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源于江苏锡澄地区的龙砂医派,肇起于宋元,隆盛于清末民初,再兴于当代,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龙砂医家重视种子养胎,关注孕产安全,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女科学术思想。对于妊娠病的治疗,龙砂医家具有独到经验,用药注重时令气候节律,基于开阖枢理论灵活运用经方,擅长按妊娠月份逐月养胎,治疗方面重视调和气血、肝脾肾三脏同治、内服外治同用,讲究用药宜忌,根据病情选择用药剂型。龙砂女科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至今仍对临床诊治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精研各家学术思想 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黎 《中医教育》2010,29(2):63-65
方剂学是中医临床专业基础学科之一。笔者在教学中,从关注各医学流派发展、把握制方医家学术主张、着眼各制方医家处方用药特点、重视制方医家脏腑学说探讨、紧扣制方医家临床证治规律等维度,试图将方剂学与各家学术思想深层次地联系起来,以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黄氏纪效新书》《三余纪效》研究探讨龙砂医家黄堂五运六气学术经验,得出其临床善用运气理论推判病因、分析病机、拟定治则、处方用药,注重病象、脉象变化与运气合参,灵活运用运气理论。其临证重视运气学说,一则与龙砂医家的学术特色一脉相承,二则与乃师缪松心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4.
无锡黄氏喉科起源于清乾隆年间,黄氏喉科疗法是中医喉科中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素以治疗喉科疾病盛名,黄氏响声丸更是名誉神州大地。黄氏喉科疗法强调整体与局部辨证,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诊治咽喉口齿疾病,尤重喉科吹药的外治方法及喉科吹药的配制用药,具有专科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清江名家黄石屏是旴江医学针灸医家的代表性人物,其所著《针灸诠述》体现了黄氏独特的辨证思路和治疗经验,其独创的金针运气法为其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结合《针灸诠述》,对其临床运用针灸诊治中风、咳证、痹证、霍乱病的内容进行初步探析,以总结其临床经验及学术特点,挖掘旴江医学流派学术价值,为临床针灸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毕生重视阳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崇尚脾土,可谓特色鲜明,匠心独运。因此从生理、病理与治疗三方面对黄氏这一学术特色进行了详尽阐述,以彰黄氏之学。  相似文献   

7.
徐小港  张世鹰  王万春 《光明中医》2013,(12):2635-2637
喻文球教授是江西省名中医,全国第3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40余年,尤其在治疗毒蛇咬伤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他首次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会于毒蛇咬伤的辨证论治之中,创青木香解毒汤治疗银环蛇咬伤、九味消肿拔毒散外治蛇伤局部瘀肿、隔蒜灸破坏蛇毒治疗蛇伤早期等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满意疗效.本人有幸侍诊于侧,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蝮蛇咬伤的部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黄氏伤科为金华地区有名的伤科,兴盛于20世纪50~70年代,迄今传至4代,具有独特的正骨经验和用药特色。黄氏伤科临证重视内外兼治,形成了一整套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功能锻炼、药物内服外敷为核心的骨伤科治疗体系。文章从正骨经验、用药特点等方面对黄氏伤科的骨伤临床特色作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9.
旴江医学是中医重要学术流派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医家和著作,其在内外儿妇等临床各科均有较大贡献。本文从几位主要旴江医家的著作入手,重点关注了他们对痈疽疾病病因、诊断、辨证、治法方药等方面的成就,以窥旴江医家在中医外科学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纪军  夏勇 《中国针灸》2012,32(9):810-814
黄氏针灸流派以黄鸿舫、黄羡明为代表人物,是沪上针灸流派之一.本文介绍黄氏针灸流派代表人物的简略生平,阐述黄氏针灸流派的三大学术观点:①辨证求因,审因立法;②治重脾胃,以胃为先;③选穴精简,主次有方.总结了黄氏针灸流派的行针、运针、导气、补泻等针法特色,为进一步研究和传承黄氏针灸流派的学术思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发源于江苏江阴龙山砂山地区的龙砂医学流派,具有历史渊源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流派风格独特、学术特点突显、重视传承教育等特点。重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结合辨体质和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指导经方的应用、基于肾命理论运用膏方养生治未病为该流派的三大主要学术特色。龙砂医学流派对近代中医教育的贡献突出,目前该流派的传承推广应用工作成绩卓著,引起了学界较大关注。  相似文献   

