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家实,腐秽当去”出自《伤寒论·太阴病篇》第287条,历代医家大都理解为脾阳恢复,清阳得升,浊阴得降,驱逐肠中腐败秽浊之邪外泄之意,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思想,其中“暴烦下利”的临床表现属于瞑眩反应。在此结合经典条文浅议瞑眩反应的临床表现特点和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2.
秽浊钩玄     
宋代医家陈言在总结前人病因学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三因"学说为框架的理论体系,后人在完善中不断的加入新的元素。秽浊之为邪,广泛为历代医家所提及,然并未被纳入到病因学当中。本文从多个方面探究秽浊之邪的内涵与外延,从古代医籍中散在的相关记载中归纳总结,将秽浊的内涵概括为:肮脏不净与浑浊不清。表现在医学上为:1腐败污秽之气及山岚瘴气;2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所散发的特殊臭气;3脾胃熏蒸的浊气。治疗方药分为辟秽化浊、攻秽泻浊和以秽引秽三种。大凡见秽浊之气,即可用治秽之法,在临床上或许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衰"毒邪"中医证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毅 《江苏中医药》2002,23(11):52-54
“毒邪”是对机体有危害作用的致病因素的总称 ,其危害性较一般的邪气严重。慢性肾衰分清泌浊功能减退 ,秽浊溺污不得外泄 ,蓄积体内 ,秽浊积久 ,酿为浊毒 ,久则瘀毒互结 ,形成浊毒、溺毒、瘀毒顽证 ,其表现各异。治疗“浊毒”以化为主 ,“溺毒”以排为主 ,“瘀毒”以行散为主。  相似文献   

4.
宋艳芳  刘东阳 《陕西中医》2013,(12):1693-1694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群的血尿酸水平逐年上升,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随之增加,呈现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1]。并逐渐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常见多发病。1中医的"浊毒"理论"浊者,不清也",包括浊气,浊阴两层含义。浊气是相对清气而言,指呼出的浊气与排出的矢气。浊阴则既指饮食水谷中的精华浓浊部分,亦可为体内消化,代谢的产物,如汗、涕、二便等。《金匮要略》:"清邪居上,浊邪居下",《杂病源流犀浊》提出"浊病之源,大抵由精败而腐者居半",提出了浊病及其病因。现代医家大多认为浊与湿同类,并有内外之分。外湿为六淫邪气之一,为自然界的秽浊之气。内湿多为人体异生之代谢产物。湿轻浊重,积湿成浊,湿易去而浊难除。  相似文献   

5.
根据临床实践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疫病-湿疫范畴;中医病因是“秽湿合邪”,病位在于肺,主要累及百脉朝肺的功能;无形“秽湿之气”增长,有形“痰瘀毒邪”形成,是病情发展两个重要节点,舌苔厚薄是确定分型的主要依据;祛邪的重点在于分消合邪,使“秽”、“湿”、“痰”孤立无所依附;主张“分消湿邪、芳化秽浊、祛痰通瘀”。疫病当辨病、辩证论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正>冠心病是当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属于中医学中的"胸痹"、"心痛"病证范畴,其发病多由脏气亏损,气血、津液营运不畅,停聚体内,变生痰浊与瘀血,留滞经脉,痹阻心络而致。因此,痰浊与瘀血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之始终。兹就痰瘀学说与冠心病之辨治作一探讨。1痰瘀学说的提出在中医病因学理论中,痰饮与瘀血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均由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所致。而痰饮与瘀血一旦形成,又可阻碍脏腑之  相似文献   

7.
泄浊之品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浊即混浊、秽浊之意,又称湿浊.浊邪,泛指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体内产生的湿浊痰瘀毒等病理产物.泄浊法是指利用药物的作用使水湿、浊毒从下窍排出而不蓄积体内,瘀滞得以化解而不凝结脉络,从而达到治疗作用的一种治法.  相似文献   

