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建立基于动画人物的儿童动态面部表情识别图片。方法 研究1采用自编的开放式问卷从眉、眼、鼻、嘴及整个面颊对322名成人调查高兴、悲伤、生气、恐惧、厌恶和惊讶的典型特征。研究2由48名大学生对动画人物的动态表情图片进行情绪类型、强度、愉悦度和优势度的评定。结果 (1)有效动图共104张,其中高兴40张,悲伤14张,惊讶23张,生气8张,恐惧10张,厌恶9张。(2)问卷的调查典型特征与动态图片的匹配度高相关。结论 为提高儿童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提供了以动画人物为图片材料的表情图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6岁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眼动技术,观察高言语水平组与低语言水平组对不同情绪类型的陌生者面部表情和熟悉者面部表情图片的注视情况。结果:(1)在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注视率3项因变量指标上,言语能力的主效应均不显著(P0.05);(2)在注视点个数以及注视率上,表情性质的主效应显著(F=6.35,3.97;P0.05);(3)在注视时间上,面孔分区与熟悉度的交互作用显著(F=6.43,P0.05);(4)在注视点个数和注视率上,熟悉度与表情性质的交互作用显著(F=4.29,P0.05;F=6.73,P0.01)。结论:言语能力对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较小;自闭症儿童对熟悉面孔的识别能力较好;自闭症儿童整体表现出对积极表情和消极情表情的注意偏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中国人面孔表情强度分级图片库,为情绪研究提供素材。方法:22名话剧演员在专业导演指导下表演愤怒、厌恶、恐惧、悲伤、惊奇、高兴和平静7种面部表情,用高速摄像机录制,之后根据表演情绪的强度多次屏幕截图,所有图片去除非面孔特征后,制作成相同大小和灰度的的814张黑白照片。每名表演者的每种情绪均包含6个强度等级。招募112名健康志愿者,采用0~100等级对全部图片的情绪强度、愉悦度、唤醒度进行评价。结果:建立的中国人面孔表情强度分级图片库,包含2个子库,图片库1为不同表演者的面孔表情强度分级图片库,共入选436张图片;图库2为同一表演者不同情绪强度图片库共入选640张图片;每个图片库都有相应的强度、愉悦度、唤醒度的评分结果,且在信度分析方面均呈现出较高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a值均大于0. 9)。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具有良好认同度、符合心理学测量属性的中国人面孔表情强度分级图片库,可作为我国面孔表情的相关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4.
目的:开发同面孔自发多表情图库,为面孔表情研究提供情绪刺激材料。方法:采集3~12月的婴儿68名(男31名,女37名)和18~27岁的成人61名(男27名,女34名)的同面孔自发多表情照片;招募健康大学生310名评定图片的认同度、情绪强度、吸引力、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指标。结果:建立了包含269张婴儿图片(高兴、中性、悲伤图片分别有85、85、99张)和420张成人图片(高兴、中性、悲伤图片分别有190、77、153张)的图库,每名婴儿或成人在每种表情上至少有1张图片。6个指标的Cronbach α系数均大于0.87;聚类分析显示,面孔与表情的类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本图库涵盖婴儿与成人同面孔自发多表情图片,其指标的建立过程和结果符合心理测量学规范,可作为面孔表情研究的标准化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即时和延时的表达性写作对不同情绪价和唤醒度的图片的喜好度的影响。方法:60名被试平均分为4组,分别观看具有积极高唤醒、积极低唤醒、消极高唤醒、消极低唤醒的情绪图片,并评定对图片的喜好度。然后进行即时(实验一)或延时的表达性写作(实验二,写作前被试完成一个30分钟的无关判断任务)。最后对喜好度进行再次评定。结果:对写作文本的分析表明,即时和延时的表达性写作都是有效的;情绪图片的唤醒度对图片的喜好度和文本写作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喜好度的分析表明,在即时性表达中,书写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在延时性表达中,没有发现显著的书写效应。结论:即时而非延时的书写表达对改善情绪图片的喜好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不同图片与音乐结合的刺激材料改善孤独症儿童注意力与情绪的效果。方法:采用横断研究设计。选取苏州平江培智学校和上海徐汇区星雨儿童康健院共135名儿童,确诊35名符合孤独症诊断标准,从中选取14名8~12岁孤独症儿童作为被试。以12张图片刺激材料(闪电、火车、QQ糖等)与4种不同的音乐背景(无声、儿歌、森巴打击乐、舒缓钢琴曲)相结合的视频为实验材料,来探索图片、音乐对孤独症儿童注意力和情绪的影响。结果:(1)孤独症儿童对食物类图片关注时间最长[如对薯片图片的平均注意时长最长(5.61s)]。在四类音乐背景下,整体上有声比无声注视时间长[如,孤独症儿童在儿歌背景下对火车图片(6.12±2.6)vs.(4.99±2.40)和鸭子图片(5.90±2.21)vs.(4.30±2.00)的注意时长高于在无声背景下(Ps0.05);在森巴背景下对手套图片的注意时长高于无声、舒缓钢琴曲背景(4.91±1.93)vs.(3.89±1.81),(4.63±1.72),Ps0.05]。(2)对除QQ糖外的其他的11张图片刺激,10s内第一次注意的时长显著低于10s总共注意时长[如,闪电图片,(3.70±1.73)vs.(4.44±1.56),P0.05]。(3)14名孤独症儿童中有9名情绪出现由烦躁不定转为安静,以及由安静转向积极正面的情绪,如微笑、前倾、言语等。结论:孤独症儿童对食物、动物以及交通工具等类型的刺激材料,集中注意力时间相对较长;音乐能够唤起更多的情绪。  相似文献   

7.
