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初步探讨常用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对骨质疏松椎体中螺钉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从尸体中获取6节腰椎椎体经DEXA和QCT检测骨密度值,证实为骨质疏松后在计算机导航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向12个椎弓根中置入不同方向的椎弓根螺钉,使用MTS-858生物力学仪脊柱力学测试平台进行±250 N的循环负荷疲劳测试,记录负荷循环中的螺钉位移,计算系统的刚度系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agerl法在负荷循环中的位移明显高于Krag法和尾向法(P<0.01);Magerl法的松动程度也明显大于Krag法和尾向法(P<0.01).结论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的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常用的螺钉平行上终板的技术不能提供最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SO-3D辅助计算机导航下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外伤致齿突Ⅱ型骨折和浅Ⅲ型骨折齿突骨折患者27例,在全麻下行ISO-3D辅助计算机导航下前路螺钉内固定。考察围手术期情况及1 a复查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70~180 min、平均110 min,出血量30~100 ml、平均56 ml。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或延迟愈合发生。术后1 a复查,24例骨折愈合,3例骨折线仍存在,上颈椎无不稳定发生。螺钉固定稳定,无折断、松动、脱出或骨质内豁出等内固定失败发生。颈椎左右旋转40°~70°、平均51°。无相应神经症状出现或加重。结论 ISO-3D辅助计算机导航下齿突骨折的前路螺钉内固定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减少了放射暴露剂量,手术时间并未显著延长,应用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C臂X线导航和CT导航系统辅助下行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精确性及手术时间进行对比观察。方法c臂x线导航和CT导航系统辅助下分别植入98枚及104枚椎弓根螺钉,记录手术时间;术后进行经椎弓根水平的CT扫描,按Richter分类法评估螺钉位置。结果用C臂x线导航者螺钉植入优良率为96.9%,手术时间为(75.0±15.0)min;用CT导航者分别为100.0%(P〉0.05)和(101.5±21.0)min(P〈0.01)。结论C臂x线导航和cT导航系统辅助下行胸腰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均是安全可行的,且精确度高;与C臂X线导航手术相比,CT导航操作相对复杂,需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胸腰椎手术中椎弓根螺钉误置的临床结果,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将97例同期行胸腰椎手术的患者按椎弓根螺钉置入情况(X线检查)分为两组,14例置入位置不当者为误置组,83例置入位置正确者为正确组。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包括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及术后3 d VAS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3、6、12个月误置组VAS均明显高于正确组,P均<0.01。误置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正确组。误置的主要原因为患者椎体发育异常、脊柱形态异常及术中C臂X线检查不充分。结论术前精确定位,术中准确操作、按要求行C臂X线下透视检查是避免螺钉误置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评价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或合并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translaminar facet screw,TLFS)治疗老年患者退行性腰椎滑脱中期随访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集65岁及以上罹患腰椎退行性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的患者29例,男性11例,女性18例;年龄65~ 81岁,平均(73.1±6.1)岁;其中单节段患者16例,双节段患者13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9.4±9.8个月(24 ~ 54月).单节段患者采用旁正中入路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术,双节段患者在进行单侧双节段椎弓根置钉固定TLIF术后合并对侧TLFS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评价手术前后ODI、VAS及JOA评分;使用X线摄片及三维CT评价节段融合情况及矢状位队列情况.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99.5±32.3 min(单节段86.3±25.5 min,双节段115.8±32.4 min),平均住院为12.9±3.7d(单节段12.8 ±2.0d,双节段13.1±5.1d),平均出血量为210.3±181.0 mL(单节段195.0±192.0 mL,双节段229.2±164.5 mL),并发症发生率为10.3%,24个月时滑脱节段融合率为89.7%.术后ODI、VAS及JOA评分改变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术后腰椎前凸角及滑脱节段前凸角较术前增加(32.0±13.8)°vs (36.5±11.6)°;(4.9±5.5)°vs(6.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相关前凸角及其改变与临床各评分及其改变无明确相关性.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术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退行性滑脱安全有效,并发症低;在此基础上合并使用对侧TLFS术治疗老年双节段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效果同样良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对比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单纯植骨融合(PLF)与椎间融合器融合(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PLF组和PLIF组,PLF组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行单纯植骨融合,PLIF组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行椎间融合器融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植骨融合率、滑脱率、临床有效率、滑脱节段前凸角以及椎体高度的差异。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LIF组的植骨融合率和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PLF组(P0.05);两组术后1 w和术后1年的滑脱率、滑脱节段前凸角和椎体高度均高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1 w的滑脱率、滑脱节段前凸角和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LIF组术后1年的滑脱率、滑脱节段前凸角和椎体高度均高于PLF组(P0.05);PLF组有3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椎弓根螺钉断裂,1例在术后1年后症状无任何缓解;PLIF组有2例患者出现神经根痛。