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指在远隔器官如肢体实施短暂的缺血预刺激,提高其他重要靶器官对随后的致死性缺血损伤的耐受能力,同时产生保护重要器官的作用。动物研究已证实RIPC可减轻多种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关注RIPC在保护远端器官损伤中的应用,并证实其在复杂心脏手术、腹主动脉瘤切除术、肾移植手术等发挥一定程度的重要脏器保护作用,减轻高危手术患者的神经元、肠和肺的损伤等。RIPC有望成为未来改善重要靶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一旦发生在心脑等重要器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缺血后再灌注能明显减少组织器官梗死面积,但同时可能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量研究显示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强大的保护作用.预处理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包括:减少氧化应激反应,抑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释放,抑制胞内钙离子超载,激活线粒体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减轻炎性发应等来减少组织细胞死亡以实现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本文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一种严重的组织或器官缺血后再恢复血液灌注引起的损伤,甚至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PPARγ作为核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可通过竞争抑制炎症信号通路和炎症介质的生成起到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对肺的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缺血的组织器官在恢复血液灌注后,部分组织器官的原有功能并没得到改善,并且结构破坏的更加严重,甚至出现不可逆的损伤,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1]。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心脏和大脑的研究开展的较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视网膜作为大脑的延伸部分,结构精细复杂,新陈代谢旺盛,对缺血更敏感。缺血再灌注后可以引发多种眼科疾病,引起了眼科医生的广泛关注[2]。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将目前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RIR)损伤的药物治疗情况做一综述,并期待对临床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缺血—再灌注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再灌注综合征牛方清(邹平县人民医院256200)缺血再灌注综合征是指机体某一缺血组织或器官,在突然重新获得氧合血液再供给时所产生的非缺血缺氧的细胞损伤。这种损伤亦称“再灌注损伤”。近来的研究证实,再灌注损伤是由于在再灌注过程中释放出超生理量的具有...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处理缺血性损伤的原则是尽早恢复血液灌注,使缺血组织和器官重新得到氧的供应,提供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并清除代谢废物.及时地恢复血液再灌注有利于减轻缺血损伤,至少对某些可逆性损伤获得功能上的恢复.近年来发现,在缺血后恢复血流有其不利的一面,某些情况下导致进一步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这种恢复血流灌注后反常的有害情况称为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 injury),统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如心肌梗死、脑梗死、脏器移植、断肢再植、动脉伤以及肢体手术时长时间应用止血带等恢复血流灌注后等.许多研究学者都在努力探求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疗法,而在众多的治疗方法中,近年来研究低温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胡霞 《医学综述》2008,14(20):3043-3047
细胞核因子KB(NF-kB)是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中。在免疫应答、应激反应、炎症、细胞凋亡和重要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NF-kB在不同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芬  马平 《医学综述》2005,11(12):1130-1132
各种原因造成的肢体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征象,恢复充足的血液供应乃缺血组织成活之关键,但是缺血组织再灌注又可导致缺血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此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如果缺血组织的范围较广泛,如腹主动脉瘤手术、主要的血管栓塞或损伤、高位肢体离断、严重肢体挤压伤及长时间应用止血带等,再灌注损伤不仅存在于缺血组织,尚可进一步引发远隔器官的损伤,进一步发展时可衍变成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甚至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可见,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超过缺血局部,波及远处的非缺血器官。因此肢体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机制一直是重症医学领域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就此内容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肠缺血再灌注( 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外科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组织损伤之一,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心肺功能不全等疾患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Lillehei 就提出小肠是休克向不可逆发展的枢纽器官。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中三个主要的亚家族之一,是介导细胞因子及应激刺激导致细胞凋亡、分化及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1]。大量文献证实p38MAPK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活化,并引起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本文就p38MAPK信号通路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密度的影响。方法通过前房灌注法使眼内压升高,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后未注射药物组(IR组)、注射对照液干预组(IR+DMSO组)和注射大黄素干预组(IR+Emodin组),其中IR组根据损伤后时间不同分为损伤1、2、3周组(IR1w组、IR2w组、IR3w组),每组6只。IR+DMSO组与IR+Emodin组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第3、9、15天玻璃体腔分别注射DMSO和蛋白激酶2(CK2)抑制剂大黄素。3周后采用逆行荧光金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标记RGC,计数各组RGC密度,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R2w、IR3w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GC密度明显减少(分别为P<0.01和P<0.001)。IR+DMSO组与IR3w组比较,RGC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Emodin组与IR3w组比较,RGC存活密度明显增多(P<0.001)。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RGC密度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CK2抑制剂大黄素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对RGC有保护作用,提示CK2参与了RGC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的不断增高,促进了溶栓、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等再灌注疗法的广泛开展,由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引起的心脏损伤日益受到重视。因此,研究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安全、有效的方法对防治心脏疾病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近期国内外很多研究发现心肌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C)及 Toll 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RL)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曾晓聪  李醒三 《医学综述》2008,14(11):1717-1719
