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支冠状动脉慢性闭塞(CCTO)病变介入治疗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0月~2013年2月因单支主要冠状动脉CCTO病变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资料,筛选预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心因性死亡、再发心绞痛、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的危险因子.结果:130例患者平均中位年龄为68岁,男性占76.9%.86例(66.2%)被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平均随访23月,40例(30.8%)发生MACE事件,PCI失败并不增加MACE事件的发生(P=0.2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肾脏疾病(CKD)≥3期和MACE事件独立相关(OR值1.55,95%可信区间1.07~2.24,P=0.02).结论:肾功能失代偿(CKD≥3期)可预测单支主要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PCI术后的远期不良预后,成功的PCI治疗可能不能减少此类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恢复冠状动脉血运,改善心肌缺血,挽救濒临死亡心肌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经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远期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连续就诊的经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23例,根据年龄分为A组(60~69岁)128例,B组(≥70岁)95例,比较2组临床特点及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结果与B组比较,A组高脂血症的比例较高(P=0.040),心律失常(P=0.026)和既往脑卒中史比例(P=0.013)较低,病变血管和靶病变数(P=0.002,P=0.013)比例较低。2组总MACCE发生率差异显著(P=0.033),其中靶血管或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差异显著(P=0.034);A组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P=0.04)。年龄、病变血管数和收缩压是MAC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老年冠心病中,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明显增多;年龄、病变血管数及较高的收缩压是MAC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出血与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2006年6月至2011年8月,前瞻性纳入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PCI的老年(≥75岁)冠心病患者1 105例.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共153例)和无出血组(围手术期无出血,共952例).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出血与术后1年死亡和心肌梗死复合终点的关系.结果 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2级出血比例为9.5%(105/1 105),≥2级出血比例为11.8% (130/1 105);穿刺点相关出血占所有出血的62.7%(96/153).出血组术后1年死亡和心肌梗死复合终点事件率高于无出血组[9.2%(14/153)比4.2%(40/952),P=0.008],心原性死亡比例也高于无出血组[3.9% (6/153)比0.8%(8/952),P=0.007],而非心原性死亡比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以无出血为对照,BARC≥2级出血术后1年死亡和心肌梗死复合终点的HR值为2.368(95% CI:1.201-4.669,P=0.013).结论 PCI围手术期出血是≥75岁冠心病患者术后1年死亡和心肌梗死复合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增高的因素.方法对112例PCI术后4~20 h(平均11.52±4.86 h)的患者常规检测CK和CK-MB.如果测定值在正常范围者,则不再检测,如超过正常范围则次日连续检测,直至正常.以CK值≥正常上限的2倍为增高组(n=12),在正常范围为正常组(n=89),介于两者之间者(n=11)为轻度增高组.结果组间平均年龄、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分级、吸烟史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20 min的胸痛、冠状动脉分支闭塞、冠状动脉内膜撕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病变复杂程度在增高组较为明显,而正常组病变较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术后部分患者CK、CK-MB增高与术中复杂病变、冠状动脉撕裂、分支闭塞、微血栓及微栓塞形成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老年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在普遍应用支架的前提下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 2 0 4例≥ 6 5岁冠心病患者进行选择性介入治疗。有心肌梗死史 88例 (43% ) ,不稳定性心绞痛 12 3例 (6 0 % ) ,多支血管病变 135例 (6 6 % )。结果  193例患者 (95 % )植入支架。介入治疗的病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 96 %和 95 %。 4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严重并发症 ,其中1例死亡 ,2例Q波性心肌梗死 ,1例心包填塞。 92例治疗成功者随诊 10个月 ,18例复发或加重 ,其中 12例 (13% )重复进行介入治疗。结论 在广泛应用支架的前提下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高 ,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 ,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751例次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总结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分析1995年2月至2001年6月连续751例次住院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资料.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115例(包括合并心源性休克25例),多支病变占63.2%,复杂病变占83.3%.