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PLF治疗与PLIF治疗均对腰椎滑脱症有效,综合考虑PLIF治疗的疗效优于PLF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0例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各25例,分别行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和常规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下地时间、术后使用止痛药的比例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植骨融合率,术后1年采用Oswese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止痛药比例、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平均下地时间明显短于开放组(P<0.05),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88.0%)明显高于开放组(60.0%,P<0.05),微创组ODI改善率[(43.7±7.2)%]明显高于开放组[(36.8±8.7)%,P<0.05],微创组临床疗效优10例、良13例、可2例,开放组优4例、良13例、可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判断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用康复措施,评价针对性的系统强化吞咽康复训练的疗效。方法收集40例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通过VFSS判断吞咽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吞咽训练,共治疗6 w。治疗前后通过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标准(VGF)总分、口腔期及咽期的VGF积分、误咽程度的积分变化等评定其吞咽障碍改善情况。结果经过6 w的系统强化的康复治疗,40例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筛查结果、VGF总分、口腔期及咽期的VGF积分、误咽程度的积分均较各自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在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中,VFSS可以精准评估,明确问题关键,指导临床有针对性地采用康复措施,从而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06年4月中山医院骨科收治的70岁及以上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37例,男92例,女45例;年龄70~81岁,平均75.6±6.2岁;病史3~8年,平均5.3±0.4年。41例患者术前合并一种或多种内科疾病,所有病人术前均经内科治疗,病情稳定3个月以上后方行手术。112例行单纯全椎板或部分椎板切除减压术;25例采用椎板减压+椎弓根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12例,经对症处理及内科联合治疗后好转,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本组平均随访时间2年6个月,Oswestry评分术前为62.42±11.36,术后为17.25±5.62。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受压症状均有改善,连续行走从术前不足15min到术后至少30min。结论手术治疗有助于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前积极治疗合并症可以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测定T评分的一致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腰椎和髋部双能X线骨密度(DEXA)测定T评分的一致性及髋部骨密度(BMD)T评分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在排除患有影响骨量的疾病及使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者后,选择60-89岁老年人260(其中男123人,女137人)例作为为研究对象。受检者均接受问卷调查、胸腰段脊椎正侧位X线摄片,DEXA测定2-4腰椎(L2-4)椎体前后位和左髋部BMD(若左髋部发生过骨折或存有明显病变则改测右髋部),并进行有关统计分析。结果 老年男性各年龄组L2-4 BMD T评分比髋部要高(P<0.01或P<0.05);老年女性除在65—69岁、85—89岁年龄组腰椎BMD T评分比髋部要高(P<0.01和P<0.05)外,其余各组则差异无显著性。按照WHO标准,以髋部、腰椎和同时以髋部、腰椎BMD T评分为依据,在123例男性中,分别有19、6、5人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在137例女性中,则分别有35、17、14人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单以腰椎和同时以髋部、腰椎BMD T评分为依据所检出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人数均少于单以髋部BMD T评分为依据者(P<0.01)。结论 在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男性,其腰椎BMD T评分明显高于髋部,腰部BMD T评分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意义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术中CT导航和单纯术中CT扫描辅助下进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诊断为颈椎病、颈椎外伤、颈椎肿瘤而行CT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65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采用CT导航将患者分为术中CT导航组和术中非CT导航组。术后进行经椎弓根螺钉水平的CT平扫,观察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性。对2组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率、翻修率、置钉时间和术中CT的扫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术中CT导航组椎弓根螺钉的穿破率和平均置钉时间显著低于非CT导航组(P〈0.05或P〈0.01)。2组病例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在2组中均没有因内置物位置不佳而行二次手术的病例。结论术中CT导航系统辅助进行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可行的,能够显著提高后路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精确性,同时医护人员无X射线暴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或股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手术患者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Ⅱ级,数字抽签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各60例.记录术前、麻醉后手术前、手术30 min、主要手术步骤操作时、手术结束时等不同时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采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MS)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认知功能.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MS评分全身麻醉组麻醉结束6、12、24 h[分别为(26.5±0.5)、(25.4±0.7)、(27.4±0.3)分]与麻醉诱导前[(29.5±0.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麻醉结束72 h[(29.2±0.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麻醉组麻醉结束6、12 h[分别为(26.6±0.4)、(25.6±0.8)分]与麻醉诱导前[(29.4±0.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结束24、72 h[分别为(29.1±0.4)、(29.5±0.4)分]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结束后24 h,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MMS评分为(29.1±0.4)分,高于全身麻醉组(27.4±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全身麻醉在术后12 h内对老年骨科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较硬膜外麻醉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磁导航辅助在老年房室结双径路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消融术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随访观察的结果. 