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行PCI的患者1011例,分为桡动脉组(355例)和股动脉组(656例),分析比较2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7% vs 99.2%,P0.05)。2组患者1、2和3支病变行PCI时,手术和透视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患者复杂病变和慢性闭塞病变行PCI时,手术和透视时间明显延长,穿刺局部血肿明显降低(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和股动脉途径行PCI疗效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并发症少,复杂病变和慢性闭塞病变行PCI时选择经股动脉途径优于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老年女性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PCI、年龄≥75岁的老年女性患者332例,按手术入径方式分为桡动脉组184例和股动脉组14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75%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比较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临床疗效。结果 332例患者中有96例接受PCI,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3支病变比率分别为39.7%和47.4%,分叉病变比率分别为60.3%和52.6%。与桡动脉组比较,股动脉组患者手术时间长,外周血管损伤明显增多(P0.05),术后观察时间及卧床时间明显延长,假性动脉瘤、下肢静脉血栓例数明显增多,穿刺动脉闭塞明显减少(P0.05)。结论老年女性患者自身病情复杂,选择桡动脉途径行PCI可以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近期治疗风险小,病死率低,可取得较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3.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是一种非外科手术微创诊治冠心病的方法.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优越性更为突出,本文就经桡动脉穿刺的方法及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前术后的护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急诊冠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195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分为经股动脉途径组105例、经桡动脉途径组90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血管穿刺成功率、鞘管置人时间、穿刺至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成功率、6个月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生存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手术操作时间长、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P均〈0.05)。结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急诊PCI的效果相同,但前者具有穿刺点血管并发症少、患者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的优缺点,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行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200例,其中观察组(经桡动脉穿刺组)100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术中和术后局部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患者术后舒适度、手术成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少(P〈0.01),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疼痛轻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桡动脉组PCI成功率94%,与股动脉组(9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安全有效,疼痛轻,更加舒适,术后不需卧床,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冠脉介入诊疗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与桡动脉两种路径介入治疗(PCI)冠心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双盲法将拟在我院行 PC 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1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经股动脉 PC I治疗(对照组)和经桡动脉 PC I治疗(观察组)。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分别为5.09 min±1.12 min、9.22 min±1.29 min、49.54 min±7.11 m in、88.70 mL±11.06 mL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压包扎时间5.71 min±0.58 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53 min±0.94 min(P<0.05);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 PC I成功率为98.09%和99.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5.28 min±2.91 min和6.24 d±0.69 d,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95%(P<0.05)。结论经股动脉与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均具有较高成功率,桡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率更低、卧床时间更短,可以作为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优缺点.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5月-2003年9月住院的148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分成股动脉和桡动脉二组,比较其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53%和98.75%(P>0.05),血管并发症分别为30%和6.25%(P<0.01)(不包括疼痛和尿潴留等非血管并发症).结论本研究提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不需卧床,手术成功率高,患者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节省费用,减少X线照射时间,安全、可行、便捷、经济.我们推荐使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的辐射剂量。