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肾衰竭为临床常见疾病,治疗上颇为棘手,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有一定的优势。李伟教授从事肾脏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近30年,认为慢性肾衰竭乃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随着病情进展,水湿、浊毒、瘀血等多种病邪产物丛生,形成慢性肾衰竭"虚、毒、瘀"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以益肾活血清泄为大法,采用保肾健脾以固本求源、泄浊解毒以疏导三焦、化瘀通络以通为要及复感外邪当祛邪等治疗方法,辨证施治,并常使用药对,处方精妙,临床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介绍宋金涛教授运用清热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慢性肾衰竭发病为本虚标实,因虚致实,可产生湿、瘀、浊、毒等病理产物,湿、瘀、浊、毒皆从热化,变生他证。热邪是影响慢性肾衰竭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宋教授在临证中善用清热四法:开宣透热法、泻热排浊法、清热活络法、清热化毒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衰竭是多种肾脏病发展的最终结果,以肾脏纤维化,代谢产物及毒素潴留、内环境紊乱为特征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中医相对于西医而言,在延缓病程、改善症状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周恩超教授认为治疗慢性肾衰竭当从虚与毒来论治,并认为毒邪贯穿该病始终,临床采用扶正解毒法,灵活选药,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衰竭为临床常见病,是多发于各种慢性肾脏病后期,临床以代谢产物和毒素潴留、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内分泌紊乱为特征的综合征[1]。赵纪生教授认为其病机错综复杂,包括正虚和邪实两个方面,正虚以脾肾亏虚为主,邪实主要指瘀血、浊毒等各种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是脾肾虚衰,毒邪为此病反复迁延之重要因素.毒邪性善内伏,由微及渐,或由盛而变,充斥表里,弥漫三焦,耗损正气,伤及脏腑,因实致虚;脾肾虚衰,气化泄毒废用,由虚致实,循环往复.临床治疗中马进教授以泄浊解毒补肾健脾之法祛邪扶正,疗效显著,故将马进教授从毒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济生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2):709-711
慢性肾衰竭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脾肾亏虚 ,标实为湿浊、水毒、瘀血。从微观辨证学角度认为 ,肾小球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加、球囊粘连、纤维化等都可视为“瘀血”。采用健脾补肾、清利活血泄浊的肾康灵片治疗慢性肾衰竭 ,疗效显著。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重视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 ,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国医大师李佃贵认为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责之浊毒,因其可贯穿疾病的始末。李佃贵教授提出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肾阳虚为本,湿浊、热毒、瘀血、溺毒等因素为标,皆属浊毒。临证时予通腑泄浊、渗湿利浊、化瘀通络、健脾补肾之法,以防浊毒再生,达邪去正安、脾肾同补、标本兼顾之功,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8.
邓伟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5):314-314
慢性肾衰竭一旦进入终末尿毒症 ,临床仅能依靠透析和肾移植 ,别无良策。因此 ,对于其早、中期的治疗 ,则更显重要。我们从事中医肾病临床数十年 ,积累了一些经验 ,介绍浅见如下。1 抓住病机 ,正中肯綮慢性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的综合证候群 ,早、中期亦属难证 ,病机扑朔迷离 ,证候错综复杂。我们在长期的临床中总结出了慢性肾衰竭“虚、湿热、瘀、毒”的四大病理机制 ,其中虚是主要病机 ,且以肾为重心 ,而兼及肝脾肺 ,随病情进展 ,且由于阴损及阳 ,或阳损及阴 ,以致出现肾、脾、肺、肝气阴两虚及脾肾阳气虚衰等。在正虚的同时多挟…  相似文献   

9.
介绍邵朝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邵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毒为标,治疗上强调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祛湿泄浊,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肾衰1号汤",用于慢性肾衰竭中后期气血亏虚、湿浊内阻之证。并附验案1则说明。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竭发病率逐年上升,是肾内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皮持衡教授以“虚、湿、瘀、毒”为切入点,秉承“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治疗法则,从补泻敛散、扶正祛邪着手,多途径、交替给药以治疗慢性肾衰竭,取效甚佳。  相似文献   

