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损害是SLE最常见的表现。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85例SLE患者病历资料及免疫学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1998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的285例SLE患者,其中女246例,占86.3%;男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肝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摘要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肝损害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免疫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52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有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无肝脏损害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452例SLE患者中有肝损害53例(11.7%), 有肝损害组与无肝脏损害比较,两组临床和免疫学特点等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LED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患者中谷丙转氨酶(ALT)升高51例,谷草转氨酶(AST)升高48例,黄疸3例(5.7%)。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予护肝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无1例死于SLE肝损害。结论:SLE本身所致的肝损害发生率并不低,与病情活动有关,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敏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探讨降低死亡率的方法。方法对31例住院死亡的SLE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死亡原因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该组病例死亡率为9.7%,死于SLE引起的器官受累26例(83.9%),死于感染的有5例(16.1%)。与该组病例死亡相关的临床因素有:部分病例长期误诊;部分患者未能根据病情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患者的依从性差等因素。结论本组病例的死亡原因仍以SLE引起的器官损伤为主,原因为疫抑制治疗相对保守。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免疫抑制治疗、积极的患者宣教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能提高SLE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报告1例18岁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死于夹层主动脉瘤破裂。尸检显示主动脉根部至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长17cm,主动脉滋养血管炎及小血管周围炎。本例与以往文献报告的类似病例共31例的临床资料及病理情况汇总分析,显示长期激素治疗可能在SLE患者主动脉瘤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炎、滋养动脉炎、高血压等可参与其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误诊为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提高心内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解放军123医院1998-01-2010-07收治首诊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42例SLE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心电图(ECG)、超声心动图(UCG)、血沉(ES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检查结果。结果 42例SLE患者中ECG、UCG、ESR、CK-MB、cTnI异常率分别为71.43%、95.24%、71.43%、45.24%、14.29%。结论 SLE患者心血管受累及率高,易误诊为心血管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近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住院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死亡患者病历资料。结果 SLE住院患者2391例,死亡32例,总死亡率1.34%,最常见的死因为感染15例(46.875%),其次为本病活动11例(34.375%)。结论 SLE患者主要死因为感染,其次为本病活跃。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及严格掌握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规律的随访,是改善SLE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观察抗双链DNA(double-stranded DNA, dsDNA)IgG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和非SLE患者中的分布特点, 并评估ELISA法联合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试验(crithidia luciliae immunofluorescence test, CLIFT)检测抗dsDNA-IgG抗体用于SLE诊断的效能。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测抗dsDNA-IgG抗体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共4 726例采用ELISA法, 其中830例同时采用CLIFT检测, 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2种检测方法辅助诊断SLE的效能。结果:采用ELISA法检测的 4 726例住院患者中, dsDNA抗体阳性者398例, 其中SLE 183例, 占dsDNA 阳性者46.0%, 非 SLE疾病依次为肝脏疾病(28.4%)、其他结缔组织病(7.5%)、血液系统疾病(5.3%)及呼吸系统疾病(3.8%);830例采用CLIFT检测ds DNA, 134例结果显示为dsDNA抗体阳性的患者中, 其中SLE者占94.0%, 另有非SLE诊断病例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病3例, 肝硬化、肾炎、银屑病和抗磷脂综合征各1例。830例完成ELISA法与CLIFT双检测的患者中, SLE患者共197例, 非SLE患者633例, ELISA法检测灵敏度为74.6%, 特异度仅为92.9%;而CLIFT法测dsDNA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度, 为98.7%, 灵敏度为64.0%。联合2种方法平行检测dsDNA抗体可明显提高SLE的诊断效能, ROC曲线下面积最高(0.869 0)。结论:单独应用ELISA法时, 应警惕假阳性较高, 需排除其他非SLE疾病的诊断;联合使用ELISA法和CLIFT法检测抗dsDNA抗体可较单独应用CLIFT法明显提高SLE的诊断效能, 二者联合平行检测结果为阴性, 用于排除SLE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肠假性梗阻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艳丽 《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04-905