共对1218处靶病变实施PTCA、冠状动脉支架、旋磨、切割等治疗.结果病例成功率97.6%,病变成功率96.4%.年度开展例数从1995年的18例增加至2001年上半年的208例,老年病人比例亦从34.0%提高到54.7%.总的住院病死率2.4%(术中0.27%,术后2.13%).结论在技术成熟的心脏中心,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可取得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浆Apelin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及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入选30例冠心病患者(CHD组);27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为对照组(NC组)。两组在造影前、后及支架置入/造影后24h分别经肘静脉、股动脉途径采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浆Apelin水平。结果(1)CHD组造影后与支架置入/造影后24h血浆Apelin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脉血浆78.11±2.84μg/L比87.83±3.43μg/L,静脉血浆77.43±2.38μg/L比85.03±2.64μg/L,P均<0.05);造影前与造影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CHD组动、静脉血浆Apel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NC组血浆Apelin水平在造影前、后及造影后24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NC组与CHD组血浆Apelin水平造影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造影前动脉血浆90.25±2.96μg/L比77.04±3.89μg/L,静脉血浆87.83±3.34μg/L比75.14±3.16μg/L;造影后动脉血浆91.25±2.04μg/L比78.11±2.84μg/L,静脉血浆90.79±2.58μg/L比77.43±2.38μg/L;P均<0.05);支架置入/造影后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CHD组血浆Apelin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有负相关性(r=-0.366,P<0.05);与冠状动脉病变评分明显负相关(r=-0.467,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Apelin水平低,介入治疗后升高;其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提示Apelin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ST段回落不良(STNR)的影响因素及其预后。方法:选择22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进行PCI术治疗,按性别、伴发病、术前TI-MI分级、吸烟指数、症状发作-球囊扩张时间(SOTB)和术后不良事件计算STNR发生率。结果:225例患者共有69例(30.67%)发生STNR;伴发糖尿病(46.9%vs.28.0%)、高血压(48.7%vs.26.9%)、术前TIMI分级0~2级(34.1%vs.20.7%)、吸烟指数≥400(46.2%vs.24.4%)、SOTB>3h(46.5%vs.26.9%)者ST-NR发生率明显升高(P均<0.05),且存在术后不良事件(心绞痛、心律失常、再次心梗、心源性死亡)者STN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对应患者(10.1%比1.3%、8.7%比0.64%、4.3%比0、2.9%比0),P均<0.05。结论:有伴发病、术前TIMI 0~2级、吸烟指数≥400及SOTB>3h均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ST段回落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且ST段回落不良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长期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共964例AMI行急诊PCI治疗的资料,分析长期随访期间临床不良事件(MACE)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52.7±11.7)月,最长达8年。随访期间出现MACE者的年龄[(66.16±11.34)岁:(60.04±11.49)岁]、陈旧心肌梗塞比率(67.04%∶45.24%)、心功能分级≥KillipⅡ级(71.47%∶20.60%)、反映心肌梗塞面积的CK-MB峰值[(140.74±127.43)U/L∶(112.52±119.37)U/L]、糖尿病患病(63.53%∶47.22%)、入院血糖水平[(11.81±7.46)mmol/L∶(9.69±4.85)mmol/L]、纤维蛋白原浓度[(280.24±76.59)mg/dL∶(272.35±70.18)mg/dL]、入院白细胞水平[(11.68±4.36)×109/L:(10.77±3.40)×109/L]、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6.24±7.33)h∶(5.30±3.92)h]、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记分[(115.09±52.74)分:(86.26±43.91)分]明显高于未发生者(P0.05~0.01),出现MACE者心肌梗塞溶栓心肌灌注(TMP)明显差于未发生者(P=0.000)。随访期间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次为术后TMP分级≤Ⅱ级(RR=5.08,P=0.000)、陈旧心肌梗塞病史(RR=2.73,P=0.046)、入院心功能分级≥KillipⅡ级(RR=2.68,P=0.0006)、糖尿病病史(RR=2.25,P=0.025)以及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RR=2.12,P=0.033)。结论:术后TMP分级≤Ⅱ级、陈旧心肌梗塞病史、入院心功能分级≥KillipⅡ级、糖尿病病史以及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均为急性心肌梗塞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术后TMP分级≤Ⅱ级的相对危险度最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吸烟状况。方法:采用上海公共卫生研究所设计的戒烟调查表,对109例一年前因冠心病行介入治疗,且介入治疗前为吸烟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09例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中有81例尝试戒烟,其中成功戒烟者39人,占戒烟者48.2%(39/81),占总例数的35.78%(39/109);复吸者42例,占戒烟者51.8%(42/81);仍在吸烟者70例(包括戒烟复吸者),占总例数的64.22%(70/109)。42例复吸者复吸原因:认为戒烟很痛苦36例(85.7%),疾病已好5例(11.9%),医师没强调,自己没认识吸烟危害1例(2.4%);复吸时间:介入术后3个月内40例(69.23%),6个月内20例(28.57%),9个月内10例(14.29%)。