12.
孟河医家是中国一大地方区域性医学流派,历时三百余年,名扬海内外,以费、马、巢、丁四家为代表,均主张和法缓治,用药轻灵。其中费家为孟河医家的开创和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尤以费伯雄为最。《清史稿》有云:“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最著”。费伯雄主张和缓醇正,师古不泥,白创新方,擅治虚劳等慢性病。查阅文献中各家论述多从费伯雄学术思想、临床医案、治法方药、学术传承、流派影响等各方面来阐述,而在病因病机上少有精辟而系统的研究。孟河医派费伯雄对各种病证的病因病机多有独到见解,对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也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福州桂枝里陈氏中医儿科起源于距今200多年前的清乾嘉年间,传承八代.笔者梳理桂枝里陈氏中医儿科学术流派的起源及传承脉络,并从师古不泥、辨证论治,重视脾胃、擅长清热,博采众长、中西兼容,治法灵活、擅用外治以及业界地位、文史成就、医德人文等方面介绍该流派特色.总之,桂枝里陈氏中医儿科学术流派在福建中医史上有一定影响力,是闽...  相似文献   

14.
发源于锡澄地区的龙砂医学,肇起宋元,隆盛于清乾嘉时期,再兴于清末民国至今.龙砂医学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学术风格独特,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确定的全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之一.龙砂医家重视经典研究与应用,重视中医教育与学术传承,临床多有创见,对五运六气学术的实践以及经方、膏滋方的运用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阳虚发热多属内伤发热的范畴,以扶阳学术流派及温补学派论述较多。在扶阳学术流派为阳虚发热,治疗以辛温法为主,温肾水以引火归元,甘入脾、辛走窜,且主药附子可通行十二经脉,力在少阴,以白通汤、大回阳饮、潜阳封髓汤为主方;而在温补学派为气虚发热,治疗以甘温除大热为主,病位在脾,力在太阴,以健脾益气之补中益气汤为主方。临证论治阳虚发热,仍有诸多同道尚在概念定义、中西差异、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发面存在疑惑,文章对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治疗阳虚发热证经验进行简要剖析,以期为临床论治该证提供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小儿泄泻是小儿常见疾患,在岭南地区尤为多见,故岭南历代医家皆重视小儿泄泻之证,并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的治泄之法。罗笑容传承了岭南小儿医家治泄的思路,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总结了罗笑容对岭南地区小儿泄泻形成特点及辨证分型的认识,提出脾虚湿泻与湿热泻是岭南地区小儿泄泻最常见的证型,并着重介绍了罗笑容治泻三方,包括治脾虚湿泻的苍蚕止泻汤,治湿热泻热重于湿的加味葛根芩连汤,治湿热泻湿重于热的罗氏三花汤并附医案三则,解析其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张美程 《中医正骨》2002,14(8):53-53
"伤科一症,专从血论"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但浙江著名骨伤科流派--罗氏伤科则独具卓识,认为治伤不仅要"从瘀"着眼,而且"从湿"而论,以治"湿"始终贯穿在整个疗伤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时时注意护及脾胃,以"治伤不伤中"为上,并提出"治湿十法".作者曾师从罗氏伤科传人,对其"伤科十法"粗有了解,为光大其学术,特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从5大中医骨伤科学派的传承脉络、代表医家、学术成果等方面,以少综多,探讨了新形势下中医骨伤科流派的发展前景与面临的问题,以期为伤科学术流派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琪  曹震 《江苏中医药》2016,48(10):58-62
孟河医派是中医学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医家众多,著述繁盛,素有"吴中医学之盛甲于天下,孟河名医之众冠于吴中"之称,以其学术精深、名医辈出、传承有序,在近现代中医药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孟河医派以和法缓治为其学术根蒂及临证治疗指归,在寒温融合、中西医汇通等新学术主张亦有创见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0.
清代江西旴江医家谢星焕通晓诸科,精内科、喉科,善治各种喉风、喉痹、梅核症等,是旴江喉科流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谢映庐医案》。故就该书中谢氏治疗喉科危急难症的验案进行探讨。谢氏辨治喉风急疾,善于阐发经旨,灵活运用散火、甘缓、涌吐等法,救急救危;辨治梅核症,提倡察其因、乘其机,治以理气、清火、消痰、平肝等法,并重视精神调治;辨治喉痹,仿喻嘉言之法,议病必分阴阳虚实,不仅关注肺肾更注重脾胃。其辨治喉症的独特临床风格及学术经验,足以启示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