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和目前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将2015年7月~2015年12月间在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结果:294例患者,男性189例(64.3%),女性105例(35.7%),年龄53.2±15.1岁(15~87岁),透析龄6.2年(0.3~32)年。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动静脉内瘘56例(19.0%),无涤纶套导管235例(79.9%)。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占91.8%,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占6.1%。年龄65岁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率开始减少,导管使用率增加。无涤纶套导管置管部位主要以颈内静脉为主,感染发生率为0.52/1 000导管日。自体动静脉内瘘部位主要以左桡动脉-头静脉为主(75.4%),早期并发症主要是术后血栓形成,晚期并发症包括内瘘堵塞、动脉瘤样扩张/动脉瘤形成及肢体水肿等。结论:首次血液透析时血管通路以无涤纶套导管为主,维持性血液透析阶段血管通路以动静脉内瘘为主。导管置管部位主要以颈内静脉为主,且感染发生率较低。动静脉内瘘部位以左侧桡动脉-头静脉为主,早期并发症主要是术后血栓形成,晚期并发症包括内瘘堵塞、动脉瘤样扩张/动脉瘤形成及肢体水肿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早期护理干预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6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均给予同样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在内瘘术前3d护理,观察组在术前3个月开始护理,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动静脉内瘘闭塞率、动脉动脉瘤样扩张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24%,对照组为24.9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降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采用半永久导管与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微炎症状态及血管内膜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71例,其中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8例(内瘘组),使用颈静脉半永久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3例(导管组),并选取30例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内瘘组、导管组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12个月透析期间血清C反应蛋白(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阻力指数(RI)的变化,记录随访期间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与对照组血清CRP水平比较,内瘘组、导管组透析前、透析3个月、12个月的血清CRP均显著增高(P0.05)。内瘘组透析3个月、12个月血清CRP较透析前稍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导管组透析3个月、12个月血清CRP较透析前显著升高(P0.05)。随访期间导管组7例患者静脉插管局部感染,8例患者出现导管功能不良,4例血流不畅。内瘘组、导管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完成随访。根据随访前和12个月后的颈动脉血管彩超记录,内瘘组最大IMT、RI以及易损斑块比例较透析前稍有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导管组最大IMT,RI以及易损斑块比例较透析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半永久导管较自体动静脉内瘘更易加重微炎症状态,且导管长期使用会引起血管功能降低,引起颈动脉中膜增厚,斑块阳性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比较老年及非老年患者建立鼻烟窝自体动静脉内瘘应用于尿毒症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来探讨老年患者建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特点.方法 根据患者就诊及随访情况,记录患者的基本病情,建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时间,血管的情况,内瘘成熟所需时间,内瘘第一次穿刺时间,透析时的初始血流量,内瘘用于透析的时间,内瘘的畅通情况,发生的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本病情,建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平均吻合口内径,内瘘成熟时间,透析时的初始血流量,内瘘用于透析的时间以及分别在1个月、1年、2年及3年的畅通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患者建立鼻烟窝自体动静脉内瘘用于尿毒症血液透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临床护理干预结局。方法该研究选择该院2017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肾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后,先给予两组患者血管通路,予以维持性血液透析,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强化动静脉内瘘护理、心理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临床护理干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内瘘成熟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48)。研究组内瘘成熟时间(6.2±0.4)周,对照组内瘘成熟时间(7.8±0.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14,P=0.000)。研究组患者内瘘成熟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短,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对比更少,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综合临床护理干预,相较于常规护理,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各种上肢动静脉内瘘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主要并发症.方法 对46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行直接动静脉内瘘,分高位组(前臂上端及肘窝处)26例,腕部标准组20例,比较两组内瘘的血流量、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在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无显著差异,但内瘘血流量差异显著(P<0.05).高位组内瘘闭塞2例,标准组内瘘闭塞2例.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7.69%和6.67%(P>0.05).结论 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为血管条件差的老年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自1966年Brescia和Cimino等首次创建上肢动静脉内瘘以来,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永久性透析血管通路,也被K/DOQI等指南推荐为首选的血管通路,据估算在我国透析患者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比例达85% ~90%.内瘘血栓形成是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的首要原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存在高龄、糖尿病、高凝状态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加之透析相关低血压、穿刺部位压迫不当及反复穿刺造成内瘘狭窄等原因,易导致内瘘血栓形成.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糖尿病肾病和肥胖患者逐年增加,如何保护自体血管及平衡患者疗效、费用和治疗风险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维护和内瘘血栓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内科》2017,(3)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已成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丧失越来越受到关注,血管通路狭窄和栓塞是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本文就动静脉内瘘狭窄和栓塞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及预防进行综述,旨为临床上能更好地防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使患者能顺利进行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以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且发生内瘘狭窄或闭塞的老年透析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结果 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有低血压14例(46.7%)、维护不当4例(13.3%)、穿刺处出血/血肿3例(10.0%)和慢性失功9例(30.0%).结论 低血压、维护不当、穿刺处出血/血肿和慢性失功是导致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血流量(AVFB)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利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90例,依据AVFB值大小分为低流量组(AVFB400 ml/min,28例)、中流量组(AVFB在400~600 ml/min,33例)和高流量组(AVFB600 ml/min,29例)。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患者进行1年维持性血液透析,观察期间患者高危事件及内瘘失功能发生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分别在透析前(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1个月)、透析1年后测定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和射血分数(EF)。结果三组患者高危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流量组患者高危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低流量组和中流量组(P0.05)。三组患者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流量组患者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显著高于中流量组和高流量组(P0.05)。透析后,三组CO、CI和E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流量组各指标值较低流量组、中流量组显著升高,(P0.05),与透析前比较,中流量组、高流量组CO、CI和EF水平均较透析前升高。