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伤寒论》中以针刺立法的条文共计11条,原文第8条(即针法首条)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历代注家对此条的解释如出一辙,以尤在泾为例:“设不解,则将从太阳而复入阳明,所谓作再经也.故针足阳明,以引邪外出,邪出则经不传而愈矣”.(《伤寒贯珠集》).本条前半部  相似文献   

2.
<正>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它不仅对中医基本理论和内、妇科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针灸疗法也有不少论述,本人就有关条文进行初步探讨。太阳病 1、防太阳病传变《伤寒论》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条文说明太阳将传阳明,可针足阳明经俞穴,防止邪传阳明,古人认为针足阳明经可用三个穴位:趺阳(周禹载)、足三里(陈修园)、睛明(柯韵伯)。趺阳是冲阳穴的别名,它是足阳明经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经过和留止之处,针刺后可使足阳明经脉气盛,能健脾化湿,使中气充足,增强体质,抵抗外邪;足三里是阳明经合穴,为阳明经脉气汇合之处,具有理脾胃、调中气、通调经络气血、祛邪防病作用;睛明是足太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第8条中的“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一语,古今注家多释为“将传经于阳明”、“太阳病下传,必为阳明,刺泄阳明,防邪传入”。该释既讹“再经”为“传经”,舛“针”义为“刺”理,又限定了作者之辨证方法,笔者深研原著,证之临床,结合训诂学,认为“再经”是第二次重现已发生过的太阳病证,而不是“传经阳明”;“足针阳明,使经不传”,既昭“针、刺”不同之理义,更彰上工治未病之真要。根据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六经病传变的涵义六经病系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的病变。传变系指外感热病的发展变化,即从一经证候演变为另一经证候的过程。一般认为“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则是指病情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厂性质的转变。《伤寒论》六经病传变,最早见于《内经》的“受之”等。六经病传经与经传不是一回事,经传只是代表病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连续,并不代表病情的变化。经传则是由这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载药物 92味 ,1 1 3首方 (阙一方 ) ,构成了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辨证论治专著 ,亦有涉及针刺疗法的内容。本文试对其针刺疗法的具体运用及其运用规律进行简要地分析。1 针刺疗法的具体运用《伤寒论》针刺条文共有 1 0条 ,根据各种针刺疗法使用目的、作用机制及所治病证的不同 ,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1 疏通经气 ,截断传变 :第 8条“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 ,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病程已达七日 ,说明患病较久 ,犯于太阳本经之邪将尽 ,而正气欲恢复 ,故病有自愈之机。若头痛…  相似文献   

6.
忆昔沈金鳌云: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活;三百九十七法,法法皆通。在这法法皆通中,包括着6.55%(26条)的针灸疗法。兹就《伤寒论》中针灸疗法的临床价值试述如下: 纵观《伤寒论》中针灸疗法能起到主治作用的条文计有10条。例如第8条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里所说“针足阳明”,笔者认为应是足阳明经的下合穴足三里,概因足三里有扶正祛邪之功,“诸病皆治”。考《千金翼》云:“足三里治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喜呕,口苦壮热。”东垣谓:“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则元气乃伤,当于三里  相似文献   

7.
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兔胃粘膜损伤前后胃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规律。方法:对40只大耳白兔用无水乙醇灌胃,造成胃粘膜损伤模型,然后观察针刺对胃粘膜损伤前后胃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胃粘膜损伤造模后,胃运动振幅指数显著下降(P<0.01),针刺“四白”、“足三里”穴能增强胃运动,针后比针前胃运动振幅指数显著升高(P<0.01)。结论:针刺足阳明经穴后可使胃运动振幅指数上升,提示足阳明经与胃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历代注家皆忽视了对论中第8条"针足阳明"的解释。本文从针灸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出发,广泛考察各种古代文献中"足阳明"之内涵及其演变,得出《伤寒论》第8条"针足阳明"应为针刺冲阳穴,以防止太阳病向阳明病演变的结论,弥补了"针足阳明"内涵之空白。  相似文献   

9.
历代以来 ,对脾胃功能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已多有阐发 ,其中尤以李东垣之《脾胃论》为精详。至清代叶天士始有脾胃分治之说 ,可见同为后天之本 ,脾胃在脏腑阴阳属性、体用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我们认为 ,阳明经腑 (胃 )在病机传变上的意义较脾更为重要 ,试阐述之。1 胃腑的生理功能是其病机传变的基础《灵枢·五味》指出 :“胃者 ,五脏六腑之海也 ,水谷皆入于胃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指出了胃的受纳和消化吸收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提示胃参与了营卫气血的化生 ,故有“阳明…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认为,肝脏与脾脏、胃腑,在生理上互相为用、互相协调;病理上互相影响、互相传变,肝脏疾病的病位在肝,还涉及脾胃,历代医家持此观点和论述的数不胜数。《金匮要略》首条便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后“肝病实脾”理论即为历代医家传承,并得以发掘创新。清代医家柯韵伯提出的“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理论,在肝脏疾病辨治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既病防变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治,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由于邪正斗争的消长,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单纯到复杂的变化。张仲景提出"针足阳明"可达到预防传经的作用,足阳明胃经乃多气多血之经,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通过针刺胃经合穴足三里可起到扶正培元、抵御病邪深入的作用。疾病有其一定的传变规律和途径,当邪气侵犯人体后,可根据其传变规律,病初即做出正确的诊断,并行治疗,截断其病传途径,便可防止疾病深化。  相似文献   

