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论运气“七篇大论”与《素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震霖  张景明 《陕西中医》2007,28(10):1437-1438
目的:论述运气"七篇大论"与《素问》的关系。方法:引经据典,对命题进行分析。结论:王冰次注《素问》"七篇大论"将运气学说首次公诸于世,从所述内容和语言风格来看,"七篇大论"和《素问》其余篇章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再将《素问》"七篇大论"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王叔和《伤寒例》等援引《阴阳大论》之文进行比较,认为此"七篇"并非《阴阳大论》之文;王冰治学态度严谨,"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没有根据认为"七篇大论"是王冰私自补入之文。  相似文献   

2.
七篇大论是东汉郑玄解《易》之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篇大论是东汉郑玄解《易》之作孟庆云(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唐代医学理论家王冰,在次注《素问》时,补入了“七篇大论”(又称“运气七篇”,下简称“七大论”),历代以来,不仅因其阐述运气的内容深奥被称为“医门之玄机”,而就其来源和...  相似文献   

3.
《内经》中关于“神”的论述颇多,多集中于《灵枢·本神篇》、灵枢·天年篇》、《素问·灵兰秘典论》等篇,而尤以《灵枢·本神篇》论述最详。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对于祖国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对《内经》中有关“神”的论述加以归纳分析,以就教于同道。一、关于“神”的含义《内经》中论述“神”,主要有以下4种含义。1.概括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  相似文献   

4.
中医古籍中,关于心主神明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调经论》:“心藏神。”《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从上述经文中可以看出,心是藏神的地方,是精神意识的发源地,“神”或“神明”是指精神意识功能而言,这些功能是由“心”主管和体现  相似文献   

5.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理论基础的重要范畴之一(《中医药主题词表》)。《素问》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七篇,是集中论述五运六气理论内容的篇章,被称为“运气七篇”。笔者按照“全文析词-层次解析-词汇归纳-框架  相似文献   

6.
传世之《刺法论》、《本病论》二篇系王冰之后人所著,非《素问》旧文。据王玉川教授考证,这二篇《素问》遗篇约成书于北宋咸平四年至景 二年(公元1001~1035年),原文、注文均出自同一人,作者为兼通医学的道人[1]。林亿等重修《素问》时以此二篇晚出而轻之,宋以后人亦不甚留意。其实《刺法论》是一篇非常珍贵的针法文献,是继《内经》、《难经》之后对针刺法的又一次较系统的总结,对金元时期的针法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代高武将该篇的刺法总结为“气交暴郁刺”、“司天不迁正刺”、“司天有余不退位刺”、“司气失守刺”及“…  相似文献   

7.
养生一词,起源于春秋战国。如《庄子》有《养生主》篇,是言道家养生哲理。《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论》两篇冠首文章,亦述及养生之道,归结二句话:“是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说明养生是随着天时阴阳而转变的,亦说明古人重视养生。晋代嵇叔夜著《养生论》,阐述了《内经》养生之法,以求长寿。《文选》李善注中引《养生经》所说:“黄帝问天老曰:人生上寿一百二十年,中寿百年,  相似文献   

8.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该篇主要是以论述养生之道及宣扬“治未病”的思想为主。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八字更被历代  相似文献   

9.
浅谈“肾主骨”与肾性骨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全国著名专家董德长教授,在河北省首届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上的《肾性骨病》专题讲座中。谈到古人有“肾主骨”之说,认为祖国医学有其深奥内涵及远见卓识,与现代医学密切相关。本人以此为启迪,颇有感受,今浅谈如下。 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记载了“肾主骨”之说。《素问·阴阴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指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充在骨”。认为“肾”能接受五脏六腑所传之精封而藏之,充实于骨,濡养于骨。《索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  相似文献   

10.
“七损八益”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经文云:“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说明正确理解“七损八益”是调和阴阳的关键。而古今医家对“七损八益”一词的注释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指男女生殖机能成熟而言。即七损乃女子月经贵于时下;八益为男子精气贵乎充满。如王冰说:“《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然阴七可损,则海满而血自下;阳八宜益,交会而泄精。由此则七损八益,理可知矣。”吴崑亦云:“七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的论述提示说明《阴阳大论》在汉末犹在,可是后来却不见了。那么,《阴阳大论》今何在?笔者从中国文化有"尚九"的传统,古人著书常以首句为篇名、首篇为书名,"阴阳应象大论"与"七篇大论"内容上的联系这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逻辑上的验证,并得出"七篇大论"应归《阴阳大论》、《阴阳大论》应为九篇、"七篇大论"或曾留在《素问》这三个结论,还望方家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12.
“七损八益”一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近代注释者多从日人丹波元简之说。丹波元简认为:《素问·上古天真论》叙述男女生长发育过程是:女子七岁肾气始盛,经二七、三七至四七而极,是女子有四益;男子八岁肾气始盛,经二八、三八  相似文献   

13.
刺法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其遗篇有“刺法论”。是否为《内经》原文难于卒考,从其内容看,当与“运气七大篇”相同,与其他篇之内容多有不合者。但在《素问·评热病论篇》中有“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王冰注曰:“《刺法》,篇名,今经亡”。可见《刺法  相似文献   

14.
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不离气血。《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素问·调经论篇》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相似文献   

15.
“泾溲不利”出自《素问·厥论篇》及《素问·调经论》。《厥论篇》曰:“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瘦不利……”《调经论》云:“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调经论》王冰注:“泾,大便。溲,小便也。”《素问识》则云:“泾溲即是小便。溲者,二便之通称,  相似文献   

16.
关于“惊”在情志中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惊,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篇》云:“晾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记载“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使“七情理论”日臻完善,其中也包括“惊”。但七情之中的喜、怒、忧、思、悲、恐,皆可归属于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只有“惊”不归属于五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认为“晾伤胆,其气乱”,将惊归属于胆腑。笔者现就“惊”与七情中其他情志异同以及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三焦属六府之一,最早载于《内经》,如《素问·五藏别论篇》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名曰传化之府”。三焦是祖国医学中特有名称,它在生理、病理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灵枢·胀论》也云:“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但《内经》中对它的形态没  相似文献   

18.
<正> “阴虚则内热”,语出《素问·调经论》。后世对阴虚不能制阳、阳则相对偏胜而浮越的发热,多引“阴虚则内热”来解释,这与《内经》的原意是有出入的。“阴虚则内热”的本义与发展《素问·调经论》曰:“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意思是说,阴虚之所以内热,是因为劳役过度,致使形体和胃气衰弱,食欲减退,中气不足,上焦下脘都不通畅,胃气郁遏而生热,热气上熏胸中,故出现一系列的内热证候。这种热,当采取《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三经将通行本《素问》与日本仁和寺卷子本《太素》逐篇逐句对照核实,并在吸取龙伯坚、小曾户洋等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理成《(素问)(太素)正文对照表》。《素问》《太素》正文对照表说明一、凡《太素》所栽《素问》某篇全文者,在“素问·内容”栏内出“全文”两字,如《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所载基本全者,在“素问·内容”栏内出“基本全”三字,并在“备注”栏  相似文献   

20.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实质是调整阳气的运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华伟 《四川中医》2006,24(7):28-29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内经》养生理论的基本原则,对后世养生学说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代医家对此观点不一,见解各异。本文紧紧围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原文,以原文精神为要旨,解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本义,探讨其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