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鼻插管口腔松解减压复位后路融合固定治疗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于本院骨外科收治的18例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鼻插管口腔松解减压复位后路融合固定治疗.分析该术式的治疗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手术耗时在3.2~6 h范围之内,平均手术时间(4.22±0.54)h;手术出血量为550~780 mL,平均(652.20±55.23)mL;术后3 d采用CT复查,结果显示寰枢椎脱位关节复位理想,固定位置令患者满意,且椎弓根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关系理想.术后随访12个月,寰枢椎获得良好的骨性植骨融合,未发生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等方面的合并症;本组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畸形患者术后JOA评分及颈椎伸屈活动度均分别显著大于术前(P均0.05),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本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均分别显著高于术前(P均0.05).结论经鼻插管口腔松解减压复位后路融合固定治疗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畸形的临床疗效显著,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后路侧块钉板内固定术的适应证与疗效.方法 对齿状突骨折12例(Ⅱ型骨折8例,Ⅲ型骨折4例,均伴有寰枢椎脱位)者,术前予颅骨牵引5~7 d,在全麻下行后路侧块钉板内固定术.结果 12例平均随访16.5个月,齿状突骨折全部骨性愈合,寰枢椎脱位满意复位10例,改善2例,复位满意率为83.33%.结论 后路侧块钉板内固定能使齿状突骨折获得良好的稳定性,与其它术式相比,有着更广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加自体松质骨颗粒植骨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14例。结果寰枢椎获解剖复位13例,大部分矫正1例,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生与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并发症、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9-36个月,临床症状均缓解。结论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应用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8例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减压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行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脊柱结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1);两组矢状面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指数、伤椎楔变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 01),两组神经功能恢复分级、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两种手术治疗伴神经功能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效果相当,但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的创伤少、疼痛轻、出血量少,且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椎板减压结合内固定术对氟骨病胸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09月至2019年09月间本院因氟骨病所致胸椎管狭窄症患者40例,均采用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VAS)、胸椎Cobb角及胸椎JOA评分。结果患者治疗前疼痛VAS评分(7.85±1.18)分;对比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为(2.65±0.88)分;术前胸椎Cobb角(40.25±4.20)度;对比术后6个月胸椎Cob角(19.61±2.42)度;术前胸椎JOA评分(4.28±0.55);对比术后6月胸椎JOA评分为(8.27±1.52)。通过对手术前后疼痛评分(VAS法)、胸椎JOA评分以及局部胸椎Cobb角的对比,各个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全椎板切除术联合内固定术治疗氟中毒引起的胸椎管狭窄症有一定效果,且对脊柱后凸有一定的矫正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神经损伤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Endobutton带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18例,采用双Endobutton带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参照Karlsson评价标准,根据肩部活动度、疼痛程度、肌力及肩锁关节复位X线表现情况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本组手术时间为(65±25)min,术中出血量为(110±45)mL。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5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周复查X线片示肩锁关节完全复位。按Karlsson疗效评定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优15例、良3例,未发现有内固定松动及脱出、关节再脱位等并发症。结论双Endobutton带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操作简单、关节复位满意,对关节干扰小,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无需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7.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照华 《山东医药》2009,49(6):80-81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43例。结果43例植骨完全融合,复位良好。术后JOA评分平均13.1分,明显高于术前的3.9分,P〈0.05。症状改善率93%。随访9~18月,平均14.2月,疗效优12例,良28例,可3例,差0例。结论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目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理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寰枢椎损伤内固定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迅  董志勇  冯皓宇 《山东医药》2010,50(28):33-34
目的探讨寰枢椎损伤内固定术的要点和适应证。方法对60例上颈椎不稳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采用颈枕固定融合术和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术,并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经3~24个月随访,X线片复查示复位良好、未出现上颈椎不稳,术后3个月植骨融合。有神经症状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寰枢椎损伤内固定术能使上颈椎获得即刻稳定,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09-01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33例(A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B组),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年11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复杂寰枢椎脱位的复杂因素并探讨其解决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复杂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复杂因素,分别采取Ⅲ型经口咽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Ⅲ)内固定术、深部磨削减压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型(CAD-RP)技术个性化手术及经口扩大入路技术等相应的特殊治疗措施。结果随访平均28个月,60例获解剖复位,8例接近解剖复位,受压颈髓获充分减压,脊髓减压改善率87.2%,神经功能改善率76.6%。发生颅内感染3例。结论针对性地分别采用以上4项技术能使一些复杂的寰枢椎脱位得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1.
