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刺对胃运动具有兴奋、抑制或双向调节作用,其效应受到多因素多环节的影响。不同的针刺方法、刺激参数和腧穴均可能影响针刺对胃运动的调节效应,其效应的发挥依赖于神经-体液的相互协调关系,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文章对此前关于针刺调节胃运动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从参与针刺调节胃运动的各个环节分析这些效应可能的机制或影响因素,并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双向调节效应是针刺的核心作用之一,刺激原、介质与受体是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基础,穴位特性与接收刺激信号的受体的多靶点调节是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重要环节。从自稳态机制、应激反应、中枢适应性调节、自主神经调节4个方面探讨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可能机制,提出认识双向调节作用的局限性、探索适宜的研究方法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5,(5):1142-1145
功能性肠病是针刺治疗的优势病种,针刺治疗功能性肠病体现了针刺的双向调节效应,其机制尚不明确。脑肠互动理论在肠道疾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针刺对脑肠互动的整体调节作用可能是针刺发挥其双向调节效应的切入点。本文从脑肠互动理论入手对针刺治疗功能性肠病的双向调节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电针对豚鼠外周性呕吐胃肠电活动的调整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呕吐是多种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研究证实:呕吐有相关的异常胃肠电活动。临床与实验表明,针刺对消化系疾患有良好的疗效,针刺对胃肠电有双向调节作用。针刺有无镇吐效应?针刺镇吐作用机理如何?乃是本研究目的。我们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与针刺效应相关性的研究进展。CGRP与针刺的神经保护、抗缺血、调节血压、调节胃肠运动、保护胃黏膜、免疫调节、镇痛作用均有密切联系,在针刺效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指出从局部CGRP入手开展针刺作用原理研究,对揭示针刺效应始动机制以及进一步阐明针灸作用的普遍规律和共性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刺对机体机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已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引起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兴趣。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即相同穴位相同刺激对系统功能亢进或低下状态均可产生纠正作用,是中国生物医学工作者多年来在不同实验研究中观察到的机能调节现象。此现象近年也被国际同行观察到。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多见于病理状态的事实提示,外周神经刺激产生的生物调节效应在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下的反应模式不尽相同,其即刻效应与长时效应的机制也不同。这不仅对针刺疗法及其疗效的理解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生物调控过程本身的认识有所启示。本文从针刺效应之靶系统固有特性、靶系统功能状态、穴位特性及刺激参数等4个方面总结了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基本特点和产生条件,并从外周纤维类型和中枢适应性调节两个关键环节分析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可能机制。不同类型的外周神经纤维刺激后可产生相反的调节效应,若针刺混合纤维,则可能在不同病理状态下显示不同方向的效应。针刺也可能通过激发中枢适应性控制机制调节各生理系统的负反馈功能而表现出双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近年大量研究表明,针刺改善学习记忆障碍可能是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蛋白进而修复突触可塑性实现的,而针刺对突触可塑性蛋白起何种调节作用、与其相关的疾病和选穴是否有规律目前仍不明确。本文就针刺调节突触可塑性所涉及的主要相关蛋白、疾病、选穴频次及规律进行探讨。方法:笔者回顾近10年来Pubmed、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并总结针刺调节突触可塑性所涉及的主要相关蛋白、疾病、选穴频次及规律。结果:针刺对突触可塑性蛋白具有多维调节作用且相关蛋白的研究种类不断扩展;相关研究的病种呈增多趋势,以脑病研究居多,心理和精神疾患方面的研究近年逐渐受到关注;针刺方法目前以电针为主,相关穴位多分布于督脉、足太阳经和足阳明经等,其中百会、肾俞、足三里、大椎等穴报道最多。结论:针刺调节突触可塑性蛋白的研究有广阔的挖掘空间,本研究仅对相关蛋白、疾病和选穴进行探讨,对针刺调节相关蛋白的确切机制、蛋白与疾病及选穴之间更深层规律的探索可能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针灸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针灸双向调节作用是指用针刺或灸法作用于同一俞穴,可使处于低下或亢进状态的机体机能调至正常范围。现就有关文献资料综述如下。一、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俞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如泄泻时针刺天枢穴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穴能通便。