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病人出院准备度与出院指导质量的临床情况,分析影响病人出院准备度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南京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出院的老年脑卒中病人348例,分析病人出院准备度与出院指导质量的临床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病人出院准备度总得分为(98. 45±11. 13)分,有82. 76%的病人满意出院准备度;病人出院指导质量总得分为(143. 45±20. 13)分,有86. 21%的病人满意出院指导质量;老年脑卒中病人出院准备度与出院指导质量呈正相关(r=0. 624,P0. 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出院指导质量(OR=2. 467,P0. 05)、感知自理能力下降(OR=0. 514,P0. 05)、长期规律服药(OR=0. 501,P0. 05)、家庭人均月收入(OR=1. 501,P0. 05)、Barthel指数评分(OR=0. 968,P0. 05)、艾森卒中风险量表(ESRS)评分(OR=0. 566,P0. 05)以及合并症种类(OR=0. 310,P0. 05)是影响老年脑卒中病人出院准备度的重要因素。结论老年脑卒中病人出院指导质量、感知自理能力下降、长期规律服药、家庭人月均收入、Barthel指数评分、ESRS评分以及合并症种类是影响老年脑卒中病人出院准备度的重要因素。医院需加强服务意识,切实落实出院准备,使病人拥有充分的出院准备条件,增强其自我管理及康复能力,降低脑卒中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年龄≥60岁)520例,随访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根据是否发生介入治疗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治疗相关性血栓栓塞事件、术后早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术后新发硬膜下出血或脑实质出血),分为并发症组68例和无并发症组(452例)。通过单因素统计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20例动脉瘤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3.1%(6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2.207,95%CI:1.149~4.240,P0.05)、Hunt-Hess分级Ⅳ~Ⅴ级(OR=4.287,95%CI:2.048~8.971,P0.01)、Fisher分级Ⅲ~Ⅳ级(OR=2.686,95%CI:1.483~4.865,P0.01)、宽颈动脉瘤(OR=2.884,95%CI:1.511~5.505,P0.01)、动脉瘤有小阜(OR=4.560,95%CI:2.500~8.321,P0.01)、动脉瘤3 mm(OR=5.748,95%CI:2.122~15.570,P0.01)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高Hunt-Hess分级、高Fisher分级、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有小阜、微小动脉瘤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的175例直肠癌术后患者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直肠癌患者出院准备度评总分为(142.14±33.54)分。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否独居、自理状态、是否做好出院准备为影响直肠癌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直肠癌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处于中等水平,应根据个体化差异给予延续护理建议,有效利用社会卫生服务资源,以提高出院准备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出院指导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珠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心脏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与干预组(n=41)。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干预组实施多学科协作出院指导。于出院时采用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出院指导质量量表(QDT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评分量表(SDS)测评两组患者的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及心理状态,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的非计划再入院率。结果 干预组出院时RHDS评分、QDTS评分高于对照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出院后1个月、3个月的非计划再入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实施多学科协作出院指导,可改善患者出院指导质量,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缓解患者出院时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22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调查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合并高血压、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类型、动脉瘤直径、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瘤颈宽度、动脉瘤囊有小阜、Hunt-Hess分级。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动脉完全栓塞176例(77.19%),动脉大部分栓塞36例(15.79%),动脉部分栓塞16例(7.02%)。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纳入的228例患者中,发生预后不良58例(25.44%)。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类型、动脉瘤直径和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高血压、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囊有小阜和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囊有小阜和Hunt-Hess分级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较多,为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股沟疝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临床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股沟疝患者3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指导质量量表和出院准备度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明确患者出院准备度影响因素。结果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股沟疝患者出院准备度得分为(163.94±12.13)分,处于较高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出院指导质量、术后疼痛、年龄、居住方式、疝的类型、术后恶心呕吐、术后尿潴留均为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股沟疝患者出院准备度处于较高水平,但临床医务人员仍需重点关注术后疼痛、并发症明显,高龄等特征的患者,缓解术后不适,确保出院指导质量,提高出院准备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32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 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分级Ⅰ级30例(93.8%),Ⅱ级2例(6.2%);31例患者支架完全展开,1例患者支架展开不良。术后6~12个月,28例患者行DSA随访,其中Raymond分级Ⅰ级27例(96.4%)、Ⅱ级1例(3.6%)。临床随访32例,无再出血、致死、致残病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8例,mRs评分1~2分4例。随访期间32例患者均未出现脑卒中相关事件。 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方法安全、有效,但需长期、大量样本病例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213例,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再出血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各因素进行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统计两组患者动脉瘤复发率和格拉斯哥(GC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结果 GCS3-8分、Hunt-HessⅣ级、伴高血压、吸烟史、饮酒史、中期手术、术后躁动和术后情绪起伏大是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死亡率显著升高,且存活患者预后水平较差(均P0.05)。结论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患者预后具有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年(18~44岁)颅内动脉瘤患者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患者1172例,其中青年颅内动脉瘤患者112例(9.6%),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基于头部CT血管成像(CTA)和(或)全脑DSA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0.
