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而探讨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对108例就诊于广州市正骨医院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AS患者进行证候信息采集,运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聚类分型,进一步探讨分析相关因素与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AS中医证型最终聚为四型最为合理,且确立证型名称分别是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及肝肾亏虚证。ESR、CRP、PLT与AS证型之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Ig A、Ig G、Ig M与AS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岭南AS中医证型以湿热痹阻证比例最重,与岭南人湿热体质及该调查是小样本、单区域研究有关。(2)湿热痹阻证ESR、CRP水平升高最明显,痰瘀痹阻证PLT水平升高最明显,年龄、Ig A、Ig G、Ig M与AS证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血沉、HLA—B27基因、C反应蛋白测定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Westergren法、免疫浊度分析法及流式细胞分析,分别检测AS患者(60例)健康体检者(30例)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HLA-B27,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S组疾病活动情况、ESR、CRP水平、HLA—B27阳性率及X线片改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ESR、CRP水平与AS的发生密切相关(P=0.008,P=0.009)。结论ESR、CRP水平变化与AS病情活动有关,可以作为监控病情的反应指标:检测HLA—B27阳性并不能作为As的确诊指标;降低强直性脊柱炎的炎性反应,可能有助于改善AS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与强直性脊柱炎(AS)相关的多种实验室指标联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87例确诊为 AS 的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者的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 B27(HLA-B27)、红细胞沉降率(ESR)、C 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 A(IgA)四项实验室指标,同时进行组间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AS 患者 HLA-B27阳性率、ESR、CRP、IgA 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本研究所涉及的 AS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联检对 AS 的诊断、疗效监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有关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型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初步总结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共收集合格文献57篇,214条记录;出现频率前9位的证型依次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瘀血痹阻、肝肾不足、肝肾阴虚、肾阳亏虚、肾虚寒凝、风寒湿痹、痰瘀痹阻证。通过文献分析总结出强直性脊柱炎的常见证型,为开展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相关免疫学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磁珠酵素免疫检验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单向琼脂扩散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sA、IgM)和补体C3、C4和C-反应蛋白(CRP);乳胶凝集法检测抗链O(ASO)。结果:HLA—B27阳性率为93.3%,ASO为24.1%,CRP为70.0%。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HLA—B27及其他免疫学指标的检测对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194例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类(AS)常见证候的构成比,探讨其证候分布特点,以期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实践提供帮助。方法:设计AS中医证候分布临床调查表,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对194例AS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强直性脊柱炎证候出现频率依次为瘀血痹阻(75.8%),肾阳亏虚(45.9%)和湿热痹阻(38.7%)。其中湿热痹阻与肾阳亏虚主要以主证形式存在,瘀血痹阻以兼证形式存在。临床证型的存在绝大多数为复合证型,占78.9%,其中湿热痹阻+瘀血痹阻、肾阳亏虚+瘀血痹阻为主要形式,分别占22.7%和30.4%。结论:AS的常见证候分别为湿热痹阻证、肾阳亏虚证、瘀血痹阻证,临床常见复合证候主要为肾虚血瘀证和湿热瘀血证,在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证候给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或补肾强腰、活血通络之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炎症分期与中医证型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骶髂关节MRI扫描技术将40例AS患者分为骨髓水肿组(早期炎症组)或脂肪浸润组(晚期炎症组),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度 C反应蛋白(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score C reactive protein,ASDAS CRP)积分和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RP水平。结果 早期炎症组共24例患者,晚期炎症组共16例患者。早期炎症组以肾虚湿热证为主(占91.7%),晚期炎症组以肾虚督寒证为主(占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炎症组较晚期炎症组ASDAS CRP积分及ESR、CRP水平显著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肾虚湿热证证候积分与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协会(Spondyloarthritis Research Consortium of Canada,SPARCC)MRI积分具有正相关性(n=24,r=0.627,P<0.05),肾虚督寒证证候积分与SPARCC MRI积分无相关性(n=16,r=0.167,P>0.05)。结论 AS的MRI炎症分期对中医辨证、病情活动度及炎性指标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判断强直性脊柱炎(AS)病人疾病活动中的作用。方法:比较和分析71例AS病人PLT、MPV与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指数(BASDAI)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血红蛋白(Hb)等指标相关性。结果:AS病情活动组PLT均较AS病情稳定组和对照组升高(P<0.01)。AS病人PLT升高组的ESR、CRP、IgG均较PLT正常组升高(P<0.01),而Hb、MPV均降低(P<0.05和P<0.01)。