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切皮前静脉给予小剂量氯胺酮对妇科腹腔镜术后疼痛和躁动的影响。方法: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研究组在切皮前静脉给予小剂量氯胺酮0.3mg/kg。采用VAS及SS评分评估术后疼痛及苏醒期躁动情况。结果:研究组苏醒期躁动、镇痛、镇静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小剂量氯胺酮超前镇痛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苏醒快、术后疼痛轻、苏醒期躁动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小麻醉剂量氯胺酮预处理对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骨科择期行下肢手术的56例65~80岁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氯胺酮组各28例,氯胺酮组行全麻诱导后,以0.25 mg/(kg·h)速度持续静脉泵注氯胺酮,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静脉泵注。检测术前1 d、术后6 h、24 h、48 h、72 h外周静脉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记录术前1 d、术后24 h、48 h、72 h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评价认知功能。结果:氯胺酮组术后6 h、24 h、48 h血浆TNF-α、IL-6升高程度及术后24 h、48 h、72 h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麻醉剂量氯胺酮预处理可以降低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POCD发生率,推测可能与氯胺酮的抗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预先镇痛是否会对上腹部手术所致细胞因子反应产生影响。方法:30例ASAⅠ-Ⅱ级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人。在静脉麻醉药物诱导气管插管后,A组为对照组;于切皮前5 min给予生理盐水5 ml。B组为氯胺酮一组,于切皮前5 min给予氯胺酮0.2 mg/kg。C组为氯胺酮二组,患者于切皮前5 min给予氯胺酮0.6 mg/kg。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及手术结束后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用放免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结果:3组的TNF-α、IL-8水平在麻醉前及手术后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A组的IL-6水平在手术后明显升高(P<0.05),B、C组IL-6水平在手术后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但与A组的IL-6手术后水平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0.2-0.6 mg/kg的氯胺酮预先给药可抑制上腹部手术时细胞因子IL-6的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组、静吸复合全麻醉组、硬膜外复合全麻组;于麻醉前、切皮前、切皮后2 h及术后第1天、3天、5天分别检测外周血清中sIL-2R、IL-6和TNF-α水平.结果 与麻醉前比较:麻醉后3组sIL-2R、IL-6和TNF-α没有明显变化;切皮后2 h、术后1天和3天硬膜外阻滞组、静吸复合全麻组sIL-2R明显升高(P<0.05),而硬膜外复合全麻组在术后1天增高(P<0.01).切皮后2h、术后1天硬膜外阻滞组、静吸复合全麻组IL-6较麻醉前增高(P<0.05);TNF-α在切皮后2h、术后1天硬膜外阻滞组增高(P<0.05);三组间比较:硬膜外阻滞组、静吸复合全麻组在施术2h、术后1天的血清sIL-2R高于硬膜外复合全麻组,IL-6和TNF-α三组间无差别.结论 硬膜外复合全麻能减轻围术期应激反应及麻醉药物对sIL-2R、IL-6和TNF-α的影响,有利于肿瘤病人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氯胺酮是临床常用的非阿片类麻醉镇痛药物,氯胺酮超前镇痛是指在手术切皮前静脉给予或硬膜外给予小剂量氯胺酮,以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和(或)减少术后镇痛药用量,并且对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肝移植围术期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术期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手术病人20例随机均分为氯胺酮组(于麻醉后手术前静脉注射氯胺酮0.25mg/kg·b.w.,继以每小时0.5mg/kg·b.w.持续静脉滴注,无肝期暂停,开放前10min重启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同等容量生理盐水),并于麻醉后手术前、阻断前5min、开放前5min、开放后15min、开放后60min、术毕即刻、术后4h、术后24h采集动脉血,酶联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IL-10水平。结果无肝期两组病人血中3种细胞因子水平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以IL-6和IL-10更为明显,开放后进一步上升,并于开放后60min达高峰,术后24h降至较术前略高水平。氯胺酮组TNF-α水平从阻断前5min至术毕4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6水平从阻断前5min至开放后60mi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10水平在各个时间点两组间均无影响(P>0.05)。结论肝移植术中由于缺血再灌注及手术应激,机体产生明显的炎症及抗炎反应,以IL6及IL-10更为灵敏。氯胺酮能够抑制TNF-α、IL-6的上升,对IL-10的作用不明确。  相似文献   

7.
刘建国  褚锋  肖军 《河北医学》2009,15(2):127-129
目的:初步探讨氯胺酮早期应用对中、重度烧伤患者血清IL-6、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40例烧伤患者于伤后2h内入院,分别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和氯胺酮组,每组20例;在积极抗休克的条件下,芬太尼组和氯胺酮组分别给予肌肉注射芬太尼和氯胺酮治疗,检测注射前和注射后1h、6h、12h血清中IL-6、TNF-α浓度。另取烧伤患者在芬太尼和氯胺酮治疗结束后12h时分离患者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PHA刺激培养48h后检测上清中IL-6、TNF-α浓度;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补液量,住院天数,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氯胺酮组和芬太尼组在住院天数,补液量没有明显差别;氯胺酮组患者血清IL-6、TNF-α浓度明显低于芬太尼组(P〈0.05)。氯胺酮治疗患者PBMC组分泌的IL-6、TNF-α浓度明显低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氯胺酮早期应用减低患者外周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8.
