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在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间隙感染早期积极抗炎支持治疗,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继续抗炎治疗。结果:88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均治愈。结论:采用综合治疗,能使颌面部间隙感染获得圆满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口腔颌面部感染是口腔颌面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起病急,病情发展较快,不及时治疗、正确护理,通常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现将颌面部间隙感染护理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常规治疗方法为抗生素抗炎治疗加脓肿切开引流[1]。应用微波辅助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能大大减少抗生素的用量,缩短治疗时间。通过MRI可以预测或解释病变对颌面部功能的影响,指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探讨临床表现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6~2009年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住院患者56例,分析多间隙感染的起始部位、来源、易联合感染的间隙、细菌培养结果、彩超、CT、MRI表现。结果本组48例痊愈,8例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痊愈。结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早期针对病因积极治疗,一旦发生多间隙感染,即可通过CT、MRI了解病变的发展动态、程度和病变范围,从而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实施正确可行的治疗,首选广谱抗生素,药敏试验后根据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主张联合、足量、加强支持治疗、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对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探讨临床表现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6~2009年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住院患者56例,分析多间隙感染的起始部位、来源、易联合感染的间隙、细菌培养结果、彩超、CT、MRI表现.结果 本组48例痊愈,8例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痊愈.结论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早期针对病因积极治疗,一旦发生多间隙感染,即可通过CT、MRI了解病变的发展动态、程度和病变范围,从而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实施正确可行的治疗,首选广谱抗生素,药敏试验后根据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主张联合、足量、加强支持治疗、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82例,分析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部位和感染源.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全身给予支持治疗,抗生素抗感染,局部形成脓肿时,要切开引流彻底清除病灶,可行多切口引流.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80患者痊愈出院,治愈率为97.5%.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患者因合并糖尿病并发全身感染而死亡,1例患者合并心肌梗死同时并发面部多间隙感染而死.结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综合治疗措施可提高患者治愈率,同时要注意合并症治疗.  相似文献   

6.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8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84例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人群分布,感染来源,易联合感染的组织间隙,治疗结果及并发症。结果:本组72例痊愈,12例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后10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应早期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和治疗基本原则,首选广谱抗生素,经药敏试验后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加强全身支持治疗,脓肿形成后及时行切开引流术,若出现气道阻塞行气管切开术等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传统脓肿切开引流,50例),观察组(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5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脓肿大小、疼痛程度、住院时间及白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脓肿直径小于对照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3天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能提高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7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吉武  李兵 《当代医学》2009,15(1):90-91
目的预防口腔颌面部感染的远处扩散、提高诊断和治疗技术水平,缩短疗程。方法自2004年以来,在我科收住17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经全身综合治疗及局部脓肿切开引流,总结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来源、容易感染部位及细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本细病例完全治愈,没有任何后遗症发生。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应早期积极治疗,预防感染扩散,根据患者情况选用敏感抗生素、切开引流、冲洗换药及放置引流条等全身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并分析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我院所收治的12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经过同样的诊断手段,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手术联合美洛西林舒巴坦进行联合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疗效方法。结果 120例患者中,脓肿患者45例,占据37.50%;蜂窝组织炎症患者75例,占据62.5%;患者感染的部位中,颌下间隙的感染率最高,其占到全部感染部位的32.5%,其次是眶下间隙22.5%。感染源中,牙源性感染率最高,为55.8%,其次为腺源性感染,为30.0%。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0.00%),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中,颌下间隙感染、牙源性感染的发生可能性最高。此外,脓肿切开引流手术联合美洛西林舒巴坦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有着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袁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5):1135-1136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口腔颌面部及颈上部各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发生的细菌性炎症的总称[1]。是颌面外科常见的疾患,间隙内充满脂肪或疏松的结缔组织,感染累及潜在的间隙内结构。初期表现为蜂窝组织炎,脂肪变性、坏死、形成脓肿,甚至沿血管、神经扩散,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纵隔炎、败血症。最主要的感染源是牙源性、腺源性,好发年龄多为青壮年,  相似文献   

