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置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 ICD)是一种可植入人体的能够自动识别,正确诊断室性心律失常,并在数秒内郎给予准确治疗,是预防心脏猝死的最有效方法.在心脏性猝死的死亡中,大部分是心律失常引起,以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引起者就在60~80%以上,自1980年Michel Mirowshi[1]首次置入ICD以来,大大降低了心脏猝死的发生率,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2,3].现将在我院置人ICD病人的术前准备和护理、术中监测及观察的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 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植入术及临床随访情况。方法 5例因反复发作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VT/ VF)均顺利植入 ICD(其中双腔 ICD2例 ) ,随访 6~ 2 4个月 ,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 ICD工作情况。结果 5例患者无 1例死亡。随访期间共出现 VT/ VF事件 30 4次 ,ICD识别并治疗的 VT/ VF事件 71次 ,VT 6 5次 ,占 91.5 % ,VF 6次 ,占 8.5 % ,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终止 5 5次 ,占77.5 % ,心律转复 (CV)终止 16次 ,占 2 2 .5 % ,VF经除颤 (DF)全部一次成功。结论 ICD的治疗效果肯定 ,需加强随访 ,及时修改参数 ,同时应加强药物的辅助治疗 ,如 β-受体阻断剂 ,胺碘酮等 ,积极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植入式心脏自动转复除颤器 (AICD)安置术是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伴有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且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一种新手段 ,它具有创伤小、手术简便、效果确切的特点 ,能显著降低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猝死率。我院 2 0 0 1年 5月成功安置 1例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 :1 病历介绍 :患者 ,男 ,5 1岁。因突发胸痛 5个月 ,反复发作意识不清 15天入院 ,心电图示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先后 3次发生室颤伴晕厥 ,均经体外电除颤恢复窦性心律 ,日常服用心律平、胺碘酮、慢心律等药物治疗均不能有效… 相似文献
4.
电击治疗可导致包括心肌损伤及诱发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电风暴等弊端。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无痛性治疗主要是指其抗心动过速起搏功能。抗心动过速起搏能成功终止约3/4的室性心动过速事件,不增加晕厥或加速室性心动过速。无痛性治疗的主要策略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程序、充电时的再确认、设定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区、抗心动过速起搏策略优化、充电中和充电前抗心动过速起搏等。这些参数设置应个体化并在随访中进行调整。应重视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无痛性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9例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VT)病人接受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其中冠心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各1例。8例术前有电击复律/除颤史。9例术前、术后均接受胺碘酮治疗,随访9.8±8.0个月,7例经ICD储存资料证实共发生VT666次,100%被ICD有效终止,首次治疗程序成功率为97%。4例VT经电击复律,2例因窦性心动过速而误放电,6例有疼痛与恐惧感。1例同时埋置了ICD与单极电极导线起搏器,随访16个月未发现任何不良的相互作用。心理障碍是ICD治疗值得重视的问题,医生应协助病人尽量缩短心理调整过程,使之尽快对埋置的ICD进行适应。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4,(3)
4例患者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伴心源性晕厥于1991年4~12月安置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AICD)。术后随访30~39(34.5±4.1)个月。共发作室性心动过速(VT)127次,AICD放电148次。除例1在1次发作VT时5次放电不能转复外,其余每例每次发作VT时,AICD均能有效地识别并终止。其中例1VT发作4次共放电16次。例1、例2分别于术后12个月及9d开始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未见VT发生。例3VT发作与心功能有关,使用相应药物后VT不再发生。例4VT发作频繁与精神因素有关。结果提示:①AICD能迅速有效地终止VT;②AICD可能存在误放电;③植入AICD的病人要配合药物治疗;④植入AICD的病人进行精神治疗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2例冠心病,陈旧心肌梗塞并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服用2~3种抗心律失常药无效而考虑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术前电生理检查均诱发了持续室速,并了解了诱发和终止条件.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安装了第四代ICD.术后随访7~12个月中,2例均有室速发作而正确放电,但1例有窦性心动过速被误感知现象,经程序调整而消失.本文强调了适应症选择,术前电生理检查和术后随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10.
置入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护理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恶性心律失常 ,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虽然随着心电监护技术的发展已使院内的猝死率大为降低 ,但院外心脏性猝死常因不能及时复苏而死亡。多个临床试验均已证实ICD具有准确检测和治疗猝死事件的功能。因此 ,置入ICD已成为防治具有极高死亡率的室速和室颤 ,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手段[1] 。ICD的临床应用 ,在国内外也是一门较新的技术 ,因此在护理上也是一门新的课题 ,某些方面正在实践探索中。现将我院成功进行ICD置入术 2例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病例 1:女 ,83岁 ,因反复头晕、黑… 相似文献
11.
