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膀胱全切术中应用输尿管皮肤乳头造口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腹腔镜膀胱全切术的30例复发性或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在对这30例患者进行膀胱全切术的同时,我们对他们实施了双侧输尿管并行右下腹壁皮肤乳头造口术。手术结束后,观察这3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这30例患者进行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45min。他们在手术中的出血量均在100~800ml之间。他们在手术中输入的红细胞量为0u~2u。在这30例患者中,没有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的患者。所有患者恢复肠蠕动的时间均在24~52小时之间。在手术后,我们对这30例患者进行了1.5~3.5年的随访,结果发现,这30例患者中没有出现输尿管坏死及皮肤乳头尿漏的患者。他们中有13例患者出现了皮肤乳头轻度回缩塌陷的情况,但均没有发生肾盂肾炎。有5例患者出现了造口狭窄的情况。所有患者在手术1年后进行B超检查,没有发现存在肾积水的患者,所有患者的尿常规、肌酐、尿素氮、电解质等检查结果均为正常。结论:在腹腔镜膀胱全切术中应用输尿管皮肤乳头造口术效果确切,而且操作简单,手术并发症少,不会影响尿液在肾脏中的重吸收和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此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男性3人,女性2人,年龄68-72岁,均为T3N0M0膀胱多发肿瘤,4例行双侧输尿管造口术,1例行单侧输尿管造口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时间2.5-3.5 h,术中失血400-600 mL,平均出血量420 mL,术后约60-72 h肠道功能恢复,手术均未输血,手术切口甲级愈合,未出现腹腔并发症。结论本组共5例行经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均取得满意效果,无腹腔并发症。该术式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随着技术的进步,该术式将成为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术并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5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膀胱全切术并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治疗及常规对症治疗,针对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结果本组35例患者,出现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周围皮肤感染、输尿管支架堵塞、尿酸结晶及造口狭窄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经给予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积极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膀胱全切术并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术后并发症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并输尿管腹壁造口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膀胱全切并输尿管腹壁造口术治疗,并在围手术期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结果本组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4小时;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4.5天;无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在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并输尿管腹壁造口术的围手术期,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根治性膀胱全切的不同手术方式对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的患者共1 432例,年龄大于75岁的高龄患者239例(中位年龄78岁),其中74例患者(31.0%)出现了围手术期并发症。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患者可分为回肠膀胱组和输尿管皮肤造口组,回肠膀胱组包括经腹腹腔镜和经腹开放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两种术式,输尿管皮肤造口组包括经腹开放、经腹膜外开放、经腹腹腔镜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3种术式,比较不同术式对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P=0.012)、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P=0.001)、淋巴结分期(P=0.043)和手术方式。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中位住院时间34 d vs. 21 d,P=0.002)。不同手术方式中,回肠膀胱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P=0.013),但经腹腹腔镜和经腹开放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两种术式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6);经腹开放、经腹膜外开放、经腹腹腔镜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3种术式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85岁(OR=4.856,95% CI:1.465~16.103,P=0.010)、ASA评分(P=0.008)和不同手术方式(P=0.016)与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结论: 高龄患者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与患者年龄、术前ASA评分和手术方式存在相关性,经腹膜外开放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高龄患者是一种合适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根治性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治疗复发性或浸润性膀胱癌的手术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双输尿管并行右下腹壁造口术式,即将左侧输尿管于骶前经乙状结肠腹膜后转移至右侧与该侧输尿管一并引出腹壁,形成双乳头,输尿管内各置入支架管1根,外接集尿袋。治疗12例复发性或浸润性膀胱癌。结果: 术后尿液引流通畅,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随访2个月至1.5年,无乳头缺血、坏死及内陷,无肾盂肾炎。外口狭窄2例,均经斑马导丝引导下重新置入单J管支撑后引流恢复通畅。经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B超检查,双肾无明显积水。