8.
“支扩”隶属于中医学“咳嗽”、“咯血”、“肺痈”等病范畴。其病变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相互影响,常可见血瘀征象。其病理基础:(1)痰热内蕴导致血瘀:痰热蕴肺郁而化火,火热损伤肺络,致血溢脉外;又可灼津为痰,加重痰热壅滞,使肺络瘀阻,痰热瘀互结,肉腐血败而变生疮疡;溢于脉外之血不循经归道多遗瘀。(2)外感风火,燥热郁肺。(3)情志不遂,久则及血。(4)饮食失节,积热化火。(5)久病伤阴,血滞瘀塞。血瘀是“支扩”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除表现为咳嗽、咯吐黄稠脓痰,反复咯血之外,常可见到咯血或夹有紫暗血块,胸隐痛,胸闷,舌暗红,或淡红,或…  相似文献   

9.
三叉神经痛多呈周期性发作,无明显季节性。女性略多于男性,大多数单侧发病,少数患者可双侧发病。临床上主要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浊毒之邪泛指体内一切秽浊之邪,凡风寒暑湿燥火,久聚不散,体内痰、瘀、水、血、气久郁不解,均可化浊。“浊”最初包括两层含义:浊气、浊阴。浊气相对清气而言;浊阴则指体内消化、代谢的产物,如二便等。“毒”最初指毒草,今人亦有邪盛谓毒的观点。毒在医学中有多种含义,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指非时之气,戾气、杂气、山岚瘴气等峻烈易传染之外感邪气;②指药物或药物的峻烈之性;③指病证,如疮毒、痈毒、湿毒、温毒等[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病人脾胃功能虚损的状况。方法:随机抽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和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第一诊断已确诊为冠心病的住院病历2220份,根据秽浊痰阻证诊断标准分为秽浊痰阻证组1415例,非秽浊痰阻证组805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结果:脾胃功能相关证候积分及体胖痰多、纳呆脘胀、口中气秽、嗳气、恶心欲呕、便溏、便秘而臭、舌苔厚浊腻而腐八个症候的评分,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组明显高于冠心病非秽浊痰阻证组(P〈0.05或P〈0.01)。脾胃功能相关证候积分两组平均相差约43.66%。结论:冠心病秽浊痰阻证患者很可能有着比冠心病非秽浊痰阻证患者更差的脾胃功能,脾胃功能虚损亦是产生秽浊痰阻证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眼科难治性眼病,中医学称之为“高风内障”。本病病机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气血阴阳亏虚兼脉道阻塞,其中先天禀赋不足为本,痰瘀滞络、目窍闭阻为标,瘀贯穿疾病始终。“瘀”既可指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也可指代体内物质淤积、阻塞不通形成的病理状态。本文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研究观点相结合,认为中医之瘀与视网膜色素变性血液循环障碍具有高度吻合性。由于本病存在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故而治疗上从“补”和“通”立论,以期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浊毒论糖尿病血脂异常之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浊毒之内涵、糖尿病由浊致毒的变生过程和病理特点及其与现代医学糖尿病之血脂异常及脂毒性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合实践认为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和脂毒性所致之胰岛素抵抗、β细胞的凋亡等病理实质及其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阶段,与中医学浊淤致毒的病理基础,和浊毒内蕴与痰热湿瘀互结,入络内伤则变证丛生的病机转变过程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以期为化浊解毒法治疗糖尿病血脂异常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 暑秽俗称“六月病”、“发痧”。夏季颇为常见。笔者自拟豆藿汤治疗此证,疗效较为满意。现对其证治谈以下体会: (一) 病因病理:夏秋之际,署湿交蒸,秽浊气盛,人若起居不慎,或饮食失宜,或劳累过度,正气不足,易感其气而发为本病。正如《时病论》所说的“是证多发于夏秋之间,良由天暑下逼,地湿上腾,署湿交蒸,更兼秽浊之气,交昆于内。”暑湿秽浊之气侵入人体,或交阻于中,或壅滞肺卫,或蕴结下焦,致使三焦气化不利,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4.
刘培禄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632-632
腐苔 ,现《中医诊断学》规划教材六版认为 :“苔质颗粒粗大而根底松浮 ,如豆腐渣堆铺舌面 ,边中皆厚 ,揩之即去 ,或成片脱落 ,舌底光滑者为腐苔。”形成机制是“先为邪热有余 ,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 ,聚积于舌 ,但因久病胃气匮乏 ,不能续生新苔 ,已生之苔不能与胃气相通 ,渐渐脱离舌体 ,浮于舌面 ,属于无根苔”。其主病为“胃气衰败 ,湿邪上泛之证”。实际上 ,腐苔未必尽属“无根之苔”,主病亦未必尽属“胃气衰败”。刘恒瑞《察舌辨证指南》指出 :腐苔“白如豆腐筋堆舌 ,谓白苔厚而有孔 ,此胃热痰滞腐浊积聚误燥 ,当下不下之候”。曹炳章《…  相似文献   

