例(A组),单项ALT异常升高13例(B组),肝功能正常75例(C组),对以上各组患者的血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尿素氮(BUN)、血糖(BG)和血浆渗透压(OSM)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A,B两组患者的CO2CP明显低于C组(P<001,t=633和t=643),而BUN则明显升高(P<001,t=361,AvsC;P<001,t=435,BvsC),A组的BG(P<005,t=284)和血浆OSM(P<005,t=310)水平也显著高于C组,而B组患者的BG及血浆OSM与C组比较无差异;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CO2CP明显降低(P<002,t=271),BG(P<005,t=289)和血浆OSM(P<005,t=236)明显升高.此外,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转氨酶异常升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Ⅱ型糖尿病患者(P<005,χ2=438).结论酸中毒和脱水是导致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患者肝损害的重要因素,酸中毒及脱水程度与肝损害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P16蛋白缺失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HBV感染与P16蛋白缺失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LSAB法)检测7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中的P16蛋白和HBsAg.结果有606%(40/66)的肝细胞癌(HCC)和750%(1/4)的胆管细胞癌(CCC)P16蛋白缺失;Ⅰ,Ⅱ,Ⅲ和Ⅳ级(按Edmondson标准)HCCP16蛋白缺失率分别为00%(0/1),441%(15/34),821%(23/28)和667%(3/4),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有癌旁肝组织的48例标本中,癌组织P16蛋白阴性率(726%)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412%,P<005).有625%(30/48)的HCC癌旁肝组织HBsAg阳性.HBsAg阳性病例与阴性病例的P16阴性率分别为733%(22/30)和667%(12/18),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16蛋白缺失与原发性肝癌相关,与肝癌的恶性发展关系密切,可能对预后有重要影响.HBV感染与P16蛋白缺失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临床、生化及免疫学特点.方法 选择2005年1月~ 2010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208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208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及免疫学特点.结果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以40岁以上女性多见,30.8% (64/208)的患者确诊时已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及γ球蛋白升高更为明显(P<0.05),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以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升高更为明显(P<0.05).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常合并1种或多种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合并干燥综合征最为常见,自身免疫性肝炎组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合并干燥综合征的发生率均达30%以上.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均有1种或多种自身抗体阳性,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炎组抗核抗体(ANA)阳性率为88.2%,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为7.4%,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阳性率为4.4%;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ANA阳性率为86.6%,AMA阳性率为97.6%,AMA-M2阳性率为95.9%.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共51例(60.0%)患者单用或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后肝脏酶学指标改善.结论 生化、免疫学、自身抗体等检查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熊去氧胆酸在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抗着丝点抗体7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研究抗着丝点抗体(ACA)与临床疾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了71例ACA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CA可有多种疾病中出现,其中系统性硬化症30例(42.2%),干燥综合征10例(14.1%),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8.5%),类风浊关节为5例(7%)局限型硬皮病5例(7%),仅有雷诺现象介诊断不清者4例(5.6%),CREST综合征、重叠综合征、不明原因肝硬化、闭塞性脉管炎各2例(2.8  相似文献   

10.
自身免疫性肝炎特异性靶抗原的表达及免疫学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克隆、表达可溶性肝抗原(SLA)及细胞色素P450 2D6(CYP 2D6)。方法 采用 RT—PCR技术从人肝组织poly(A)+RNA中扩增SLA及 CYP 2D6 cDNA,经BamH Ⅰ、Hind Ⅲ双酶切定向插入载体PQE-30并在大肠杆菌M15中表达。对表达载体PQE—30/SLA、PQE—30/CYP 2D6中的目的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表达产物用 SDS—PAGE、免疫印迹方法鉴定。结果 表达产物经 SDS-PACE和免疫印迹分析后在分子量 4.7 × 104和5.0 × 104处各有一条明显的蛋白带,并分别能特异性与抗SLA、CYP2D6阳性血清反应。结论 表达SLA、CYP2D6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及其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肝炎后肝硬变肝损害与细胞免疫功能(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变(PHC)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及其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51例PHC患者,包括ChildPuphA级20例、B例18例、C级13例和22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经用FicolHypaque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后,采用3HTdR掺入技术测定了淋巴细胞转化,IL2和NK细胞活性.结果在PHC患者淋巴细胞转化指数(SI)、IL2活性(SI)和NK细胞活性(%)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181±130VS349±217,P<001;81±60VS136±58,P<001;403±217VS613±205,P<001).免疫功能缺陷与ChildPuph分级有关,C级明显低于A、B级(P<001),B级低于A级(P<005).结论PHC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且与肝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双倍剂量雷公藤多甙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76,自引:12,他引:76  
目的:首次应用双倍剂量雷公藤多甙(TⅡ)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前瞻性观察其疗效。方法:18例单纯肾病综合征患者(8例IgAN,4例IgMN,6例MsPGN)均服用TⅡ2mg/(kg.d)4周,观察蛋白尿变化及副反应。结果:15例肾病综合征获得完全缓解,总缓解率达833%,其中IgAN(7例),IgMN(3例),MsPGN(5例)的缓解率分别为875%,833%,750%。15例中12例在服药2周内获得缓解,部分对皮质激素不敏感者双倍剂量TⅡ仍然有效,无效仅2例。尿蛋白平板电泳分析标明对TⅡ敏感者尿蛋白呈高度选择性,而对TⅡ不敏感者含有较多大分子及小分子量蛋白质。所有患者均能耐受双倍剂量TⅡ,消化道反应及对肝细胞的损伤作用轻微,无一例出现严重白细胞减少。分别有2例患者在TⅡ迅速减量及继发上呼吸道感染后肾病综合征复发,但重新采用大剂量TⅡ或延长治疗时间仍有效。结论:双倍剂量TⅡ对临床表现为单纯肾病综合征,组织学病变为系膜增生的多种肾小球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EAH)模型的建立.方法用♀重130g~160gWistar大鼠分成8组,♀重25g~35gBALB/c小鼠分成2组(每组n=6).Ⅰ组为PBS对照组;Ⅱ组为CFA;Ⅲ组为大鼠S10025mgip;Ⅳ组为大鼠S10025mg加CFAim;Ⅴ组为大鼠S1005mg加CFAip;Ⅵ组为大鼠S10010mg加CFAip;Ⅶ组为大鼠S10025mg加CFAip;Ⅷ组为小鼠S10025mg加CFAip组;Ⅸ组为大鼠S10025mg加CFAip给小鼠组;Ⅹ组为小鼠S10025mg加CFAip给小鼠组.观察生存率、肝功能、免疫球蛋白、肝脏的病理改变.结果用同种肝抗原S100辅以福氏完全佐剂腹腔免疫Wistar大鼠可诱导EAH模型,该法形成率高(98%)、死亡率低(2%).病理检查显示典型的EAH病变.wk5血清ALT为200IU/L、IgG为55g/L.结论S100可以诱导典型的EAH模型  相似文献   