结论: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仍吸烟者仍占很大比例,若戒烟有困难,建议药物辅助戒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完全及部分血运重建术对老龄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预后影响、疗效。方法 153例年龄≥70岁的老年患者,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为多支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分为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完全血运重建(85例)组和接受介入治疗的部分血运重建患者(68例)。记录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PCI结果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死亡率发生情况。进行Cox回归分析影响此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老年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PCI进行血运重建完全者与血运重建不完全者的院内围手术期及随访1年后的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总心脏死亡率等MACE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患者PCI术后1年MACE发生率与是否完全血运重建无关(HR1.328,95%CI0.253~2.652,P>0.05)。结论介入治疗完全血运重建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老年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1年临床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3.
Guo WY  Li B  Zhang XM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2):1083-1087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缺血性J波的影响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提供无创检查指标起到预警作用.方法 选择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并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162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组)54例.记录PCI术前、术后24h内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分别测量各导联J波的振幅和时限,分析PCI术前、术后J波的发生率及参数变化.根据狭窄的冠脉分为2个冠脉狭窄组(前降支狭窄组和右冠脉或回旋支狭窄组),观察体表12导联心电图J波的形态比较及发生率.结果 (1)PCI 术前、术后J波发生率最高为Ⅱ、Ⅲ、aVF导联,冠心病组发生率分别为33.95%、22.84%、26.54%和30.86%、19.75%、23.46%,心绞痛组发生率分别为37.04%、27.78%、31.48%和35.19%、25.00%、27.78%;而心梗组PCI术前为V5、Ⅱ、aVF、Ⅲ、V3导联J波发生率较高,术后J波发生率为V5、Ⅱ、aVF、aVL、Ⅲ导联J波发生率较高(分别为33.33%、27.78%、16.67%、12.96%、11.11%和22.22%、22.22%、14.81%、12.96%、9.26%).(2)前降支狭窄组PCI术前J波在V5、V6导联为25.78%,右冠脉或回旋支狭窄组PCI术前J波在Ⅱ、Ⅲ、aVF导联为35.37%;术后两组均在Ⅱ、Ⅲ、aVF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21.09%和35.37%.(3)全部冠心病组在PCI术前的J波以振幅0.08 mV和时限0.02s的例数最多,PCI术后J波振幅为0.02 mV和时限0.02s例数最多.(4)全部冠心病组PCI术前J波振幅和时限在Ⅱ、Ⅲ、aVF、V3、V4导联上均大于PCI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P25,P75)为:Ⅱ导联振幅0.05(0.05,0.10) mV比0.02(0.02,0.05) mY,P=0.00,时限0.03(0.02,0.04)s比0.02(0.02,0.03)s,P=0.00;Ⅲ导联振幅0.05(0.05,0.10) mV比0.02(0.02,0.05) mV,P=0.00,时限0.02(0.02,0.03)s比0.02(0.01,0.02)s,P=0.00;aVF导联振幅0.05(0.05,0.10)mV比0.02(0.00,0.08)mV,P=0.00,时限0.02(0.02,0.03)s比0.02(0.00,0.02)s,P=0.00;V3导联振幅0.05(0.05,0.16)mV比0.05(0.00,0.05)mV,P=0.03,时限0.02(0.02,0.04)s比0.02(0.00,0.02)s,P=0.01;V4导联振幅0.06(0.04,0.12)mV比0.01 (0.00,0.07) mV,P=0.01,时限0.04(0.04,0.05)s比0.01(0.00,0.02)s,P=0.00].结论 冠心病组和心绞痛组PCI术前、术后J波在Ⅱ、Ⅲ、aVF导联的发生率最高,而心梗组在V5、Ⅱ、Ⅲ、aVF导联较高;前降支狭窄与右冠脉或回旋支狭窄组J波分别在V5、V6与Ⅱ、Ⅲ、aVF导联的发生率最高;PCI术后,J波振幅和时限均降低,说明PCI对冠心病缺血性J波有相对较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平板运动试验的意义。方法:采用修订Bruce方案对45例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术后7~30d进行平板运动测试。结果:45例患者中,9例(20%)出现阳性。平均运动时间为(406.5±135.7)秒,平均代谢当量为(9.4±2.6)METs,进一步分级显示:≤4METs者0例,≤7METs的19例,≤10METs的4例,≤13METs的17例,≤16METs的5例。无1例出现心血管事件。结论: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进行早期活动平板运动测试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康复评定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85~94岁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8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临床和造影特点、住院期间和长期疗效.结果 90例中,21例应用金属裸支架(BMS),69例应用药物洗脱支架(DES).三支病变41例,2支病变21例,单支病变28例.手术成功率为94.4%,术前与术后TIMI-3级血流比例分别为72.2%和94.4%.手术相关并发症为15.6%,主要为冠脉夹层(11.1%).