11.
牙源性颌面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口腔颌面部具有复杂而相互联系的筋膜间隙,上达颅底,下通纵隔,内含疏松的结缔组织,抗感染力低,而口腔颌面部的血液供应极为丰富,且颜面部的静脉通常无瓣膜,直接或间接与颅内海绵窦相通,颌面部的感染可随血液转向逆行,引起颅内感染.因此,加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防治,降低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仍是口腔工作的一个重点.在颌面各种原因引起的诸多间隙感染中,临床工作中最多见的是由冠周炎、根尖周炎、根尖脓肿、牙槽脓肿等引起的颊间隙感染、嚼肌间隙感染、眶下间隙感染,其次为颌下间隙感染、颏下间隙感染、口底蜂窝织炎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与临床治疗方式和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两年我院收治的60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编号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对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甲组和乙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实践证明乙组的总有效率90%,甲组的总有效率为66.7%,乙组的治疗效果优于甲组。对甲组和乙组的不良反应率进行分析,实践证明,乙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甲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突出。结论: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其优势明显,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评价颌面部颈部筋膜间隙感染及其蔓延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临床颌面及颈部感染患者资料,观察病变MSCT表现及蔓延途径。结果蜂窝织炎MSCT征象为筋膜间隙脂肪密度增高、积液及积气,肌肉肿胀增厚;脓肿为中央低密度周围壁强化。病变位于咀嚼肌间隙14例、颈深筋膜包裹肌群7例、口底间隙6例、内脏间隙6例、颈动脉间隙5例、咽后间隙4例、舌骨上下广泛间隙3例和扁桃体周围间隙1例;其中5例下行性纵隔炎,1例坏死性筋膜炎。感染可蔓延入与其相通连的筋膜间隙,可累及邻近毗邻结构及下行入纵隔和胸腔。结论 MSCT能准确诊断颌面部颈部筋膜间隙感染,显示蔓延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5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的治疗,探讨分析其发病因素与并发症。方法:对5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积极综合治疗,以大环内酯类和头孢菌素类为首选,其中8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5例行局部切开减张引流术。结果:牙源性感染35例、腺源性感染15例、血源性感染2例,发生严重并发症14例、51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用药剂量要大,疗程要足;及时进行脓肿切开引流与腐败坏死性感染的早期局部切开减张引流,防止并积极治疗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50例颌部间隙感染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患者中,牙源性感染占60.0%,腺源性感染占20.0%.50例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30例间隙有脓肿形成者在局麻下切开引流,其中开髓引流术20例,脓肿切开引流术10例.治愈48例,无效转院2例,治愈率为96.0%,有6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2.0%.结论 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起病急,病情重,多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扩散所致,治疗中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积极采用引流治疗.  相似文献   

16.
咽旁间隙脓肿是口腔颌面颈部的重症感染之一,近年来已较少见,但如不及时处理,极易扩散引起多间隙及纵膈感染,甚至危及生命.现对昆明市延安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及耳鼻喉科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咽旁脓肿患者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咽旁间隙脓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从而提高对口腔颌面部重症感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老年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发病特点、发病部位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颌面部问隙感染的病因主要为牙源性感染,感染可发生于颌面部各个间隙,以嚼肌间隙、颌下间隙感染多见。结论提高老年患者的牙病保健意识、及早和正规治疗患病牙是降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 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嚼肌间隙感染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据统计,我科1992~1999年收治的218例各类颌面部间隙感染中,嚼肌间隙或涉及嚼肌间隙的感染有87例。由于嚼肌肥厚坚实,脓肿形成后不易察觉,如不及时控制感染,容易造成下颌骨骨髓炎等严重的并发症。现对我科近年来收治的87例嚼肌间隙感染患者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  相似文献   

19.
武雪萍  张新琚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42-3043
目的 观察微波加热效应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①将眶下间隙感染的蜂窝织炎期28例、形成脓肿的14例患者分别随机分成试验组14例、7例,对照组14例、7例.②将嚼肌间隙感染的蜂窝织炎30例、形成脓肿的18例患者,分别随机分成试验组15例、9例,对照组15例、9例.上述病例均全身应用抗生素5 d,试验组同时接受微波治疗.结果 5 d后,蜂窝织炎期的眶下间隙感染、嚼肌间隙感染试验组全部治愈,对照组治愈分别为9例、9例,好转5例、6例.形成脓肿切开后眶下间隙感染、嚼肌间隙感染试验组治愈分别为6例、8例,好转1例、1例;对照组治愈2例、4例,好转5例、5例.结论 微波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疗程短,见效快.  相似文献   

20.
刘志勇 《当代医学》2014,(16):67-6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效果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2012年诊断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158例,根据患者有无糖尿病分为2组,糖尿病组(n=55)和非糖尿病组(n=85),分别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牙源性感染是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CT检查结果显示,2组受累间隙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效果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应注意牙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