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尿钠与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连续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84例。根据24h尿钠排泄量评价患者的盐摄入量,将患者分为3组:低尿钠组(24h尿钠100 mmol)362例,中等尿钠组(24h尿钠100~200 mmol)675例,高尿钠组(24h尿钠200mmol)247例。对各组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水平及24h动态血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人群平均24h尿钠水平为(145±69)mmol,估算平均每日摄盐量为(8.48±4.04)g。经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校正后,与低尿钠组相比,中等尿钠组和高尿钠组的血浆肾素活性明显降低[(2.77±0.08)、(2.49±0.14)比(3.34±0.11)μg/(L·h),均P0.05],高尿钠组的醛固酮水平低于中等尿钠组和低尿钠组[(150.2±5.4)比(161.8±3.2)、(175.2±4.4)ng/L,均P0.05]。高尿钠组的24h、白天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较低尿钠组及中等尿钠组均明显升高(均P0.01)。高尿钠组非杓型血压比例高于低尿钠组(P0.05)。非杓型及夜间高血压患者的24h尿钠水平较杓型和非夜间高血压患者高(均P0.05)。结论高盐摄入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及醛固酮水平较低,血压水平较高,更多表现为非杓型血压及夜间高血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浆肾素活性水平及其与24 h动态血压及早期肾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高血压病人,根据立位血浆肾素活性水平将病人分为低肾素组(肾素<0.93 ng/mL)96例、等肾素组(肾素0.93~6.65 ng/mL)89例、高肾素组(肾素>6.65 ng/mL)104例。分析各组24 h动态血压、血压类型及肾功能相关指标(肌酐、尿素氮、尿酸、24 h尿蛋白、β2微球蛋白)。结果: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剔除正在服用影响肾素活性及醛固酮测定的降压药物及资料不完整的病人,最终纳入病人289例。病人立位血浆肾素活性水平为(13.17±3.56)ng/mL,其中女性立位肾素活性水平为(5.89±8.95)ng/mL,男性立位肾素活性水平为(6.29±8.56)ng/mL,男性、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肾素组比较,高肾素组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白昼收缩压、舒张压升高;与等肾素组比较,高肾素组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昼收缩压、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舒...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素和醛固酮水平与短时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2年12月间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的65岁以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2例,检测肾功能、尿酸、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立位血浆肾素浓度、醛固酮浓度水平,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醛固酮浓度/肾素浓度(ARR)的中位数(ARR=11.81)为分界线,分为高ARR组(>ARR中位数者)和低ARR组(相似文献   

4.
陈莘桃 《山东医药》2011,51(23):40-41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血压昼夜节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同期收治的49例EH患者,其中血压昼夜节律为非杓型23例(A组)、杓型26例(B组),分别检测两组RAAS指标包括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留取清晨中段尿,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结果 A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LVDD、IVST、24 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大于B组(P均〈0.05)。结论非杓型分布EH患者发生RAAS异常及靶器官并发症的危险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醛固酮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筛查中的作用并评估钠盐摄入对其筛查效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09-2009-07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和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69例,其中包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37例(女119例,男118例,平均年龄47.4岁)和PA患者32例(女20例,男12例,平均年龄41.9岁)。所有入组的研究对象均测定立位1h血清醛固酮(SAC)和血浆肾素活性(PRA),并留取24h尿检测尿醛固酮、尿钠和尿钾。通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尿醛固酮在PA筛查中的效率并确定最佳切点。以尿钠/尿钾作为钠盐摄入的评估方法,以尿钠/尿钾中位数作为切点将原发性高血压组分为高尿钠/尿钾组(n=119)和低尿钠/尿钾组(n=118),分别以这两组高血压人群作为阴性人群,以PA组作为阳性人群进行ROC分析,比较不同钠盐摄入情况对尿醛固酮水平及其PA筛查效率的影响。结果通过构建ROC曲线评估尿醛固酮在PA筛查中的作用,其曲线下面积为0.824(95%CI0.773~0.867,P<0.01),应用Youden’s指数确定尿醛固酮诊断PA的最佳切点值为11.6μg/24h,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2%(95%CI63.3%~92.7%)和74.3%(95%CI68.2%~79.7%);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尿醛固酮与尿钠/尿钾呈负相关(r=-0.174,P<0.01)。高尿钠/尿钾组尿醛固酮、SAC和PRA水平明显低于低尿钠/尿钾组。结论尿醛固酮在PA筛查有一定意义,采用11.6μg/24h作为切点可取得较高的筛查效率。钠摄入可影响尿醛固酮水平,但不影响其筛查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及其与靶器官受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对80例年龄≥80岁的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38例和非杓型组42例,比较2组惠者收缩压、舒张压、血压负荷值及靶器官受损的情况。结果与杓型组比较,非杓型组24 h、昼间和夜间收缩压均明显升高(P<0.05),非杓型组和杓型组24 h收缩压负荷值分别为(72.0±11.0)%vs(32.0±8.0)%,P<0.01。非杓型组服用降压药的种类数、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肾功能不全及外周动脉疾病的比例显著高于杓型组(P<0.05)。结论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平均收缩压、收缩压负荷及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杓型患者,这类高血压患者更需合理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血液流变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24h动态血压检测的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8例,男性83例,女性65例。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以上或以下的标准,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型患者组(85例)和非杓型组(63例)。