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肠内外营养对危重患者脏器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目的探讨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对危重肺部感染患者内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2例重症监护室(ICU)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静脉营养组和对照组,每组14例。给予相应治疗后7d观察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尿素氮(BUN)、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结果对照组ALT、WBC均明显高于EN组和静脉营养组,PaO2明显低于EN组和静脉营养组(P均〈0.05);EN组和静脉营养组间的ALT、WBC及PaO2差异均无显著性。对照组和静脉营养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为42.9%,明显高于EN组的21.4%(P均〈0.05)。3组患者血BUN及PaCO2则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及早给予EN比静脉营养和单纯葡萄糖供能要优越得多,有助于保护胃肠道和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防止肠道细菌及毒素移位,减轻全身炎症反应,防止多脏器功能不全发生。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后肠外与肠内营养价值比较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目的:比较各种营养支持途径对重型颅脑损伤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合理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 分的17 例特重型颅脑损伤者实施早期全胃肠外营养(TPN)、6~10 日后逐渐过渡至肠内营养(EN)的序贯营养支持;与20 例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进行对照。另将84 例GCS≤8 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TPN EN 序贯营养组、单纯TPN 及EN 3 组,进行有关营养指标及早、晚期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结果: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TPN 途径中获得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合成所必需的成分,1 周时血糖控制程度、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 0.05)。根据病情,7~10 日后逐渐过渡至EN 符合伤者的病理、生理要求,采用该营养支持途径的早、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均< 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进行合理营养支持对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早期肠外、1 周后过渡至肠内营养支持是较为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环境因素中,如饮食、地域、抗生素治疗、补充益生菌、肠内营养等对肠道菌群产生的影响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于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的学说包罗万千,可以说是对宿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尽管益生菌的作用机制没有被破译,但是它们可以刺激黏液分泌,抑制致病菌定植,纠正菌群失衡,改善屏障功能,下调先天免疫系统受体的表达,平衡T细胞亚群之间的均衡,改变一些基因的表达。另外免疫调节还产生了短链脂肪酸和其他代谢产物,这些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病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EN)治疗全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全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均给予等热量、等氮的营养支持,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在胃镜引导下进行EN,对照组经颈内中心静脉置管进行肠外营养(PN)。观察2组营养治疗过程中的进食间隔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天的上臂肌围(AMG)、体质量、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CT)和血清白蛋白(Al出)等营养指标,以及CD4+、CD8+、CD4+/CD8+等免疫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天,2组AMC、体质鼍、TC7、及ALB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营养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进食间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而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8天,2组CD4+和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察组治疗后筇8天CD2+和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EN能有效缩短全胃切除术后RE患者的进食间隔时间,纠正细胞免疫状态,安全、可行,且疗效优于PN。  相似文献   

5.
目的 营养不良是炎症性肠病的常见临床表现,而营养支持是目前炎症性肠病患者重要的辅助疗法。近年来,关于肠内营养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故围绕肠内营养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这一要点展开综述。方法 检索近几年国内外关于炎症性肠病的营养支持及肠内营养的文献,并作总结分析。结果 肠内营养能改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此外,肠内营养能诱导活动期克罗恩病缓解并维持缓解期。结论 肠内营养不仅能改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对炎症性肠病的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安全、便捷、经济等优点,恰当地使用肠内营养能为炎症性肠病患者带来许多益处。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对促进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2002年至2012年国内外数据库,纳入比较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胃肠外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在对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6篇文献,共87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全胃肠外营养组在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恢复、改善预后。由于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今后需高质量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增加论证强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患者对肠内营养(EN)耐受的生物学基础,并为进一步提高肠内营养的质量、降低肠内营养的胃肠道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0例胃癌患者,平均年龄60.2岁,手术前、后各抽取患者静脉血2mL,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胃动素(MTL)的浓度,术后24h开始进行肠内营养;观察患者实行肠内营养后是否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有则说明对肠内营养不耐受,反之为耐受。结果:患者术后MTL浓度水平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对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患者,术后MTL浓度水平明显低于耐受者(P〈0.05);对肠内营养耐受的患者,手术前后MTL的浓度水平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患者,其年龄比耐受患者大(P〈0.05)。结论:患者术后MTL浓度水平与肠内营养耐受性呈正相关,手术后老年患者对EN的耐受性比青年患者差,对于术后老年患者使用EN时应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有无差异。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39例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13例)和早期肠外营养组(TPN组14例),对照组(1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EN组早期留置液囊空肠营养管行空肠营养,TPN组早期行静脉高糖氨基酸治疗,对照组早期未行肠内外营养支持。分别在治疗1、2、3周后比较三组总胆红素、WBC、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和C-反应蛋白(CRP)、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恢复时间、白蛋白变化情况,于出院时比较感染并发症率、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三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和Ran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第2周时,EN组及TPN组白细胞和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第2、3周时.EN组和TPN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N组及TPN组感染率、感染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N组更优,但TPN组肠胀气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EN组及对照组,尤其是较高龄人群。结论:早期营养支持可以显著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营养状况,缩短病程、减低感染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但针对不同年龄人群,可选择不同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对ICU收治的5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EN+PN组,n=26)与全肠外营养组(TPN组,n=26)。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代谢指标(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免疫功能(IgA、IgG、IgM水平;CD4+、CD8+、T细胞比值)的变化情况。结果与TPN组比较,EN+PN组治疗营养代谢指标前白蛋白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P<0.05);而免疫功能IgA、IgG、IgM、CD4+、CD8+、CD4+/CD8水平改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9.57、5.30、11.09、3.94、3.61、2.19,P均<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在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促进免疫功能恢复方面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肠内营养干预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94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给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干预,试验组在肠外营养基础上给予内肠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得分、白蛋白与总蛋白、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营养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与总蛋白值明显均增加(P0.01),但干预后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肠内营养干预应用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能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降低治疗期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 has published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intestinal failure (IF)’. Two criteria must be present: a ‘decreased absorption of macronutrients and/or water and electrolytes due to a loss of gut function’ and the ‘need for parenteral support’. Home parenteral support (HPS) is the primary treatment for chronic IF but is associated with complications.