方法将21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分成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其中桡动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51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50例;股动脉组行CAG 55例,行PCI 54例。比较不同路径冠状动脉介入的辐射累积剂量(CD)、剂量面积乘积(DAP)和透视时间。结果行PCI患者经桡动脉组DAP、CD、透视时间均明显高于经股动脉组(P均<0.05);行CAG者两组DAP、CD、透视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CD与透视时间呈明显正相关(r=0.86,P<0.0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时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较大,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辐射防护,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经股动脉入路PCI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经桡动脉入路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穿刺时间、X线暴露时间、穿刺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个月,观察对照组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观察组患者术侧桡动脉搏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穿刺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局部血肿发生率、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动静脉瘘发生率、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足背动脉异常搏动,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术侧桡动脉异常搏动。结论经桡动脉入路PCI较经股动脉入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更佳,能有效减少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通路冠状动脉造影 (TRCA)在老年患者的应用优势。方法 将 40 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 TRCA组及经股动脉通路冠状动脉造影 (TFCA)组 (TFCA组 )。研究第一终点为进入通路失败 ,包括穿刺失败和导管送入途中失败 ;第二终点为临床过程结束 ,各观察指标收集完全 ,指标包括 :穿刺时间、导管到位时间、更换导管时间、透视时间、压迫止血时间和卧床制动时间 ,以及穿刺部位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腰背不适等 )。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 TRCA组 96.5% ,TFCA组 97.5% ,导管送入成功率 TRCA组 97.9% ,TFCA组1 0 0 % ,平均穿刺时间、右冠脉导管到位时间、更换导管时间、透视时间 TRCA组略长于 TFCA组 (仅 0 .5 min左右 )。止血包扎时间 TRCA组 0 .93±0 .1 min,TFCA组 2 6.0 8± 8.43min(P<0 .0 0 1 )和肢体制动时间 TRCA组 2 .91± 0 .42 h,TFCA组 2 2 .4± 1 .55h(P<0 .0 0 1 )。并发症的发生率 TR-CA组明显低于 TFCA组 ,仅有 9.5%发生桡动脉痉挛 ,3.2 %术后前臂肌肉疼痛 ,继之桡动脉闭塞 ,但无手部缺血表现。 TFCA组发生皮下瘀血1 1 .3% ,假性动脉瘤 1 .0 3%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8.2 % ,腰、背及下肢的酸痛不适 95.9%。两组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经过一定的学习过程后 ,TR-CA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 angiography,CAG) 和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优缺点.方法 择期行CAG和PCI病人804例,按途径分为桡动脉组294例 (包括1例股动脉途径CAG失败而改为桡动脉途径),股动脉组530例(包括19例桡动脉途径CAG失败而改为股动脉途径).比较两组CAG和PCI的手术操作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 CAG手术成功率:桡动脉组92.9%,股动脉组9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I手术成功率:桡动脉组92.6%,股动脉组9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桡动脉组有6例病人改从股动脉途径完成PCI.外周血管并发症:桡动脉组2.7%,股动脉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桡动脉途径与传统的股动脉途径相比能减少外周血管并发症,但手术操作的难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行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泼选择709例老年(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接受PCI的入路途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227例)和股动脉组(48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PCI的成功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时发生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桡动脉组血脂异常患者的比例高于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为97.8%,股动脉组患者全部成功接受PCI。两组手术时间和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3例(1.3%)患者出现血管并发症,股动脉组27例(5.6%)出现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 vs 7.3%,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行PCI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比左右桡动脉两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经左侧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2007年8月至2010年10月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970例,随机分为左侧桡动脉组486例(左侧组),右侧桡动脉组484例(右侧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介入手术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术中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左侧组手术成功率为94.8,右侧组手术成功率为93.