14.
对466例HBV慢性无症状携带者(ASC)进行了为期3年的临床、肝活检及血清标志物的动态观察研究。在此期间,466例中有46例出现临床显性发病,约占样本的10%,可能与饮酒量过多、乱用药物、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14例行第2次肝穿刺,提示:原肝组织正常者几年内相当稳定,病理很少变化,原有病理改变者不易恢复。ASCHBsAg每年转阴率为1.63%,抗-HBs年转阳率为0.34%,HBeAg年转阴率为3.85%,抗-HBe年转阳率为2.74%,抗-HBc无1例阴转。  相似文献   

15.
利福平与异烟肼合用致肝损害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目的为探讨利福平与异烟肼合用致肝损害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94例应用利福平与异烟肼治疗的初治结核患者进行了临床与病理分析,其中28例行经皮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另17例行两次肝活检。结果59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者,治疗后出现肝功能异常21例(35.6%),135例HBVM阴性者中13例(9.7%)肝功能异常,两组比较P<0.01。且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变化与肝脏病理损害程度大致成正比。当停用利福平和异烟肼或减量后,其ALT与肝脏病理损害大多在6周以内恢复正常。利福平(R)与异烟肼(H)致肝病理损害与慢性乙型肝炎比较本质上无明显差别,但表现形式上有两点不同:汇管区炎症细胞不同,前者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后者以淋巴细胞为主;前者肝内胆汁淤积发生率较高。结论抗结核治疗时HBVM阳性者比阴性者更易发生肝损害,与其用药前即存在肝病理损害有关;RH与乙型肝炎病毒致肝损害的机理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6.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和病理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 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的临床表现,肝活检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总结14例AIH肝脏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肝病理活检结果。结果 AIH主要影响女性,女:男为13:1,年龄28-66岁,伴有迁延性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saminase,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异常,高球蛋白,高γ  相似文献   

17.
螺旋藻预防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降低抗结药物肝损害,观察螺旋藻预防肝脏损害的作用。方法 螺旋藻与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螺旋藻胶囊3粒口服,每日3次,服用6个月。结果 螺旋藻治疗组6个月末肝损害发生率为2.4%,对照组为1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螺旋藻无毒副作用。结论 螺旋藻与抗结核药物联用可显著降低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血清中IV—C,HA,LN异常程度与肝纤维化临床诊断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血清Ⅳ-C,HA,LN水平与肝纤维化临床诊断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对142例各型肝病患者血清进行联合检测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含量半进行分析,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Ⅳ-C含量高于正常人群含量3倍以上者占75.0%,66.6%,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轻度)患者高于正常值的2~3倍占92.3%,68.4%,但无超过3倍以上  相似文献   

19.
急性砷中毒1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口服砷中毒117例,经静脉注射二巯基丁二酸钠(DMSA-Na)或口服二巯基丁二酸(DMSA)治疗,115例在3周内痊愈出院,2例有重度周围神经病变并发症者,住院6周痊愈出院。117例住院时尿砷平均值为3.31mg/L(0.22.31.06mg/L),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7.69%,肝脏损害发生率32.54%,心电图S-T.T改变发生率为35.9%。  相似文献   

20.
小剂量山地明治疗再障17例,其中CAA9例,SAA-Ⅰ5例,SAA-Ⅱ1例,PTCA2例。剂量为200-300mg/d,分两次口服,平均3.5-5mg/(kg.d),疗程3-6个月,除2例PRCA外余同时口服康力龙4-6mg/d,结果:基本治愈3例,缓解1例,明显进步6例,见效7例,总有效率5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