空腹采静脉血,测定血液流变血各项指标。结果非杓型组的凝血因子Ⅰ(Fg)、红细胞压积(Hct)、全血黏滞度(ηb)、血浆黏滞度(ηp)、全血低切黏度(ηbI)、红细胞聚集指数(EAI)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P<0.05)。结论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血液流变学异常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病人血压变异性(BPV)与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186例高血压合并抑郁焦虑病人为高血压并焦虑抑郁组,153例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为原发性高血压组。动态血压监测记录两组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白昼SBP、白昼DBP、夜间SBP与夜间DBP的变异系数(CV),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高血压并焦虑抑郁组与EH组卧位、立位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水平等情况。结果高血压并焦虑抑郁组24 h SBP变异系数(24 hSCV)、24 hDBP变异(24 hDCV)、白昼SBP变异(dSCV)与白昼DBP变异(dDCV)均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P0.01);夜间SBP变异(nSCV)、夜间舒张压变异(nDCV)分别与原发性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血压并焦虑抑郁组卧位、立位血浆肾素活性及醛固酮水平均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结论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病人BPV增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参与了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过程,长效RAAS抑制剂可能是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病人降压药物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方法将13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成两组,尿微量白蛋白阴性组98例,阳性组40例,比较两组非杓型与杓型动态血压节律情况及各时段平均血压。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发生率微量白蛋白尿阳性者高于阴性者(χ2=4.54,P<0.05),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呈非杓型者平均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大于呈杓型者(t=4.39,P<0.01)。白昼平均收缩压尿微量白蛋白阴性组明显低于阳性组(t=-1.73,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尿微量白蛋白阴性组明显低于阳性组(t=-1.93,P<0.05),余各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微量蛋白尿的产生可能与杓型动态血压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钠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18例。根据24 h尿钠的四分位数,将入选人群分为低尿钠组、低中尿钠组、中高尿钠组和高尿钠组,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4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和24 h尿钠、尿微量白蛋白,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24 h尿微量白蛋白的危险因素。结果随着24 h尿钠的升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随之升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24 h尿钠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0.437(0.264,0.611),P0.001]。结论 24 h尿钠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钠盐摄入有利于防治高血压肾脏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睡前给予缬沙坦治疗,血压昼夜节律、血压晨峰现象和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的变化。方法入选经降压治疗偶测血压正常,24 h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节律为非杓型的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睡前给予口服缬沙坦80 mg,2周后复查24 h动态血压,观察昼夜血压变化、血压晨峰值,并比较干预前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结果睡前缬沙坦80 mg干预2周后有61.6%患者血压恢复杓型曲线,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和血压晨峰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43,P=0.003),且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著升高(P=0.001,P=0.002),醛固酮水平明显降低(P=0.004)。结论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睡前给予缬沙坦治疗可改善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减少血压晨峰现象,抑制RAAS的激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炎症标志物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入选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6例,根据收缩压(SBP)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44例)、非杓型组(56例)和反杓型组(36例),收集相关指标值,分析BPV与炎症标志物及颈动脉粥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5例,根据心电图、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是否伴有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分为LVH组42例及无LVH组53例,另选择血压正常且无LVH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收集3组一般临床资料,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3组24 h、夜间、昼间平均血压、收缩压标准差和舒张压标准差及LVMI。结果3组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尿酸、血红蛋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及各时间段内平均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性别、糖尿病比例、Hcy、肌酐、LVMI及24 h、夜间、昼间收缩压标准差和舒张压标准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VH组男性比例、Hcy、LVMI及24 h、夜间、昼间收缩压标准差和舒张压标准差明显高于无LVH组和对照组(P<0.05),LVH组和无LVH组糖尿病比例和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5%和56.6%vs 7.5%,(92.0±4.8)μmol/L和(81.3±15.9)μmol/L vs(65.4±13.2)μmol/L,P<0.05]。无LVH组与对照组LVMI及24 h、夜间、昼间收缩压标准差和舒张压标准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LVH组非杓型高血压比例明显高于无LVH组和对照组(85.7%vs 34.0%、5.0%,P=0.000)。