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X线透视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左侧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心内科使用无鞘指引导管(日本ASAHI)经桡动脉完成的60例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患者介入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对无鞘指引导管的使用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0例患者均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其中,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13例,迂曲合并钙化病变17例,左主干病变7例,分叉病变32例(包括左主干病变7例和同时合并CTO病变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57例,失败3例,成功率95.0%。患者使用7.5 F的无鞘指引导管,均顺利通过桡动脉到位。左冠状动脉使用的无鞘指引导管型号依次为:JL3.5/4.0(44例),AL1.0(3例), SPB4.0/3.5(2例),PB4.0(2例);右冠状动脉:JR3.5/4.0(9例)。13例CTO病变使用的无鞘指引导管型号依次为:JL3.5/4.0(8例),PB4.0(2例),AL1.0(2例),JR4.0(1例);17例迂曲钙化病变:JL3.5/4.0(8例),JR3.5/4.0(6例),SPB3.5/4.0(2例),AL1.0(1例);32例分叉病变使用的无鞘指引导管型号均为JL3.5/4.0或JR3.5/4.0。结论经桡动脉使用7.5 F无鞘指引导管有良好的通过性,且导管管腔大、管壁厚、支撑力强,能胜任大多数分叉病变的双支架技术和对吻球囊技术,适合CTO、迂曲钙化病变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12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患者,根据介入治疗术式的不同分为经桡动脉治疗组64例,经股动脉治疗组56例;回顾性分析X线曝光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桡动脉组穿刺并介入治疗成功者60例,共成功扩张病变75处,其中前降支38处,回旋支19处,右冠状动脉18处,行支架置入73枚.股动脉组手术穿刺并介入治疗成功者54例,共成功扩张病变63处,其中前降支36处,回旋支12处,右冠状动脉15处,共行支架置人61枚.两组介入治疗情况及病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较股动脉组穿刺至置管时间延长,平均卧床时间缩短,卧床期间急性左心衰发生率减少(均P<0.01);桡动脉组穿刺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体循环和肺栓塞发生率均较股动脉组减少(均P<0.05).股动脉组腰背疼痛、排尿困难、腹胀发生率明显高于桡动脉组(P<0.05). 结论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安全性高,相比经股动脉径路占有诸多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TRA pPCI与TFA p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2年 8月期间 ,2 0 8例 [男性 159例 ,女性 49例 ,平均年龄 (58 9± 11 9)岁 ]发病在 12h内的AMI患者 ,随机分为TRA pPCI组 10 6例 ,TFA pPCI组 10 2例。比较两种入径 pPCI各操作时程和疗效及术后出血、血栓 /栓塞和血管并发症 ;观察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并评价药物预防和解痉效果。并随访比较TRA pPCI组术后 1个月双侧桡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及桡动脉血管并发症。结果 TRA pPCI组和TFA pPCI组各 2例患者因入径血管困难而交叉调组。TRA pPCI组PCI处理病变血管 10 6支 ,其中完全闭塞病变 2 8支。TFA pPCI组PCI处理病变血管 10 2支 ,完全闭塞 3 4支。两组患者在桡 /股动脉穿刺时间、指引导管置入时间、病人到达医院至球囊开始扩张时间、总pPCI时程无明显差异 [(18 3± 3 3 )s比 (16 9± 4 2 )s ;(6 0± 1 6)min比 (5 8± 0 9)min ;(45 3± 19 6)min比 (42 8± 2 2 7)min ;(49 2± 2 4 1)min比 (46 5± 2 6 4)min ,P均 >0 0 5]。两组一次入径血管穿刺成功率、梗死相关动脉 (IRA)开通率和PCI成功率亦相似 (93 4%比 96 1% ;10 0 %比 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经桡动脉入径行直接冠脉介入治疗 (TRA pPCI)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86例(男 60例 ,女 2 6例 ,平均年龄 68 9± 1 1 4岁 )发病在 1 2h内需接受 pPCI治疗的老年AMI患者 ,随机分为TRA pPCI组 46例 ,经股动脉入径 (TFA pPCI)组 40例 ,比较两种入径pPCI各操作时程、疗效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出血、血栓 /栓塞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防处理措施。 结果 两组在处理病变血管支数、病变程度 ,以及在 pPCI各操作时程、疗效和成功率等均无明显差异。术后TFA pPCI组出血、血栓 /栓塞等血管并发症明显高于TRA pPCI组 (P <0 0 5)。TRA pPCI组术中有 4 3 %患者出现上肢动脉轻度痉挛 ,但经解痉治疗有效且不需中断PCI操作。术后随访TRA pPCI组Allen’s试验时间较前无明显变化 ,且双侧桡动脉内径及收缩期血流峰速无明显差别。结论 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老年AMI患者 ,两种入径的pP CI治疗时程和效果相似 ,但TRA pPCI组出血、血栓 /栓塞等血管并发症少 ,且拔除鞘管时无须中断肝素抗凝治疗 ,可作为老年AMI患者PCI治疗时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与经右侧桡动脉途径相比较探讨经左侧桡动脉进行冠脉介入术的优势。方法 956例患者分别经左侧桡动脉途径(A组,558例)和右侧桡动脉途径(B组,398例)进行冠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观察分析两组的成功率、失败原因以及导管应用类型和到位时间。结果在造影成功率上经左侧和右侧桡动脉途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2%比89.4%,χ2=5.375,P=0.251);在PCI成功率上两组统计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8%比49.2%,χ2=3.384,P=0.066)。在造影失败的原因中,在锁骨下动脉迂曲及头臂干迂曲钙化/闭塞不能通过的发生率在右侧桡动脉途径更高(45.2%),并且为经右侧桡动脉造影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PCI中,指引导管一次到位成功(92.2%比74.9%,χ2=22.272,P=0.0002)或更换指引导管后成功(6.0%比18.3%,χ2=14.537,P=0.0001)以及桡动脉途径失败需要改为股动脉途径在B组中发生率更高(1.8%比6.9%,χ2=6.629,P=0.012)。在两组中JudkinsL3.5(79.2%比81.7%,χ2=0.87,P=0.351)和R3.5(78.2%比80.3%,χ2=0.582,P=0.445)的应用率最高。在穿刺-鞘管到位时间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29±20.73)s比(96.16±21.13)s,t=1.04,P=0.253,但在导管到位时间上A组较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左侧桡动脉途径进行冠脉介入术和右侧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克服操作距离大、穿刺困难的因素,左侧桡动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