定义和概念猝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北美和欧洲,猝死是影响健康人群的主要社会问题,每年有50万人发生摔死;美国每年有40万人摔死。摔死的主要原因是致命性快速定性心律失常,包括空速(VT)和室额(VF)。尽管在美国等先进国家,已有十分先进的院外心肺复苏设备和机构,训练有素的基层急救人员和快速的空中急救系统,但院外发生心脏骤停而复苏成功或自然恢复者不到25%,死亡率仍高达75%。复苏成功否的关键是发生心脏骤停后至开始心脏复律的时间,因此,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A[j-tomatic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nbrilla…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埋置后病人及ICD工作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ICD的诊断及治疗程序从而给予病人更适当的治疗,对8例接受ICD治疗的病人分别在出院前及出院后每3~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观察。8例病人随访11.4±7.0个月,共发生心律失常事件25次。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67次,第1次成功22次,占32.8%。高能量除颤10次,第1次成功6次,占60.0%。总成功率91.3%。1例病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频繁、1例病人ICD不能有效终止心动过速、2例病人出现甲状腺功能障碍。经调整药物及ICD工作方式后,心动过速控制良好。表明对接受ICD治疗的病人进行定期随访十分重要,及时调整ICD程序设置和辅以药物治疗,可提高ICD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植入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患者随访情况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变化。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自2019年1月24日至2020年7月16日随访的ICD患者人群,研究组定义为2020年1月24日至7月16日随访ICD患者,与对照组定义为疫情前同期(2019年1月24至7月16日)及研究组自身既往2019年7月24日至2020年1月16日对比随访方式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ICD患者66例,其中42例(63.6%)电话随访;对照组59例患者全部诊室随访。研究组患者发生包括电击、心力衰竭加重、心脏原因入院、移植及臆测报警、起搏和除颤阈值升高、电量提前耗竭的事件共22例次。电击共147频次。对照组仅发生5例次事件,电击7频次。Poisson回归证实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器械相关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有近4倍升高[相对风险(RR)3.66,95%可信区间(CI):1.44~9.29,P=0.006],总的电击风险升高达17倍(RR 17.58,95%CI 8.44~36.60,P<0.001)。研究组与既往自身对照,患者在疫情期间不良事件也显著增加,且均主诉焦虑恐惧,而无心肌缺血,药物不依从等,亦未感染COVID-19。结论ICD患者疫情期间精神心理状态值得关注,加强远程随访指导和心理干预可能有助于减少该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16.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患者放电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于心脏性猝死防治的认识日益加深和普及,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植入量呈不断增多的态势。2008年全球ICD植入量已达12万台,中国近年植入ICD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ICD应用后就要面对电击治疗的问题,不论是正确治疗的恰当放电或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不恰当放电都会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 ,71岁。 1992年因病窦综合征置入永久性VVI型起搏器 ,1998年后因扩张型心肌病多次出现室性心动过速 ,药物治疗无效 ,于 2 0 0 1年 6月置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两种治疗器械并存 ,无相互干扰现象 相似文献
18.
20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20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安置经验。方法总结分析20例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手术技巧、心室颤动(室颤)的诱发及除颤阈值(DFT)测定方法以及ICD的程控原则。结果20例患者中男18例,女2例;平均年龄54.1±14.4岁;冠心病11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房缺修补术后1例,右室发育不良2例,原发性室颤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3例;19例术前均接受胺碘酮治疗,1例服用索他洛尔。手术全部采用单切口,ICD埋于胸大肌下,电极导线于切口内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右心室。首选T波同步电击法诱发室颤,成功率80%。DFT18.4±4.7J,1例对调电击极性、1例加用上腔静脉电极后DFT才符合要求。电击阻抗53.7±7.6Ω。R波振幅12.4±6.0mV,1例因R波振幅低而加用心室螺旋电极。起搏阈值0.6±0.2V。起搏阻抗540.0±110.8Ω。1例与单极起搏器合用,术中测试无相互影响。结论胸部单切口置入ICD方法简便可靠,术中需酌情决定上腔静脉电极及心室螺旋电极的使用,T波同步电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诱发室颤方法。ICD与起搏器合用时,术中需测定二者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9.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最常见的死因之一,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有效地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我院对DCM合并频发室性心动过速(VT)及心室颤动(VF)的患者安装ICD 1例,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0.
心脏猝死(SCD)在美国是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其定义为心脏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死亡,绝大多数由室颤(VF)或持续性室速(VT)恶化为VF所致。在美国每年约40~50万人患此种心律失常,其中仅20~30%经急救存活。尽管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急救医学取得进展,SCD率仍居高不下。在120万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30%并不能防止SCD发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为有SCD潜在危险的患者带来希望,自1985年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FDA)批准ICD临床应用以来,埋植ICD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