结论BPV与高血压患者的LVH关系密切,其可能作为靶器官损伤最新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否存在昼夜节律,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04例,其血清肌酐(SCr)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正常.根据收缩压的昼夜节律类型,将患者分为杓型组37例、非杓型组35例和反杓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29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按照动态脉压值分为动态脉压<60 mmHg组(112例)和动态脉压≥60mmHg组(117例)。2组均行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血生化检测。结果动态脉压≥60 mmHg组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动态脉压<60 mmHg组(11.5±1.4 m/s比10.3±1.2 m/s,P<0.01);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年龄、偶测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 h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 h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呈正相关(r=0.302,0.248,0.224,0.306,0.365,0.466,0.492,0.372,0.552,0.546,0.488,均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24 h脉压、24 h收缩压、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影响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脉搏波传导速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负荷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79岁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7例,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获取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分为杓型组90例与非杓型组97例,选择同期体检人群82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应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crPWV,并进行分析。结果杓型组及非杓型组24 h、昼间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非杓型组夜间血压负荷较杓型组升高(P<0.05)。杓型组及非杓型组crPWV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控制性别、年龄因素后,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负荷、昼间舒张压负荷是crPWV影响的主要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升高,大动脉顺应性降低,其中24 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负荷、昼间舒张压负荷是影响大动脉顺应性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9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将患者分为晨峰组(95例)和非晨峰组(64例)。2组行crPWV检测,并测血生化。结果晨峰组crPWV明显高于非晨峰组[(11.5±1.7)m/s vs(9.1±1.6)m/s,P<0.01]。crPWV与血压晨峰(r=0.787.P<0.01)、24 h收缩压(r=0.649,P<0.01)、年龄(r=0.437,P<0.01)、空腹血糖(r=0.293,P<0.05)及LDL-c(r=0.354,P<0.05)呈正相关;以crPWV为应变量,年龄、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空腹血糖、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LDL-C、TC、TG、HDL-C、血压晨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血压晨峰、24 h收缩压、年龄为crPWV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压晨峰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与高血压轻重程度、血压节律异常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高血压组232例,对照组130例.高血压组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分别89、78、65例;按血压节律性分为杓型与非杓型组分别109、123例.所有受试者进行NO、ET检测和动态血压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NO降低而ET升高,二者比值下降更明显,在两组间如上三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原发性高血压各组随高血压危险度上升,NO降低,ET升高,二者比值下降的幅度有加大趋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着正常血压节律性的丧失,NO降低,ET升高,二者比值下降的幅度有加大趋势.结论 血NO上升、ET下降及二者比值的相应明显变化不仅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有关,也与高血压的危险程度和血压正常节律的存在与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9例高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根据糖负荷后2h血糖(2hPG)水平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糖耐量减低(IGT)和新发现2型糖尿病(NDM)三组,对三组间动态血压参数和糖代谢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GT组24h舒张压负荷显著低于NGT和NDM组(P〈0.05),24hDBP和nDBP显著低于NGT和NDM组(P〈0.05)。NDM组非杓型和反杓型的血压节律发生率明显高于NGT组(P〈0.01)。NGT组的杓型和超杓型血压发生率分别为21.21%和9.09%,明显高于NDM组。NDM组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NGTIG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压增大与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显著相关,非杓型血压与胰岛素抵抗(IR)显著相关。结论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的异常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9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非杓型组52例和杓型组27例。测定ABI、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结果非杓型组ABI、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杓型组明显降低,MPO、hs-CRP较杓型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患者ABI与hs-CRP和MPO呈负相关(r=-0.723,r=-0.71 9,P<0.01),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呈正相关(r=0.91 7,P<0.01)。结论 ABI降低与斑块不稳定、炎性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密切相关,对评价夜间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结构、功能的损害程度、判断预后、指导合理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