15.
何莉莎  王涵  尹楠  宋攀 《吉林中医药》2021,41(8):1007-1009
腐腻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其临床意义多为脾气亏虚,运化失司,进而产生湿邪、痰浊、食积等病理产物,秽浊之邪上泛所致.脾失健运,气机失调,浊邪凝聚是其主要病机,治疗上以健运脾胃,消导化浊为主要的治法.生白术、晚蚕砂、神曲是仝小林院士临床常用的辨治腐腻苔的靶方,临床各种病证中但见舌苔腐腻者,皆可配伍使用.方中生白术常用剂量为9...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功能不全属于中医“肾劳”范畴,基本病机为肾元亏虚,脾肾衰败,秽浊之邪排泄障碍,留于体内为患。其中浊邪含义较广,本病中主要包括湿、热、瘀、毒等[1]。泄浊,即通过各种治疗方法使浊阴从下窍而出。孙伟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主任,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泄浊理论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随诊学习,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19年底武汉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病位主要在肺,病机以"湿、热、毒、瘀"为基本特点,秽浊夹湿形成"湿毒",是最基本病机。"正气存内"及"避其毒气",是中医预防"疫病"的重要理论及方法。艾灸、香薰、足浴等常见中医外治法,具有调养正气、健脾化湿、辟秽化浊的效果,基本契合秽浊夹湿的病机特点。从理论上探讨中医外治法预防"新冠肺炎"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栝蒌薤白半夏汤出自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为治疗胸痹心痛不得卧的常用方剂。原文云:“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胸阳不振,水饮结聚,痰浊壅阻,气机不通,而致心痛彻背,甚至不能平卧,故治以栝蒌薤白半夏汤。方中栝蒌用于宽胸豁痰,薤白辛温,以通阳宣痹,即《张氏医通》所说:“栝蒌性润,用以涤垢腻之痰;薤白臭秽,用以通秽浊之气,同气相求也。”半夏辛温,用以燥脾生之湿。方中白酒畅血行之滞。诸药相合,  相似文献   

19.
于璟玲 《中国针灸》2003,23(11):693-693
口臭是指口中气味过重,甚至臭秽,能够使人明显感觉到的一种症状,中医称为“口气”。本症多由嗜食肥甘煎炸之品,至脾胃蕴热,浊气上泛;或肺经郁热,宣降失司,痰浊之气上逆;或由口腔不洁、口疮、龋齿等所引起。  相似文献   

20.
<正> 1.对主要证状分析:因时值夏秋之际外出,感受暑湿秽浊之气,又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清浊相混,郁遏于中焦,扰乱于肠胃,故腹痛、吐泻不止,呕吐如喷,泻下如米泔汁,臭秽难闻。因湿热内蕴中焦,故壮热吐泻无度,耗伤津液而口渴。津亏无以濡养肢体,故转筋拘挛。面色晦暗,舌色暗红,苔腻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