针刺足三里对胃肠蠕动及消化液的分泌有调节作用,并能促进溃疡愈合;针刺足三里既能治胃痉挛,又能治胃弛缓症;当针刺健康人和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和慢性胃炎)的足三里时,发现胃弛缓时针刺可使其收缩波加强,胃紧张时则使之弛缓;田从豁针刺足三里穴对胃酸分泌曲线的影响表明:原高曲线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经穴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的特异性联系为出发点,查阅1990年~1999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近10年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基于动物的经穴-脏腑相关性研究,已借助形态学、神经放电、肌肉放电、组织生化等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探讨了针刺对脏腑功能活动调节的神经传导途径、针刺对脏腑功能活动的调节和经脉线上物质的变化等,证明了经穴-脏腑相关的特异效应,此效应与外周神经、中枢神经、心肌组织生化和经脉线上物质等有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手针或电针“足三里”穴对胃运动及胃电有调节作用,已有许多报道,多数认为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运动和胃电主要起抑制作用或双向调节作用,也有人认为能够促进胃运动增强。我们用霍尔效应原理慢性记录家兔胃运动,在动物清醒安静状态下,手针和电针“足三里”穴,得到的结果是明显地抑制胃运动,出现使频率下降,波幅降低的抑制效应。根据经典理论,交感神经兴  相似文献   

11.
邓晶晶  袁青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1):783-786
目的观察针刺对胃肠平滑肌收缩粗肌丝调节机制的影响,并分析此影响与针刺调整胃肠动力的关系。方法将30~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行结肠吻合术)和针刺组,每组10只。针刺组予每日针刺双侧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连续3d。观察各组大鼠小肠推进率、核扫描胃液相排空实验,取结肠组织检测钙凋蛋白mRNA表达、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针刺组小肠推进率、胃半排时间和排空率较模型组有所改善(P〈0.01,P〈0.05)。各组钙调蛋白mRNA表达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肠平滑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表达和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空白组最高,模型组明显下降,而针刺组较模型组有所上升(P〈0.05)。结论针刺促进术后胃肠动力的恢复可能与提高平滑肌收缩粗肌丝调节机制中的平滑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表达和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有关,与钙调蛋白mRNA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2.
针灸在结肠癌术后康复,尤其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从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病机研究、针灸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治疗方法这3个方面对针灸治疗结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现状进行综述。针灸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机制主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来调节神经通路、改善炎性反应、提高免疫功能、调节胃肠激素、促进肠动力、增加肠部血流量等。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是本病的病机,主要致病因素为虚、瘀、湿、热,针灸治疗上应辨证取穴,标本同治,临床常用疗法包括针刺、电针、灸法、耳穴贴压、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取得显著疗效,为临床结肠癌术后康复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及大肠俞对空肠和远端结肠运动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索穴位间配伍的协同及拮抗效应,为临床腧穴配伍提供相关的实验依据.方法:20只SD大鼠,用水囊测压技术和多导电生理记录系统记录正常大鼠空肠和远端结肠的运动.单穴选取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穴位配伍分别选取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曲池+大肠俞、曲池+天枢、大肠俞+上巨虚、天枢+上巨虚.随机选取单穴或组穴,进行针刺操作,捻转行针1min,施平补平泻手法,频率约2Hz,记录针刺前后肠运动的改变.结果:1)针刺单穴对空肠运动的影响:针刺曲池、上巨虚增加了空肠的运动波幅(P=0.011,P=0.003);针刺天枢降低空肠的运动波幅(P=0.000);针刺大肠俞对空肠的运动波幅没有明显影响.针刺组穴对空肠运动的影响:针刺曲池+上巨虚使空肠的运动波幅增加(P=0.009),但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针刺天枢+曲池、天枢+上巨虚及天枢+大肠俞均使空肠的运动波幅降低(P=0.000~0.001),组穴之间并不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配穴中天枢对空肠的抑制具有同神经节段的优势调节作用.2)针刺单穴对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及大肠俞均增加了远端结肠的运动频率和波幅(P=0.000~0.039).针刺组穴对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针刺曲池+上巨虚、曲池+天枢增加了远端结肠的运动频率和运动波幅(P=0.050,0.000);针刺大肠俞+上巨虚、曲池+大肠俞远端结肠运动的波幅增加(P=0.002,0.07).只有曲池+上巨虚对结肠的运动表现为协同作用,其余穴位配伍均未出现明显的协同作用.结论: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对空肠、远端结肠的调节作用不同,单元穴位为抑制效应,集元穴位为促进作用.穴位之间的组合作用不是单穴作用的简单相加.本研究中配穴对空肠没有明显的协同或拮抗效应,而对于远端结肠,集元配穴(曲池+上巨虚)有协同作用,与大肠俞有关的配穴对于运动频率调节有拮抗作用,在节段相近的配伍中,与天枢有关的配穴对于运动幅度调节有相互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胃电及其针刺的调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自从1922年Alvarez首先从人体记录到胃的电活动以后,许多作者观察了动物和人体胃电活动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机理。