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高血压是我国常见病及多发病。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进行了4次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的人群中1959年、1979年、1991年和2002年发病率分别是5.11%、7.73%、11.88%和18.8%,呈明显上升趋势。现在高血压患病率已超过1.6亿人,顽固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病率的10%以上。导致顽固性高血压的因素主要包括药物因素、外源因素、继发性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控制困难、患者用药不规范。处理顽固性高血压的对策包括:排除假性顽固性高血压;提高患者依从性;排除外源性因素的干扰;寻找可能存在的继发性高血压原因;掌握药物治疗的基本策略,规范用药、联合用药等。  相似文献   

2.
重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降压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UKPDS的资料提示,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能有效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因此,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高血压对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然而目前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控制达标率还很低,据ADA临床实践指南报告,美国800万糖尿病患者已有高血压但未诊断,而血压控制达标率还不足30%。我国2002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8.8%,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只有6.1%,而糖尿病患者的情况更为严重。因此,临床医生应对每一位初诊和(或)复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的血压测量,若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则需要在另一天再次测量,对确诊的患者应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求进行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我国部分地区高血压登记调查及治疗达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高血压人群的基线资料调查,了解我国高血压患者相关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疾病(心、脑、糖尿病及。肾病)的发生率以及不同危险分层和不同高血压类型的分布状态,并观察4周、12周经药物治疗后总体人群和不同危险分层及不同高血压类型患者的高血压治疗达标情况。方法前瞻性高血压基线调查,然后由医师根据日常医疗实践常规,自主选用不同药物及剂量进行4周、12周高血压治疗达标观察。共观察26655例。结果26655例患者中相关危险因素中缺乏体力活动、吸烟、体重指数增高、血脂紊乱分别占52.2%、34.4%、31.8%、24.5%;靶器官损害及伴随疾病中微量白蛋白尿、左室肥厚、临床诊断冠心病及糖尿病分别占21.0%、23.6%、20.1%、26.7%;平均收缩压(158±14)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94±11)mmHg,其中1、2、3级高血压分别为42.1%、43.2%、15.6%;危险分层中低危、中危、高危及重度高危分别为3.2%、22.2%、21.1%及53.3%;男性平均危险程度高于女性;高血压类型以混合性高血压最多,占77.2%,单纯收缩及舒张性高血压分别为20.4%、2.4%。4周、12周药物治疗达标率分别为50.2%及56.7%。随危险分层增高,达标率依次下降。糖尿病、肾病患者达标率显著低于平均水平。收缩压达标率显著低于舒张压。不论4周或12周,达标患者平均每人用药均在1.5种以上,60%患者需用2种或3种药物才能治疗达标。结论国人高血压合并相关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伴同疾病发生率高,除积极降压达标外,加强综合治疗十分重要。在日常医疗模式下,通过加强对患者的登记随访、联合用药及督促指导在毪国宴瑚高向乐榨制率的昂著椹高县切空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加强降压治疗较常规治疗能否进一步降低高血压高危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以及长期随诊血压变异性是否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将763例患者随机进入强化治疗组(382例)和对照组(381例)。记录第4周、3个月、6个月及此后每6个月的血压值及主要终点事件。结果在平均4.5年随访期间,强化治疗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为(133.8±6.6)/(79.7±5.5)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151.7±12.7)/(87.7±8.0)mmHg,P〈0.001]。强化治疗组随诊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标准差(SD)及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异系数(C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强化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降低78%,致死和非致死性中风减少72%,总死亡率和心血管病死亡率分别降低64%和82%(P均〈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最终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标准差是终点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强化降压治疗使血压降至132/80mmHg左右时可以显著地降低高血压高危患者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随诊的血压变异性是高血压高危患者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社区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以上海浦东新区城乡结合部3个社区(周浦、康桥、航头)居民中的卒中患者为调查对象,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892例。其中480例有卒中再发史(再发组),412例无再发史(首发组)。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卒中常见危险因素,血压控制、药物二级预防、康复治疗等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发组中有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糖尿病、高脂血症、体质量指数≥24kg/m^2患者的比率高于首发组,年龄高于首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收缩压控制≤140mmHg、规范服用活血化瘀类药、进行康复治疗患者的比率低于首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2,95%CI:1.015~1.050)、高血压(OR=2.782,95%C1:1.812~4.271)、冠心病(OR=1.654,95%CI:1.138~2.404)、糖尿病(OR=1.803,95%CI:1.200~2.709)、体质量指数≥24kg/m。(OR=1.438,95%CI:1.074~1.926)是影响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康复治疗为卒中再发的保护因素(OR=0.832,95%CI:0.696~0.996)。均P〈0.05,或P〈0.01。结论社区卒中二级预防应加强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超重或肥胖等因素的治疗与控制,康复治疗可降低卒中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血压分类和标准,定为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或舒张压≥90mmHg,均为高血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人日趋增多。以我国现有医疗卫生条件及人均生活水平,不可能让这一庞大人群都住院治疗,因此,在医疗机构指导下的家庭保健与护理对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结构改变的关系。方法 根据诊所血压控制水平将179例患者分为3组:Ⅰ组患者诊所血压控制满意(血压〈140/90mmHg);Ⅱ组患者诊所血压未控制(血压≥140/90mmHg)但自测血压正常;Ⅲ组患者为顽固性高血压。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观察并比较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结构、功能的特点。