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明确甘肃林区森林革蜱传播莱姆病的媒介作用。方法森林革蜱自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采用BSK-Ⅱ培养基培养,多克隆和单克隆鉴别试验;经期传播能力,以实验室培育的非感染森林革蜱刺叮人工感染21 d的阳性KM小鼠,利用分离培养和PCR方法检测蜱对伽什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以及体内螺旋体对敏感动物的感染能力。结果接种森林革蜱62组,有3组培养出伯氏疏螺旋体,培养的总阳性率为4.84%;通过经期动力学实验,森林革蜱对莱姆病伽什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不能跨越消化、蜕皮阶段,蜕化后的森林革蜱不再携带伽什螺旋体。结论森林革蜱虽然自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但不具备经期传播能力,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2.
莱姆病是一种蜱媒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在北半球广泛流行。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具有极为复杂的传播机制和过程。在过去20多年中,‘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本综述拟对近5年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是Fikrig实验室的工作进行总结。内容主要包括:证明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OspA是一种粘附素(adhesion),对螺旋体在硬蜱中肠(midgut)定居至关重要,并发现硬蜱中肠肠腔表面蛋白TROSPA是OspA的受体;发现蜱唾液腺蛋白Salp15协助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哺乳类动物;发现伯氏疏螺旋体膜蛋白bmpA和bmpB介导螺旋体在关节的定居及关节炎的发生。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莱姆病的传播特征和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莱姆病概述     
莱姆病(Iyme disease)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或莱姆病螺旋体)所引起,经硬蜱为主要传播介质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4.
血清学检测诊断莱姆病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莱姆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媒介蜱传染病 ,病原螺旋体是由皮肤、粘膜侵入 ,出现螺旋体血症及临床症状 ,临床不典型的病例需要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的病情作出诊断。 2年来我们用ELISA血清学检测结果协助省内临床医院诊断了 16例莱姆病患者 ,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2年来省疾控中心协助诊断莱姆病患者 16例 ,其中农民 9例 ,机关干部、警察、保安共 5例 ,教授、学生各 1例。 16例患者中 ,男性 9例 ,女性 7例。有蜱叮咬史者 15例 ,叮咬时间最长者已 2 0多年。2 结果12例临床诊断莱姆病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见表 1…  相似文献   

5.
目的监测乌鲁木齐南山大小松沟莱姆病自然疫源地人群伯氏疏螺旋体感染与莱姆病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蛋白免疫印迹(WB)方法,对223人检测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IgM、IgG),2人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尿液中伯氏疏螺旋体DNA。对有蜱叮咬和犬咬史,并有莱姆病相关临床表现者,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结合血清学检测和尿液PCR结果,确定伯氏疏螺旋体感染与莱姆病病例。结果伯氏疏螺旋体平均感染率为16.14%(36/223),确诊莱姆病27例(1999-2002年6例;2003-2006年21例),包括皮肤、神经系统、眼、心脏和关节多系统损害。少年儿童感染后,出现各型红斑占44.44%(12/27)。结论乌鲁木齐市山地牧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人群均存在较高的莱姆病感染率,并有典型病例,当地应重视莱姆病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莱姆病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姆病是由蜱传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分布于全球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该病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莱姆病的临床诊断依据、诊断标准及实验室特异性病原学、血清学诊断方法,并对主要病原学、血清学诊断试验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我国莱姆病病原研究和诊断方法的进展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100071)张泮河(综述)张启恩(审阅)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经蜱传播的多系统受累的疾病。我国1986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地区发现莱姆病[1],1987年分离到病原体,并对其宿主动...  相似文献   

8.
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实验观察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形态结构。方法 :1994~ 1996年在北京西山地区采集长角血蜱 180只。标本应用蜱整体封片法、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HE染色和硝酸银染色法分别检测和光镜观察。结果 :蜱整体封片法直接镜检即可观察到蜱外部基本形态结构。HE染色观察蜱内部器官细微形态结构。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硝酸银染色 ,检出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 (包括幼蜱、若蜱、成蜱和饱血蜱 )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 2 3 % ,显微镜下可清晰观察到蜱体伯氏疏螺旋体多种不同的形态。结论 :上述方法对莱姆病媒介蜱及伯氏疏螺旋体的流行病学研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浙江省山区野生动物和蜱中莱姆病、斑点热、埃立克体病(无形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PCR对采集的鼠、蜱标本进行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埃立克体(无形体)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分析.结果 从121份鼠标本和105组蜱标本中检出阳性结果 14份.鼠标本中检出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1份和埃立克体(无形体)16SrDNA 5'端片段2份.蜱标本中检出阳性11份,包括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3份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OmpA基因5'端片段8份.其中1组长角血蜱成虫标本为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和ompA基因片段均阳性,分别与伯氏疏螺旋体法雷氏基因型和马赛立克次体株等关系较近.结论 在同一组长角血蜱成虫中同时检出莱姆病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10.
莱姆病的实验诊断研究概况山东省卫生防疫站(济南,250014)陶小润莱姆病(LjmeDiscase,LD)足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通过蜱叮咬后感染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B.b)引起多脏器、多系统受损的综合征。急性发作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