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彻底清除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治疗方法。方法对在双极电凝、吸切器(鼻息肉切割吸引器)的辅助下经鼻内窥镜+上颌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治疗的23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患者的手术方法、治疗结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患者经治疗后随访6~24月,无并发症,无复发,治愈率为100%。结论该术式对彻底清除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避免复发,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治疗上颌窦息肉及囊肿的有效方法。方法对鼻内镜下中鼻道、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窦息肉或囊肿46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46例手术均获治愈,随访13年无1例复发。结论该手术可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防止复发,创伤小,操作简便,治疗效果确切,是治疗上颌窦息肉或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Caldwell-Luc进路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39例上颌窦病变.其中上颌窦息肉12例;复发性上颌窦、筛窦息肉9例;真菌性上颌窦炎7例;上颌窦囊肿5例;慢性上颌窦炎3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上颌窦炎性假瘤1例.结果 39例经6个月~3年的随访,治愈32例(82.1%),好转6例(15.4%),总有效率97.4%.结论 Caldwell-Luc进路联合鼻内镜治疗上颌窦病变,视野清楚,能彻底清除病变,减少了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和前壁径路切除上颌窦囊肿和息肉手术的优缺点.方法 将上颌窦囊肿和息肉患者共48例分为两组,自然口径路组24例,前壁径路组24例,自然口径路组鼻内镜下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自然口,经扩大的自然口切除上颌窦内囊肿息肉;前壁组鼻内镜下上颌窦穿刺套针经前壁穿刺两个窗口,鼻内镜观察下切除上颌窦内囊肿息肉.结果 术后随访6月至1年,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自然口径路组复发率12.5%,前壁径路组复发率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下前壁径路暴露清楚,可彻底清除病灶,不易复发,且不破坏上颌窦自然口的功能,具有微创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3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行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36例,上颌窦息肉4例,上颌窦囊肿24例,鼻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鼻腔及上颌窦真菌病6例。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上颌窦囊肿24例均位于上颌窦内壁、底壁、前下壁,怀疑内翻性乳头状瘤行MRI扫描,观察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36例患者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自然开口无法清除病变,改用泪前隐窝入路能良好地暴露上颌窦各壁,彻底清除病变,随访5个月~2年,头昏、头痛、鼻出血、闷胀、鼻涕倒流、臭味、流鼻涕等症状逐渐消失,其中,有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复发,在随访过程中经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口发现上颌窦有新生物,清除并行病理证实为复发,其根用电凝吸引器电凝,随访至今无复发,其余35例经鼻内镜随访下鼻甲形态良好,上颌窦黏膜光滑,下鼻道开窗口形态良好。结论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能良好地暴露上颌窦各壁,视野宽、创伤小,便于上颌窦内病变的观察和清除,不留死角,疗效满意,维护了鼻腔正常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岳修坤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8):1363-1364
目的探讨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治疗方法。方法在双极电凝、吸切器(鼻息肉切割吸引器)的辅助下,经鼻内窥镜行上颌窦前壁开窗术治疗25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结果治疗后随访6~24个月,无并发症,无复发,治愈率达100%。结论采用上颌窦前壁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7.
鼻内镜下行下鼻道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窦囊肿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35例(36侧)上颌窦囊肿在强化局麻鼻内镜下行下鼻道开窗术,术中彻底吸除囊液,钳除上颌窦囊壁组织。结果随访1a以上,无并发症,治愈率达100%,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采用下鼻道开窗术可彻底清除上颌窦囊肿,可达到根治效果,较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上颌窦息肉合并囊肿经典的治疗方法是上颌窦根治术,由于下鼻道造口容易狭窄、闭锁、引流不畅、通气不佳以及鼻腔局部创伤反应大,常导致术后疗效差。随着鼻内镜术的广泛应用。近几年治疗上颌窦息肉合并囊肿多采用功能悻内窥镜鼻窦外科术(EESS),但也有一定局限性。2004-2006年我科采用经尖牙窝、上颌窦自然口双径路进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宴息肉并囊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多种入路上颌窦病变的处理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鼻内镜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犬齿窝入路上颌窦开窗术、上颌窦内侧壁切除术、Denker术式联合鼻内镜上颌窦病变切除术等多种入路对59例上颌窦病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除2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经再次手术治疗痊愈外,其他患者均无复发。结论根据上颌窦病变的不同临床特点,采用不同鼻内镜手术入路既可有效治愈上颌窦病变,同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0.
上颌窦囊肿由于部位较为隐蔽,使用常规内镜鼻窦手术器械很难达到彻底清除效果.临床上常采用下鼻道开窗或经中鼻道联合及经上颌窦前壁切除上颌窦囊肿,手术损伤较大.我们在鼻内镜下经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开口应用电凝吸引器治疗囊肿,效果满意.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确诊为上颌窦囊肿于我院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33侧),男17例(19侧),女13例(14侧),年龄16-60岁,中位年龄34岁.均有头痛、面部闷胀、牙痛及鼻腔间断流黄水等临床症状.单纯性囊肿13例,鼻中隔偏曲伴囊肿5例,鼻息肉鼻窦炎伴囊肿12例.  相似文献   

11.
