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标志性诊法,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自古脉诊研究著作甚多,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叹。清代旴江医家黄宫绣是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学识渊博,精通医理,通晓各家,熟谙岐黄,尤善脉学,著脉学专著《脉理求真》,主张治病必先明脉理、识药性,提出“持脉之道,贵在活泼”的诊脉原则。围绕黄宫绣主张诊脉应灵活变通这一思想对黄氏脉学进行了探讨,在对黄宫绣其人、其书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文献研究法对其著作中关于脉诊的部分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系统地从诊脉部位、胃气的判别、脉象主病3个方面分析了黄宫绣的“活泼”脉法,从而阐释了黄氏脉诊主张诊脉部位的多样性,判别胃气的灵活性与脉象主病的机动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黄宫绣在诊脉部位上提倡以临床实际为准,对脉诊中胃气有无的判断,认为既不能固守《脉经》以关脉候胃气的主张,也不能固守时令生克,而应以脉象的和缓从容为依据;在临床运用中应将脉象进行分类归纳,注重相兼脉象及独见脉,脉真从脉,症真从症,不宜拘泥;在重视脉诊的同时强调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张景岳的察神、知独、求真的诊脉理论。诊脉贵在察神,不在察形。一为脉体之神,有力中不失和缓,柔软中不失有力;二为有是脉的机理之神,掌握二者方是察神之关键。知独者,主张从部位之独以常度变;了解脏腑之独又不致被部位所束缚,而脉体之独又是与部位、脏腑相参应的,从而提出了“上下来去至止”“三侯之法”。求真是景岳对脉诊精义的又一发挥,强调以去伪存真,求得真谛为目的。三者既相互联系、互为依赖,又各具深刻含义,对临床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石 《江苏中医药》2021,53(11):21-23
唐蜀华教授提出诊脉时应注重脉象的七要素,即脉位、脉率、脉律、脉形、脉体、脉力与脉势,并力争从这七个方面做到脉诊的规范化、客观化、量化.现代中医可从脉诊中直接提取相对单一而易于把握的七大特征要素信息,用若干脉象要素术语对特定脉象进行多维扫描,描绘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立体脉象,以更细致地理解和掌握脉诊.  相似文献   

4.
试论脉诊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及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寸关尺诊脉的基础上,提出寸上脉与头颈、尺下脉与双下肢的对应关系,采用九部诊脉法,论述了脉诊与人体从头至足的对应关系,提出了脉诊同身寸的观点。论述了各部脉象与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关系及各部脉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临床辨证施治的指导作用,提出了中医临床治愈标准除症状消失外,脉象也应恢复正常的观点。论述了脉诊对辨别疾病轻重缓急、确立治疗大法及疾病转归预后养生调护的指导意义,对大量临床病例诊脉经验的总结,具有临床实用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5.
介绍唐蜀华教授临证诊脉要点.他认为,诊脉操作要把握七要素:脉位、脉率、脉律、脉形、脉体、脉力、脉势;凭脉辨证需要综合四诊、权衡轻重取舍;心血管疾病诊治尤需继承发掘脉诊特色;传统脉象定义概念需明确详细,进一步规范化、客观化;现代中医发展脉诊需与现代科技融合.  相似文献   

6.
诊脉,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病手段。《内经》谓“按其脉,知其病”、“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后世医家都将脉诊做为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把诊脉做为中医的代名词,所谓“大方脉医生”、“小方脉医生”。自《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以来,历代医家对脉诊也多有创见。仅据《中国医籍提要》载自晋·王叔和《脉经》始,至清·周学海的《脉简补义》止,仅脉学专著就有16部之多。可见,前人对脉诊的重视。但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认识也多有不同。现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试对脉诊略做探析。  相似文献   

7.
诊脉,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病手段。《内经》谓“按其脉,知其病”、“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后世医家都将脉诊做为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把诊脉做为中医的代名词,所谓“大方脉医生”、“小方脉医生”。自《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以来,历代医家对脉诊也多有创见。仅据《中国医籍提要》载自晋·王叔和《脉经》始,至清·周学海的《脉简补义》止,仅脉学专著就有16部之多。可见,前人对脉诊的重视。但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认识也多有不同。现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试对脉诊略做探析。  相似文献   

8.
脉诊是中医主要的诊察疾病的方法之一,被历代医家所重视,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至今仍是中医临床诊病的重要手段。〈九针十二原》作为《灵枢经》的开篇,就明确提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说明了在内经时代古人已认识到脉诊对针灸的重要性。纵观灵枢全文,不难从很多篇目中看到从各个方面提及脉诊在针灸辩证施治中的作用,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试论脉诊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及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临诊必先诊脉识病,再与病人所述相印证,积累了一定的诊脉经验。但临床发现,寸关尺三部对病位的确定尚有不足之处。即不能包含身体全部,查阅所学脉书或脉论中。均以寸关尺三部诊脉识病。偶有提及鱼际脉者,亦未见详论。寸上脉及尺下脉,是寸口脉的上下延伸,为笔者临诊时发现。经临床反复验证比较,  相似文献   

