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寐在现代医学中多被称为失眠,容易诱发焦虑症、心血管等疾病,在治疗上大多采用镇静类药物,长期服用较易成瘾,导致戒断综合征.而中医药治疗没有此等顾虑,通过调和患者整体阴阳的平衡,使阳入阴出,夜寐可安.文章总结谢军教授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应用司天方治疗失眠的临证经验.认为不寐病因除考虑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外,仍需考...  相似文献   

2.
白术厚朴汤及敷和汤均为陈无择三因司天方,白术厚朴汤补土泄木,用于岁土不及、土虚木乘之证;敷和汤泻火平木,用于风木主岁、风火相煽之证。温立新教授注重"天人相应"的思想,用白术厚朴汤合敷和汤加减治疗不寐一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以五运六气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2022年自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从五运、六气、客主加临等方面研究壬寅年运气特点对疾病防治的意义。发现壬寅年木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全年气候特征多为风和火。发病特点以风、火为邪,其中初之气因气候温热,加之岁冬不藏精,多温病为患。结合大运及六气特点,以六壬年运气主方苓术汤、寅申之岁的六气时方升明汤为临床施治代表方,总体体现敛肝、运脾、泻火的治法。运气学说内涵精深,并充分反映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对临床疾病的诊疗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佩珊  老膺荣 《新中医》2023,55(13):217-220
<正>眩晕是由清窍失养或清窍受扰,以目眩、头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临床常辨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瘀阻清窍、气血两虚、肾精亏虚等证型进行治疗。中医对疾病的治疗重视时间因素,强调因时制宜。五运六气是中医从阴阳五行角度对时间因素进行认识和应用的理论,在体质调治及疾病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部分患者的眩晕发作与当时的五运六气有密切关系,临证时如能结合运气思维进行辨治,常可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5.
何永祥 《河南中医》2008,28(12):12-12
五运六气之术,古人用以推测气候之变化,预测众疾之盛衰,是一份很宝贵的医学遗产。知其要者,善于从实出发,通常知变,往往十应七八。“善言古者,必验于今”。本文试就2008年初的低温冰雪天气以验证之。谬误之处,尚祈明正。2008年1月6日(丁亥年11月28日)是小寒,2008年1月21日(丁亥  相似文献   

6.
运气理论记载于《内经》的七篇原文当中,以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为指导,研究天地自然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生命影响的理论。它涵盖了时间的、空间的概念,从时空的角度来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古代医家及当代学者对五运的太过、不及和岁运的交运时间均提出了各自观点。本文从运气太过、不及、时间交接、历代医家认识不同时间划分不同、实际观测是客观规律的源泉3个方面对《内经》五运六气时间问题进行阐述,认为历代医家对《内经》五运六气及交运时间的认识均来自于对客观规律的观测,明确了《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正确认知方法必须以实际观测为基础,对五运六气理论中时间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佩珊  老膺荣 《新中医》2023,55(8):214-217
<正>汗症是由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的以汗液外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在对汗症进行分证论治时,以营卫不和、肺卫不固、湿热蕴蒸、阴虚火旺、心血亏虚为常见证型。顽固性多汗症是中医临床中的一个疑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与特征,可归属汗症范畴。笔者在临床上应用五运六气理论辨治顽固性汗症,发现运用三因司天方效果比较理想。现将2则医案记录如下,以期初步阐述运气思维辨治过程。1医案例1:患者,男,56岁,2018年12月4日(戊戌岁终之气)初诊。主诉:汗多14年。患者于2004年起出现汗多,2005年12月30日21点车祸,当时脑部出血,后遗左侧肢体欠灵活,此后汗出更甚。  相似文献   

8.
牛膝木瓜汤是宋代医家陈无择创立的六庚年三因司天方,用于庚子年岁金太过,肝木受邪之证。温立新教授立足“天人合一”的经典思想,巧用牛膝木瓜汤加减治疗腰痛病患者,临床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9.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即运用五味对五脏进行补泻调节治疗.宋代陈无择所撰之《三因司天方》是一篇根据《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而著的临床专著,它解决了《黄帝内经》只有运气理论而无方剂的问题.文章运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对《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的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发现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三因司天方》中确实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张文杰  韩金凤 《光明中医》2022,37(3):405-408
现龙砂学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指出,运气理论是中医学在"六气六律""五气更立"的周期变化理论基础上,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机体健康、疾病的影响,并基于此进行治病、养生(治未病)的一门学问,是"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临床运用方面的最高体现.本文阐述顾老运用五运六气理论,灵活运用"三因司天方"及运气思维指导下其他方...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以整体观和恒动观为指导思想,而五运六气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医学观和三因制宜的科学性,五运六气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粹,姚娓教授师从顾植山教授学习五运六气理论而用之于临床,其依据己亥年土运不及,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是年风燥火热,在一定情况下会出现火热燥胜之象的运气特点,灵活运用三因司天方之审平汤,达异病同...  相似文献   