上颌窦病变本文主要是指上颌窦炎症、上颌窦囊肿或息肉,不包括上颌窦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上颌窦根治术/功能性鼻内窥镜术3种治疗方法。本文通过3种不同进路(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张、下鼻道开窗、经尖牙窝进路)行内窥镜下治疗上颌窦病变,探讨最佳治疗方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9年以来门诊鼻科病人经X线或CT确诊为上颌窦病变(上颌窦炎症、上颌窦囊肿或息肉)85例,其中慢性上颌窦炎63例,上颌窦囊肿或息肉17例,上颌窦囊肿或息肉伴上颌窦炎5例。本组男性51例,女性34例。1·2手术方法:1·2·1麻醉:鼻腔用1%的卡因30 ml…  相似文献   

12.
上颌窦病变治疗的传统手术方法是经唇龈沟内切口上颌窦根治术。该术式对病人的损伤较大,而且对上颌自然开口附近的病变不能彻底清除。我科采用鼻内镜下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式治疗上颌窦病变,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24~68岁。上颌窦息肉10例(其中双侧上颌窦息肉5例),上颌窦囊肿18例,真菌病2例(其中双侧上颌窦霉菌病1例),内翻性乳头状病1例。术前均行鼻窦水平位及冠状位 CT 检查。全部病例未见骨质破坏。我们对所有病例先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术中遇到不能完全清除的病变,则将中、下鼻道两个窗口融合成1个窗口,形成融合开窗术共1例(2侧)。1.2 仪器:采用德国 Storz 鼻内镜、鼻窦手术器械及电视显示、录像系统。1.3 手术方法:采用表面麻醉,如术中病人疼痛明显时加用强化麻醉,鼻腔黏膜及下鼻道黏膜表面麻醉3次。切除钩突,咬除筛泡。开放前组筛漏斗处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达上下径约8mm,前后径约10mm,窦周的息肉组织用切割器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侧上颌窦病变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7年至2011年我科收治的67例单侧上颌窦病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其中67例患者均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66例上颌窦炎症、囊肿、息肉手术获得成功。1例为上颌窦腺样癌患者,经病理检查后建议患者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结论全面分析单侧上颌窦病变的病因,正确诊断单侧上颌窦病变并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内侧壁泪前隐窝入路切除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径路及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的62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的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在鼻内镜下经鼻腔彻底清除了病变,保留了下鼻甲,保护了鼻泪管,无一例发生下鼻甲坏死及鼻泪管损伤。随访12~36个月,仅一例复发。结论鼻内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损伤小,窦腔暴露充分,并为术后内镜复查和处理复发病变提供了视窗。该手术方法安全、可靠,是一种操作容易掌握、效果较为理想的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收治的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60例,其中累及上颌窦的上颌骨囊肿32例,鼻内翻乳头状瘤28例.按照手术路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手术,观察组采用中鼻道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手术.观察2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清除上颌窦内病变,术后随访3~24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总有效率分别为73.33%(22/30)、93.33%(28/30),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窥镜下经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能够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低的优点,可作为处理上颌窦良性病变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6.
项旦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4):513-514
目的探讨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CP)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8年,手术效果良好,无并发症。结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多源于上颌窦内囊肿,鼻内镜手术是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中更为完善的上颌窦自然孔开窗术。方法:采用自身配对,研究128例病变相近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一侧窦口尽量扩大,另一侧常规扩大,观察两组术后窦口开放情况。结果:术中尽量扩大窦口一侧,窦口开放率96.09%(123/128),常规扩大侧窦口开放率为81.25%(104/128),两组上颌窦口开放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中,尽量扩大上颌窦开窗口可提高上颌窦口开放率及开放良好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鼻内镜鼻腔外侧壁切开联合中鼻道入路在上颌窦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行经鼻内镜鼻腔外侧壁切开联合中鼻道入路在上颌窦区手术清除病变组织,术中对该手术径路在内镜下能获得的手术视野进行观察,对该手术的优点进行评价。结果 3例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并随访6个月以上获得满意疗效,通过该径路可获得内镜下上颌窦各壁的暴露,对彻底清除病变有良好的视野。结论经鼻内镜鼻腔外侧壁切开联合中鼻道入路在上颌窦区手术具有微创,能多角度观察病变区域,更彻底清除病变等优点;缺点是手术操作相对复杂,损伤鼻泪管膜部可能性大,需丰富的解剖知识及熟练的内镜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鼻内镜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将来我院手术治疗的43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鼻内镜手术组23例和传统手术组20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鼻内镜手术组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鼻内镜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传统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鼻内镜组的总满意率高达92.30%,远高于对照组的76.47%,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鼻内镜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小诸多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单纯鼻内镜手术与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在上颌窦囊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6例上颌窦囊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鼻内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观察组给予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对两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67%、4.65%、6.98%,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6.05%、11.63%、16.2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颌窦囊肿患者中开展鼻内镜联合纤维喉镜上颌窦囊肿摘除术治疗效果显著,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