Areas covered: The principal cause of chronic IF is short bowel syndrome (SBS). The aim of treatment is to maximize intestinal absorption and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need for HPS to achieve the best possible quality of life. Teduglutide, an analog of glucagon-like peptide 2, improves intestinal rehabilitation by promoting mucosal growth, reducing intestinal loss and promoting intestinal absorption.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and opinion on teduglutide for SBS.

Expert opinion: Teduglutide may provide a new treatment strategy for SBS patients with chronic IF. When prescribed, patients should be informed of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the drug and must be closely monitored in an expert center. Furthermore, as this treatment is costly,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as well as the risk-benefit ratio needs to be better evaluate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在伴有糖尿病的腹部大手术后危重患者完全胃肠外营养期间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腹部大手术后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1周(或以上)的伴有糖尿病的危重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组和胰岛素盐水微量输液泵静脉持续输入组,分别监测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以及切口感染和愈舍情况。结果 CSII组和对照组胰岛素应用后血糖均明显下降;治疗后第1天、第2天CSII组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3—7天两组血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切口感染率、伤口愈合障碍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CSII控制腹部大手术后TPN支持期间伴有糖尿病危重患者的血糖,与传统静脉胰岛素滴注相比,血糖控制平稳,发生低血糖情况少,且可减少术后切口感染及愈合障碍等并发症,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和延迟肠外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肠源性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肠源性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延迟肠外营养,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内毒素以及白细胞水平;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IL-6、CRP、内毒素及白细胞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肠源性感染可促进患者临床指标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营养不良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与IBD疾病活动程度、疾病病程和病变累及的部位有关,也是影响IBD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营养支持治疗在IBD人群中十分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在研究IBD营养支持治疗的机制、适应证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进展,本文就IBD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的营养状态变化及评估方法、能量需求、以及营养支持治疗等方面做此综述,旨在完善和提高IBD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64例通过BiPAP呼吸机治疗的COPD患者为受试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N组与PN组各82例,分别采取相应方式的营养支持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气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血清生化指标水平变化,分析两组患者撤机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治疗1周后,EN组患者深吸气量(I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FEV1%)、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血氧饱和度(SaO2)、酸碱度(pH)、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CD^4+/CD^8+)、脂联素(APN)、内脏脂肪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同期PN组(t分别=2.85、3.96、3.13、4.60、3.76、4.24、3.00、4.50、5.28、3.16,P均<0.05);EN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PN组(t分别=7.23、3.94,P均<0.05)。EN组患者撤机时间、住院时间及均明显短于PN组(t分别=3.15、2.53,P均<0.05)。两组患者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48、3.12、0.84、0.99,P均>0.05)。结论EN联合BiPAP呼吸机治疗能显著提升COPD患者肺功能、血氧饱和度、免疫功能,治疗效果相较于PN联合BiPAP更为理想,对其预后康复有利。  相似文献   

16.
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进入决战阶段,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措施。为了进一步提高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治疗效果,现结合抗疫前线的临床经验,就危重症患者的营养代谢特点、营养筛查、营养治疗目标量、营养方案和途径的选择,以及营养监测方法等方面做出总结和建议,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部按摩对经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2例经鼻肠管肠内营养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每天鼻饲前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实施腹部按摩,比较两组病人呕吐、腹胀、腹泻发生率,并观察观察组病人对腹部按摩的耐受程度,即比较按摩前后病人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病人腹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按摩前后病人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肠内营养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能耐受腹部按摩操作,腹部按摩能减少病人腹胀的发生率,从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术后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病人术后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胃癌根治病人4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21例。于术后1-8d,研究组使用含谷氨酰胺、精氨酸、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使用常规的制剂能全力。观察术前1d、术后1d和术后9d;①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M、IgA);②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中细胞因子白介素(IL-6)。结果研究组IgA、CD4水平及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炎症反应指标,研究组IL-6、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可减轻胃癌根治病人术后的机体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