11.
周静媛教授在慢性肾衰竭诊治过程中标本兼顾,认为"虚、瘀、毒"胶结难愈,即脾胃气虚、血瘀水停与湿毒胶结是慢性肾衰竭病情从轻到重的根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主张"培补后天而滋养先天,用药轻灵而缓缓图治";治法治则以"补益脾肾之气为本,活血泄浊解毒为标,顾护胃气贯穿始终",临床可有效延缓肾衰竭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远方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丰富,提出"正虚毒蕴"理论,采用补益、降浊、化湿、活血方法治疗慢性肾衰竭,并总结出临床常用有效药对。如补益药对:黄芪-山药,地黄-山萸肉;降浊药对:大黄-牡蛎;化湿药对:砂仁-豆蔻,莲子-芡实;活血药对:丹参-当归,泽兰-益母草。该文总结远方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思路及常用药对。  相似文献   

13.
介绍南征教授"毒损肾络"理论学说的内涵及在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和水毒证(慢性肾衰竭)临床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其率先提出的"毒损肾络"理论学说、不仅丰富了糖尿病肾病及慢性肾衰竭中医病机理论的内涵,也拓宽了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及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与方法,更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肾病及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佩青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鹏 《陕西中医》2010,31(8):1040-1042,1098
慢性肾衰竭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结果,临床表现多样,病因病机复杂,张佩青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是一种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的疾病,其病机的核心是脾肾亏虚,湿浊(热)瘀血毒邪内停,根据慢性肾衰竭病情标本缓急的不同制定了急则治其标以化湿清热活血解毒为主及缓则治其本以补脾益肾为主不忘化湿活血的具体治法,并形成了独特的用药特点,为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27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及其主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将采集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278例病例中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194例(69.8%),中医证型虚证以脾肾气虚最为常见,气阴两虚次之,实证以湿热、湿浊为最常见,血瘀、浊毒次之。结论: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中医证型多见虚实夹杂,虚证以脾肾气虚最为常见,实证以湿热、湿浊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6.
尿毒症性皮肤瘙痒是慢性肾衰竭尿毒症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发病率高。阮诗玮教授根据长期中医临证实践经验并结合现代相关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疾病的中医学认识及临证治疗经验,指出其病因病机当基于尿毒症基本病理状态,以内生浊毒之邪、津气血亏虚为内在因素,四时六淫邪气为诱发因素,基本病机即为浊毒内蕴、毒邪外发,津血亏虚、肌肤失养。根据其病机特点总结临床辨证要点为“虚、热、毒、郁”,并创设性提出了“补、清、下、汗”四大治疗法则。同时,临床治疗以分期辨证论治,并归纳其急性期、慢性期及慢性迁延期的临床表现及理法方药,附有临证医案参佐。  相似文献   

17.
总结仲景治疗虚劳之法,探讨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病因以五劳七伤损及脏腑为要,治则包括:(1)甘温健脾,斡旋中州;(2)补肾填精,扶正固本;(3)慢病缓图,兼顾标本。后世在其基础上不断补充丰富,认为“风湿、虚、瘀、浊毒”常相互交织,促进慢性肾衰竭的发展,故临床诊治时须“有是证,用是药”,不可拘泥。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远方教授认为其为正虚与毒蕴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医诊断为"虚劳水气病",并结合临床,运用经验方与特色疗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卢跃卿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经验。方法:归纳总结卢跃卿教授多年来对慢性肾衰竭的诊治并进行分析。结果:卢跃卿教授针对病情辨证施治,抓住虚、瘀、浊、毒病等关键,从益气固本,健脾补肾,活血化瘀,通腑降浊,饮食调护等几方面着眼去审视病情,标本兼顾,取得了确切的疗效。结论:卢跃卿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可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衰竭是临床常见肾脏疾病之一,其病情复杂多变,病程缠绵不愈。中国古代文献中并未对其有明确记载,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肾劳""关格""癃闭""溺毒"等范畴。慢性肾衰竭早中期以脾肾气虚型最为常见。本文从理论依据、临床疗效角度,通过对高继宁教授临证过程中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病例的收集整理,对其运用薯蓣汤、桃核承气汤合方加减治疗慢肾衰早中期(脾肾气虚型)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阐述,为治疗该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