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腺癌中微淋巴管密度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原发性胃腺癌组织周边区和中心区及其正常胃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其与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胃腺癌周边区LMVD明显高于中心区LMVD(P<0.05)和正常胃组织LMVD(P<0.05),且淋巴管为功能性的。周边区LMVD与肿瘤的Ming分型、淋巴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浸润程度无关(P>0.05)。中心区LMVD与这些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原发性胃腺癌癌周LMVD和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检测癌周LMVD是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指标之一,有助于判断胃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现有的研究表明:肺癌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与肺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的影像学改变的相关性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podoplanin标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标本微淋巴管并计数LMVD,观察患者肺癌病灶MSCT表现。方法对34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前行MSCT检查,收集相关临床病理结果;评价MSCT表现(包括边缘形态、内部结构、邻近结构的CT征象);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心区、周边区的LMVD。结果 MSCT表现有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和癌性淋巴管炎的患者,其肺癌切除标本周围区LMVD均高于无上述表现者(P均<0.05)。结论 MSCT出现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或癌性淋巴管炎表现提示更高的肿瘤淋巴管生成水平,具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MLD)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2例胃癌病人的癌组织中D2-40的表达和微淋巴管的计数。[结果]胃癌组织中MLD值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与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是与组织学分型及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可能促进肿瘤淋巴道转移,胃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可作为评估淋巴道转移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肠癌组织中淋巴管分布及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数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用CD68标记TAMs,用D2-40标记淋巴管,光镜下对TAMs及LMVD进行计数、分析.结果:直肠癌组织中的淋巴管主要分布于肿瘤边缘区域,肿瘤周围微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肿瘤中心区(P<0.001),直肠癌组织中TAMs计数与肿瘤周围LMVD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39),TAMs计数与淋巴结转移也呈正相关关系.结论:TAMs可能在肿瘤周围淋巴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继而进一步促进淋巴结癌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VD)的表达,分析MLVD与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分期等的关系,探讨抗淋巴管生成治疗的可能性。方法:收集胃癌术后标本及同一患者肿瘤边缘和距离肿瘤5 cm以上的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肿瘤组织、肿瘤边缘和正常胃组织MLVD值,并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MLVD值与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分期等的关系。结果:胃癌边缘组织MLVD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及胃癌组织。胃癌边缘组织MLVD与胃癌的分期显著相关(P<0.01)。胃癌边缘组织MLVD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但与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分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胃癌组织MLVD与胃癌的分期相关(P<0.05)。胃癌组织MLVD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但与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分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组织边缘的MLVD显著高于胃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且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其MLVD的增加可能与胃癌的侵袭及转移相关。胃癌组织中MLVD的检测可作为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淋巴管的分布及密度并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食管癌巢周围和癌巢中心区以及正常食管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癌巢周围区LVD明显高于中心区和正常组织(P<0.01).癌巢周围区LVD与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浸润深度无关(P>0.05),癌巢中心区LVD与食管鳞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D2-40是淋巴管特异和敏感的标记物,食管癌功能性淋巴管主要存在于食管癌巢周围,检测癌巢周围淋巴管可能是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贲门癌组织中淋巴管的分布及密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D2-40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42例贲门癌手术标本和10例正常贲门黏膜中的淋巴管密度(LVD).结果 贲门癌周边区的LVD显著高于癌中心区及正常黏膜(P<0.05);癌中心区和正常黏膜的L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周边区LVD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周边区LVD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浸润深度无关(P>0.05);癌中心区LVD与上述病理指标均无关(P>0.05).结论 检测贲门癌组织LVD对了解贲门癌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g-p、GST-π、Topo-Ⅱ及CerbB-2和细胞增殖指数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上述指标表达情况。结果:Pg-p、GST-π与胃癌的Lauren的分型、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Topo-Ⅱ与肿瘤的Lauren分型关系密切(P<0.05),与肿瘤的分化、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CerbB-2、ki-67的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而与胃癌的Lauren的分型、病理分级和肿瘤的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多药耐药基因相关蛋白Pg-p、Topo-Ⅱ和GST-π以及检测CerbB-2、ki-67对判断胃癌患者预后和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类乳腺癌组织中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的形态特征及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lcroves-sel density,LMVD)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沈阳军区总医院2003年1月~2006年10月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术后组织石蜡标本102例,另选取乳腺纤维腺瘤标本25例为对照组.