中国面孔表情图片系统的修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扩展本土化的中国面孔表情图片系统以提供情绪研究的取材。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北京2所高等艺术院校的表演系、导演系选取100名学生,作为面孔表情表演者;从北京2所普通高等院校招募100名学生,作为面孔表情评分者。采集表演者的愤怒,厌恶,恐惧,悲伤,惊讶,高兴和平静7种面孔表情图片,再由评分者对图片进行情绪类别的判定和情绪强烈程度的9点量表评分,扩展各种情绪类型的图片数量。然后,从北京3所普通高校戏剧社社员中选取100名学生,从北京某社区选取老年人、儿童各10名,作为面孔表情表演者;另从北京2所普通高等院校招募100名学生,作为面孔表情评分者。进一步扩展负性图片的数量(如,愤怒,厌恶,恐惧,悲伤),并补充一些其他年龄段的图片。结果:得到具有代表性的7种情绪类型的面孔表情图片共870张,每张图片都有其对应的认同率和情绪强度评分,其中,愤怒74张,厌恶47张,恐惧64张,悲伤95张,惊讶120张,高兴248张,平静222张。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信度较高的中国人面孔表情图片系统,可作为以后情绪研究的选取材料,本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ADHD倾向儿童与正常儿童时距估计和厌恶延迟的差异,分析情绪效价及唤醒度对ADHD倾向儿童时距估计和厌恶延迟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选择延迟任务范式和言语报告法,比较了从天津市某小学三、四年级12个班筛选出的21名ADHD倾向儿童和21名正常对照儿童的时距估计和厌恶延迟水平,然后以不同效价和唤醒度的情绪图片插入ADHD倾向儿童延迟获得的等待时间间隔中,以判断情绪对ADHD倾向儿童的时距估计和厌恶延迟水平的影响。结果:ADHD倾向儿童对延迟任务的时距估计更长,存在厌恶延迟倾向;与消极情绪相比,积极情绪,特别是高唤醒积极情绪能够缩短ADHD倾向儿童的主观时距,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DHD儿童的厌恶延迟水平。结论:ADHD倾向儿童存在时距估计长、厌恶延迟的特点,但增加高唤醒度积极情绪可对之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动情绪调节策略对焦虑者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方法:以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ATI)为标准,筛选出焦虑组和正常组被试各90名,以句子整理任务启动不同的自动情绪调节策略。结果:①启动自动表达抑制策略时焦虑组对情绪图片的唤醒度显著高于正常组,而启动自动认知重评策略时两组无显著差异;②焦虑个体在自动认知重评策略的调节下对情绪图片的唤醒度最低,而无策略组的唤醒度最高。结论:自动认知重评和自动表达抑制均能有效下调焦虑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且自动认知重评的效果优于自动表达抑制,因此自动情绪调节策略有助于缓解焦虑个体的焦虑感。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与情绪表达密切相关的身体动作的控制会影响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和加工。本研究采用咬笔实验来探索对视觉图片的情绪理解的具身性。以视觉图片为情绪启动的刺激材料,用"牙齿咬笔"和"嘴唇咬笔"两种方式控制被试面孔动作。实验结果显示,面孔动作控制方式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1,30)=25.842,P<0.001;图片的效价判断的主效应也非常显著,F(1,30)=5.470,P<0.05;视觉图片的情绪效价判断和面孔动作控制的交互作用显著,F(1,30)=4.954,P<0.05。研究表明,视觉图片的加工能够有效地通过身体动作的改变,影响其情绪信息的加工;面孔动作控制会影响视觉图片的情绪信息理解,即视觉图片性概念存在情绪具身性。  相似文献   

11.