《内科》2021,(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以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良好的服药依从性能有效降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本文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现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综述,旨为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对首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出院准备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6月在我院住院且行首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干预组(n=50),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运用基于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的健康教育满意度、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相比于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P<0.05)。结论 思维导图式的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出院准备度和出院指导质量有显著效果,是临床上可用的健康教育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老年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老年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218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外科手术治疗,依据患者术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不良组60例(GOS 1~3分)和预后良好组158例(GOS 4~5分)。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70岁、吸烟、颅内动脉瘤家族史、入院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Claassen分级3~4级、Hurt-Hess分级Ⅴ级、后循环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直径≥15 mm、多发、颅内血肿量≥50 ml、手术时机≥3 d、脑室出血、白细胞计数≥20×109/L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TC、TG、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年龄≥70岁(OR=1.737,95%CI:2.397~4.184,P=0.024)、Claass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该院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86例,对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发现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大量饮酒、围术期血糖升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动脉瘤多发以及脑血管痉挛,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较多,主要和大量饮酒、围术期血糖升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动脉瘤多发以及脑血管痉挛有关,临床上应注意针对性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应用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检测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围手术期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介入治疗的老年(年龄≥60岁)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住院患者343例,依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始开展CYP2C19基因检测技术的时间(2021年1月),将343例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非基因检测组(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和基因检测组(2021年1—12月)。非基因检测组采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阿司匹林100 mg/次和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基因检测组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于超快代谢型及快代谢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和氯吡格雷75 mg/次,1次/d;对于中间代谢型及慢代谢型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和替格瑞洛90 mg/次2次/d),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1个月内发生缺血事件的差异,同时对影响缺血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信息化的延续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3月到10月收治的实施PCI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50例进行观察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75例,行信息化延续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三个月及半年的服药依从性。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时服药依从性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三个月及半年后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PCI术后,采用信息化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护理效果显著,实践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开颅手术可显著降低动脉瘤再次破裂的风险。但是,对于重症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早期单纯开颅手术往往效果差,术中脑肿胀而使夹闭术进行困难。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复合手术室条件下,对危急重症18例破裂动脉瘤患者(Hunt-Hess分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出院准备度、正念觉知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日至2021年5月20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消化内科住院的216例克罗恩病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问卷(IBDQ)、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介入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机制,以及复发后再次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9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患者再次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前循环17例,后循环2例.结果 术后恢复满意16例,轻偏瘫2例,重残1例.结论 对复发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早期行再次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较好疗效,且其安全性较高;但术后应行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19.
<正>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很高,尤其中老年患者的患病率及发病率占大多数,血管内栓塞治疗目前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1,2〕。但其远期效果存在一定复发率,如何避免或减少其复发率及复发后如何进一步处理已成为许多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随访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122例,其中栓塞后复发患者12例(9.84%),年龄6072岁,有10例未出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入技术逐渐成熟,目前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术后1年独立生活的机会。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1弹簧圈固位技术(coil-retention te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