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50具尸体进行胃后动,静脉观察及测量,其结果:一、胃后动脉出现率为72±6.4%,外径平均值成年人2.2±1.6mm。胃后静脉出现率为70±6.5%,外径平均值成年人1.6±1.1mm。二、胃后动脉距腹腔动脉的平均长度为44mm(16mm~145mm)。胃后静脉汇入处距门静脉之平均长度为52mm(21mm~153mm)。三、有胃后动脉基本上就有胃后静脉、以单胃后静脉为多见,亦有双胃后静脉。本文讨论了胃后动、静脉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康志敏  洪大情  何强  李贵森  王莉 《四川医学》2010,31(9):1362-1363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下桡动脉及头静脉内径,吻合口大小对内瘘流量的影响。方法 15例慢性肾功衰尿毒症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术前通过彩超检测前臂远端桡动脉及头静脉内径及最大流速。术中测量桡动脉、头静脉内径及动脉开窗长度。术后4周彩超检测桡动脉及头静脉内径及最大流速;内瘘内径、血流量。分析上述参数与血流量的关系。结果 15例慢性肾功衰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52.0±14.89)岁。彩超检查桡动脉及头静脉内径术后较术前明显增粗。术中测量的桡动脉及头静脉内径与术前超声检查无差异。术后4周超声检查内瘘口内径与内瘘血流量有很好的正相关。术中动脉切口与超声下内瘘血流量无相关性。结论本研究通过术中测量桡动脉及头静脉内径与术前超声检查结果 ,提示内瘘手术前可通过彩色超声检查来评估桡动脉及头静脉情况,指导临床医师实施内瘘手术,术后4周彩超检测内瘘内径可预测血管内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观察46具尸体的胃后动、静脉,其结果:一、胃后动脉出现率为71.7±6.6%,胃后动脉起于脾动脉23例占69.7±8.0%,起于脾动脉上极支6例占18.2±6.7%,双胃后动脉4例占12.1±5.7%。二、胃后动脉起始处外径成人平均为1.81±0.52mm,儿童平均为0.98±0.25mm;终末部外径成人平均为1.45±0.48mm,儿童平均为0.75±0.23mm;胃后动脉长度成人平均为32.89±7.37mm,儿童平均为14.8±5.6mm。 三、胃后静脉出现率为56.5±7.3%,胃后静脉汇入脾静脉23例占88.5±6.3%,汇入脾静脉上极支3例占11.5±6.3%;胃后静脉汇入处的外径成人平均为1.61±0.85mm儿童平均为1.14±0.40mm。四、胃后动脉距腹腔干平均为29.27±15.19mm,胃后动脉距贲门平均为14.59±7.23mm,胃后静脉汇人脾静脉或脾静脉上极支处距门静脉平均为22.49±12.6mm。胃后动脉多有胃后静脉伴行,静脉以1支为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逆行岛状皮瓣的血供来源,为其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和固定下肢标本各12例,解剖观测(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形成及伴行神经、静脉的管径、走形、分布情况,据此设计以(足母)展肌动脉弓为蒂逆行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并重建远端血运术式。结果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其发出分支的前后支与(?)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吻合形成的(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成为跗内侧、足内侧与足底内侧动脉网的轴心线。内踝前动脉外径(1.02±0.03)mm,伴随静脉外径(1.01±0.03)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跗内侧动脉外径(0.73±0.04)mm,伴随静脉外径(0.81±0.04)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外径(0.56±0.02)mm,伴随静脉外径(0.57±0.01)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远端外径(0.53±0.14)mm,伴随静脉外径(0.61±0.02)mm,多为1条,占91.67%,偶见两条,占8.33%。结论 (足母)展肌上缘动脉弓逆行岛状皮瓣可设计三种术式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以内踝前动脉与跗内侧动脉、以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以三条动脉共同为主要血供动脉;可设计以第一跖骨颈、第一跖趾关节以远为转移点的两种皮瓣,使该皮瓣血管蒂长、可切取面积大,增加了临床应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任括  黄利  方修林  王旭 《吉林医学》2004,25(10):53-53