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勺型组,≥10%为勺型组。结果 Ⅲ组的非勺型患者(66.7%)较Ⅰ组(44.4%)及Ⅱ组(48.0%)显著增多(P〈0.01)。Ⅲ组的左室肥厚患者(62.7%)较Ⅰ组(11.7%)及Ⅱ组(34.1%)显著增多(P〈0.01)。3组勺型和非勺型患者间的左室肥厚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治疗后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控制水平、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结构改变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一直处于增长态势,每5个成人中2人患高血压;2002年发病人数1.6亿,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达到2亿人。但我国在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卢成志主任借鉴国际上的治疗经验,在我国率先运用经导管射频消融法去肾动脉交感神经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疑是我国高血压诊疗水平提升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是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会长霍勇教授在顽固性高血压诊疗新进展媒体见面会上做出的中肯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较大人群、较广的地理覆盖面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提供中国人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最化关系的数据;探讨收缩压和舒张压作为危险因素标识或致病因素在与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的关系上存在的差别;分析血压对急性脑卒中和冠心病事件发病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别及控制血压对预防这两种疾病的公共卫生意义;初步评价现行的高血压诊断、治疗和分级标准。方法: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29488人基线血压水平和1992-1999年共138177.1观察人年中生心血管病(包括脑卒中和冠心病)事件发病的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对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进行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两均可作为预测生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的有效标识,但收缩压水平对急性心血管病事件,特别是脑卒中危险的影响强度明显大于舒张压,收缩压≥180mmHg(1mmHg=0.133kPa)组与收缩压<120mmHg组人群相比,生心血管事件发病危险单因素分析时高22倍(脑座中31倍,冠心病8倍),多因素分析时高11倍(脑卒中16倍,冠心病4倍)。血压对于与急性脑卒中事件和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影响无论在强度、影响方式和预防的公共卫生意义上存在明显差别,人群中79.7%的脑卒中事件可归因于血压的升高,但只有36.6%的冠心病事件可归因于血压的增高因血压各分级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病危险随其他危险因素存在的数量而上升。结论:高血压是目前中国人群最重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效的防治高血压是减少我国心血管病负担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11省市自然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本文对全国11省市35-64岁男女两性27527人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男女两性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5.0%和13.9%,45岁以前男性患病率是女性的1.7倍,45岁以后两性无明显差异。(2)存在明显地区间差异,呈北高南低,最高与最低之比,男性为12:1,女性为4.8:1。(3)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45岁以后明显上升:(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女两性高血压患病率与体质指数、年龄、家族史、血糖、腰臀围比、心率和体力锻练独立相关。(5)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在高血压个体中有聚集现象,高血压患者中伴有任一其它危险因素的占58.9%,非高血压患者伴有任一其他危险因素的占49.3%(P<0.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上海汉族人群中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A930G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NADPH氧化酶p22pb“亚基-A930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结果共纳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8例和对照组151例。高血压脑出血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和三酰甘油水平以及吸烟和饮酒的患者构成比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均〈0.05),AA、AG和GG基因型(42.2%、44.5%、13.3%对63.6%、27.8%、8.6%;x212.757,P=0.002)以及A、G等位基因(64.5%、35.5%对77.5%、22.5%;X2:8.734,P=0.001)频率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优势比(oddsratio,OR)13.95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42~26.879;P〈0.001]、载脂蛋白A≥0.99mmol/L(OR 3.139,95%CI 1.012~9.733;P=0.048)和AG+GG基因型(OR2.333,95%CI 1.253~4.342;P=0.008)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国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NADPH氧化酶D22phox亚基~A930G多态性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1079名职工15年血压变化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079名职工15年的血压变化情况和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参照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的有关标准,对6个基层单位1079名职工于1983年和1998年分别进行了血压调查。结果:(1)血压均值;:收缩压男升高22mmHg,女升高16.9mmHg,舒张压男升高11mmHg,女升高12.7mmHg(P<0.05);(2)高血压患病率升高26.1%,其中男升高25.03%,女升高28.28%(P<0.05);(3)正常血压者15年内有27.9%成为高血压,年发病率1.86%;临界高血压者72.6%成为高血压,年发病率4.84%;(4)高血压控制率2.95。(5)高血压与脑卒中发病率密切相关(P<0.001);(6)高血压服药率46.65,服药种类以复方降压片为主,占25.2%;(7)服用药治疗对高血压控制和脑卒中发病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该人群血压均值和高血压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高血压控制低,脑卒中患病率高,药物治疗效果差。应大力开展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增强保健意识中强对基层高血压病人服药的监控,进一步提高高血压管理率和控制率。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杂志》2006,14(6):476-476