12.
邓磊 《光明中医》2004,19(5):11-12
纵观《伤寒论》一书 ,涉及外治法条文约 4 0余条。分为刺法 ,灸法 ,火法 ,灌法 ,温粉扑法 ,温覆法 ,导法等 ,与内治法一样 ,是汉代以前医学成就的总结 ,对后世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为了全面继承中医学这一宝贵遗产 ,拓展中医学发展的道路 ,本文将《伤寒论》外治法分类总结如下 ,祈请同道斧正。1 截断病邪 ,预防传变8条[1 ] :“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欲作再经者 ,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经过七天以上 ,邪气渐退 ,正气来复 ,有向愈的倾向 ,所谓“经尽” ,是指自然病程…  相似文献   

13.
刘宁  向丽萍  田毅  康建娅  阙华发 《陕西中医》2022,(8):1082-1085,1090
本文先从脾与胰关系溯源,得出脾、胰在中医范畴内统一关系的论点; 再根据脾、胰主消化吸收的现代生理特点,推演出其二者在中医藏象学共同的太阴脾土属性,进一步从“消渴”“脾瘅”病机方面阐述了太阴脾土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随后通过梳理 “瘀”与太阴肺的内在联系,探讨了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与“瘀”的病理机制,分析了糖尿病高危足以及中医足痿的临床特点,指出中医“足痿”与现代医学糖尿病高危足的高度相关一致性,最后立足于“治痿独取阳明”以及“阳明太阴相表里”的经论,剖析了“足痿”与藏象太阴脾、肺之间的病因病机。本文初步从藏象学太阴视角对糖尿病高危足进行探讨,为临床从太阴防治糖尿病足提供中医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邓云平  曾涛 《针刺研究》1996,21(3):68-70
为探讨肥大细胞在经络活动中的作用,本文对比观察了针刺大鼠一侧“足三里”及“髀关”穴后,两侧足阳明胃经上五对不同穴区皮下筋膜肥大细胞数目的变化,发现各穴区皮下肥大细胞均显著高于经穴旁,针刺后各穴区肥大细胞数目皆明显增加,而经穴旁肥大细胞数目无明显差异。提示肥大细胞可能是经络活动及循经感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近来,看到有的中医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中,出现了对于规律概念的滥用现象,使笔者联想到一些中医教材在伤寒、温病传变规律的提法上也有类似情况。如有的中医教材认为:循经传、越经传、直中、阴病转阳都分别是伤寒传变的“一个规律”,这四者的总合又是伤寒“传变的一般规律”,有的则认为“伤寒六经传经的一般规律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顺次而传。”对于温病,不少教材则把病情按卫气营血的次序发展叫作传变的“通常规律”或“一般规律”,反之则视为“不按通常规律发展”或“传变规律不是固定不变的”等等。我以为,上述关于伤寒、温病传变规律的提法是  相似文献   

16.
针刺足阳明经不同部位腧穴人体胃窦容积变化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严洁  常小荣 《针刺研究》1995,20(1):60-65
针刺足阳明经四白,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内庭等穴及其左右旁开对照点,观察胃窦上下径,前后径变化,结果表明,针刺经穴大多能使胃窦容积明显增大,而针刺对照点则变化的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虽论药治较多,然其述针灸疗法亦不少.其利用针灸优势,弥补汤药之不足,有独到之妙处.兹浅述如下:一、截断邪传之道外邪侵入人体后,若邪盛正衰,邪将有表入里而传.仲景用针灸先安未受邪之地,截断邪传之道.如第8条(条号依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下同)“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临床上取足三里扶正培元,调和营卫,阻止邪传,比较理想.现代研究表明,针足三里可使正常人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鼠疫杆菌的吞噬指数明显增高.有的可增高l~2倍.针刺健康人的上巨虚、菌痢病人的上巨虚和天枢,针后血清补体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高.说明针足阳明的三里、上巨虚等穴为主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8.
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窦平滑肌细胞舒缩长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从细胞水平研究足阳明经与胃相关的特异性。方法 :将 45只家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阿托品模型组、针刺足阳明经穴组、针刺足少阳经穴组、针刺足太阳经穴组 ,每组 9只。分组处理后 ,取胃窦平滑肌 ,制成活的单个平滑肌细胞悬液 ,在显微镜下以测微尺测定细胞舒缩长度。结果 :针刺足阳明经穴组的胃窦平滑肌细胞长度明显短于其他各组 (P <0 .0 1 )。结论 :针刺足阳明经穴能使经阿托品阻断的胃窦平滑肌细胞产生明显的收缩效应 ,进一步证实了足阳明经与胃之间存在特异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暴食症一种常见的进食障碍,目前的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中存在着副作用多、复发率高、长期愈后较低等问题。穴位埋线为针灸“留针”“皮内针”等疗法的发展,有延长和增强针刺效应的特点,文章总结了张彩荣主任治疗暴食症的临床经验,张彩荣主任认为暴食症主要病机为脾不健运、脑神失调,治疗应以运中健脾、调神畅志为治则,选取足太阴脾经腧穴、足阳明胃经腧穴、头部腧穴及背腧穴等进行治疗,在临床中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这将为临床治疗暴食症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外感热病中的肺热证.其病机虽可涉及心、肝、肾、大肠、胆等小同脏腑.但其发病及传变与足阳明胃的关系尤为密切。手太阴肺经向下贯膈,环循胃口.足阳明经别人肺中。经脉将肺胃生理病理密切相连。叶霖在《温病条辨》注中说:“肺主卫,又胃为世之本,是温邪内外轻重之不同,而肺胃之专司则一。”王孟英承其意云:“肺主卫,又胃为卫之本.是以风温外薄。肺胃内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