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时,应注意限制血流量,既要避免因血流量过低引起的内瘘功能丧失,又要防止因血流量过大所致的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1.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通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区域穿刺法,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流量、穿刺疼痛感、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和并发症。结果:钝针扣眼穿刺法是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较为理想的穿刺法,可以有效的保护血透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使之寿命延长,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措施。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该院进行动静脉内瘘术的40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至两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研究组患者非常满意率(50.00%)和总满意率(95.00%)远高于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率(30.00%)和总满意率(70.00%),数据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8.94,P0.05);研究组中仅1例动脉瘤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中感染、血栓、动脉瘤患者各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00%,数据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5,P0.05)。讨论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过程中实施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同动静脉内瘘部位对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肾衰竭尿毒症患者,经显微外科技术确定动静脉内瘘位置,根据建立部位不同分为4组:上肢前臂内瘘组15例、腕部内瘘组20例、鼻烟窝内瘘组22例、上臂肱动脉内瘘组23例,比较不同时间4组疗效与预后。结果 4组内瘘血流量比较上臂肱动脉内瘘组血流量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腕部内瘘组、上肢前臂内瘘组、鼻烟窝内瘘组的1年通畅率、2年通畅率、3年通畅率显著高于上臂肱动脉内瘘组(P<0.05);腕部内瘘组、上肢前臂内瘘组、鼻烟窝内瘘组的3年内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栓、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臂肱动脉内瘘组(P<0.05)。结论血管条件良好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选择鼻烟窝内瘘作为首选部位,血管条件普遍较差者可选择上臂肱动脉内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因上肢血管耗竭不能建立血管通路的尿毒症患者,通过建立股部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术行血液透析的必要性. 方法:2011年7月至2014年3月15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右侧股部股(浅)动脉-大隐静脉人工血管移植内瘘术,对手术方式及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1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且无并发症,术后内瘘通畅,血液透析时血流量>230 ml/min.所有患者随访3~34月,除1例患者术后半年出现血栓形成,取栓成功,半年后再次堵塞取栓失败后改留置右侧颈内静脉半永久导管维持透析.1例血清肿形成大半年后行手术清除,未影响内瘘使用.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滤率、收缩压、血磷、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是内瘘血栓形成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上肢血管条件无法行人工血管移植的尿毒症患者,选择股部人工血管移植作为新的血管通路,是有效实用的方法.减少超滤率、预防透析低血压、控制高黏滞血症及高磷血症可减少内瘘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比较自体动静脉内瘘(148例)及人造血管内瘘(37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瘘成熟时间、1年通.率的差别等。结果人造血管内瘘患者的年龄较大,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比例较高,CRP水平较高,与自体动静脉内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人造血管内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自体动静脉内瘘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1年通.率分别为90.54%、83.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人造血管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后良好的血管通路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动静脉内瘘与长期置管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情况。方法选取老年长期置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109例,按血管通路类型分为动静脉内瘘组和长期置管组;对所有患者均常规进行血生化检查;利用超声心动检查评价左心室功能,每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24~30个月,以患者死亡为观察终点。结果两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发生率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发生率无差别;但动静脉内瘘组患者血红蛋白和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水平低于长期置管组(t=2.249,P=0.027;t=-3.085,P=0.003)。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长期置管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患者生存率高于动静脉内瘘组患者(P=0.044);同时长期置管组发生左心室肥厚的患者生存率低于动静脉内瘘组(P=0.014);多因素COX风险分析显示,血红蛋白、PTH、血钙、收缩压是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血管通路对于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没有影响,对于使用动静脉内瘘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左心室功能异常的患者生存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中老年尸体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分两组,实验组为尸体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组20人;对照组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20人。内瘘术后一个月行彩超检查观察吻合口内径,吻合口血流速度及一个月后透析时最大的稳定血流量。结果 尸体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与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一个月在吻合口血流速度上及透析时最大的稳定血流量上无明显差别,在吻合口内径上两者也未看出显著性差异,透析时血流量充分,能充分满足透析需要。结论 尸体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吻合术为无法建立自身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理想的透析通路。  相似文献   

1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失衡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失衡的原因,为预防并发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供整体护理,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对160例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观察组),与160例实施常规护理的血液透析患者(对照组)比较,观察患者饮食营养状况、透析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经SGAN评分,观察组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负荷过高、血压异常及内瘘闭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失衡的原因,为预防并发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供整体护理,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方法对160例血液透析患者(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与160例实施常规护理的血液透析患者(对照组)比较,观察患者饮食营养状况、透析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经SGAN评分,观察组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负荷过高、血压异常及内瘘闭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老年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内瘘护理应用效果以及要点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糖尿病肾病进行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患者自愿性作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内瘘护理),各50例。对比两组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为期3年的研究期间,均出现不良反应,但是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糖尿病肾病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00%(观察组)、76.00%(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瘘护理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患者发生闭塞、感染、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能够提高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期限,并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应用前景十分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