乌司他丁对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UTI)对体外循环(CPB)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所造成的机体免疫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0例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和UTI组(U组),其中C组20例,U组20例.U组给予UTI 100万U,C组给予同样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T1);CPB 15 min(T2);停机时(T3);停机15 min(T4);停机30 min(T5);术毕(T6);术后2 h(T7)及术后24 h(T8)各时点收集外周静脉血测定下列各指标水平:淋巴细胞(LY)计数、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IL-2,IL-6).结果:CPB心脏手术后两组TNF-α、IL-6水平均明显升高,在T4、T5时点U组TNF-α水平显著低于C组;U组的IL-6水平在T3~T7时显著低于C组.对照组的LY计数、IL-2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术后24 h这两个指标均明显降低,而U组的这两个指标在术后24 h仍与术前相当.结论:UTI能够改善体外循环心不停跳手术造成的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从而保护机体的多种重要脏器功能,减少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不同的麻醉方法下手术前后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以探索消化道肿瘤患者围术期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理。方法:3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吸入全麻(组1)和静吸复合全麻(组2)下行肿瘤切除术,并采用ELISA法对术前、术毕4h内及术后1周血清TNF、IL-6的水平进行观察。结果:术前患者血清IL-6的水平高于正常,术中术毕继续升高(P<0.05),但组2没有组1升高明显(P<0.05);TNF-α术前低于正常,术中术毕升高(P<0.05),且术毕组2升高明显(P<0.05)。术前及术后1周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清TNF-α、IL-6的水平变化可作为肿瘤病人免疫状态的检测及衡量应激反应的指标,麻醉尤其是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可能抑制IL-6的分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给予氟比洛芬酯(FA)注射液对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血浆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手术开皮前30 min给予FA100 mg;B组:手术开皮后30 min给予FA 100 mg。术后均行舒芬太尼(SF)静脉自控镇痛(PCIA)。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6 h、24 h血浆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浓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术后6 h、24 h IL-2水平均降低,而IL-6和IL-10水平均升高(P<0.01);与B组比较,A组术后6 h、24 h时IL-2升高,IL-6降低(P均<0.05);与B组比较,A组术后6 h IL-10水平升高(P<0.05)。2组患者各时间点TNF-α和M-CS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前静脉注射FA 100 mg镇痛,同时复合SF静脉自控镇痛,可降低结直肠肿瘤切除患者术后促炎因子的表达,同时提高抗炎因子水平,并促进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小剂量氯胺酮超前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在单纯胆囊切除术病人中行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择期单纯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切皮前静脉缓推氯胺酮0.4mg/kg,观察术后4、8、12、24h镇痛效果及术后止痛药的使用情况。结果术后4、8、12、24h实验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在单纯胆囊切除术切皮前使用,可起到超前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预处理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胃大部分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术前简易智能状态量表评分>23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30)和氯胺酮组(n=30).全麻诱导后,氯胺酮组肌肉注射氯胺酮1.0 mg/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然后插管.术后行静脉患者自控镇痛3 d,维持良好镇痛效果.于术前1 d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并记录作为基线数据;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24,48,72 h抽取外周静脉血样3 ml,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术后24,48,72 h采用MMSE评分评价认知功能,记录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患者年龄、体重、性别等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麻醉时间、MMSE基础评分和麻醉药物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胺酮组术后血浆IL-1β、IL-6和TNF-α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麻醉诱导前1 d相比,氯胺酮组血浆IL-1β、IL-6和TNF-α轻微升高(P>0.05),对照组则升高明显(P<0.05).对照组术后24,48,72 h POCD发生率分别为33.3%,23.3%,10.0%;氯胺酮组分别为20.0%,13.0%,6.6%;对照组在第1,2天POCD发生率明显高于氯胺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预处理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有保护作用,可以降低POCD发生率,推测可能与氯胺酮的抗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对结肠癌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IL-8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拟行结肠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81例采用芬太尼复合麻醉,研究组81例采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比较2组间术后恢复指标、手术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手术后研究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导管拔除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血清IL-8、IL-10、IL-6、CRP、TNF-α水平显著升高,研究组IL-8、IL-6、CRP、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SOD、GSH、CAT水平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SOD、GSH、CA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恶心呕吐、寒战、躁动、呛咳、心动过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麻醉能明显降低结肠癌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血清IL-8等细胞因子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可明显缩短苏醒时间、导管拔除时间,镇痛效果好并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麻、硬膜外麻醉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患者外周血致炎、抗炎细胞因子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 54例上腹部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3组:单纯全麻组(Ⅰ组,n=18)、硬膜外麻醉组(Ⅱ组,n=18)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Ⅲ组,n=18).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麻醉诱导前、手术切皮前、手术开始后1h、术毕、术后1d和3d患者外周血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血浆中调节性T细胞CD4+CD25+的表达水平.结果 3组患者的血清TNF-α水平均无明显性变化(P>0.05);较诱导前,手术1h、术毕时IL-1β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Ⅰ、Ⅱ组升高较早,且持续时间长至术后3d.