方法经常规电生理检查证实的老年房室结双径路合并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40例,20例予磁导航辅助射频消融(磁导航组),术者手动推送标测磁导管和消融磁导管到达下腔静脉上端,随后可在Niobe磁导航系统(Stereotaxis,Inc,USA)辅助下,结合自动推送系统Cardiodrive以方向导航或目标导航方式到达左心室心尖、高位左心房或Koch's三角,每次可做1~5°的方向调整和1~3 mm前进或后退的细微调整,以准确定位和贴靠靶点,并进行消融.其余20例采用常规标测电极、消融导管和手术方法行射频消融术(常规消融组).记录并分析两组的放电消融次数、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放射透视的时间等参数.平均随访时间(1.5±0.4)年.结果 磁导航组成功19例,常规消融组2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磁导航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放射透视时间均长于对照组,磁导航组医生平均透视时间为(4.5±0.6)min,低于对照组的(11.0±1.0)min.放电消融次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两组患者均无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 结论对于老年房室结双径路合并阵发室卜性心动过速的患者,磁导航辅助下的射频消融术与常规消融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相似.但术者的放射线照射时间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迈之灵联合阿昔洛韦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5岁以上的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主要给予口服阿昔洛韦治疗,治疗组联合应用迈之灵和阿昔洛韦.每组最终各50例病例完成观察.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缓解程度. 结果 (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止疱时间[(3.6±1.7)d和(3.8±1.5)d]、皮疹结痂时间[(7.2±2.6)d和对照组(7.3±2.2)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治疗组在治疗第3、4周和第8周时的疼痛缓解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073、-3.705、-3.362,均为P<0.05);(3)设定皮疹干涸结痂,VAS≤2为基本治愈,治疗组在治疗第3、4周和第8周的治愈率分别为54%、76%、和94%,均高于对照组的30%、46%和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911、9.458、5.316,均为P<0.05). 结论迈之灵对带状疱疹的治疗于用药第3周时症状明显缓解,并且不影响皮疹愈合进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随访年龄80岁及以上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长期临床事件,比较部分血运重建组与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的长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08例,年龄80~88岁,按是否完全血运重建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47例)和部分血运重建组(61例),随访其长期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 部分血运重建组与完全血运重建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不稳定心绞痛、吸烟史、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造影结果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血运重建组和完全血运重建组单支、2支、3支及以上病变分别为15例(24.6%)与8例(17.0%)、18例(29.5%)与15例(31.9%)、28例(45.9%)与24例(5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91、0.07、0.28,均P>0.05).随访时间部分血运重建组和完全血运重建组分别为(1235±508) d 和(1216±560)d(t=0.24,P>0.05);随访结果全因死亡分别为10例(16.4%)与8例(17.0%)、心血管死亡8例(13.1%)与7例(14.9%)、心绞痛住院12例(19.7%)与9例(19.1%)、高血压住院7例(11.5%)与5例(10.6%)、心律失常住院5例(8.2%)与4例(8.5%)、心力衰竭住院4例(6.6%)与3例(6.4%)、心血管原因住院33例(54.1%)与25例(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年龄80岁及以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部分血运重建与完全血运重建的长期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经闭孔阴道无张力吊带术(TVT-O)治疗老年女性Ⅰ、Ⅱ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已行TVT-O手术治疗半年至3年的老年女性Ⅰ、Ⅱ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73例,术前年龄60~72岁,平均(64.0±6.5)岁,采用尿失禁相关生活质量问卷(ⅡQ-7)、生活质量和尿生殖系统症状总表(UDI-6)进行电话问卷调查,比较患者术前、术后日常生活与下尿路症状的差异.结果 73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术前患者做家务、活动、娱乐、外出、社交及情绪明显受到尿失禁症状影响,ⅡQ-7评分为9~25分,平均(17.0±6.7)分;下尿路症状尿急、尿频、运动、漏尿量、排尿困难及尿痛评分为8~21分,平均(14.0±4.7)分.轻度尿频8.2%(6例),尿垫使用率为97.3%(71例).11例患者诉排尿有耻骨上区不适.术后患者自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ⅡQ-7评分2~13分,平均(6.4±3.2)分,下尿路症状评分1~9分,平均(5.4±3.2)分.轻度尿频1.4%(1例).39例(53.4%)患者尿失禁症状完全消失,尿垫使用率46.6%(34例).18例(24.7%)患者诉术后排尿有轻度耻骨上区不适.结论 TVT-O术是治疗老年女性Ⅰ、Ⅱ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老年高血压患者诱导前予右美托咪啶对插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预注对老年高血压,尤其是未控制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全麻诱导期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方法:选择未控制和控制良好拟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各40例,ASA均为Ⅱ级。分为4组:D1组(血压控制良好组,术前规则服用降压药,血压维持在140—160/80—90mmHg,麻醉诱导前静脉滴注右美托咪啶0.7gg/kg,输注时间10min),D2组(入院后方诊断为高血压,收缩压〉160mg,麻醉诱导前静脉滴注右美托咪啶0.7gg/kg,输注时间10min),C1组(入选标准同D1,麻醉诱导前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和C2组(入选标准同D: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每组各20例。分别记录人室(T0)、用药前(T1)、全麻诱导前(T2)、气管插管前(T2)、插管后即刻(T4)、插管后5min(T5)患者的肱动脉收缩压(SAP)、舒张压(DA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各组基本信息无统计学差异。各组在T0和T1时间点,各观察指标亦无差异俨〉O.05)。与T0相比,右美托咪啶组(Dl和D2)在T2和T3时间点SAP和HR降低(P〈0.05),插管后(T4)血流动力学基本没有变化;C1和C2组插管后(T4),SAP、DAP和HR较插管前(T3)上升(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静脉预注右美托咪啶,不仅能使血压控制良好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及气管插管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维持稳定,对血压未经控制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同样安全有效,且有利于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更好地进行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管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