述情障碍者的情绪认知与认知性调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述情障碍者的情绪认知加工特征,并分析述情障碍者的认知性情绪调节特征.方法:在本对照研究中,采用班级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出712名学生.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20个条目量表(TAS-20)中文版筛选出述情障碍者(TAS-20≥58分)117名和非述情障碍者(TAS-20≤ 38分)118名,比较两组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抑郁自评量表(CES-D)得分差异.间隔2~3个月后利用TAS-20对这235名受试进行重测,筛选出51名述情障碍者与54名非述情障碍者,分别对120张情绪图片进行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评分.结果:(1)述情障碍组消极应对维度得分高于非述情障碍组[(47.3±5.9)vs.(41.9±5.9),P<0.001],而积极应对维度得分低于非述情障碍组[(65.2±7.7)vs.(71.1±7.3),P<0.001].(2)在愉悦度的评分上,述情障碍组对正性图片的评分低于非述情障碍组[(7.0±1.0)vs.(7.7±1.0),P<0.001],而对负性图片的评分高于非述情障碍组[(2.4±1.0)vs.(1.4±1.0),P<0.001];唤醒度方面,述情障碍组对正性和负性图片的评分均低于非述情障碍组[正性:(6.3±1.2)vs.(6.8±1.1),P=0.040;负性:(6.4±1.5)vs.(7.2±1.4),P=0.007].结论:述情障碍者存在情绪的认知加工缺陷,且存在认知性情绪调节缺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不同测量方式对儿童图画书故事理解能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结合非言语和言语两种测量方式,选取120名4-6岁儿童为被试,以两本改编后的图画书为实验材料,从故事内容和主人公情绪理解两种视角综合探究学前儿童图画书故事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①在故事内容理解上,非言语测量方式的成绩好于言语测量方式的成绩,同时4-6岁儿童的故事内容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②在情绪理解上,4-6岁儿童对主人公的情绪理解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强,同时更难以理解消极故事中主人公的消极情绪;③两种测量方式下的故事内容理解能力与主人公情绪理解能力均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对于4-6岁儿童来说,言语和非言语的测量方式均是探究故事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但是单一的测量方式不能全面展现他们故事内容理解能力的真实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时正念训练对大学生负性情绪唤醒度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大学生60人,将其随机分配至正念训练组和对照组,比较基线和10 min干预后两组在多伦多正念量表(TMS)、主观唤醒度及图片唤醒度评分上的差异。在图片唤醒度评定任务中,采用掩蔽技术考察短时正念训练对有意识和无意识负性情绪唤醒度的调节作用。结果:对照组干预后对掩蔽低唤醒图片的唤醒度评分低于基线(P<0.05)。正念训练组干预后的TMS评分高于基线(P<0.01),主观唤醒度评分(P<0.01)及非掩蔽条件下的图片唤醒度评分均低于基线(P<0.05)。结论:短时正念训练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正念状态、降低有意识的情绪加工,提示短时正念训练可能通过认知重评调节情绪。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制备开心、生气、吃惊、害怕、伤心、讨厌和中性7种中国人物静态面部表情图片库以提供情绪研究的取材,探讨采集真实人物面部表情的方法。方法选取学龄前期、学龄期、小学、中学、成年早期、成人中期和成人晚期5~80岁五官端正的健康中国人。告知受试者各种面部表情内在情绪涵义、等级强度及面部表情特征,继而以谈话法结合个体背景和经历诱发面部表情,所有面部表情均在统一拍摄条件下由同一人采用数码相机拍摄。初步制备7种基本面部表情图片,经研究小组成员初步筛选出的图片进行统一处理,制作成10cm×15cm不同面部表情图片;进而以健康大学生对面部表情图片进行第2次筛选,对筛选后识别一致率较高的面部表情图片进行重测信度评价,同时以日本女性面部表情图片为参照评价效度。结果第1次筛选出80张面部表情图片,59名大学生第2次筛选出21张面部表情图片(每种面部表情各3张)。28名大学生进行重测信度、表情强度和效度测试。21张面部表情图片的重测信度较日本女性面部表情图片略好,除生气2张、害怕3张、伤心1张及讨厌3张图片重测信度低于70%外,其余表情重测信度均较高,负性表情(生气、害怕、伤心和讨厌)图片的效度较低,开心、中性和吃惊表情图片的效度较高。结论中国人物静态面部表情是具有代表性和信度较高的表情图片,可作为情绪研究的材料。面部表情的表达及内在情绪的判断受异族效应和文化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中性表情为对比,探究青年人高兴表情对面孔社会知觉的影响。方法:通过广告招募32名大学生,根据对青年人高兴和中性表情面孔图片的观察,就13项人格特质(可信度、情绪稳定性、尽责性、善交际、吸引力、受欢迎程度、自信心、聪颖度、攻击性、支配性、胜任力、温暖度、坚韧性)进行评价,以各人格特质评分和评价所需的反应时(ms)为因变量进行2(表情类型)×2(图片性别)×13(人格特质类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重检验结果采用Bonferroni校正。结果:青年人高兴表情在可信度、善交际、吸引力、受欢迎程度、自信心、温暖度评分上高于中性表情面孔(均P0.0038),而支配性、攻击性评分上低于中性表情(均P0.0038)。评价青年人高兴面孔的反应时短于中性面孔[(1675.2±493.5)ms vs.