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寻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模式与其经验方的推广应用模式。方法采用转化医学的研究模式,结合中医学特点,采用从临床到基础(实验)再到临床的研究方式,以前瞻性与回顾性相结合的临床研究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系统整理张老调补五脏法治疗冠心病、血管性痴呆等老年病的学术经验。结果阐明了张老调补五脏法的理论渊源,提供了张老调补五脏法治疗老年病的理论支撑和临床依据。结论转化医学的研究模式可用于学术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应用转化医学理念,结合课题研究,探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的模式和方法,提出采用临床—基础—临床的模式,既能解决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的"承",也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的"传"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培养符合21世纪医学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我校对医学高等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有机结合,在保留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优点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教育改革,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理念,使医学教育的培养水平和能力,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临床思维和沟通交流等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医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医家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是中医药知识的载体,近年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呈现方法多元化、成果丰富化特点。强化"证据"概念,引入"循证"思想,实施严格的方法学设计是保证研究获得高级别证据及成果真实性、可靠性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循证诊疗的前提。探索包括文献调查、病例回顾、访谈研究、信息采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专家反馈、证据体形成等在内的从"经验"向"知识"再向"证据"转化的中医经验传承研究路径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名老中医经验是其深厚中医药理论与丰富实践经验的结晶,只有将这些经验良好地继承并应用于临床,才能使中医药学研究工作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中医学要在与现代科学文化的联系与交流中保持自身特色,必须重视自身基本理论和诊疗思想的发掘、继承、阐释、运用,在前辈的基础上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推陈出新。根据中医药临床评价的实际,参照“两法并举、两条腿走路”研究策略,结合循证医学研究模式,在孙树椿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中提出的“继承、规范、推广”传承模式,经临床实践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模式,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金子久是清末民初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章通过研究《金子久医案》并结合第四代传承弟子沈之嶒、吴渭人两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的数十年处方集,总结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结合体质改变,重视三因治宜;中西互参,为中医所用;善用不同中药剂型,扩大膏方防治作用;用药精简轻灵,细察辨证,究其病根;合理配伍各种药对,强化药物协同增效;调节气机升降,从肝论治,兼顾脾肾;重视临床医患沟通,增强中医养生宣教。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就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临证70余年,对内科杂痛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对风湿病、脾胃病、肝病、肾病、老年病等有独到的心得,疗效显著.要认真继承发扬,以“经典是基础,师承是关键,临床是根本”作为中医的成才之路,共同学习提高,为振兴中医药事业多作贡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模式.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梳理现有的传承模式,挖掘新的传承模式.结果:名医经验的传承既包含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传承,也包含医德的传承;其传承模式也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为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结论:多元化的传承模式有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安龙川胡氏医学以清中期36世胡仲伟悬壶诊疗内妇儿科为始祖,而追根溯源则始自明代胡宗宪的父亲乐山公“司药”、24世太二公开设药号“余庆堂”。自胡仲伟伊始,执医者共有25人,名医有胡仲伟、胡文焕、胡志相、胡楚南、胡象离、胡蔽吉、胡震来、胡节君、胡煌如(胡煌屿)等,有《懿德新编》、《胡震来医案》、《胡节君医案处方手稿》和《家传单验方手册》等医著存世。胡氏医学父子相传,伯侄相授,以严谨的教学考核模式传承至今,已历13代,延续不绝300多年,是最具特色的代表性新安名医世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名老中医经验数字化传承是指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名老中医知识、技能、经验等进行记录、整理、保护、传播、分享和创新,有助于克服传统经验传承方式的低效率问题,实现中医文化传承与发展。数字化传承在可及性、抗佚失性、准确性、创新能力、有效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辅助名老中医经验的数字化保存、分析和发掘,是传统跟师学习传承方式的重要补充。数字化传承通常分为构建中医药知识数据库、构建名老中医经验病案资料库、数据挖掘发现规律、借助机器学习辅助临床决策等步骤。名老中医数字化传承不只是经验信息的利用,也是基于经验的创新和产品化过程,可能成为一种新型中医药诊疗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1.
名医经验涉及传统文化、医德医风、经典理论、临证实践等多方面,既有自然科学的朴素性,又有社会科学的严谨性.名医经验传承是中医学传承的核心内容,也是传承的捷径.目前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传承机制和模式上还有待于优化和创新.结合“十二五”名医经验传承项目研究的实践,从中医药文化、名医思维、传承效果客观化、传承成果评价、传承研究规范化建设等方面入手,提出名医经验传承的探索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王焘收录整理《伤寒论》以后,经过历代长安医家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探索,《伤寒论》在三秦大地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传承发展.在历代研究运用伤寒学说的长安医家中,有伤寒研究专著传世和载入史册的医家有元代王履、明代刘纯、杨珣、刘智,清代陈尧道、王梦祖、白衍、张炯、王鼎,近代黄元御、麻瑞亭、成友仁、米伯让、杜雨茂等....  相似文献   