结论: 该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特别适合晚期膀胱癌、全身情况差、老年及不宜行复杂手术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前风险因素(PRS)对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244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生理能力与手术侵袭度评分系统(E-PASS)计算PRS,分析PRS与不同术式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风险的关系.结果 膀胱全切原位膀胱术患者PRS评分为0.342±0.209,PRS≥0.23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升高(P=0.002);膀胱全切回肠输出道术患者PRS评分为0.401±0.224,PRS≥0.48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升高(P=0.050);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患者PRS评分为0.556±0.308,PRS≥0.60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升高(P=0.009).结论 PRS低于0.23分建议选择膀胱全切原位膀胱术;PRS 0.23~<0.48建议选择膀胱全切回肠输出道术;PRS0.48~0.59分建议选择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风险评分(preoperative risk score,PRS)对膀胱癌患者选择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行膀胱全切原位膀胱术、膀胱全切回肠输出道术、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膀胱癌患者(共303例)的PRS、并发症综合指数(comprehensive complication index,CCI),分析不同术式的膀胱全切患者PRS值与术后并发症CCI值的相关性,得到PRS预警值,为尿流改道术式选择提供量化依据。结果:①3种手术方式间,输尿管皮肤造口术PRS平均值为0.72±0.23,回肠输出道为0.48±0.24,原位膀胱术为0.34±0.17,经统计分析,差异显著。而3种手术方式间,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CCI平均值38.19±16.34,回肠输出道为36.04±11.17,原位膀胱术为38.14±13.36,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②根据正态分布原理,向左取80%单侧可信区间时,PRS值位于区间外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该区间内的患者。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PRS区间位于 0.34~0.86,PRS>0.86患者的CCI值明显高于区间内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回肠输出道组PRS区间位于0.15~0.60,PRS>0.86患者的CCI值明显高于区间内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原位膀胱术组PRS区间位于0.14~0.42,PRS>0.42患者的CCI值明显高于区间内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RS大于0.42时不建议选择膀胱全切原位膀胱术;PRS大于0.60时不建议选择膀胱全切回肠输出道术;PRS大于0.86时不建议行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石永福  方克伟  王伟  李宁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5):4136-4137,4139
目的探讨一种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新方法在全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9月—2011年11月于我院因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后进行一种新的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患者8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换造瘘管情况等。结果 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未出现明显的围术期并发症;随访3~38个月(平均11个月),有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24个月死于肿瘤转移,其余6例均无瘤存活。2例发生因引流不畅引起的高热,更换引流管后治愈。1例发生造口不能插入F10硅胶管,仅能够插入F7单J管,行造口切开后顺利放入F12硅胶管;其余7例均能够顺利插入F10或F12硅胶管。结论本方法较传统方法造瘘口狭窄的几率低,更换造瘘管方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憩室癌的诊疗方法和临床特点。方法 7例均行手术治疗,分别行经尿道电切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结果尿路上皮细胞癌5例,其中1例行经尿道膀胱憩室癌电切术,患者于术后3个月局部复发,再次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48个月,未见复发;1例于术后9个月局部复发,再次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加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术后2年死于肿瘤多器官转移;另3例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随访5年,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1例鳞癌者术后15个月死于呼吸衰竭。1例混合性癌患者术后21个月死于肿瘤多器官转移。结论膀胱憩室癌的诊断以膀胱镜和CT等影像学检查为主,主要治疗手段是膀胱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必要时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憩室癌的诊疗方法和临床特点。方法 7例均行手术治疗,分别行经尿道电切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结果尿路上皮细胞癌5例,其中1例行经尿道膀胱憩室癌电切术,患者于术后3个月局部复发,再次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48个月,未见复发;1例于术后9个月局部复发,再次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加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术后2年死于肿瘤多器官转移;另3例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随访5年,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1例鳞癌者术后15个月死于呼吸衰竭。1例混合性癌患者术后21个月死于肿瘤多器官转移。结论膀胱憩室癌的诊断以膀胱镜和CT等影像学检查为主,主要治疗手段是膀胱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必要时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12.