1病历摘要患者男,55岁,因右足背火坑烫伤1个月、创面不愈收入院。入院检查:右足背内侧跖趾关节处见灼伤创面3.8cm×3.8cm,创面变黑,触之较硬,无痛觉,切去痂皮后见关节囊已坏死,随痂皮脱落,跖趾关节及骨外露。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仰卧位,手术在驱血带下进行。先将右足背内侧跖趾关节处创面扩创,切除全部坏死创面组织,缺损4.1cm×4.1cm;按术前设计,沿第一跖背动脉走行切开第一趾蹼。首先分离出跖背静脉及其相联系的足背静脉,在趾蹼处分离出跖背动脉末段和趾动脉,从远端向近端逆行追踪分离,沿皮瓣设计线切开皮肤,将皮瓣掀起约4.3cm×4.3cm,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位置、长度和管径,以指导外科临床各种插管操作。方法采用血管X线造影、剥离、血管铸型,分别对32具成人尸体的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位置、长度、外径进行观测和相关统计分析,提供腹主动脉及其部分分支血管的位置、管径及长度的具体数据。结果肝总动脉外径4.72±0.12 mm,胃左动脉外径3.11±0.09 mm,胃右动脉外径1.89±0.05 mm,脾动脉长度66.0±15.0 mm、外径9.74±3.0 mm,胰十二指肠下动脉长度12.9±8.20 mm、外径2.81±0.96 mm,中结肠动脉长度36.8±21.3 mm、外径3.50±1.70 mm,右结肠动脉长度39.7±18.0 mm、外径2.48±0.60 mm等。结论为临床上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微创术、动脉栓塞疗法和动脉插管化疗提供具体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腕部背侧带血管蒂骨 (膜 )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 ,解剖观测了骨间前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的腕背支以及第 2 ,3掌背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①骨间前动脉腕背支始于桡骨茎突上 (6 .6± 0 .7)cm处 ,外径 (1.4± 0 .2 )mm ;②桡动脉腕背支起点距桡骨茎突 (1.2± 0 .3)cm ,外径为 (1.3± 0 .3)mm ;③第 2 ,3掌背动脉分别始于桡动脉腕背支和掌深弓的穿支 ,外径均为 (0 .8± 0 .2 )mm ;④尺动脉腕背支于豌豆骨上 (4 .1± 0 .6 )cm始于尺动脉 ,外径 (1.2± 0 .3)mm。上述动脉间相互吻合丰富 ,在手背形成动脉网 ,并发骨膜支分布尺、桡远端和掌骨。结论 :以上述动脉腕背支及第 2 ,3掌背动脉为蒂 ,可以设计不同的带血管蒂的骨 (膜 )瓣 ,用于邻近移位修复舟、月骨骨不连或骨坏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腹壁下动脉、冠状动脉及主动脉-冠状动脉桥进行测量,为临床医生应用腹壁下动脉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提供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资料.方法:应用解剖方法,对腹壁下动脉长度和外径、冠状动脉各外径及主动脉-冠状动脉桥的长度进行测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腹壁下动脉及冠状动脉的管径、血流速度进行测量.结果:解剖下腹壁下动脉长度为(13.00±2.58)cm,其起始处管径为(2.95±0.21)mm,与腹直肌外缘相交处管径为(2.51±0.32)mm,脐下1.0 cm处管径为(1.60±0.26)mm.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腹壁下动脉起始处内径为(2.98±0.37)mm,距起始5 cm处内径为(2.60±0.27)mm,血流速度为(57.00±6.78)cm/s;左冠状动脉主干管径为(4.90±0.76)mm,右冠状动脉主干管径为(3.58±0.63)mm,血流速度为(48.50±7.72)cm/s;主动脉-冠状动脉桥的长度为(10.95±1.35)~(15.30±2.82)cm.结论:腹壁下动脉用于游离移植能桥接主动脉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主干,其管径、血流速度与冠状动脉管径、血流速度相匹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术前可对腹壁下动脉作为移植血管的安全性进行评估,为临床随访提供一种新的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腕瘘失功能后在邻瘘口处行瘘成形术的临床资料,为节约外周静脉提供一可行方法.方法:23例腕瘘失功能患者(A组),在邻瘘口处利用已扩张的头静脉与桡动脉再次行内瘘成形术;同期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瘘首次成形手术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B组),比较其手术成功率、动脉及静脉内径、吻合口长度.结果:A组失功能部位82.61%在瘘口处,13.04%为头静脉血栓,其动、静脉内径明显比B组大[分别为(3.46±0.21)mm对(2.62±0.19)mm,(3.51±0.35)mm对(2.43±0.23)mm,P<0.001];A组吻合口大小(4.14±0.49)mm、B组为(7.35±1.63)mm,A组吻合口明显比B组小(P<0.001).A组手术均成功,B组手术成功率90.67%,但与A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1~2周内使用瘘,透析血流量>300 ml/min,B组术后(5.19±1.19)周使用瘘.结论:腕瘘失功能的部位主要在瘘口;利用已扩张的头静脉行瘘成形术的成功率高、瘘成熟期短、血流充足,可节约MHD有限的外周静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腹壁下动脉进行观测,为临床应用腹壁下动脉于移植术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50具成人尸体标上解剖观测腹壁下动脉的起点、行程、位置、长度、外径、分支及营养范围。结果:腹壁下动脉起始处外径:左侧2.81±0.72mm,右侧2.82±0.56mm;与腹直肌外缘相交处外径:左侧2.40±0.32mm,右侧2.39±0.68mm;全长:左侧14.85±2.08cm,右侧14.83±2.14cm;起点距体表:左侧1.36±0.87cm,右侧1.37±0.79cm;血供面积单侧平均19.86cm×7.35cm。结论:腹壁下动脉的外径和长度足以用于临床移植术中。腹壁下动脉的解剖结构复杂多样,在临床操作中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1.
