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脉络之一,中医学是体现生生之道的一门学问。人禀天地间生生之气而生,人的生生之气与自然界生生之气彼此息息相通,人的生生之理亦即自然之理;人不仅是自然界"生生之德"的产物,也最能体现、应用自然界的"生生之德",而中医学则是将天人之生生之德融为一体、体法天地好生之德于人身的学问;人不仅禀生生之气而生,且以生生之气为生命之本,生生之气是中医学的作用对象和依靠对象,是中医学之所以取效的依靠力量;中医诊疗的基本精神是以自然的生生之气助人的生生之气,医生(医术)实际是沟通自然生生之气与人之生生之气的桥梁,中医药作为生生之具,是依靠和帮助人的自组演化调节和主体抗病反应的生生之气而取得"生生之效"的。  相似文献   

2.
《内经》中"肾藏志"的观点被普遍接受,但也存在"肾藏精志"的说法。古代医家多依据《难经》中肾有两枚左肾、右命门故可分别藏精与志来理解和应用"肾藏精志"理论,这似乎并非《难经》中"肾藏精与志"的认识基础。道文化中非常重视"精",精为生生循环之性,是生命活动中有无相生的基本动力和根本原因,是道生万物在人生命活动的体现。肾主志是以精为基础,人自强不息的毅力和耐力即源于此。神、魄、魂、意皆是以精为基础而产生。神机和气立所主导的生命活动中升降出入的气化循环,也依赖精的生生循环之性。所以肾藏精志更能反应"五脏藏神"理论中神对身心活动主宰作用的本质内涵。"五脏藏神"理论同样具有天人合一、人天相应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3.
为夫妇之道,虽有琴瑟之偕,而乏天伦之乐,也人生之痛苦,男女婚后而育乃人伦之长。当今之世,节多育,尚优生,是以男女婚后而育,育则必优,生必有节,是我华裔文明之美德。若婚后不育,非但精神痛苦,生活极乏乐趣,且碍及工作与学习,亦有因不育而夫妻相怨,渐至转爱为仇者亦不乏其数,危害之深实难尽述。夫妇不育,责在女方者治当别论,此究其责在男方。中医认为,万物之生本乎阴阳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是以阴阳乃变化之父母,精气乃人身之先形,阳施而阴受,造化之机乃由阴阳之精气而成。《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金匮要略》云:“男子脉浮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易》曰:生生之为易。《太极图说》则本易义认为,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故云天地万物无不由阴阳二气交感而生。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此造化自然之理。盖乾坤之道,阴阳相和两精相构而有子嗣,设阴阳乖戾,或以偶有其偏,二气不得相和,则虽构精亦无以生子,故景岳云:“...  相似文献   

4.
《养生月刊》2004,25(11):1008-1010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然则天地之大,人之最灵,法阴禀阳,莫重乎性命。故二象并设,四序推迁,人处其间,倏然如电。每一思至,黯然销魂,生不再来,逝不可复。必须启悟耳目,陶铸心灵,荡涤烦邪,宣引荣卫。未有不由学而能成其器,不由  相似文献   

5.
"法天则地"在<内经>中被视为针灸论治的重要法则,<素问·宝命全形论>有言:"今 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这里讲的"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具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中医学认识论里的人与天地相参、相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人体的十二经脉"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经脉中气血的运行,亦与日月辰宿之行相合,即如<灵枢·卫气行><灵 枢·五十营>所讲的天周二十八宿,人气周于身五十周;而四时气之在人,则有"春气在毛 ,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的分别.其二:则是取法于天地阴阳四时, 随着自然变化的规律进行诊断与治疗.疾病的发生,皆是"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故四时之风伤人发病各异;而针刺治疗则必当"春夏秋冬,各有所刺","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谨度病端,与时相应"等,即如<灵枢·四时气>所言"四 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衍)为定";就连用于针刺治疗的九针,也是应于 天地之数的(<灵枢·九针论>);所以有"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的说法.这便是法天则地在应用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讲究“阴阳自和”的中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究天人之际,通健病之变,循生生之道,成中医家言”,中医学是以追求人类健康为目的的健康智慧学。“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汉书·艺文志》),是生其所生,助其自助的创生性实践。刘禹锡所谓“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生万物”是一种自组性创生,“?..  相似文献   

7.
道法自然,意为纯任自然,不逆自然而行。《道德经》里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所以,“道法自然”就是主张天、地、人三者之间自然共生,共同遵守“自然”法则的天人和谐。道教认为,天地与人皆合于自然之道,万物都是按照“道”赋予它的秉性,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干扰它,更不应该随意对它进行伤害。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  相似文献   

8.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说:“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指出中医学是为人的生命健康生存、长生不息服务的方法和技术工具。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陆广莘以其坚实的中西医药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科研和教学经验,洞悉学科本源的睿智和创造性的思辨能力,将中医药学的学术思想归结为“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最近记者就中医药的诊疗思想及特点,采访了陆广莘研究员,听到了陆老独到而精辟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我国《汉书·艺文志》最早将古代医学典籍归列"方技"一门,并指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这是给医疗技术所下的古老定义。"生生之具",语本《易经》"生生之谓《易》"和"天地之大德曰生"。遵循生物之理,生其所当生,这也就是扁鹊所说的"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相似文献   

