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76例乳腺病变组织中nm23-H1及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6例乳腺病变组织中nm23-H1及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结果nm23-H1基因在56例乳腺癌中表达率为44.64%,10例乳腺纤维瘤均阳性,10例纤维囊性病9例阳性,后二者均高于乳腺癌中阳性率(P<0.005,P<0.01);P53在乳腺癌中阳性率35.71%,在所有良性乳腺疾患中均阴性(P<0.025)。同时发现nm23-H1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25,P<0.05),与病理组织类型无关;P53表达与乳腺癌淋巴转移正相关(P<0.05),与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nm23-H1与P53表达呈负相关(P<0.05);另外,nm23-H1表达缺失与P53的阳性表达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上有协同作用。结论nm23-H1的表达缺失及P53的阳性表达提示乳腺肿瘤恶性度高、淋巴转移潜能大,二者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评价更为全面可靠。 相似文献
2.
黄勤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93,(2)
肿瘤发生是一个多阶段演化过程。外源性致癌物诱导机体某些易感细胞的遗传物质,使之发生变化,进而获得一种具有选择生长优势和克隆扩增的异常增殖细胞即肿瘤细胞。其关键因素在于细胞染色体上原癌基因激活或(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到1990年为止,已发现100多个激活的原癌基 相似文献
3.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在各型肺癌组织中表达的频率和癌细胞中的部位。结果:发现P53蛋白在74例肺癌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总阳性率达79.7%,在正常上皮细胞中未能发现突变P53。而突变P53在各类癌细胞中表达的部位可同时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浆中,但各组织学类型不同所占比例不一样。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主要在细胞浆中并分别占58.82%、66.67%、66.7%,而腺癌在细胞核中占56.25%。随着肺癌P53蛋白反应强度(+→)增强,生存期有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4.
5.
石喆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23(1):67-67
应用S -P法免疫组化技术研究P53 在 5 3例大肠癌及 30例正常大肠粘膜中的表达。结果显示 :5 3例大肠癌标本中 ,P53 表达阳性率为 6 2 .2 6 % ,正常大肠粘膜呈阴性表达。癌组中P53 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关 ;大肠癌DukesB、C期的P53 表达显著高于A期 (P <0 .0 5 ) ;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间P53 阳性程度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认为P53 异常表达是大肠癌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突变型P53 基因产物P53 蛋白在鼻咽低分化鳞癌的表达情况 ,探讨该基因突变与桂西南地区鼻咽癌颈转移的关系 ,采用S -P免疫组化法检测 5 0例鼻咽癌标本的P53 蛋白 ,对其结果行统计学卡方 ( χ2 )检验分析。结果鼻咽癌P53总阳性率为 5 8% ( 2 9/ 5 0 ) ,有颈淋巴结转移者P53 阳性率 73 .5 % ( 2 5 / 3 4 ) ,无转移者为 2 5 % ( 4 / 16) ,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提示P53 蛋白过度表达与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抑癌基因是一大类可控制细胞生长并能潜在抑制癌变的基因群,仅在特定细胞内起作用。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其结构及表达的异常是至今人类了常见的基因改变之一,大约有50%的人群肿瘤都有P53基因突变,因此研究P53基因及其蛋白在正常细胞及肿瘤发展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8.