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肠假性梗阻患者的护理经验.对8例SLE合并肠假性梗阻患者采取了以下护理措施:保证胃肠减压效果,严密观察腹部体征,禁食期间口腔护理、止痛等.6例保守治疗成功,2例死于肠穿孔合并感染.SLE合并肠假性梗阻要获得保守治疗成功,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精心护理.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好发于育龄妇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和产后会使SLE恶化。本文分析18例SLE合并妊娠的有关资料,并就其诊断与处理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我院1989年10月~1996年12月共收治18例SLE合并妊娠患者,合并妊娠计25例次。发病年龄20~34岁,平均23·76岁,病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心脏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50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57.3%)SLE患者有心脏损害,其中32例有心脏病相关症状,可累及心脏瓣膜、心肌、心包,以心包炎最常见.结论:SLE伴心脏损害症状轻微或无症状,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脏形态明显异常.及时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胸部X线等检查,能够早期发现病变,予积极治疗可改善SLE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以提高SLE患者生存率。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确诊的610例SLE中死亡25例的临床资料,对其病程、死亡原因为存活时间、肾脏病理活检情况、疾病活动度及患者治疗依从性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死率为4.09%(25/610),前三位死因为感染12例(48%),神经精神性狼疮5例(20%),心脏猝死3例(12%),平均病程4.9年。死亡因素分析,处于中、重度疾病活动期19例(76%),治疗依从性差19例(76%)。结论增强SLE患者治疗依从性,定期评估疾病活动度,积极防治感染、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保持病情稳定,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梅州地区不同年龄段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3例于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风湿科诊治的初发SL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未成年组(<18岁)、成年组(18~49岁)和老年组(≥50岁),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和疾病活动。结果 453例SLE患者中未成年患者73例(16.1%)、成年患者317例(70.0%),老年患者63例(13.9%)。发热、皮疹、关节炎、肾脏损害和贫血为SLE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未成年SLE患者发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和老年SLE患者(χ~2=6.197,P=0.013;χ~2=6.291,P=0.012);与老年SLE患者相比较,未成年和成年SLE患者皮疹、脱发、肝脾淋巴结肿大和肾脏损害的发生率更高(χ~2=10.525,P=0.005;χ~2=9.951,P=0.007;χ~2=11.883,P=0.003和χ~2=12.195,P=0.002);未成年SLE患者浆膜炎的发生率低于成年和老年SLE患者(χ~2=23.527,P<0.001)。贫血是SLE患者最常见的血液学异常表现,成年SLE患者血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高于未成年SLE患者(χ~2=10.048,P=0.002)。免疫学指标结果显示,老年SLE患者血清抗ds DNA抗体的阳性率低于未成年和成年SLE患者(χ~2=9.612,P=0.008);其血清抗SSA抗体的阳性率高于未成年SLE患者(χ~2=7.699,P=0.006)。SLE患者疾病活动以中度最为常见,未成年SLE患者总体SLEDAI评分高于成年和老年SLE患者(χ~2=8.217,P<0.001),且其重度疾病活动的比例高于成年和老年SLE患者(χ~2=13.320,P=0.001)。结论发病年龄影响SLE的临床表现、血清学特点和疾病活动,未成年SLE患者发病初即可出现多系统损害,疾病活动更严重,需更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巨核细胞抗体,以探讨SLE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36例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的血清抗巨核细胞抗体,并与30例血小板正常的SLE患者和30名正常人对照。结果表明,血清抗巨核细胞抗体阳性在36例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占7例(19.4%),在30例血小板计数正常的SLE患者中有2例(6.7%),及在正常人中有1例(3.3%),后者与SLE伴患者血小板减少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但伴有或不伴有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结论 :SLE患者血清存在抗巨核细胞的自身抗体,并与部分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有关,应扩大病例数作出肯定结论 ,进一步了解SLE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张浩宇  张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364-8364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和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和免疫印迹法,分别对75例SLE患者、52例对照患者及21例正常人的AnuA、抗dsDNA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AnuA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为69.3%,特异性为96.2%;抗dsDNA抗体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为49.3%,特异性为96.2%。AnuA与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为77.3%,特异性为96.2%。结论 AnuA用于SLE的诊断敏感性明显好于抗dsDNA抗体;AnuA与抗dsDNA抗体联合检测诊断SLE能提高阳性率,且特异性高,是诊断SLE较好的联合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对2006年7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而出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SLE患者均为中青年女性。60%~90%患者出现腹痛、腹泻、腹水等,腹部影像学检查可合并胆囊炎胆石症、肠壁水肿、肠梗阻等表现,易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结肠炎、肠梗阻。复查SLE相关指标后确诊。所有患者均给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消化道症状缓解。