(1742.3±547.7)ms,P0.05]。结论:相对于青年人中性表情而言,高兴表情可能提高积极人格特质的知觉结果,降低支配性以及消极人格特质的知觉结果,并具有促进面孔社会知觉加工速度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6岁儿童动作发展和情绪理解的关系,以及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幼儿园3~6岁儿童851名(男468名,女383名),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第二版(TGMD-2)、Beads任务、灵活项目选择任务(FIST)、情绪理解测验(TEC)测试动作发展、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和情绪理解。结果:男童TGMD-2得分高于女童(P<0.05),而FIST得分低于女童(P<0.01);TGMD-2、工作记忆、FIST与TEC总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34~0.46,均P<0.01);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的中介作用以及两者链式中介作用的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2、0.04、0.01,各占总效应的12.1%、20.3%、3.3%。结论:儿童动作发展与情绪理解密切相关,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可能在儿童动作发展与情绪理解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APS)在中国10-12岁儿童中应用的数据特征,并与IAPS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调查方法对长沙市某小学10-12岁70名儿童进行图片测评,选择IAPS中126张进行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的三维自评的九点评分法进行评定。结果:①本研究所获得的三维评价数据与IAPS提供的评价数据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在愉悦度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②本研究显示的三个维度评价存在男女两性差异的图片中主要以正性图片为主。结论:IAPS具有良好的国际通用性,且适用于儿童,但也需要进行本土化基础数据研究支持以供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积极情绪对言语和空间工作记忆的选择性影响。方法:采用修正的延迟样本匹配任务,以国际情绪图片系统中的积极和中性图片为情绪刺激,考察积极情绪对两种不同工作记忆系统的影响。结果:积极情绪条件下,高、低负荷的言语工作记忆任务上的反应时都加快,而低负荷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上的反应时变慢,且这种分离不是由积极情绪的唤醒度差异造成。结论:积极情绪促进言语工作记忆,但损害了低负荷的空间工作记忆。  相似文献   

19.
有关情绪的大脑皮层加工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为探讨皮层对场景情境与面孔表情诱发情绪的不同加工机制,采用常见的图片视觉刺激诱发方式,组织了16名青年学生(7男9女,平均年龄27±3)参与情绪诱发实验;记录了被试观看场景情境和面孔表情两类图片(各分积极、消极和中性3种)、进行情绪体验与判别时的脑电信号;对比了不同情绪图片刺激下枕叶事件相关电位(ERP)早中期成分的幅值以及各个脑区的激活情况,并应用幅值均方根(RMS)做了全脑ERP幅值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面孔图片刺激下的N1(170 ms)幅值大于场景图片(P=0.031),P2(250 ms)幅值小于场景图片(P=0.010),分别体现了面孔加工的特异性和复杂场景的再加工机制;在场景图片刺激下,具有优先加工特点的消极情绪能够比积极和中性情绪诱发出更明显的N1成分(P=0.019),而积极(P=0.008)和消极(P=0.008)情绪均能在P2时刻获得比中性情绪更多的再加工;此外,全脑ERP幅值对比显示图片刺激的激活区主要为枕叶,而负责情绪调控的额叶在N1和P2时刻被明显激活。上述ERP早中期成分的幅值差异充分说明场景情境图片与面孔表情图片诱发情绪时大脑皮层的加工机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养育脑是人脑中和育幼感受与行为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神经回路的统称,对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亲子关系形成的实质。本研究为了方便养育脑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开展,准备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中国婴儿面孔表情图片系统。方法:采集211名3~6个月中国婴儿的面孔表情图片共计360张,对其进行标准化加工处理。在重庆及贵阳各1所高校共招募196名未婚无生育史的大学生,作为面孔表情评分者。其中100名对图片的情绪类别和强度进行评定;另外96名对筛选出的图片在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上进行9点评分。结果:建立了包含117张高兴,92张中性,108张悲伤表情的中国婴儿面孔表情图片系统,其对应的平均认同率为89%、77%、92%;强度为5.83、5.15、6.19;愉悦度为5.92、4.55、2.70;唤醒度为5.11、4.18、3.77;优势度为5.02、4.93、4.91。该系统能有效唤起被试的情绪反应,所建立的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指标,在3类表情图片间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信效度较高的中国婴儿面孔表情图片系统,可作为养育脑及情绪研究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