13.
周永学  闫曙光  孔競谊 《陕西中医》2019,(10):1437-1439
长安医学起源于陕西兴盛于陕西,从唐代孙思邈、王焘、王叔和到现代的张学文、郭诚杰、雷忠义等活跃在陕西的医学大家,毕生研习中医,治病救人,著书立说,使长安医学源远流长,惠及三秦百姓,造福中华民族,为中医药学的丰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挖掘整理长安医学,对打造陕西中医药品牌、建设中医药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总结钟以泽教授治疗皮肤病的经验。三黄固本汤是在钟教授临证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成,是其扶正理念的代表方剂,体现出其"气阴双补,重在养阴"的学术思想。该方广泛运用于结缔组织疾病、黄褐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银屑病等疾病的治疗,其学术思想经过学术传承人的整理与运用,已成为川内中医外科学重要的学术流派。钟教授扶正思想是其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但并非临证皆用补法。其临证的关键在于抓准病机,合理切入,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继承的基础在于思辨,通过前人的学术思想,挖掘其内在组方技巧,才能活学活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王清贤 《河北中医》2011,33(1):143-145
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造诣最深、临床水平最高的群体,是将中医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名老中医鲜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是中医药薪火相传的主轴,  相似文献   

16.
名医经验传承探索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阶  熊兴江 《中医杂志》2011,52(7):545-549
鉴于《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研究启示及中医学传承史上的两大脉络,认为应将名医经验传承工作置于中医学传承的历史背景中来认识,从辨证论治和方证对应这两大体系上升华对传承的认识。指出方证对应是中医传承的关键。通过老中医口述,整理名老中医医案,领悟其方证、药证运用体会,并结合循证医学进一步整理、挖掘、升华,是名医传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名医经验传承国家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十五""十一五"名医传承数据资源,在"十二五""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一)"的基础上,结合名医传承工作室站及传承团队的建设,开展名医经验传承社会化服务。作为项目研究成果之一的名医经验传承国家服务平台,目标是规范传承和创新中医学的发展模式,实现科研成果产品化,科研产品社会化;宗旨是基于靶向人群及服务需求,通过网络平台将名医经验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及专业人士。  相似文献   

18.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渊博与创新的学术思想、丰富与独特的临床经验及高尚的医德与严谨的治学精神是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主要内容.传承中当三者互参,系统传承,又当根据各部分传承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有针对性的传承方法.学术思想的传承方法主要为研读论著、学术访谈及学术经验推广会;临床经验的传承应遵循“临床信息采集-挖掘提取经验-临床应用验证-机理机制研究-理论指导临床”的模式;医德与治学的传承则需要在向名老中医的学习中耳濡目染、精心体会.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据挖掘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数据挖掘又称数据库知识发现,是从海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非平凡过程。近年来,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对关联规则、贝叶斯网络、神经网络、决策树、复杂系统熵方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并对常用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剖析,指出将数据挖掘方法进行集成而开发相应的软件,是其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名中医经验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其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也逐渐被关注。笔者认为,厘清传承过程中的权利主体,梳理名中医经验的分类及其知识产权表现形式,分析经验传承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困境,将有助于完善名中医经验传承中的知识产权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