SLE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少数患者以消化道症状首发,易于误诊。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脑梗死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13年6月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28例并发脑梗死的SLE患者临床资料,并与性别、发病年龄相匹配的84例无脑梗死的SLE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28例并发脑梗死的SLE患者中,男6例,女22例,平均年龄(47.7±12.6)岁,SLE病程(11.6±11.1)年。患者脑梗死表现包括瘫痪(60.7%)、头晕(25.0%)、感觉异常(25.0%)、头痛(17.8%)、失语(17.8%)、意识障碍(17.8%)、抽搐(7.1%)、视力损害(3.6%);CT/MR显示腔隙性脑梗死(67.8%),小面积脑梗死(28.6%),大面积脑梗死(3.6%);脑梗死部位在大脑半球(100%)、小脑(17.8%)、脑干(10.7%)、丘脑(3.6%)。部分患者存在脑萎缩(46.4%)、脑白质变性(17.8%)、脑出血(10.7%)、脑血管狭窄(60%,3/5)、脑血管瘤(40%,2/5)。并发脑梗死的SLE患者和无脑梗死的SLE患者比较,两组SLE病程、高血压、糖尿病、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 5.814,95%CI 2.077~16.276,P=0.001)。结论应重视SLE合并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临床表现多样,瘫痪是最常见表现;主要类型为腔隙性脑梗死和小面积脑梗死;常伴其他脑病变包括脑萎缩、脑白质变性、脑血管狭窄、脑血管瘤等。高血压是发生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许应林 《华西医学》2009,(11):3007-300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肝损害的临床特点、肝损害发生率与SLE的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98例SLE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对肝损害组(30例)的症状与体征、病情程度、肝功能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将其部分生化及免疫学指标与无肝损害组(68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SLE患者中SLE肝损害的发生率为30.61%。肝损害组中,病情重度16例(53.33%),17例患者(56.67%)无明显自觉症状,以ALT、AST轻中度升高为主。7例患者肝脏B超异常。肝损害组患者的白细胞值明显低与无肝损害组(P〈0.05)。而2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CRP、ESR、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IgG、补体3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1例患者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药物治疗,9例在出院时复查肝功能正常或好转,另2例肝功能无明显改善;19例患者在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同时,给予护肝治疗,15例出院复查肝功能正常或好转,另4例无明显改善。而对照组68例中病情重度8例(11.76%)。结论:肝脏是SLE常见累及的靶器官之一,SLE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轻至中度肝细胞损害多见,肝损害发生率与SLE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与SLE的近期预后无关、与长期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贫血的类型,并探讨其易于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贫血相关实验室指标和骨髓检查结果对239例SLE患者中并发贫血患者的贫血类型进行分析,并与无贫血的SLE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39例SLE患者中有127例(53.1%)发生贫血,对127例中89例资料完整患者的贫血类型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疾病性贫血(ACD)有35例(39.3%),缺铁性贫血(IDA)有32例(36.0%),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有21例(23.6%),其他类型贫血9例(10.1%).同时有上述2种或2种以上类型贫血者7例(7.9%).贫血程度以AIHA最为严重,其次为IDA,ACD则多为轻度贫血.AIHA和ACD以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为主,分别占90.5%和85.7%,而IDA则以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为主,占87.5%.与34例无贫血的SLE患者对照,并发AIHA的患者关节炎、浆膜炎的发生率更高(P均〈0.05),肾脏损害程度更重(P〈0.05),补体C3水平明显降低(P〈0.05),SLE病情活动指数(DAI)积分较无贫血组明显增高(P〈0.05),而ACD和IDA患者合并白细胞减少者明显多于无贫血组患者(P〈0.05),合并血小板减少和ANA滴度在AIHA、ACD和IDA患者均显著高于无贫血的SLE患者(P均〈0.05).结论 SLE并发的贫血以ACD和IDA常见,其次为AIHA,且多见于活动性病情严重的患者.在不同类型的贫血患者并发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均高于无贫血患者,提示SLE中不同血细胞损害可能存在部分共同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狼疮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合并CNS损害的SLE 18例的临床资料,并与无CNS受累的SLE 80例对照.结果 SLE合并CNS损害的表现为癫癎(33.3%)、精神异常(50.0%),CNS损害组的重要器官损害发生率及病情活动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NS损害组患者抗poly、Neuro-2a和Asialo-GM1 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NS损害组经应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明显改善或好转16例(88.89%),死亡2例(11.11%).结论 全面细致的病情观察与护理有利于SLE合并CNS损害(SLE-CNS)的治疗和患者症状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ARPA)检测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检测79例SLE患者血清、48例其他系统性风湿病患者和52例健康献血员血清中ARPA。同时采用ELISA检测79例SLE血清中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结果79例SLE患者中ARPA阳性9例,对诊断SLE的敏感性11.4%,特异性100.0%,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结果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ARPA、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其中一项阳性的血清有59例,阳性率为74.7%。结论ARPA与SLE具有高度相关性,可用于SLE的临床诊断。联合检测ARPA与抗Sm抗体和抗dsDNA抗体,可以提高血清学诊断SLE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