10.
对影响脉诊压力信息采集的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指出传感器触头位置、手腕姿势、诊脉体位、采脉部位、诊脉时间等因素均可影响脉诊信息采集的准确性,提示在脉诊信息采集研究过程应该注意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脉诊压力信息采集的操作标准化研究对脉诊仪通过医疗器械的审批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医脉诊研究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古、今文献的整理、优化,统一研究仪器和分析方法,规范诊脉标准等方面阐述了加速脉诊规范化研究的必要性;从脉象信息特点,分析了脉诊研究只有紧密结合临床,开展整体、动态的,病、证结合的研究,才能使脉诊研究更接近临床,为临床所用;在脉象机理研究方面,提出从学科内在逻辑矛盾及学术争议中找突破口及新的学术生长点,多学科结合,加强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李晗  滕晶 《中医杂志》2012,53(7):619-620
“切而知之谓之巧”,脉诊作为中医文化的一大特色一直是不断探索的对象.探讨了寸口诊脉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3.
举按寻诊脉定病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举、按、寻三部诊脉法,是在气口部采取浮、中、沉候脉的方法。前人以往总结出浮取候上焦之气,中取候中焦之气,沉取候下焦之气。并指出左侧气口按浮、中、沉三部,依次候心、肝、肾三脏之气;右侧气口按浮、中、沉三部,依次候肺、脾、命门三脏之气。在定病位的基础上,配合定性脉象,便可作出脉诊诊断。前人对诊脉定病位比较重视,今人用诊  相似文献   

14.
脉诊辨析     
脉诊是医生运用手指切按患者体表动脉,探查脉象,用以了解病情、辨识病证的一种诊病方法.中医学对于脉诊,尤其是寸口诊脉极为重视,并使之成为临床的常规诊法.学习脉诊只有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实践,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古人言"脉可通神",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中独特的诊断方式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从《黄帝内经》出发,追溯中医脉诊由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的脉诊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探索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使用的诊脉方式及具体脉诊部位。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仲景脉法是《黄帝内经》的遍诊法到《脉经》寸口脉法的过渡;历代医家对"少阳脉"的具体位置的提出与探讨;现代临床上"少阳脉"的诊断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历代医家的文献,认为张仲景"少阳脉"的具体位置为耳部颌厌部位的两额动脉;少阳脉对于小便不利、经水不通的水气疾病有诊断意义。遍身诊法在现代临床上依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内经>非常重视脉诊在针灸中的作用,因为脉诊是诊察患者的病位,确定疾病的性质,了解患者体内脏腑气血盛衰活动情况,从而获得辨证依据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针灸临床工作中,脉诊是针灸医生获得正确辨证、立法、处方配穴和确定针刺手法的必要条件.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特别强调"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一样,如果在针灸临床中忽视诊脉,或诊脉不认真,那辨证、立法、处方配穴和相应的针刺手法就有可能不正确,甚至与真实脉象所反应的病证性质相反,以致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进而加重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7.
清代医家张璐临床诊治尤重凭脉辨证,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脉诊经验。张璐继承并发扬了“人迎气口脉法”,也是其临床辨治外感、内伤等病证的主要诊疗方法;而左右两手脉候的浮沉虚实等变化,为辨何部受病的主要依据指导临床指导用药补泻的重要法则;诊病辨证之际,有时患者会出现错综复杂的症状,揆度权衡已属不易,施治用药更是棘手,故有“独处藏奸”之训;凭脉辨胎孕男女法由来已久,或验或不验,故强调“左右上下阴阳男女之辨”当兼参左右寸尺,而胎之强弱与否则与尺脉密切相关。本文对其脉诊经验进行探析阐释,以期启发学者对张璐脉诊经验有更全面的认识,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临床获取人体病理信息的基本手段之一。通过诊脉,可知人体阴阳平秘与否,可断气血之强弱、脏腑之虚实、表里之寒热、邪正之盛衰、愈后之吉凶。而健康人体有阴阳气血之偏,或痰饮湿食瘀之扰,据脉诊也可对机体健康状态作出判断,可作为健康状态辨识的组成部分。在脉诊应用过程中,应与望、闻、问诊相合参,形成对人体状态的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9.
诊脉纲领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诊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断技术 ,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标帜。脉象在《脉经》 2 4脉基础上 ,历代皆有所增删 ,形成 2 7脉、 2 8脉、3 2脉不等。为了达到简明切用而又执简驭繁的目的 ,历代医家提出了许多诊脉的纲领 ,如东汉张仲景受《内经》“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影响 ,而在《伤寒论·辨脉法》提出“大浮数动滑为阳 ,沉涩弱弦微为阴”的阴阳脉纲 ;元代滑寿在《诊家枢要》中认为“大抵提纲之要 ,不出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也……盖以其足以统夫表里阴阳冷热虚实风寒燥湿脏腑血气也”;明代李时珍在《濒湖脉学…  相似文献   

20.
马占松 《中国针灸》2001,21(12):34-42
疼痛是临床常出现的一个症状 ,针灸治疗效果满意。笔者认为找到脉诊、疼痛、针灸疗法三者的规律对临床有很大帮助。常见一些针灸医师临证不切脉 ,一问便针。岂知虚实不辨、寒热不明、表里不分何以取效。《灵枢》谓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诚为施针用灸的法则 ,而其基础则是脉诊。痛证一部分因劳损、感受外邪所致 ,属局部病症。更有一部分因情绪失调、饮食所伤、内脏久病等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障碍引起。前者或无脉象变化 ,而后者必有脉象变化。只有四诊合参、不弃脉诊才能准确认证 ,明确补泻 ,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