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进行加工制作的方式、工具和手段。"取象比类"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无论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与构建还是对中医临床理法方药的指导,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但其本身也存在着局限性,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因此正确理解与运用"象"思维对中医药的发展与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取象比类”思维之象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宏利  朱辉 《中医药学刊》2006,24(4):699-700
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它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知觉性、富有感情色彩,思维过程中独特的形象逻辑规律。是通过获取事物的“象”,然后把这种“象”进行“比类”——类比、推理,得出一定结论的思维方法。象,是一类客观事物的共同性的形象信息抽象、概括出来的观念性形象——意象。  相似文献   

3.
何谓"象",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南越大兽,兽之取大者,而出南越,有长鼻长牙,三年一乳。后作引申,象,又可理解为宇宙万物其本质与外在的表象。"象"亦可同"像",有像形、像声之说。如:汉字又称为象形文字。象思维是中国古代思维方法的基础与核心,对藏象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象的含义、特性和形式,分析取象比类思维对藏象理论构建的作用,对于深刻把握藏象内涵,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它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知觉性、富有感情色彩,思维过程中独特的形象逻辑规律。是通过获取事物的“象”,然后把这种“象”进行“比类”——类比、推理,得出一定结论的思维方法。象,是一类客观事物的共同性的形象信息抽象、概括出来的观念性形象——意象。  相似文献   

5.
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它既不同于严格的逻辑思维,也不是直观的灵感思维。取象比类思维具有自身特定的逻辑性。它以象为思维的基本单位,经过取象、移象、比类的过程,最终得出思维结果。这一过程的发生是以某些事物存在的时空相同、数类相符或态势相似等为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6.
象思维是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处理问题的独特角度和方法,取类比象的方法在研究某些问题上更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虽然近年来中医学发展迅速,但是对于象的认视正逐渐淡化,取类比象的中医思维方式也正趋于淡化.《伤寒论》厥阴病篇中关于“蛔”的论述是历代伤寒学家争议的焦点之一,通过多年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象思维是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处理问题的独特角度和方法,取类比象的方法在研究某些问题上更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虽然近年来中医学发展迅速,但是对于象的认视正逐渐淡化,取类比象的中医思维方式也正趋于淡化。《伤寒论》厥阴病篇中关于"蛔"的论述是历代伤寒学家争议的焦点之一,通过多年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笔者对"蛔"的本质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本文从象思维的内涵以及中医与象思维的关系展开,以此角度来诠释"蛔"的内涵,阐释其临床应用,并借以说明象思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医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部分,所以,也一样经历这样的发展过程,但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科学,所以,在思维方式上也相应的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形成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思维."取象比类"思维对感性材料的抽象,远远要超过判断和推理的层次,已经开始运用比较和分类,系统化和具体化等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医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简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部分,所以,也一样经历这样的发展过程,但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科学,所以,在思维方式上也相应的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形成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思维。“取象比类”思维对感性材料的抽象,远远要超过判断和推理的层次,已经开始运用比较和分类。系统化和具体化等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取象比类”作为中医学重要的思维方法,有着鲜明的直观性、表象性、整体性的优点,它为中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科学假说,在创造新理论的过程中是一种可资借鉴的途径。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恰当运用“取象比类”,对激发中医专业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兴趣以及开拓其中医临证思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内经》“以象论理”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象论理 ,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从现有文献看 ,其肇端于《周易》。在《周易》中 ,我们看到 :人类通过对“远取诸物 ,近取诸身”[1 ] 的感性材料的整体把握 ,得出对客观世界的理论化认识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1 ] 。但这种理论化认识通过何种形式表达出来呢 ?中国古人采用了“以象论理”的思维方式 ,“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1 ] ,即用具体的形象符号来传达抽象的涵义。与《周易》大有渊源的《内经》对这种思维方式又有所发展 ,更多的是列举具体的形象或描述一般的现象来说明抽象的道理。1 “以象论理”的…  相似文献   

12.
管见中医“取象比类”思维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彬  张庆祥 《四川中医》2011,(10):54-55
取象比类是中医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的灵魂。"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不仅蕴涵在中医生理病理、中药性味等理论中,同时"取象比类"更是我们把中医理论实践创新发展的重要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取象比类”是中医象思维运作的核心动力,其借由文学上的比喻修辞手法进行表征,奠基了中医思维的文本传承途径。清代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是中医四大经典中出现较晚的一部,其承前继后地包含着大量的取象比类思维,即在中医理、法、方、药均有运用。因此,从《温病条辨》整理出取象比类思维,按照生理病机、症状体征、治则治法、中药方剂等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则能解读出吴鞠通所拥有的取象比类思维模式,从而帮助后学者更好地理解、传承、运用中医思维。  相似文献   

14.
姚春鹏  邢玉瑞 《中医杂志》2018,(24):2077-2080
五脏特别是作为形声字的肝、脾、肺、肾四脏命名并不是随意的,而是由象思维决定的。肝、脾、肺、肾四脏的声旁干、卑、巿、臤并非仅仅表示读音,而是四脏意义的主要来源。古人根据解剖学的结构观察与当时认为的五脏功能根据象思维,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以生活中的"干""市"的具体器物之象和"卑""臤"之具体功用之象来命名其脏。明乎此,才能对象思维与中医学建立的紧密关系有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15.
从较早提出“取类比象”概念的《中医学概论》(南京中医学院编著),到最近《中医杂志》2005年第9期“肝与血脉别论”,一直在使用这个词,沿用了快50年,总觉得不妥。最近再读《内经·素问》,发现卷第二十三《著至教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徵四失论》,其中不下十数次提到“比类”,由此想到所有一切临床思维活动,莫不从细致搜索症状开始,即所谓的“取象”,再将思维深化向结论来推理和认识,也就是所谓的“比类”。因此不难看出,“取象”在先,“比类”随之。其实,这涉及到认识论的方法论问题。本质的东西往往无法直接感知,但又脱离不…  相似文献   

16.
“取象比类”是一种中医哲学的思维方式,其独特性增加了中医外译的难度。阐译是变译方法之一,通过解释、增补等变通手段可增义通达、释义文化、符合注疏传统,可化解“取象比类”思维带来的理解障碍。本文以《黄帝内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聚焦中医“取象比类”思维的阐译现象,分析阐译原因、方式及优劣势。研究发现阐译可明晰语义、帮助读者理解,是一种有效表达中医“取象比类”思维的翻译方式,可为中医外译广泛借鉴,以助于中医文化海外传播,但使用时须遵循适度、忠实等原则。  相似文献   

17.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传统医学科长期承担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五年制和北京护士学校护理专业部分学生《中医学》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就“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的应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探讨“象思维”在中医流派临床传承中的应用。认为对某一中医流派临床传承的研究,其重点在于从大量的病案记载中探析其中蕴含的对疾病“象”的认知方式和干预方法;“象思维”对中医流派本身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完善,对后来者的学习和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1"象"的概念内涵"象"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本质的属性,是形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与核心,因而在古代,一切具有中国原创性的思想与知识都不可避免地运用到"象"的观念与思维方式中。"象"的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蒙昧时期对天象的认识。早在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先民们就已经建立起以"四象"为基础的天文学知识体系,并在观察  相似文献   

20.
《内经》“比类取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