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策略是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再通梗阻血管,但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限制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和溶栓的益处,提示需要进一步的辅助治疗。近年来,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心肌I/R中的作用日受关注,在心肌I/R过程中循环系统和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增加,参与I/R损伤的发展。动物模型研究证实,AngⅡ1型受体(AT1受体)阻滞剂对心肌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临床试验验证AT1受体阻滞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增加及与之相关的再灌注治疗的开展,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成为临床心脏病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施加不同的后处理方式,可有效抵抗MIRI。缺血后适应及药物后处理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主要的后处理方式,该文将对这两类后处理方式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潘国焰 《医学综述》2013,19(8):1368-1372
心肌缺血的再灌注治疗一方面恢复了心肌的血供,另一方面可能加重缺血心肌的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以来是心血管医疗工作者的焦点问题。在保证再灌注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如何减少再灌注损伤,国内外研究者们历经了艰辛的探索,相继提出了心肌缺血预适应-心肌药物预适应-心肌缺血后适应-心肌药物后适应的概念。该文就当今这一研究新热点及其发生、发展过程和心肌保护作用机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大鼠心肌缺血-再推注损伤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HO-1的诱导剂钴原卟啉(CoPP)和抑制剂锌原卟啉(ZnPP)分别进行干预处理后,建立大鼠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大鼠再灌注后心肌形态变化;检测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在大鼠心肌的表达情况;测定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再灌注前使用CoPP进行预处理。可以诱导HO-1蛋白的表达上调。HO-1蛋自表达上调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细胞坏死,提高心肌组织中SOD含量并降低MDA的含量。结论CoPP诱导的HO-1过表达可以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细胞坏死,从而减轻心肌的再灌注损伤,其主要机制与抗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复灌时参附注射液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利用大鼠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模型,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心脏缺血后再灌注同时给予参附注射液,观察大鼠心脏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和心率(HR),以及心肌组织中的ATP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CK)含量的变化。实验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参附注射液30 ml/L组和60 ml/L组。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心肌ATP含量和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和CK含量明显升高。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参附注射液60 ml/L组心肌MDA值减少,SOD值升高,ATP含量增加,冠脉流出液CK含量减少;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复灌时参附注射液处理可提高心肌组织ATP含量和SOD活性,减少MDA生成,减少CK含量,保护缺血/再灌注后的大鼠心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硫酸锌预处理对成年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超微结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n=10),即正常组(N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硫酸锌预处理组(Zn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建立SD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并进行线粒体评分。结果 Zn组、IPC组、N组超微结构损伤程度及线粒体评分低于C组(P〈0.05)。Zn组、IPC组和N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及线粒体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对心肌细胞超微结构造成严重损伤,硫酸锌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均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由此可推测硫酸锌预处理可以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38/Fas/FasL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2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每组10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后剪断结扎线制作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对心肌组织进行苏木精一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检测Fas、Fas配体(FasL)、p38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以及磷酸化p38MAPK(P—p38MAPK)在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心肌纤维变性;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Fas、FasL、p38MAPK及P—p38MAPK蛋白的表达明显增高;TUNEL结果显示模型组的心肌组织中细胞凋亡明显增多。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时Fas、FasL、p38MAPK和P—p3SMAPK表达明显增多,且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提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激活Fas/FasL/p38MAPK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分别为:缺血再灌注(MIR)模型组,NADH低剂量组(5mg/kg),NADH中剂量组(10mg/kg),NADH高剂量组(15mg/kg)。缺血再灌注(MIR)组:左前降支结扎前30min,5%葡萄糖腹腔注射;NADH低、中、高剂量组于结扎前30min,分别给予NADH5mg/kg、10mg/kg、15mg/kg腹腔注射。以上各组造模成功者分别随机分为:缺血30min和再灌注60min两组。观察大鼠血液中乳酸脱氢酶(1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羟自由基、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缺血再灌注(MIR)组比较,各处理组再灌后MDA、羟自由基、LDH、CK—MB释放水平明显降低,而T—SOD的水平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ADH能够减少缺血再灌注引发的心肌细胞的一系列损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且达到治疗量(5mg/kg)后这种保护作用不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吡那地尔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成年大鼠离体心脏超微结构和线粒体评分的影响。方法 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系统,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4组(n=6),正常组(N)、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后处理组(IPO)、吡那地尔后处理组(Pi),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心肌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并进行线粒体评分。结果电镜显示心肌细胞N组结构正常,I/R组损伤最严重,IPO组及Pi组损伤程度相似,介于N组与I/R组之间。N组、IPO组、Pi组线粒体评分均低于I/R组(P〈0.05)。IPO组和Pi组线粒体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247)。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对心肌细胞超微结构造成严重损伤,使线粒体评分分值增加,造成心肌损害,缺血及吡那地尔后处理均可减轻再灌注所致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降低线粒体评分分值,可能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