采用单标及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D2-40和CD31的表达,计数D2-40阳性微淋巴管密度(LMVD),分析其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02例乳腺癌组织中D2-40阳性率为76.5%(78/102),25例对照组D2-40阳性表达率为24.0%(6/25),显著低于乳腺癌组织(X2=24.685,P=0.000).102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D2-40阳性的微淋巴管中位LMVD为21.61(19.72±5.11)个微淋巴管/100倍视野,且癌周组织中位LMVD显著高于瘤内(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腋淋巴结转移数目和乳腺癌瘤周D2-40标记淋巴管密度有关(P<0.01.r=0.964).而与瘤内D2-40标记的淋巴管密度无统计学相关(P>0.05).结论:D2-40可以特异性标记乳腺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其标记的癌周微淋巴管密度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数目密切相关,因此抑制癌周微淋巴管生成有望成为抗肿瘤治疗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类胃癌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微淋巴管密度(MLD)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2例胃癌患者癌组织中HGF的表达并进行微淋巴管的计数。结果 HGF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HGF表达阳性组MLD值为22.8±10.9,阴性组为14.0±4.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HGF的高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MLD值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癌周淋巴管密度(LMVD)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65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乳腺IDC组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以单克隆抗体D2-40标记淋巴管内皮细胞,光镜下观察癌周LMVD.结果乳腺IDC LMVD为13.17±2.89,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4.21±2.7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MVD与年龄、组织学分级、绝经状态以及雌激素受体状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肿瘤最大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和pTNM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LMVD组的5年DFS明显低于低LMVD组,乳腺癌LMVD与患者5年DFS呈负相关.结论MVD在乳腺IDC的扩散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选择乳腺IDC治疗方式及预测其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HLDB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一张包括90对胃癌和癌旁组织的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HLDB3的表达,并分析了PHLDB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包括性别、年龄、病理分级、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状态、远处转移和AJCC分期。结果:PHLDB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其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69)。在胃癌组织中,PHLDB3的表达与患者的病理分级、肿瘤浸润深度和AJCC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PHLDB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提示其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胃癌组织Wnt5a和MMP1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Wnt5a和MMP1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探索两者间表达的相关性。方法:Real-timePCR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胃癌原发灶和癌旁正常胃组织中Wnt5a和MMP14的表达,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原发灶中Wnt5a和MMP14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P<0.05),并且两者在胃癌原发灶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此外,Wnt5a阳性表达组的肿瘤直径更大、位置更高、浸润深度更深、区域淋巴结转移数更多、TNM分期更晚及淋巴结转移率更高,存在淋巴管和血管浸润,P<0.05。MMP14阳性表达组与淋巴管浸润有关,但与血管浸润无关,且与浸润深度更深、区域淋巴结转移数更多、TNM分期更晚及淋巴结转移率更高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Wnt5a阳性表达组的预后更差,MMP14表达与预后无关。但多因素Cox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仅发现浸润深度和区域淋巴结转移数是胃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Wnt5a和MMP14的表达在胃癌组织中呈正相关,可促进胃癌的侵袭和转移。此外,Wnt5a阳性表达还提示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乳腺癌组织中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102例乳腺癌、25例乳腺纤维腺瘤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D2-40单抗标记的LMVD和VEGF-C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C mRNA的转录水平. 结果 102例人乳腺癌组织中,D2-40标记微淋巴管的阳性率为76.5%,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癌周组织的LMVD为30.1个微淋巴管/100倍视野,显著高于癌中心区、正常乳腺组织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的LMVD (均P<0.01),且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明显相关(r=0.964,P<0.01).102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C蛋白和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9%和59.8%,均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χ2=11.653,P=0.003;χ2=10.345,P=0.006),且与淋巴结转移数目、临床分期、c-erbB-2和p53基因的表达相关(均P<0.05).VEGF-C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与D2-40标记的LMVD相关(P<0.05),尤其见于癌周组织中(P<0.01).