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象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脾脏是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脾脏藏情主要是指脾藏意主思而言,其命题早在《内经》[1,2]中已提出。脾脏在情志的产生、活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笔者整理"脾藏意"、"脾主思"、"思伤脾"的相关内容并且结合现代实验研究,旨在对脾与情志相关的藏象理论进行初步解析,以期找到健脾作为中医治疗情志相关疾病主要治法之一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营与血、营与脑髓关系的探讨来解释"脾藏营,营舍意"的内涵,用以阐述"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理论的实质,使"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的藏象理论更加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思"的古今释义及其中医学的认识,讨论了"思"志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思虑过度的致病作用,提出以"思"志作为契入点开展对中医情志病深入研究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思伤脾"状态常见症状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5所院校应考期间的大学生同步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系统聚类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挖掘调查表信息中隐含的客观规律。结果:"思伤脾"状态有38个常见症状,中医证候类型主要为肝脾不和证、肝胃不和证、肝郁化热证、心脾两虚证4类,其中肝脾不和证和肝胃不和证两者占一半,因子分析提取了每一证型的主要辨证要点。结论:运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提取"思伤脾"状态主要中医证候类型和其辨证要点,为进一步证候规范和病变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8.
《黄帝内经》中记载“思伤脾”,本文在对“思伤脾”理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思亦伤心”,并从中医基础理论、心脾二者的生理病理联系和经络联系方面阐述,同时指出现代胃肠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说明了“思亦伤心”。认为“思伤心”的观点很早就出现在中医理论记载中,历代医家也对此理论多有运用,而现代科学发现也不断证明了这一观点。最后结合临床运用讨论“思伤心”理论的意义,冀以抛砖引玉,为之一说。 相似文献
9.
基于专家问卷调查“思伤脾”状态中医证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思伤脾"状态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和辨证规律。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在全国79家三级中医医院及综合性医院中医科同步进行专家问卷调查,运用系统聚类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挖掘调查表信息中隐含的客观规律。结果:"思伤脾"状态中医辨证可大致分为脾气虚弱、心脾两虚和肝胃不和3个单证,因子分析提取了每一证型的主要辨证依据。结论:"思伤脾"状态调查表符合中医理论,反映临床实际,为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调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思伤脾"状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特征。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思伤脾"中医证候调查表48个症状进行分析,提取符合要求的公因子,据中医理论对相应症状群进行诠释。结果: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共16个,初步提取证候要素16个:即病位类包括肝、脾、胃、胆、大肠、心、肺,病性类包括气滞、气逆、气虚、阳虚、血虚、痰、饮、湿、热,中医证候16个:即肝气郁结、胆胃不和、胃热内盛、痰气交阻、胃肠燥热、肝胃不和、肝脾不和、湿邪困脾、痰饮中阻、脾虚湿困、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肺脾气虚、脾气虚弱、脾阳虚弱、心血亏虚。结论:运用因子分析提取了"思伤脾"状态常见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候,为其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中记载"思伤脾",本文在对"思伤脾"理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思亦伤心",并从中医基础理论、心脾二者的生理病理联系和经络联系方面阐述,同时指出现代胃肠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说明了"思亦伤心".认为"思伤心"的观点很早就出现在中医理论记载中,历代医家也对此理论多有运用,而现代科学发现也不断证明了这一观点.最后结合临床运用讨论"思伤心"理论的意义,冀以抛砖引玉,为之一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用中医"思伤脾"理论治疗考前焦虑性失眠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耳穴籽压和中成药归脾丸治疗,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片睡前口服,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进行疗效测评。结果:两组治疗3周后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分明显,差异显著(P〈0.05),而治疗后两组间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TAS评分均降分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均P〈0.01),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降分更为明显,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思伤脾"理论指导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考前焦虑性失眠的症状,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考试期间大学生"思伤脾"状态发生率及其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在全国5家大学对应考学生横断面问卷调查。[结果]考试期间大学生"思伤脾"状态发生率为33.0%,男生发生率为26.43%,女生发生率为38.12%,男女生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4,P<0.005);焦虑情绪出现率为49.5%,焦虑情绪出现率男生为44.05%,女生为53.78%,男女生焦虑情绪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65,P<0.005);抑郁情绪出现率为36.7%,抑郁情绪出现率男生为33.10%,女生为39.41%,男女生抑郁情绪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8,P<0.05),"思伤脾"状态与焦虑抑郁情绪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考试期间大学生"思伤脾"状态发生率较高,且"思伤脾"状态与焦虑抑郁情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总结高天舒教授基于《黄帝内经》“脾藏意”理论,以脾为切入点,从脾论治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经验。提出脾虚痰瘀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疾病的根本病机,治疗当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为主。临床应用自拟方“健脾化痰活血方”加减治疗疾病且取得了较好疗效,在缓解临床症状、降低抗体、减轻认知功能障碍等方面都独有特色,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伴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临床防治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因"思"致病的机理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如果人们能当思而思,思求甚解,或虽思不解,亦不隐忍于心,适度中节,使真气调顺,生理活动正常,而能健康。当思虑过度,超出了机体的耐受能力,“思”就会成为致病因素而致病。因“思”致病的治疗,分为药物及心理治疗两大类,且心理治疗在该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17.
试论中医“脾在志为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中医“脾在志为思”西北农业大学中兽医药研究所欧阳五庆颜水泉李育良(712100)主题词脾在志为思神志活动脾“在志为思”,是中医学领域基础理论的范畴。本文试图在学习中医学理论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知识,谈一点作者的认识,以就正于同道。思,是思考,思虑... 相似文献
18.
“思伤脾”指导下针刺治疗考前紧张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在中医“思伤脾”理论指导下取穴针刺治疗考前紧张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组,每组30例.针刺组针刺足三里、中脘;假针组取穴同观察组,给予安慰针刺疗法治疗,均隔日治疗1次,疗程1周,共计3次.治疗前后分别用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scale,TAS)、症状程度评分问卷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25/30),优于假针组的43.3%(13/30,P<0.01).针刺组和假针组治疗后的TAS评分、症状程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均P<0.01),但针刺组较假针组改善更明显(均P<0.01);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基于“思伤脾”理论针刺疗法能明显改善考前紧张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张金燕 《中华养生保健(上半月)》2008,(6):14-15
调情志 引起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情绪的不稳定也会令我们身心憔悴.一个过于忧虑、过于悲伤、过于欣喜的心境对我们的身体同样是一种伤害.中医将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中医所说的"情志致病",就是说每一种情绪都会伤及到相应的脏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牌,悲伤肺,恐伤肾",因此,平静的内心是中医养生的关键.当然,保持心情的平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里有一个药物的调养小方案:情志活动分属五脏,虽为心神所统摄,但离不开肝气之疏泻功能,所以对于爱生气的女性来讲,可以适当地服用一些舒肝理气的药物,就可以让肝气通达、心情舒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