12.
陈无择依据五运六气理论所设立的三因司天方是中医“运气方剂”的代表。本文以五味合化规律为切入点,结合运气格局和相关本草文献,探索六壬年苓术汤与巳亥之岁敷和汤的异同。两方均适用于木胜土虚的运气格局,可奏健脾除湿兼复气机升降之功。但其针对的病机偏重有所不同:苓术汤主要为木旺风动、土虚湿胜而设,治法为平肝祛风兼以补脾祛湿;敷和汤主要为风火相煽、土湿水亏而设,治法为敛降风火兼祛湿补肾。临证时应根据不同病机侧重而辨证选方。  相似文献   

13.
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出自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这6首方剂是针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所论述的6个司天之政而设制的,是五运六气方剂中的代表.通过对这6首方剂组方用药规律分析发现,这6首方剂的组方体现了因时制方、阴阳配伍、五行配伍的特点.因时制方是把六气变化与四时寒暑的变化结合起来,以药调和顺应四时六气变化,体...  相似文献   

14.
亢害承制理论首见于《素问·六微旨大论》,是五运六气学说阐述自然界气候的内在调控机制的重要理论之一。后世医家联系自然现象及人体五脏系统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将其用于解释人体疾病时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指导临床,指出疾病本质与其外在表现可能出现完全相反的假象。依据亢害承制之理,以平其所复,扶其不胜,遵《黄帝内经》治病求本之法,可谓中医临证辨治之捷径。  相似文献   

15.
杨岘 《内蒙古中医药》2013,(34):131-132
"其生五,其气三"出自《素问》,其解释较多,有三才说、阴气阳气和气说、三阴三阳说,均与原文之意不符。笔者通过对《素问》原文的综合分析得出其意为:其生五是阴阳之气的五行表现,其气三是每一行中阴阳之气的太过、不及、平气。  相似文献   

16.
白羽  马芬俞 《光明中医》2023,(2):246-249
五运六气是研究自然界周期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强调了天人合一理念。三因司天方据此思想而产生,药味较少,配伍严谨,医理精深,灵活运用于临床常出奇制胜,取得良好疗效。通过导师于庚子年在临床上应用司天方治疗眼科疾病的验案,分析五运六气理论临证运用思路,将辨天与辨证相结合,为中医治疗疾病开拓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正>《黄帝内经》中以“营卫生会”学说立论,认为“卫气从阳入阴则寐”“从阴出阳则寤”[1],人体之正常寤寐是顺应天地之气的结果。不寐,在中医学中又称为“不得眠”“目不瞑”等,是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加,不寐的发病率有所升高,长期不寐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还会导致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的发生,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2]。  相似文献   

18.
牛膝木瓜汤为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针对六庚年、岁金运太过所设方剂。六庚年以金运太过、木虚郁逆、火气来复、金不生水为全年运气格局。在此运气格局下,六庚年人体的病机特点为气结肝郁、肝虚郁逆、心肺火盛、肾虚肝燥;牛膝木瓜汤的配伍原理可据此概括为:整体性味取向偏于温升以治凉降太过,酸敛苦降以补肝达用,温补辛润以滋水涵木。因复气的出现并非必然,故方中并无针对火复的药物,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择药组方。兹举庚子年典型验案两则以供验证参考。  相似文献   

19.
韩金凤 《新中医》2021,53(3):128-130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夫五运六气,乃天地阴阳运行升降之常道也.五运流行,有太过不及之异;六气升降,则有逆从胜复之差.凡不合于德化政令者,则为变眚,皆能病人.人受五运六气所影响.中医大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五运六气,是中医学中在六气六律五气更立的周期变化理论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杜武勋教授治疗心律失常以五运六气理论为基础,通过出生时间分析患者的脏腑盛衰及发病倾向。五脏之间因生、克、复的关系而紧密联系,一脏有病必累及他脏,故临证治疗心律失常除了应考虑"心"外,还应考虑与心有关其他脏腑,综合分析病机,顾及整体平衡,以提高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