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粒细胞无形体引起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是发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新发传染病.按最新的分类标准[1],无形体属立克次体目,无形体科,变形菌纲,α亚群,人粒细胞无形体与以前命名的马埃立克体和嗜吞噬埃立克体同属无形体科(Anaplasmataceae)无形体属(Anaplasma)中的一个种,即嗜粒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a),其主要寄生在人粒细胞的胞质空泡内.  相似文献   

2.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染疫的蜱叮咬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注入人体引起的一种新发人兽共患疾病,人感染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除有发热、不适、头痛、肌痛等临床特征外,常伴多脏器损害,从报告的病例数量呈逐年增加,分布范围呈逐年扩大,已构成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为我国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深入研究和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病原的分类地位与基本形态、基因特征与结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记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病原学;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流行特征描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流行病学;从发病机理与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与并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和临床治疗等方面阐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临床学;从血常规与生化检查、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等方面报告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实验室检査技术;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论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预防控制。基于上述较系统地概述了我国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正>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是由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无形体病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我科于2008年5月收治3例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病人,现将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6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播疾病.自1994年美国报道首钳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以来,近年来美国每年报道的病例约600~800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摸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发病特点和流行特征。[方法]2010年9月,对莱州市1例血清人粒细胞无形体核酸阳性病例及其居住环境、该村家畜养殖及蜱虫孳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患者于2010年8月11日发病,8月13日住院治疗,按照人粒细胞无形体疑似病例采集相关标本送检,给予多西环素等经验性治疗,病情好转出院。9月8日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患者血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核酸阳性。调查时在患者所住村庄的狗、羊、牛身上及草丛中均有蜱虫发现。患者发病前无蜱叮咬史。[结论]这是一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确诊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新疆北部边防部队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莱姆病、森林脑炎3种蜱传疾病的流行概况。方法采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森林脑炎IgG抗体;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莱姆病IgG抗体。结果共采集新疆北部地区边防官兵血清标本135份,其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阳性率57.04%(77/135),森林脑炎阳性率17.04%(23/135),莱姆病阳性率5.19%(7/135),3种疾病同时复合感染率0.74%(1/135),莱姆病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复合感染率2.22%(3/135),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与森林脑炎复合感染率8.15%(11/135),莱姆病与森林脑炎复合感染率1.48%(2/135)。结论新疆北部某边防部队官兵中存在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森林脑炎、莱姆病的感染和流行,并有3种疾病的复合感染,其中森林脑炎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或莱姆病复合感染较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蜱传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从事林区野外工作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血清学调查,发现2例被蜱叮咬后发病住院的病例,结合回顾性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修正诊断为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为进一步开展调查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人粒细胞无形体IgG抗体,对阳性人群逐一进行蜱叮咬史等及临床资料调查,核对住院或门诊病历。[结果]2例住院患者均有明确被蜱叮咬史和较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为“昆虫咬伤伴感染和发热待查”。经抗生素治疗痊愈。目前血清学检测人粒细胞无形体IgG抗体滴度分别为1:64和1:128,其中1例莱姆病和恙虫病抗体均阳性,另1例恙虫病抗体阳性。修正诊断为“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合并莱姆病、恙虫病混合感染”。[结论]武夷山林区有嗜粒细胞无形体感染病例,应进一步在该区开展粒细胞无形体病病原和疫源地等调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蜱类自然感染粒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的状况,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对野外采集的蜱类样品的核酸(DNA)提取、聚合酶链反应(套式PCR)、凝胶电泳分析以及核酸序列分析等,对蜱类携带的粒细胞无形体进行确认。结果在大连地区采集的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中检测到粒细胞无形体。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注册的粒细胞无形体核酸序列有高度的相似性(97%~99%)。结论我国大连地区存在蜱粒细胞无形体感染。应加强对该地区蜱类的监测和控制,防止因蜱类叮咬导致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染病.1994年美国首次报道[1,2],2006年美国报道的无形体病病例数为600多例[3].  相似文献   

10.
人粒细胞无形体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粒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是新发蜱传病原体,主要引起人无形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其次为嗜酸性粒细胞,急性期90%的粒细胞受到感染.病原体在宿主细胞内聚集,被囊膜包裹成小体,称为包涵体[1].该病主要表现发热、头痛、精神萎靡、肌痛等感冒样症状,部分患者有关节痛、胃肠道(恶心、呕吐和腹泻)、呼吸道、肝脏、中枢神经等症状,很少出现皮疹.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贫血、肝转氨酶升高[1].  相似文献   

11.
无形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无形体病(Anaplasmosis)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引起,主要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的蜱源立克次体疾病。其病原体无形体(Anapasma)为革兰阴性细胞专性寄生菌。HGA首例病例中性粒细胞内所见细菌最初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Ehrtichia chaffeensis),但针对查菲埃立克体的实验室检查全部是阴性。后期对13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描述人传“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方法搜集疫情发生地的全部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并与以往报道的蜱传“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临床特征相比较,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人传“粒细胞无形体病”具有该病高热、WBC和PLT进行性下降等典型临床特点,热程1~6d。潜伏期4~13d,中位数为7d。与死亡病例(首例病人)病后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感染率为14.3%。与病人在危重时有过密切接触者发病率为23.1%。8例续发病例血标本检测到嗜粒细胞无形体16SrRNA基因,恢复期血清特异抗体IgG阳转,滴度1:64~1:128。结论这是迄今首次报告的人传“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也是首次报告“粒细胞无形体病”可造成医源性感染。该病在早期病情较轻时可能没有传染性,与病人在危重时有过密切接触者被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应加强隔离和防护。  相似文献   

13.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引起的一种经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主,严重者可进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大出血及继发感染.近年来,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该病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此文将围绕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治疗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健康必读》2008,(5):15
据卫生部网站消息,卫生部近日印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提高医务人员对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认识,加强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病例诊断与报告、标本采集与检测、疫情控制与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浉河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共报告52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中的13例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感染途径以蜱叮咬传播为主,占13.46%;35~79岁者占发病的88.46%;病死者多在发病8天内死亡。结论信阳市浉河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以蜱叮咬传播为主,有蜱接触史,35~79岁人群易感;对疑似病例及早使用抗生素,为避免出现并发症等采取经验性治疗,84.62%的病例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6.
关注     
壁虱咬一口可能会丧命据卫生部网站消息,卫生部近日印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提高医务人员对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认识,加强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病例诊断与报告、标本采集与检测、疫情控制与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工作。卫生部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乙、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相似文献   

17.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一类新发的重要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是通过蜱叮咬、破损的皮膜黏膜接触含病原体血液而感染发病。2009年我县发生1例不明原因疾病,经现场调查,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确诊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0月,固镇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现将该病例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宁武县森林革蜱无形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无形体引起的新发蜱传人兽共患病,在我国一些地区广泛存在[1,2].该病传播媒介主要为硬蜱.宁武县是山西省重点林业县,生态环境适宜蜱的生长和繁殖,农林作业及家畜养殖人员多数有蜱暴露史或叮咬史.为此,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无形体研究室合作对该地区进行无形体病原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0.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人类通过节肢动物人虱、鼠蚤、蜱或螨的叮咬而感染立克次体.近几年,恙虫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至少存在10余种立克次体病,其中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北亚蜱传斑点热、黑龙江蜱传斑点热、内蒙古蜱传斑点热、Q热、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以及巴尔通体病等疾病[1-3].为了解北京市立克次体病的发病趋势及流行规律,为合理制订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05 -2010年北京市恙虫病、斑疹伤寒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3种立克次体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