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MRI对脑静脉血管瘤(VA)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MR诊断为VA患者30例,均行常规MR平扫、增强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并分析其MR表现。结果:30例VA患者中发生于幕下小脑半球12例,额叶11例,顶叶5例,颞叶1例,基底节区1例;并发海绵状血管瘤2例,左侧颞叶及右侧顶叶各1例;合并出血2例,右侧顶叶及右侧小脑半球各1例;MR平扫显示病灶20例,其中T2WI表现为条状血管流空信号者16例,而表现为放射状高信号者4例;MR增强检查显示所有病灶,并且表现为"海蛇头"样强化特征。SWI检查均能清晰显示所有病灶,表现为典型的"海蛇头"样低信号影。结论:VA多发生于患者小脑半球及额顶叶,可并发海绵状血管瘤;SWI较常规MR序列相比可以更好地显示VA,其能取代MR增强检查用于VA患者的诊断和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海绵状血管瘤位于幕上12例,幕下脑干6例,18例病灶有出血1例;MRI检查T1加权像病灶显示为短T1高信号,周边为轻度低信号影;T2加权像病灶中央呈高低混杂信号影,周边为低信号环;增强有轻度强化或无强化;CT平扫为斑片状不规则形高0密度影。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及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3.
CT、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检查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CT检查15例,平扫14例,平扫加增强扫描12例。20例均行MRI检查。结果:本组20例检出21个病灶,其中1例有2个病灶,其余为单发;脑内14个,直径1.0~5.1cm,脑外7个,直径0.5~2.2cm;类圆形14个,不规则结节状5个,分叶状2个;边界清晰19个,不清晰2个。CT检出8个病灶,平扫多数病灶显示为高密度,少有囊变,病灶无占位效应或占位效应轻微,病灶可发生钙化且呈斑点状,并位于病灶中心部,病灶强化多为不均匀性增强;MRI检出21个病灶,T1WI呈略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病灶周围可见由出血所致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形成的环状低信号包绕。结论:MRI对病灶的显示较CT优越,CT和MRI结合检查是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定位引导显微手术切除脑内小病灶及组织活检的方法和优点。方法:应用CT定位引导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或功能区小病灶50例。结果:胶质瘤19例,海绵状血管瘤10例,炎性肉芽肿11例,转移瘤2例,脑脓肿2例,动静脉畸形2例,脑膜瘤2例,皮样囊肿2例;病灶直径0.5~3.0cm,均在CT定位引导下显微手术全切除。结论:CT定位引导下显微手术切除颅内小病灶是一种定位准确、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脑部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部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至2004年我院诊断为脑部海绵状血管瘤25例病例的MR资料.采用德国西门子IMPACT 1.0T超导型MR机器,对病变部位进行常规和部分增强扫描,8例做3D-TOFMRA成像,5例做DSA检查,15例做手术.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可以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比较特征性MR表现,但病灶周围脑组织无水肿,病灶无占位表现.病灶内未见异常血管流空信号.增强检查病灶内有轻度的不均匀强化,这点与其它部位海绵状血管瘤不同.结论:MR检查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MR检查能准确显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大小、形态、部位和病灶内的出血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良平 《华夏医学》2001,14(6):909-910
海绵状血管瘤是眶内常见的良性肿瘤 ,CT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笔者将 17例眶内海绵状血管瘤 CT表现特点和诊断要点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17例 ,男 5例 ,女 12例。年龄 2 6~ 6 2岁 ,平均 42 .1岁 ,其中 35~ 5 0岁 12例 ,占 70 .5 8% ,35岁以下 1例 ,均单眼发病 ,主诉均有眼球突出。病程 3个月至 12年 ,其中 1年以内8例 ,1~ 12年间 8例 ,12年 1例。其他症状有视力下降 8例 ,眼部肿胀 4例 ,眼球运动均无障碍。采用 SHIMADIU SCT- 30 0 0 T全身 CT机 ,作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 ,造影剂用 Angiografin 5 0~ 6 0 ml。11例作轴…  相似文献   

7.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MRA和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中,16例行CT检查,23例行MRI检查,12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例都属脑内型,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 T2W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绕,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MRA和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8.
脑海绵状血管瘤CT 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结合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改变 ,分析其 CT、MRI表现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资料 ,其中 CT 9例 ,MRI 6例 ,CT加 MRI检查 12例。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 CT特征性表现为平扫示类圆形高或稍高密度病灶 ,多数为不均匀 ,常伴钙化、出血。MRI特征性表现为 T1WI大部分呈等或稍高信号区 ,T2 WI一般为不均匀高信号区 ,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结论 :CT能良好显示海绵状血管瘤出血、钙化的特征 ,显示效果 CT优于 MRI  相似文献   

9.
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18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晓娟  侯颖  金葵花  杨媛 《医学争鸣》2002,23(7):625-625
1 临床资料  1999- 0 1/ 2 0 0 1- 12在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射频治疗肝血管瘤患者 18(男 16 ,女 2 )例 ,年龄 30~ 6 8岁 .经CT检查均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 15例系无症状查体中发现 ,3例有肝区闷胀不适等感觉 .该组患者血管瘤直径均≤ 5 cm.采用美国 RF- 2 0 0 0型射频治疗仪及多弹头射频电极针 ,在 B超引导下将多弹头射频电极针经皮肝穿准确插入病灶 ,然后打开电极进行治疗 .能量从 2 0 W开始 ,6 min内升至 6 0 W经 8~ 10 m in阻抗可升至 999Ω,此时局部温度可达 10 0℃~12 0℃完成治疗 .根据病灶大小更换治疗点继续同上治疗 . 18…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MRI表现,评价各成像序列的诊断价值。②方法23例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中9例行磁敏感加权成像。③结果23例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发生于额叶白质12例,顶叶白质5例,颞叶2例,小脑半球4例;合并出血1例,位于幕下;并发海绵状血管瘤1例。MR平扫显示病灶11例,其中表现为条状流空信号者7例,表现为T2WI放射状高信号者4例;MR增强检查显示所有病灶,表现为"海蛇头"样强化特征。9例行SWI者均能清晰显示病灶,表现为"海蛇头"样低信号影。④结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多发生于幕上额顶叶白质及小脑半球,合并出血少见,可并发海绵状血管瘤。MR平扫难以显示细小病灶,MR增强检查是显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有效方法,SWI对小静脉病变较敏感,能取代MR增强检查用于发育性静脉异常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