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随着对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耐药性及其药源性疾病认识的提高,人们日益看重天然药物或中成药.中成药在治疗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具有药性平和、使用方便、易于储存等优点,在调理体质、保健、协调内脏机能等方面较西药具有优势,深受家长欢迎.  相似文献   

2.
系统回顾总结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郝瑞芳治疗儿科呼吸道疾病常用的中药对药的经验。探讨了紫菀与百部;金银花与连翘;杏仁与前胡、枳壳、桔梗;辛夷与苍耳子、白鲜皮;款冬花与白果;芥穗与薄荷;柴胡与淡豆豉;炙麻黄与生石膏;僵蚕与玄参;清半夏与黄芩10组中药对药的儿科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我院在近5年来,针对儿童服中药难的情况,采用中药灌肠疗法治疗小儿疾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方法将药按要求量煎煮好后,去渣过滤留药杯中备用,于早晚(大便后更佳)取药汁略加温后,吸入20ml注射器中,连接一次性小号导尿管,将导尿管表面涂少量润滑...  相似文献   

4.
脾胃是后天之本,化生气血养五脏,位处中焦通达上下,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之阳气对人体各脏腑正常运行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梳理文献中涉及脾胃阳气的相关理论,论述脾胃阳气在"治未病"中的作用以及具体应用.强调脾胃阳气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脾胃之阳在"治未病"中应处于核心地位,"治未病"的核心要点是通过"护、疏、助"...  相似文献   

5.
中药灌肠疗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灌肠疗法在中医治疗学中属于中药外治范畴,通过药物的渗透、吸收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小儿服用中药较困难,强行灌服易呛人气管或易吐而影响治疗,也有些患儿因疾病本身(如肠梗阻、昏迷)不能服药,此时用中药灌肠可起到较好作用。现将小儿疾病中常用的灌肠疗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调理脾胃法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方法:运用健脾助运、健脾养血、培土生金、补土制水的方法,治疗小儿泄泻、多动、喘咳、水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异病同型,疗效满意。结论:对于儿科脾胃疾病,运用调理脾胃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临床实践,论述了固护阳气在儿科临床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在儿科辨证过程中,要时时观察阳气消长,及早采取固护措施。提出危重患儿应重视固阳扶正,阳虚体质应当温阳达邪,寒湿为患注意温阳通阳,错杂证不忘护阳扶阳。  相似文献   

8.
中药敷脐疗法在治疗小儿腹泻、遗尿、汗症、口疮及便秘等方面,因其取材容易、操作简便、方法灵活、价廉安全、适应症广、疗效卓著,得到广大患儿及家长的认可。  相似文献   

9.
马生莲主任医师在总结前人中医疗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儿科的临床特点,运用中药内服外治疗法治疗儿科多种疾病,特别是总结出了九种中医外治疗法,即穴位贴敷法、中药涂药法、中药贴片穴位理疗法、中药湿敷法、针灸疗法、小儿推拿法,拔罐法、中药外敷法、中药保留灌肠法,为纯中医绿色疗法,免去了小儿打针、输液的痛苦,有效避免了抗生素滥用,在治疗小儿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鼻渊、泄泻、厌食、紫癜、遗尿、多发性抽动症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且值得学习推广。  相似文献   