褚晓朝  黄耀添 《医学争鸣》1993,14(5):346-349
作报告拇指完全缺损同时合并第一掌骨及虎口缺损10例的治疗效果和体会。10例全部成活,手功能与外观恢复良好。作认为,采用同时切取第二足趾,第二跖骨,第一趾蹼及足背皮瓣,一次完成拇指,第一掌骨和虎口重建的手术方法,疗程短,患负担小,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分次手术方法。将足背动脉与桡动脉近断端吻合,第一跖底动脉与桡动脉远断端或拇主要动脉吻合重建血运,是解决因第一跖背动脉变异所致的重建拇指或皮瓣供血...  相似文献   

12.
Reconstructionofthumbtogetherwiththefirstmetacarpusof10casesusingthemodifiedmethodoffreetransfersofsecondtoeandcompositetissu...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吻合血管的第一趾蹼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的方法和疗效。方法:供区为第一趾蹼皮瓣,将皮瓣所携带的第一跖背动脉、大隐静及犀利腓深神经分别与受区桡动脉腕背支,头静脉及桡神经浅支吻合。结果:本组32例皮瓣全部成活,经1.0-3.5年随访,第一趾蹼游离皮瓣能满足保留虎口深度、展开度、良好感觉和美观外形的要求,临床效果较好。结论:第一趾蹼皮瓣与虎口皮肤组织结构伯厚薄及功用方面相似,是再造虎口的理想组织皮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第一跖背逆行皮瓣术式的可行性及其对拇趾背侧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4月-2010年6月,笔者对6例拇趾背侧烧伤的患者,应用第一跖背逆行皮瓣进行修复。对于第一跖背血管为Gilbert Ⅰ或Ⅱ型的患者,形成靠第一跖背血管远端及其于跖趾关节附近.发出的较大皮支和腓深神经皮支及其营养血管共同营养的第一跖背逆行皮瓣;对于第一跖背血管为GilbertⅢ型者,形成仅靠腓深神经皮支及其营养血管营养的第一跖背逆行皮瓣。皮瓣面积为4cm×3cm~5cm×4cm,供瓣区移植皮片修复。结果本组移位皮瓣全部成活,切口一次性愈合。4例患者获得1个月-1年的随访,皮瓣色泽、质地较好,拇趾背侧和供瓣区的外形及功能较满意。结论本术式降低了分离难度,还大大降低了对第一跖背血管和第一骨间背侧肌的破坏程度,且可避免遇到Gilbert Ⅲ型血管时放弃手术的缺憾,从而扩大了皮瓣的应用范围,是修复拇趾背侧烧伤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5.
腕部动脉网的巨微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了50侧用红色乳胶灌注动脉的成人上肢标本。共有12个动脉源参加腕部的动脉网。腕部动脉网在背侧有三个层次,掌侧有两个层次。位于腕关节囊掌侧和背侧的动脉网最为完整,是腕部动脉吻合交通的主要动脉网。腕背侧动脉网,主要由桡动脉腕背支、骨间前动脉背侧支及上穿动脉上支吻合形成。腕掌侧动脉网,主要由桡动脉腕掌支、骨间前动脉掌侧支和尺动脉腕背支参加。骨间前动脉在腕部与桡、尺两动脉均有广泛吻合,但从吻合管径和吻合数量看,则具有桡侧优势。前臂动脉干与手部动脉干之间,通过腕掌侧和背侧动脉网建立的侧副吻合,则显示背侧优势。腕部的动脉网,呈现多来源、多吻合、多层次的构筑特点,与多关节、多活动、多层次的腕部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本文从形态学上讨论了,腕部桡、尺动脉两支或任何一支在急性或慢性阻断时,腕部动脉网代偿动脉干供应手部血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手背尺侧皮瓣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30例成人上肢标本,对手背尺侧皮瓣的动脉、静脉及神经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①手背尺侧皮瓣的动脉主要来源于尺动脉腕背支(93.33%),骨间前动脉腕背支(3.33%)及其他动脉等。这些动脉的分支互相吻合成网,分布于整个皮瓣。尺动脉腕背支、骨间前动脉腕背支起端外径分别为1.39mm和1.25mm。②手背尺侧皮瓣的静脉,主要是贵要静脉及其属支。贵要静脉在尺骨茎突高度的外径为2.14mm。③手背尺侧皮瓣的神经是尺神经的手背支,其起端外径为2.07mm。  相似文献   

17.
第二趾血供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亚平  黄耀添 《医学争鸣》1995,16(5):358-361
  相似文献   

18.
胡波  骆晓峰  熊雁  杜全印  郭庆山  王爱民 《重庆医学》2007,36(16):1622-1622,1625,F0002
目的 带第一跖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第一跖趾关节掌侧皮肤缺损.方法 对14例第一跖趾关节掌侧皮肤缺损采用带第一跖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结果 该皮瓣存活良好,足底负重及行走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用该皮瓣修复第一跖趾关节掌侧皮肤缺损具有操作简便,该皮瓣无需吻合血管,血供可靠,成活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