许英杰  刘迎春 《山东医药》2009,49(38):64-65
目的观察Magerl法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采用Magerl法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26例。结果共植入螺钉52枚。随访8-36个月,术后JOA评分14.0-16.4分,平均15.40分。改善率平均78.13%±4.24%。术后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发生,植骨全部融合。结论Magerl法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尹锐峰  李刚  李振武 《山东医药》2010,50(14):66-67
目的观察前后路一期减压内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在全麻下行前后路一期手术,先行后路减压复位侧块钢板内固定,再前路减压植骨。结果平均随访14.2个月,11例均完全复位,内置物无松动、断裂,均呈骨性融合,无血管、神经等损伤并发症。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前后路一期内固定术是治疗严重下颈椎损伤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术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在寰枢椎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军  孙立新  王莉 《山东医药》2008,48(2):86-87
回顾性分析32例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比较轴位图像、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图像显示的病变情况.结果寰枢椎骨折21例(5例合并寰枢关节脱位),单纯性寰枢关节脱位11例.骨折线以MPR图像显示最佳,寰枢关节脱位以VR图像显示最佳.认为多层螺旋CT能对寰枢椎损伤作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价,是寰枢椎损伤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对低位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颈髓不完全损伤的效果.方法 选择低位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颈髓不完全损伤患者45例,分为上段组(C3~C4水平)20例、下段组(C5~C7水平)25例.两组均采用颈椎后路减压侧块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采用日本矫形科学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分评定脊髓感觉及运动功能.结果 4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椎弓根钉位置良好.术后44例肢体功能恢复良好,1例患者因肺部感染、褥疮等导致的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与入院时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感觉及运动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 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是治疗低位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颈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融合方案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老年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按融合方案分为两组,A组行腰椎后路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腰椎椎体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行腰椎后路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和内固定术。比较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滑脱复位率及丢失率、并发症、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B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且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术后2 w的滑脱复位率高于B组,而术后1年的复位丢失率低于B组,术中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1.11%)明显高于B组(8.89%),术后1年A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和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1年A组患者的JOA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板减压后外侧植骨融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有效复位椎体恢复腰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少儿上颈椎不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对8例4~10岁的幼儿上颈椎不稳患者施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结果全组8例均获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随访6~22个月,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X线、CT复查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植骨3~6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结论少儿具有进行寰椎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可行性,可作为治疗少儿寰枢椎不稳的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17.
薛友艳  徐爱桥 《山东医药》2004,44(11):18-19
1999年7月~2002年7月,我院应用Halo-vest(头胸背心)或Halo—vest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加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1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观察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9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5例采用钛板固定,对照组24例采用丝线悬挂,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JOA评分,末次随访术后椎板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术后测量颈椎曲度的改变,轴性症状发生率,以及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情况。结果经术后6个月~3年的随访,观察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2.5±16.0)%,对照组为(59.2±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板开门角度为(43.6±3.5)°,对照组为(40.5±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脊髓平均后移距离(2.97±1.8)mm,对照组为(2.96±1.7)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8.6±4.8)°,与术前(18.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7.0±5.6)°,与术前(19.9±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一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皆为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术式,但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更能降低术后再关门及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9.
张超  侯文根  徐海斌 《山东医药》2010,50(14):56-57
目的观察颈后前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颈OPLL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成形联合前路钢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结果18例术后随访10~36个月,平均30个月。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术后JOA评分提高2~9分,平均5.5分,症状改善率为71.43%。结论采用后路减压成形联合前路钢板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OPLL,具有病灶切除彻底、减压完全、安全有效的特点,是目前治疗该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分析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我院自2008 ~ 2011年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对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颈椎生理弯曲与椎间高度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3.5年(2~5年),所有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术前平均8.5±1.4分,术后JOA评分12.5±1.3分,末次JOA评分14.5±1.3分.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改善率优良率83.72%,患者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有明显恢复,患者术前术后颈椎生理弯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颈椎生理弯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患者术后椎间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稳定颈椎,恢复颈椎生理弯曲度及椎间高度,而且中远期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