近十几年来随着无线电电子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列胃肠道平滑肌电生理特征研究的不断深入,因而对胃电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兴趣和重视。认为胃电反应了胃的功能状态,可对胃的生理病理研究提供了一种客观的电学指标。国内有不少研究者以胃电为指标探讨经穴的特异性,经穴脏腑的相关联系及其针刺作用途径的分析。本文仅结合我们近年来的工作,着重介绍胃电的一些研究进展和针刺对胃电的调制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针灸治疗消化系统病症有良好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则迄今尚未阐明。最近我们的工作证明了针刺对狗的胃酸分泌有明显的调整作用,但针刺对胃运动功能的作用则了解甚少。从针灸临床实践认识到,针刺“人中”穴具有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d whether manual acupuncture at the Siguan points (bilateral points LI4 and LR3) affects intestinal motility in healthy human subjects. Twenty healthy male subjec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either to real acupuncture (RA) at Siguan points or sham acupuncture (SA) groups in a crossover manner. All subjects underwent two experimental sessions; the RA group in the first session was treated with SA in the second session after a 2-week washout period, and vice versa. Each subject took 20 radio-markers and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0, 12, 24, and 36 hours after radio-marker intake. Radiographs were taken at 6, 12.5, 24.5, and 48 hours, and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intestinal motility wa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adio-markers in the ileum, ascending colon, transverse colon, descending colon, sigmoid/ rectum, and outside the body. Defecating habit was monitored during the trial, and complete blood counts were check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wo acupuncture sessions. The RA and SA results showed extremely similar distributions of the radio-markers in these five regions of the alimentary canal and outside the body in radiographs taken at four different times, verifying that there was no effect of manual acupuncture at the Siguan points on intestinal motility, at least in healthy human subjects.  相似文献   

18.
胃肠电图是检测胃肠动力的重要手段,是反映胃肠道平滑肌电活动的一项客观电生理学指标,也可以反映外界干预下胃肠道机能状态的改变情况,在针刺调节胃肠动力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胃肠电图在针刺调节胃肠动力研究中的作用、胃肠电图在针刺研究调节胃肠动力研究中的特色与优势以及胃肠电图应用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调节术后胃肠动力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结肠吻合术)和针刺组。针刺组术后予针刺双侧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观察食欲及排便情况,治疗结束后行核素胃排空试验,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含量,取胃起搏区组织和结肠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c-kit阳性Cajal间质细胞(ICC)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排空减慢,血浆胃动素水平下降,结肠组织c-kit阳性ICC减少(P<0.05或P<0.01)。针刺组较模型组胃排空加快,血浆胃动素水平升高,结肠组织c-kit阳性ICC增加(P<0.01或P<0.05)。血清胃泌素和胃起搏区ICC表达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能促进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整血浆胃动素水平和促进受损部位c-kit阳性ICC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20.
张博  房纬 《中医药信息》2023,40(6):89-92
肠动力障碍疾病为临床常见疾病,针刺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相关机制尚不明确,故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针刺调控肠动力神经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从传入神经纤维、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以及肠神经系统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阐述相关机制。结果发现,大多研究着眼于单个神经或神经递质的研究,少见相互作用的探索,但针刺的区域特异性以及与强度温度等其他物理刺激的量效关系也有待进一步地明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