该研究评估高血压发生率,探讨高血压危险因子与心血管病的关系(Hypertension,2006,47:403—409)。共有4549名美国印地安人参加Strong Heart Study检查3次。高血压指SBP≥140mmHg,DBP≥90mmHg或现在服用降压药。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生率在性别方面无区别。矫正其他危险因素后,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子有:高血压前期vs正常血压多3倍;大量白蛋白尿与微量蛋白尿vs正常比为3.47:1.72;糖尿病vs非糖尿病比为1.56;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贵阳市城乡老年人群(≥60岁)卒中流行现状及常见危险因素与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以现况研究设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贵阳市2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镇的≥60岁常住居民进行卒中患病率及常见危险因素的调查。按每10岁为一个年龄组(80岁及以上归人一组),描述卒中的流行现状及常见危险因素的分布特征。结果①贵阳市城乡≥60岁老年人卒中患病率为5.4%(392/7299)。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5.8%对4.4%,P=0.013);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对5.2%,P=0.458)。随着年龄的增长,城市和农村卒中患病率均有增高的趋势(P〈0.01)。②高血压患病率为40.8%(2977/7299)。血压正常组卒中患病率为2.6%(65/2539),高血压前期组(血压:120~139/80—89mmHg)为5.9%(106/1792),高血压组为7.1%(211/2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不论男女卒中患病率均下降;随着体质量指数的增高,卒中发病率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压前期、高血糖、心脏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喜高盐饮食是卒中的危险因素,高学历是保护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贵阳市城乡老年人群卒中患病率为5.4%。高血压是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学历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1993年10月29日,在阜外医院报告厅举行了第二国际冠心病高血压学术会议──高血压专业有讨会,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典、中国的200多位学者专家出席了会议,由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和有关专家主持了会议。15位中外学者作了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如下:1.高血压流行病学:肉寿淇教授代表中国高血压调查协作组报告了卫生部组织的1991年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结果。30个省市自治区抽查15~74岁人群923048人,发现高血压(SBP≥140或/和DBP≥90mmHg)总发生率为12.5%(城市15.1%,农村10.1%),估计全国近1亿人口为高血压…  相似文献   

16.
中国老年人高血压的流行病学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1991年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国≥60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是40.4%,依此推算目前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超过5450万人,并且其人数在继续增加,增加的主要原因有:(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WHO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65岁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0%,2020年为11.0%,到2040年将达到19.7%。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24h平均脉压(APP)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9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心脏超声检查,根据有无LVH分为两组:LVH组和非LVH组,再以PP≥60mmHg、PP〈60mmHg分为2个亚组。结果LVH组与非LVH组24hAPP分别为(76.3±16.5)mmHg和(56.3±10.6)mmHg,收缩压分别为(156.4±7.26)mmHg和(146.7±11.0)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舒张压分别为(92.5±5.17)mmHg和(90.2±6.2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60mmHg组LVH发生率较PP〈60mmHg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24hAPP与LVH密切相关,脉压增大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北京住院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及治疗达标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北京市三级医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改变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通过超声诊断技术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参数,并对患者的年龄、血压水平、合并的危险因素及疾病、降压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分析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106例,平均年龄63.78岁,平均血压145.97/84.23mmHg(1mmHg=0.133kPa)。75.5%的患者至少合并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患者比例明显增高。有近30%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调查中发现,左房扩大和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心脏损害。多因素分析显示,较高的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水平、老年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血压达标率(血压〈140/90mmHg)为32.1%,单药治疗达标率为38.1%。钙拮抗剂和利尿剂是使用最多的两类降压药。结论要重视血压的治疗达标和多重危险因素共同干预以延缓或逆转高血压心脏损害的发生发展,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9.
近二十年来,我国高血压和肥胖的发病率大幅上升,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一项中国人群的大样本调查发现,不管采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ATPⅢ)、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或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标准,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均有70%~100%符合中心性肥胖标准、80%~90%符合血压异常标准。目前,临床上单纯血压升高的患者比例约为10%。高血压更多的是以多重危险因素聚集的方式出现,如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肥胖性高血压口。。各种代谢危险因素出现往往先于高血压,血压升高可能是代谢异常的一种后果或重要的中间环节,心肾血管损害则是高血压与代谢异常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40岁及以下青年高血压人群臂间收缩压差异(sIA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参加2010~2020年体检的40岁及以下青年开滦职工12 895例,均获取卧位同步测量四肢血压值,按照性别、年龄(±1岁)1:1匹配高血压组(n=3 584)和非高血压组(n=3 584),每组再进一步根据sIAD分为s IAD<10mmHg(1 mmHg=0.133 kPa)者和sIAD≥10 mmHg者。采用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组s IAD≥10 mmHg的影响因素。结果:高血压组的sIAD≥10 mmHg检出率高于非高血压组(31.72%vs. 27.76%,P<0.001)。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血压人群中,踝臂指数(ABI)<0.9、男性、肥胖、超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收缩压升高均与sIAD≥10 mmHg呈正相关(P均<0.05);大学及以上学历、体育锻炼均与sIAD≥10 mmHg呈负相关(P均<0.05)。非高血压人群中,ABI<0.9、收缩压升高均与sIAD≥10 mmHg呈正相关(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