AS病人PLT与ESR、CRP、IgG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与Hb和MPV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PLT和MPV的变化与AS疾病的活动相关,可以作为反映AS病情活动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相关免疫学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补体依赖微量淋巴细胞毒法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单向琼脂扩散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rA、IgM)和补体C3、C4;胶乳凝集法检测抗链O(ASO)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 患者组HLA—B27阳性率为93.3%;ASO为24.1%、CRP为70.0%、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 HLA—B27及其他免疫学指标的检测对强直性脊柱炎有一定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16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分布及与病情、病期的关系,总结其病机特点,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对就诊于本院风湿专科门诊和住院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68例,认真填写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诱因、症状、体征、腰椎及骶髂关节X线照片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是湿热型(58.3%)、肾阴虚型(20.1%)、肝肾亏虚型(10.6%)、肾阳虚型(6.0%)和寒湿型(5.0%),早期与中晚期AS患者均以湿热型为主(分别占68%、52.4%),但中晚期患者本虚证(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肝肾亏虚型)较突出(占42.7%),与早期患者比较(26.7%)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期患者以邪实证型(主要为湿热型)突出,缓解期以肾虚证型(肾阴虚、肾阳虚、肝肾亏虚)为主,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湿热型和肾阴虚型是强直性脊柱炎最常见证型,活动期或早期患者以标实证为主,而缓解期或中晚期患者肾虚证渐明显。提示湿热壅滞督脉是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的主要原因,随着病情的缓解或病变的进展,肾虚表现逐渐突出,以肾阴虚和肝肾亏虚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与热像图的相关性。方法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治疗前后记录症状、体征,行红外热像图、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并探讨热像图与CRP、ESR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患者各症状及体征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ESR、CRP等炎性指标降低,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红外热像图诊断As较HLA—B27,x线片及骶髂关节CT阳性率高(P<0.05);中心温度与周围组织温度之差(△T)与ESR和CRP呈正相关。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疗效确切,且与红外热像图有较强的正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肾壮督、蠲痹通络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国际通用评价指标,对85例接受益肾壮督、蠲痹通络法治疗6个月以上的AS确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症状体征评分(BASDAI)、躯体功能评分(BASFI)及骨骼和肌肉系统活动度的评分(BAS—MI)显著改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降低,骶髂关节炎程度明显减轻(P〈0.01)。74例血清HLA—B27阳性患者中,有33例转阴,占44.59%。治疗期间有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无明显外周血象改变和肝肾功能损害。结论:益肾壮督以治本,蠲痹通络以治标的治疗大法治疗AS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12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外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常见关节外表现的分布特点,降低以关节外表现为主的AS的误诊率。方法回顾性总结归纳126例AS患者关节外表现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AS关节外表现中,乏力、骨矿丢失、贫血和发热最为常见,其次为眼损害、心血管、泌尿系统受累,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受累较少见。AS的实验室指标以人类白细胞-B27阳性[抗原HLA-B27(+)],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升高多见。男性较女性AS患者更易伴随关节外表现,其与无关节外表现的AS患者相比,病程更长,ESR、CRP、PLT水平更高(P0.05)。在均伴有关节外表现的AS患者中,女性较男性更易受到眼损害。结论 AS关节外表现规律多种多样,临床应对其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肾强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血瘀证)的疗效。方法用补肾强督方治疗30例患者,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体征、C反应蛋白(CRP)、ESR、纤溶6项、血小板等相关检查的变化。结果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较治疗前均有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纤溶6项中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强督方可减轻关节疼痛、晨僵等症状,改善指地距、枕墙距、Schober征等体征,尤其在改善患者血瘀证候方面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观察益肾蠲痹法治疗放弃甲氨蝶呤(MTX)、柳氮磺吡啶(SSZ)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应用"益肾蠲痹法"方法,对66例放弃MTX、SSZ治疗的AS患者连续治疗3年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患者躯体功能、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HLA-B27和骶髂关节X线片的变化。结果 66例AS患者治疗后的Bath AS活动指数、功能指数、测量指数(BASDAI、BASMI、BASFI)积分显著下降(P〈0.05),ESR、CRP明显下降(P〈0.05);骶髂关节X线片有4例由Ⅰ级好转为0级,其余62例骶髂关节面模糊均有明显好转;24例患者HLA-B27转阴,阴转率达36.3%。结论益肾蠲痹法对于放弃MTX、SSZ治疗的难治性AS,具有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明显等理想疗效,是一种易于推广使用、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祛瘀强骨汤联合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瘀血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合治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合治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祛瘀强骨汤治疗,连续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AS病情活动指数(BASDAI)、功能指数(BASFI)、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等指标,统计疗效。结果:合治组总有效率86.57%,对照组67.5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在改善腰骶疼痛、脊背疼痛、晨僵、刺痛、夜间疼痛等中医症状及中医证候评分、BASDAI、CRP、ESR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合治组用药后在改善腰脊活动受限、口干不欲饮、肌肤干燥少泽及BASFI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瘀强骨汤联合西药能够缓解AS症状,降低ESR、CRP等炎性指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彭江云教授为吴氏扶阳学派第三代传人,擅长应用中医药诊治风湿性疾病,其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关键病机为"阳虚邪凑",肝肾精血亏虚、肾亏督寒为本,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深侵肾督之脉为标,内外合邪,痹阻气血,留滞于经络关节而成此病.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诊治,提出温肾强督、蠲痹通络为基本治疗原则,善用并重用附子、细辛等温药以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重视扶正培本、扶阳存阴、温散寒湿、活血化瘀、顾护脾胃为特色;临诊强直性脊柱炎肾亏督寒证多使用附子桂枝汤加减,附子常用剂量为30~90 g,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