10.
<正> 安奠二天汤原载《傅青主女科》,本为妊娠少腹作痛、胎动不安而设。傅青主认为妊娠少腹痛,胎动不安,如有下堕之状,皆由于脾肾双亏而致,故以双补脾肾为法,设安奠二天汤治之,二天即指先天与后天,亦即脾肾二脏。本方以大剂量参、术、山药、扁豆健脾益气,以熟地、枸杞、山萸、杜仲补肾填精,二天既安则病可自去,组方简练,效专力宏.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滑胎一证多由于脾肾双亏所致,故亦多用安奠二天汤加减治之,每每收到良好效果,兹列二例于后。支某,女,36岁,1975年2月15日初诊。自述婚后生一女,已15岁。之后10年内来再受孕。5年前  相似文献   

11.
<正>生生子曰∶人之与天地万物同者,同此理气也。朱子曰∶人之与物,本天地之一气,同天地之一体也,故能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皇极经世》曰∶天有四时,地有四支。四支各有脉也,一脉三部,一部三候,以应天数。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形气交而神主其中,三才之道也。《撄宁生卮言》曰∶天地非大气鼓,则寒暑不能以时,潮汐不能以讯,霜  相似文献   

12.
继承和创新是一门科学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同样中医药学亦具有继承性、全面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但是,创新并不意味着对前者的抛弃,而是对已有理论体系的延续和发展完善。正如《素问·举痛论》:“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至数极,所谓明也。”《素问·天元纪大论》:“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尽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素问·气交变大论》也云:“善言古者,必验于今。”《类经》:“古者今之鉴,欲察将来,须观既往,故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彼之有善,可…  相似文献   

13.
历代名医先贤垂训:“百病生痰、痰生百病”,“怪病多痰”,“怪病皆生于痰”等论,几乎医人皆知。但知道是一回事,临证是否从痰瘀论治,则是另一回事;故又有“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道少”之说。笔者以为:“少在医者见痰而不识痰!或只识有形之痰而不识无形之痰;只识有变之痰,而不识瘀滞之痰;只识舌、脉、症诊痰,而不识全息诊痰;以至疑病不解,难病不愈,怪病不识,故从以下三点讨论之。  相似文献   

14.
象数理论是《周易》的根基和核心内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形成,亦源于此,所谓“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河图洛书与脏象结构河图、洛书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甚久。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洛书”,故《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作易画卦。河图以其十位数,分奇偶配合,排列于中心和四方五个位置,而构成天地合五方、阴阳合五行的象数图形,即: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人成之;四与九同道居四方,因地四生舍,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其  相似文献   

15.
1生生为天地大德天下莫贵于生,“天地之大德,不过生生而已耳”。中医讲“生生之道”,以使人达于寿域为务,其着眼点不在疾病在人生,以“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为理念,因此养生在中医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自黄帝以来,历代对养生多有总结概括,形成了  相似文献   

16.
有热病,即有寒病;有湿病,即有燥病;以及表里、虚实,莫不对待,故无论何病,皆有寒热、燥湿、表里、虚实之异。执一书而谓道尽,于是执一方而谓治无他法者,未能透彻至理者也。是以用药之误,每误于病状相同。同一肝风抽搐也,而虚甚与热极异;同一肺劳咳嗽也,而湿盛...  相似文献   

17.
《光明中医》2011,(10):1986-1986
养生要从最根本处着手,要了解天地之道,万物之性,和人最纯一的性灵的本来面目。《天隐子养生书》中就说,“兼三才而言谓之易,齐万物而言谓之道德,本一性而言谓之真如。入于真如,归于无为。”“兼三才而言谓之易”是说讲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是《易》,什么是三才之道呢?《周易·说卦传》说:“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相似文献   

18.
<正> 〔原文〕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讲解〕(1)寒暑湿燥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寒暑湿燥风火”,即指天之六气。”在人合之”,即指自然气候变化,亦即六气变化与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方面的关系和影响。“其于万物”,指自然气候变化与自然界  相似文献   

19.
和乃生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情不见,其征不丑。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  相似文献   

20.
关于生命的起源,曾出现过"神创论""自生说""生生说"等观点."神创论"用超自然的力量解释生命的起源,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天命观;"自生说"认为原始生物直接从非生物突然化生出来;"生生说"认为生物只能由已有的同种生物产生,不能由非生物自生.<内经>不仅从哲学的高度对整个人类的起源作出探索,还从医学角度对人类个体的生命起源进行了讨论,它认为: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之精的结合.<灵枢·天年>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张介宾注云;"人之生也,合父母之精而有其身.父得乾之阳,母得坤之阴,阳一而施,阴两而承,故以母为基,以父为楯,譬之稼穑者,必得其地,乃施以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