Ⅲ组于术后1d即恢复到诱导前水平;相对于麻醉诱导前,3组外周血中CD4+CD25+表达水平在手术1h、术毕时明显降低(P<0.05);手术开始后1h、术毕、Ⅲ组CD4+CD25+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组(P<0.05).结论 相对于单纯全麻和硬膜外麻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有效降低老年患者外周血中致炎细胞因子,调节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纠正过强的免疫反应.同时还可减少全麻药的用量,有利于机体各系统的稳定和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健脾通里中药对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和对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60例将要手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给予术后早期(术后1 d)小肠内滴注健脾通里中药;对照组术后早期(术后1 d)小肠内滴注9.0 g/L氯化钠注射液。疗程均为7 d。手术前后分别观察:①细胞免疫功能:血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②肠黏膜通透性:尿乳果糖和甘露醇比值(L/M)和血内毒素水平(ET)。结果:①术后7 d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IL-2显著升高,sIL-2R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自身术后7 d与术前1 d比较,IL-2、sIL-2R、IL-12水平均有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术后7 d上述指标虽然也有所恢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研究组术后5 dL/M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自身术后5 d与术前1 d比较,L/M比值无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自身术后5 d与术前1 d比较,L/M比值明显升高(P<0.01)。③术后3d研究组血ET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术后3 d与自身术前1 d比较,ET无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术后3 d与术前1 d比较,ET显著升高(P<0.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采用健脾通里中药治疗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有助于改善肠黏膜通透性、保护肠黏膜屏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婴幼儿手术前后血清皮质醇和IL-6水平的变化规律,分析两者在手术应激时的意义.方法 取14例实体肿瘤择期手术患儿(3~6岁)术前24 h、术后4h、术后24 h、术后48 h及术后72 h的血清,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ELISA法检测皮质醇和IL-6表达水平.结果 血清皮质醇和IL-6分别在术后24 h和4h开始升高,并在术后72 h内降至术前水平.结论 血清中皮质醇和IL-6的变化能反映人体对手术应激的耐受程度,可能作为推测实体肿瘤患儿术后恢复情况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江家志  李溥  黄月娜  张海  王砚强 《吉林医学》2013,(20):4019-4020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手术对患者血清IL-2、IL-6、TNF-α的影响。方法: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所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采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手术;对照组30例,采用开颅手术。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3、7、14天,抽血检测IL-2、IL-6、TNF-α含量。结果:观察组术后1、3、7、14 d血清IL-2、IL-6、TNF-α含量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手术对患者血清IL-2、IL-6、TNF-α的分泌影响小。  相似文献   

18.
黄剑波  黄强  涂素兰 《海南医学》2013,24(18):2678-2680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胃癌手术患者血浆IL-2、IL-4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ASAⅠ~Ⅱ级需行胃癌根治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均为30例。A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B组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全麻,A、B两组均为对照组;C组患者采取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即为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麻醉后体内IL-2、IL-4、NO含量。结果三组患者在麻醉后切皮前体内IL-2、IL-4、NO含量无明显变化,A、B两组患者手术后2 h、l d、3 d IL-2、IL-4含量明显降低,而C组患者IL-2、IL-4含量只在术后1 d降低,且降低的幅度小于A、B两组患者。切皮后2 h、1 d、3 d,C组患者较A、B组患者NO含量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患者相比于硬膜外阻滞麻醉以及复合全麻,对体内IL-2、IL-4的抑制作用弱,且能增加体内NO的含量,减少人体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心肺转流(CPB)后脑损伤是否具有减轻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40例择期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组(n=20)和对照组(n=20)。氯胺酮组于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氯胺酮0.5mg/k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前(T2),CPB后30min(T3),CPB结束时(T4),CPB结束后4h(T5),CPB结束后24h(T6),采取颈内静脉血,用酶联免疫法(ELLSA)检测血浆S100β蛋白的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记录术前1d和术后3d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并进行脑功能临床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T3,T4,T5 S100β蛋白水平均高于T1,与对照组相比,氯胺酮组在T3,T4,T5血浆S100β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T3,T4,T5,T6 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T1,与对照组相比,氯胺酮组在T3,T4,T5血浆TNF-α、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氯胺酮组术后3d 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认知功能下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能减轻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心肺转流后的脑损伤,抑制心肺转流诱导的过度炎症反应可能是其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小剂量氯胺酮对剖宫产产妇围术期镇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剖宫产产妇60例,年龄20~36岁,术前简易智力量表(MMSE)评分>27分,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小剂量氯胺酮组(K组)硬膜外阻滞完善后、切皮前1min静脉注射氯胺酮0.4mg/kg,对照组(C组)硬膜外阻滞完善后、切皮前1min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产妇术中反应,并于术后2、6、24h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MMSE评分。结果 K组产妇娩胎时喊叫与呻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χ2=10.951,P<0.05)。K组术后2h的VAS评分低于C组(t=-2.074,P<0.05),其余时点两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产妇术后各时点的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组和C组的麻醉满意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辅助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围术期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不会影响术后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