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为7.8%,其中DES组住院期间MACE为5.8%,BMS组为14.3%.DES组出现2例严重出血.86例患者随访1年时,总的MACE为4.6%,其中DES组为6.0%,BMS组没有任何MACE.DES组出现]例脑卒中和1例严重出血.47例患者随访2年时,总的MACE为14.9%,其中DES组MACE为19.4%,BMS组无任何MACE.DES组1例发生严重出血,BMS组1例发生脑卒中.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肌酐水平和高血压是影响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8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手术成功牢较高,住院期间和长期的MACE事件发生率较低,并存高血压和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MACE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低氧血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589例冠心病患者行CABG的临床资料。随访住院期间发生的低氧血症,比较发生低氧血症组患者和没有发生低氧血症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表面积,术前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否有长期吸烟史、是否合并慢性呼吸疾病和糖尿病等。对两组手术情况进行比较,如主动脉阻断时间、搭桥数量、是否体外循环手术、气管插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出血量及二次开胸等并发症。结果589例患者平均年龄(61.2±8.5)岁。体外循环下行CABG482例,非体外循环下CABG(OPCABG)107例,平均移植血管(3.9±1.2)支。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与年龄,术前心功能、LVEF,术后气管插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出血等因素有关。结论CABG术后低氧血症有相对较高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应关注术前呼吸功能,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老年ACS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负荷量)和研究组(冠状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负荷量),每组各59例患者。比较两组PCI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术后7、30 d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间的差异。结果 PCI结束后共有115例患者入选。研究组(58例)与对照组(57例)比较,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栓积分(0.7±0.2比1.6±0.5,P<0.01)、TIMI血流分级(TIMI 3级:51%比41%,P<0.05)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 3级:49%比38%,P<0.05)均明显改善,远端血管栓塞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1.7%比14%,P<0.05)。PCI术后30 d时研究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67.4±6.2)%比(60.7±4.6)%,P<0.05]。研究组PCI术后7 d时总MACE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比17.5%,P<0.05),但PCI术后30 d时两组总MACEs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比7.0%,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急诊PCI的老年ACS患者,与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相比,冠状动脉内应用安全,且更有利于改善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7 d时MACE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0 d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冠心病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焦虑抑郁状态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PCI手术的患者247例,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进行自行问卷调查,了解PCI术前、术后给予心理干预治疗后两种量表的总分和心理问题发生率变化。结果:与心理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患者焦虑(74.1%比26.7%)、抑郁(58.7%比21.5%)发生率明显降低,HAMA[(16.83±4.25)分比(10.57±3.38)分]、HAMD[(17.92±5.42)分比(11.68±3.76)分]总分明显减少,P均〈0.01。结论:冠心病择期介入治疗前大部分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心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其发生率,并降低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并比较正常人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变化.方法 将患者分成4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术双色分析法检测对照组以及3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 EPCs占外周血有核细胞的百分比,其中EPCs以CD133~+/VEGFR-2~+双标记阳性确定.结果 PCI术前,外周血中EPCs数量在稳定性心绞痛组为(0.043±0.043)%、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为(0.014±0.018)%、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为(0.040±0.036)%,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111%±0.078)%](均P<0.01),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在PCI术后24 h较术前明显增加[(0.054±0.045)%比(0.014±0.018)%,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PCI术前、术后EPCs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周血中EPCs数量的变化可能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有关.PCI对外周血EPCs数量的影响可能与冠心病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