10.
高洪平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2):1326-1326,1384
通热泻下法属于常用治疗八法中的下法,简称“寒下法”。当今小儿,其病多由娇宠惯养,温饱过度,热积肠胃,甚或温补有加,助阳化火而起,或与此有关,或由此而加重。此等情况,应当机立断,泻下通热,下之则积热从下而泻,病可随之而去。已故地方名老中医、原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张刚老先生对此颇有见地。笔者早年曾跟随张师进修学习,其间对此法的认识体会颇深,随后临床中凡遇类似情况,如法效仿,收效明显。现将数例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由于岭南地区独特的气候和个体素质,笔者临证常选取甘类中药组合成方,祛病而不伤正,尤适用于儿童.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药敷脐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脐疗是一种经穴外治法,属于经皮给药范畴,是WHO推荐的第3代给药法.脐疗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脐即神阙,是经脉系统中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中医认为,脐与十二经脉相连,与脏腑相通.脐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本疗法利用脐的敏感性高,渗透力强,药物易于穿透、弥散的特点,将药物敷于脐部,使药物在脐部迅速吸收,通过经脉直达病所,清除病邪,调整脏腑功能.目前,中药敷脐疗法在儿科各系统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尤其应用在儿科,有着操作简单、患儿不会产生恐惧感、疗效好、价格廉的优点.现将敷脐疗法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医脐疗指的是通过磁疗、激光、推拿按摩、艾灸、贴敷等方式在脐部给药,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中药敷脐疗法是中医脐疗领域最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措施,在各类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三种中药注射液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毒宁、喜炎平、痰热清是三种中药提取注射液,三种药物均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对中医认为的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发热等呼吸道感染,和病毒感染均有一定疗效。在儿科应用广泛,临床证实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医院儿科发热门诊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情况,分析不良反应原因。方法:随机抽查2021年医院儿科发热门诊中药配方颗粒处方,统计常用的中药配方颗粒协定方,分析使用频率前20位的中药配方颗粒;统计中药配方颗粒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管理对策。结果:儿科发热门诊最常使用的前8种中药配方颗粒协定方分别是银翘散、清咽利膈汤、鼻渊散、三拗二陈汤合苍耳子散、桑菊饮、消风散、清金化痰汤、加味香苏散;儿科发热门诊应用频率前20位的中药配方颗粒分别是甘草、桔梗、金银花、连翘、黄芩、栀子、芦根、黄连、玄参、白芷、防风、苦杏仁、桑叶、淡竹叶、淡豆豉、茯苓、赤芍、川芎;抽查的317张儿科发热门诊处方共计19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9%,其中以方剂配伍不当、个体差异重视不够、用药剂量过大发生率最高,分别为1.89%、1.58%、0.95%。结论 儿科发热门诊中药配方颗粒协定方治疗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常用中药配方颗粒以清热解表药物多见,临床使用安全性较好,但是仍存在不良反应,临床应加强用药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医院儿科中药颗粒剂临床应用情况,分析不良反应原因。方法:收集医院2021—2022年儿科621张中药颗粒剂处方进行研究,统计处方疾病诊断、中医证型、用药种类名称、用药剂量、用药疗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儿科中药颗粒剂主治疾病以小儿感冒、小儿肺炎、慢性咳嗽多见,占比为26.98%、22.38%、14.98%,其次是小儿泄泻、消化不良、小儿哮喘、小儿厌食,占比为11.92%、9.34%、7.09%、4.67%。儿科最常使用的前20味中药配方颗粒分别是金银花、连翘、柴胡、桔梗、陈皮、辛夷、六神曲、贝母、甘草、扁豆花、防风、薄荷、焦山楂、枳壳、淡豆豉、山药、白芍、桂枝、蝉蜕、麻黄。中药颗粒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4%,腹胀与消化不良、恶心反胃、腹泻、便秘发生率分别为1.13%、0.81%、0.48%、0.32%,不良反应原因主要以未辨证论治、患儿个体差异最常见,占比0.97%、0.64%,其次是用药疗程过久、药物毒性、用药剂量过大,占比为0.48%、0.48%和0.16%。结论:医院儿科中药配方颗粒主要以解表药、清热解毒药、止咳化痰平喘药、健脾和胃药多见,中药颗粒剂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性研究(Ⅰ)利胆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砂仁、厚朴、木香、苍术和清半夏、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羌活、藁本、白前、苍耳子和款冬花,非辛温(热)归脾胃经中药生甘草、薏苡仁、火麻仁、白鲜皮和苦楝皮,非辛温(热)非脾胃经中药桑白皮、天冬、射干、莲须和浙贝母共20味进行利胆作用的平行比较。又回顾性地调查性味、归经在具有利胆作用中药中的分布。两项研究都表明利胆是辛温(热)合归脾胃经中药药效谱(药性)中的一项共同药效,且较其它三类药所特有  相似文献   

18.
用中药外敷法治疗小儿内科疾病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受到患儿及家长的欢迎,并且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就近年来此法的应用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在国内外的相关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中皆表明,中药直肠给药治疗方式起效快、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该方式无创、简便且安全有效的优势尤为突出,易被患儿及其家长接受,是口服和静脉注射的替代方式,更是儿科优选的治疗手段。因此,小儿中药直肠给药在临床应用广泛,文章综述了目前小儿中药直肠给药吸收利用机制、吸收利用度影响因素、给药剂型与操作方法、给药优缺点与注意事项以及应用现状,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药鲜药的现代应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推进中药鲜药的生产、加工、利用与保护的现代发展,对中药鲜药现代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有必要对干药、鲜药在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并加强鲜药的保鲜技术研究,对新剂型、新工艺的研究加大力度,在保护与利用鲜药资源的同时,规范鲜药的生产,促使其朝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最终使得鲜药应用更广泛、更科学、更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