人胃癌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的积聚与多重耐药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突变型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积聚对多重耐药基因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从蛋白水平检测胃癌组织的P53蛋白与多重耐药基因产物P-糖尿白(Pg蛋白)水平。结果 46份胃癌组织标本中P53蛋白阳性率为60.87%,Pg蛋白阳性率为73.91%。在28份P53蛋白阳性表达中有23份(82.15%)Pg蛋白表达了性;18份P53蛋白阴性表达中9份(50.00%)为Pg蛋白表达阳性。P53蛋白和Pg蛋白表达阳性率具有相关性(P<0.05),且P53蛋白、Pg蛋白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类型亦有关。结论 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积聚与Pg蛋白异常表达有关,P53可能通过各种机制调控多重耐药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P53基因突变与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采用PCR-SSCP法对无性细胞瘤和内肤窦病的石腊包埋组织P53基因5~8外显子突变情况进行了检测,发现无性细胞瘤和内胚窦瘤组织中P53基因5~8外显子总突变率为52.3%;在不同临床分期中Ⅰ、Ⅱ、Ⅲ、Ⅳ期突变分别为0、3、6、2例,各期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初步结果是P53基因5~8外显子突变与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与肿瘤临床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微波炉(MWO)加热方法和链霉菌素一生物素(LSAB)免疫酶技术,检测了56例人喉鳞癌和19例癌旁组织及5例喉乳头状瘤伴恶变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表明:56例喉鳞癌中的29例(51.8%)有P~53蛋白的过度表达,P~53蛋白的过度表达与肿瘤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等各项临床病理指标无关(P>0.05).P~53蛋白的过度表达在乳头状瘤伴恶变及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中可检测到,但13例癌旁正常上皮无1例出现.提示P~53蛋白的过度表达出现在喉癌发生过程的早期,其在喉癌中的过度表达与吸烟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微血管密度与p53蛋白表达的病理学意义及其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5例手术切除的浸润性乳腺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以抗第八因子相关抗原(ⅧRAg)抗体和p53单克隆抗体进行标记。结果浸润性乳腺癌微血管密度(MVD)值为40.24±8.88,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0%。有腋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MVD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6)。MVD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或ER、PR表达状况无关。p53蛋白表达阴性与阳性者间MVD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741)。结论浸润性乳腺癌MVD与其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新生血管形成促其生长、发展和侵袭转移。p53蛋白表达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可能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血浆循环核酸p53基因突变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浆循环核酸p53基因突变检测的可行性,研究乳腺癌患者循环核酸p53基因突变对于乳腺癌发生、发展和预后估计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53基因外显子5-8,并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分析产物突变情况,再与各生物学参数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 33例患者中14例(42.4%)p53基因突变,且突变率与组织分化级别、ER阴性显著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无关。结论 DHPLC可作为一种快速简便的基因突变检测手段,p53基因突变在乳腺癌循环核酸中有较高的检出率并预示肿瘤的恶性程度,血浆基因突变有望成为简便的预后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乳腺癌中 p53 基因的表达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意义。方法 应用S -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5 4例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进行检测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p53 基因的表达率、表达特点与临床病理和雌激素受体 (ER)的关系。结果 在人的乳腺癌中 p53 蛋白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核中 ,阳性表达率为 5 5 .6 % ;ER阳性表达率为 46 .3% ;p53 基因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5 ) ;与临床病理分期无关 (P >0 .0 5 ) ;与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5 ) ;与ER受体表达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p53 基因突变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p53 蛋白抑制了乳腺癌ER的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53、p16两种抑癌基因蛋白表达在乳腺癌预后及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对76例人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进行p53及p16蛋白表达研究。结果:p53蛋白表达阳性组肿瘤的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p53蛋白表达阴性组,两组相差显著(P〈0.05)和非常显著(P〈0.01),而p53蛋白表达阳性组术后生存期则低于阴性组(P〈0.01);p16蛋白表达阳性组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术后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p53基因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中的突变位点及特征。方法:以中国南