结论 D2-40单抗标记的LMVD与VEGF-C的表达有密切关系,VEGF-C参与的乳腺癌微淋巴管的生成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晋瑞  梁东霞  何洁华  孙学明  徐丽群  张彦娜 《肿瘤》2011,31(12):1087-1092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择70例ⅠB2~ⅡB期行新辅助化疗的宫颈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并分析化疗疗效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织中MVD和LMVD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8);MVD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39),LMVD水平与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水平(P=0.017)和淋巴结转移(P=0.049)有关。化疗后MVD和LMVD均比化疗前降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而后者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176)。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为70.0%(49/70),总完全缓解率为21.4%(15/70);多因素分析显示,宫颈癌浸润深度是影响化疗疗效的独立因素(P=0.018,OR=0.169)。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有效降低局部晚期宫颈癌的MVD水平,缩小肿瘤体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TGF-β、PD-L1及PI3K的表达情况,并探讨TGF-β、PD-L1及PI3K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01月至2018年01月我院74例接受过胃癌根治术且组织学证实为胃腺癌患者的病例蜡块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中TGF-β、PD-L1以及PI3K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及三者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TGF-β、PD-L1、PI3K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TGF-β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TNM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浸润程度、肿瘤直径无显著相关性(P>0.05);胃癌组织中PD-L1和PI3K的表达与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TNM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胃癌组织中,TGF-β与PD-L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TGF-β与PI3K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PI3K与PD-L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与TGF-β、PD-L1、PI3K阴性相比,TGF-β、PD-L1、PI3K阳性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明显缩短(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TGF-β、PD-L1以及PI3K的高表达,并且TGF-β、PD-L1、PI3K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TNM分期密切相关,三者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且高表达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和淋巴管密度(LVD)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5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VEGFR-3的表达并计数LVD,分析其与患者年龄、临床病理学分级、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织内VEGFR-3的表达与患者年龄、临床病理学分级、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癌组织、癌旁组织有淋巴结转移组的LVD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内VEGFR-3的表达与LVD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TAT3、bFGF表达对子宫颈鳞状细胞癌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STAT3、bFGF的表达,CD105标记肿瘤微血管密度,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TAT3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其表达水平与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微血管密度明显相关(P<0.05、P<0.05和P<0.001),与临床分期、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bFGF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率为80%。表达水平与肿瘤体积、临床分期、微血管密度明显相关(P<0.05、P<0.05和P<0.001),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STAT3、bFGF的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相关(P<0.05)。结论:STAT3、bFGF都参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缺氧诱导新生血管过程,并且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发展密切相关,两者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Cdc42蛋白(Cdc4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8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的研究对象,患者均未接受放疗或化疗,手术提取患者胃癌组织及癌旁5 cm处正常组织,进行相应实验室检测,比较CHI3L1、Cdc42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对胃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进行比较,分析CHI3L1、Cdc42的阳性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分析CHI3L1、Cdc4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结果 CHI3L1、Cdc42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胃癌组织中CHI3L1、Cdc4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CHI3L1的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Cdc42的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 CHI3L1、Cdc42在胃癌组织中不同程度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越严重,CHI3L1、Cdc42阳性表达越高,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EB病毒(EBV)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的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227例患者资料,并对术后病理组织进行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EBV与PD-L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特点。结果 胃癌组织中PD-L1的表达(40.5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0.00%)(P<0.05),PD-L1的表达与EBV感染、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神经侵犯密切相关(P<0.05);227例患者中EBV感染率为7.05%,EBV感染与肿瘤位置(贲门)、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 胃癌中EBV感染可促使PD-L1表达显著增加,EBV更容易在贲门癌中表达,且可促使肿瘤发生转移与浸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