根治性膀胱全切输尿管单乳头皮肤造口治疗浸润性膀胱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根治性膀胱全切榆尿管单乳头皮肤造口治疗晚期膀胱癌的手术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单乳头榆尿管一侧腹壁造口术式.即将左侧输尿管经乙状结肠腹膜后转移至右侧与该侧输尿管一并引出腹壁,形成单乳头,外接集尿袋.治疗11例浸润性膀胱癌.结果 乳头形成好,术后尿液引流通畅,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随访2个月~1.5年无乳头回缩塌陷、肾孟肾炎.经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B超检查,证实双肾无明显积水.结论 该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特别适合榆尿管扩张积水的老年、全身情况差.不宜行复杂手术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3.
膀胱全切术后不同尿流改道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全膀胱切除术后4种尿流改道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膀胱癌患者膀胱全切除后不同尿流改道术,其中输尿管皮肤造口术12例,回肠膀胱术(Bricker)41例,原位新膀胱术(Studer)11例,Sigma直肠膀胱术9例。对4组患者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回肠膀胱术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其它组多,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其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新膀胱术组与Sigma直肠膀胱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全切术后4种尿流改道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的术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膀胱肿瘤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术后护理资料。结果:9例患者在院期间全部存活,疗效满意,并发症少。结论: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是一种彻底根治膀胱肿瘤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好。手术疗效与术前术后护理紧密相联,优质的术后护理可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近期,我院对1例患膀胱鳞状细胞癌患者,通过外请专家实施了全膀胱切除单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手术的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患者,男,70岁,曾于1年前实施膀胱癌电切术,术前病理诊断为膀胱鳞状细胞癌,既往有高血压、脑血栓、糖尿病病史。根据患者身体状况手术组决定为其实施全膀胱切除单侧输尿管造瘘术,手术共实施5 h,输血800 mL,患者住院2周,术后无感染,切口Ⅰ期愈合。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男性患者,74岁,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 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h10min。术中失血160ml,术后48h恢复肠道功能,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该术式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随着技术的进步,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将成为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泌尿外科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16例泌尿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手术全部成功,包括肾部分切除术3例、肾根治性切除术2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6例、膀胱根治性切除及回肠膀胱术4例、膀胱根治性切除及输尿管皮肤造瘘术1例.3例肾部分切除患者、2例肾根治性切除患者、1例膀胱根治性切除及输尿管皮肤造瘘患者和6例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相当,但4例膀胱根治性切除及回肠膀胱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多,分别为(436.3±16.8) min及(325.0±95.7) ml.所有患者的手术过程顺利,无中转开放手术、无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 机器人手术在泌尿外科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尤其适用于狭窄盆腔手术及功能重建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患者膀胱全切术后行回肠膀胱术与输尿管乙状结肠尿流改道术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方法:分析75例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术后采用回肠膀胱术36例与输尿管乙状结肠尿流改道39例的临床资料,就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回肠膀胱术组手术操作时间大于输尿管乙状结肠尿流改道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3年内生存率有显著差异。结论:回肠膀胱术在远期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明显优于输尿管乙状结肠尿流改道术。前者简单易行,易于掌握,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9.
30例膀胱癌患者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东奇 《海南医学》2010,21(11):142-143
目的探讨膀胱癌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的护理。方法对30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癌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做好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及家庭护理。结果 2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愈合良好,仅1例出现腹部感染,经急诊腹部引流术及对症处理后患者痊愈,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过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及家庭护理的干预,可减少造口术后并发症,有效提高膀胱癌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膀胱癌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的护理.方法对30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癌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做好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及家庭护理.结果2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愈合良好,仅1例出现腹部感染,经急诊腹部引流术及对症处理后患者痊愈,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过心理护理、术后护理及家庭护理的干预,可减少造口术后并发症,有效提高膀胱癌全切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