方地区150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静脉血基因组DNA,对p53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及外显子
与内含子拼接区进行扩增。 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进行预筛后,应用DNA测序分析和证实基因突变的结果。结果:
150例患者中,9例的p53编码区域共发现6种不同的p53变异,其中869_888ins20(插入突变)为新发现的致病性突变,
643_660del18(缺失突变)为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91G>A,215C>G,537T>G和743G>A为已报道有致病意义的错义突
变位点。此外,还发现了第4外显子区域的同义突变141G>A及第3内含子区域的缺失突变IVS3+54_70del16和9个基因多
态性位点。家族性及早发性乳腺癌的p53总突变率为6.00%,其中家族性乳腺癌的p53突变率约为6.81%。早发性乳腺癌
突变率约为6.25%。结论:中国南部人群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p53基因胚系总突变率高于国内外文献报道,首次发现
的插入突变869_888ins20的致病意义有待今后的功能学验证。缺失突变643_660del18丰富了国人p53基因突变数据库,
有可能是中国乳腺癌人群的特有突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p53基因甲基化状态和p53蛋白表达情况。方法选择p53基因第5外显子,应用限制性内切酶HpaII和MspI酶切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组织DNA,经PCR扩增和免疫组化等方法对10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检测。结果有71%的患者p53蛋白表达阳性,54%的患者具有p53蛋白基因的高甲基化,50%同时有p53蛋白表达阳性和p53基因的高甲基化。结论提示p53基因高甲基化状态引起的突变或失活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蔓荆子黄素(vitexicarpin)对p53突变型人乳腺癌细胞Hs578T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观察vitexicarpin对Hs578T和p53野生型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c-Myc、p2l、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及c-Myc蛋白高表达对vitexicarpin作用的影响.方法 在不同时间点(24、48和72 h)用MTT方法来检测不同浓度vitexicarpin(0、0.1、0.2、0.5、1.0 μmol/L)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TUNEL方法在24 h时间点检测不同浓度vitexicarpin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在vitexicarpin不同浓度作用下,检测Hs578T细胞中c-Myc、Bcl-2和p21三种蛋白的表达情况.在Hs578T和MCF-7细胞中瞬时转染c-Myc基因,用MTT方法检测c-Myc蛋白高表达对vitexicarpin抑制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 在vitexicarpin浓度>0.2μmol/L情况下,Hs578T及MCF-7细胞的增殖能力均受到明显抑制(IC50为0.25μmoVL和0.53μmol/L,72 h).TUNEL 实验显示vitexicarpin在0.1、0.2、0.5μmol/L作用浓度下TUNEL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0.15%,27.33%和35.34%,而对照组为4.65%.Hs578T细胞中c-Myc和Bcl-2的表达与vitexicarpin的浓度呈反比,p21的表达与vitexicarpin的浓度呈正比.转染c-Myc基因及c-Myc蛋白高表达后,在Hs578T细胞中vitexicarpin对Bcl-2和p21的影响减弱.在vitexicarpin 0.5 μmol/L组72 h时比0 h时的吸光度(A)值增加了1.53倍,抑制细胞增殖的能力下降;相反地,但在MCF-7/c-Myc细胞中,同样条件下A值减少了48%.结论 vitexicarpin抑制p53突变型Hs578T细胞增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c-Myc蛋白,而对于MCF-7细胞则是通过其他机制.vitexicarpin对恶性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在不同细胞中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ras基因在人乳腺癌及良性疾患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等预后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乳腺组织标本共万例,以昆抗人之panras单抗IgG2b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as基因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产物。结果rasP21位于胞浆;rasP21在乳腺癌中表达率为63.6%,而在所有良性乳腺疾患中仅1例阳性;rasP21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正相关,且同一病人13对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配对标本中有9对表达一致。结论rasP21的检测在评估乳腺癌淋巴转移及良恶性病变上有肯定意义,P21是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23-H;基因在人乳腺癌和良性乳腺疾患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等预后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乳腺组织标本共76例,HE染色对病变进行病理诊断,以且抗人urn刀一写单克隆抗体IgG。、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23-H;基因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产物.结果①"m23-H;表达产物位于胞浆;②"m23一马表达频率在良性乳腺疾患中明显高于乳腺癌中;③"m23一q的表达与乳疗淋巴结转移负相关.结论"m23-H;的检测在评估乳腺肿瘤的恶性程度及淋巴转移上有肯定的意义,且是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