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强迫症指反复出现某些行为或想法,使人感到焦虑和痛苦,这种观念或冲动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的意愿,虽极力抵抗,但无法控制。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是强迫症的主要特点。本研究主要报告笔者应用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帮助1名研究生解决强迫症的心理辅导过程。来访者经过14次心理辅导,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全部消失,能够正常地学习和生活。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从事学校心理咨询的人员提供一些技术、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强迫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干预方法,为强迫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多基线个案实验研究设计,采用观察法、访谈法、认知疗法及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并结合元认知行为干预技术中情感组织者技术对一名患有强迫症的来访者进行个案实验研究。结果治疗前耶鲁布朗量表评分为28分。在没有使用任何辅助药物的情况下,通过6天共6次放松训练,治疗后评分为8分,病人强迫行为已经基本消除。结论元认知行为干预技术治疗强迫行为临床效果显著,适合于普遍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或治疗师的伦理行为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治疗师伦理行为的评价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来访者版)为评价工具,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2个城市的1100名来访者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07份。结果:84.5%的来访者对正在进行的治疗有信心,89.2%的来访者认为自己的心理咨询/治疗师能够胜任工作。15.9%的来访者评价,心理咨询/治疗师有时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或向来访者倾诉自己的压力。59.1%的来访者了解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53.4%的来访者知道心理咨询/治疗师的专业背景。91.3%的来访者认为自己的隐私和治疗内容能够得到保密。来访者与心理咨询/治疗师发生亲密关系的占7%,发生性关系的占1.5%,在生活中是朋友关系的占18.3%。79%的来访者所接受的心理咨询或治疗能够按时开始和结束。结论:从来访者评价的角度,绝大多数的心理咨询/治疗师在工作胜任能力、保密、遵守时间设置方面做得较好,但在知情同意、双重关系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改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运用元认知行为疗法对1名惊恐障碍的大学生做了临床诊断与技术干预,为惊恐障碍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采用观察法、访谈法、认知疗法及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并结合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中情感组织者技术对1名患有惊恐障碍的来访者进行个案实验研究。结果治疗前来访者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某些因子分显示异常,如焦虑3.3、恐怖3.28、强迫2.7等。在没有使用任何辅助药物的情况下,通过4次放松训练共15天治疗后,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各项因子分均达到正常水平,焦虑1.9、恐怖1.85、强迫2.2等。来访者在学校能够正常生活。结论此案例初步证明了元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疗程短,是很有希望的心理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平 《校园心理》2021,(2):196-198
本案例介绍了运用认知行为治疗对一例社交恐惧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该来访者的父母严苛的教养方式,负性生活事件和不合理的信念及应对方式与其社交恐惧有较大的关系.在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行为治疗的行为技术和认知技术帮助来访者改善适用不良的不合理认知和行为,从而改善来访者的恐惧情绪和回避社交行为,取得...  相似文献   

6.
某医科大学学生心理咨询6年工作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咨询中心来访者一般情况、来访原因、人数、男女差异等,为以后工作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某校心理咨询中心6年所接待的1199名学生来访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来访者中男少于女。主要咨询学习、恋爱和人际关系问题,抑郁、强迫、焦虑、精神分裂所占比例少,却是学生转精神病院治疗和休学的主要原因。咨询脱落率高。结论心理咨询机构应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咨询师应提高咨询水平。  相似文献   

7.
地震灾区茂县成人震后急性应激心理反应及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地震灾区茂县成人震后急性应激心理反应及干预效果。方法采用了认知疗法、渐进性放松、交互抑制、系统脱敏、深呼吸调整、催眠疗法、冥想放松、危机干预、来访者中心疗法、绘画、做游戏等干预措施,采用来访者自我评估、家庭成员评估和专家评估的平均等级为评价标准,采用Ridit分析方法。结果前来寻求心理咨询的成人的心理问题有9类,直接与地震有关的心理问题有7类,女性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数比男性明显要多,几类与地震直接有关的成人震后急性应激心理反应干预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χ2=8.0390,P=0.090)。结论要灵活应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各种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及时的心理干预对突发性地震灾难短期产生的心理问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本案例为1名本科一年级的学生,因学校适应、长期学习压力和家庭个性原因表现出强迫症状。咨询师根据来访的自述及内容整合,帮助来访者理解自身强迫症状产生的原因并助其自主性发展,增强自我力量,采用心理动力学疗法开展为期4个月的心理咨询,缓解来访者的强迫症状及焦虑情绪。通过典型案例,提出应对策略并呼吁家庭、学校对学生给予弹性的、适当的期待,关爱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探讨如何从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视角建构强迫障碍的个案概念化,以及个案概念化对制定咨询策略的重要指导作用。以一例强迫障碍大学生为对象,依据强迫障碍的认知行为概念化模型对其强迫症状发生、发展及维持的机制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制定暴露与反应阻止技术结合认知技术的干预策略,开展为期13周共计17次的咨询实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对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基线和干预13周后评估。结果显示,来访者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均有明显下降,Y-BOCS得分从咨询前25分降低为咨询后11分,每天花费在强迫检查、强迫清洗上的时间明显减少,社会功能恢复正常。结果提示,强迫障碍的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能有效指导个案概念化的建构过程和咨询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职业背景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的伦理行为,加强心理咨询和治疗职业伦理教育。方法:以前期编制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对全国西北、华北、华东、中南、东北、西南每个行政区的3~4个城市共690名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进行调查,并分析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治疗师、学校心理咨询师三种职业背景从业者的伦理行为状况。结果:三种职业背景的从业人员中,以精神科医师的从业年限最长(10年的占16.7%),对于每一个来访者平均的治疗次数最多(10占20.1%),平均每次咨询时长最短(≤30分钟的占3.4%)。伦理行为调查中,在胜任力方面,三组人员各有70%都"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胜任";67.7%的精神科医师和62.5%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害怕自己不能够满足患者的需要;在知情同意和保密方面,17.4%的精神科医师"在走廊、电梯等公共场所与同事讨论来访者治疗方案";84.5%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在治疗前向来访者讲明收费标准和规定";双重关系条目中,超过30%的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治疗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师"特别喜欢某些来访者";14.1%的精神科医师对某些来访者产生性幻想;在咨询设置方面,有31.4%的精神科医师、25.0%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和20.1%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在咨询期间接听电话。不同性别、从业年限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害怕不能满足患者需要"等部分条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显示,不同职业背景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违背伦理要求的行为,精神科医师出现违背伦理行为的比例较高。提示需要根据不同职业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地震重灾区茂县儿童和中学生震后急性应激心理反应及干预效果。方法采用了认知疗法、渐进性放松、交互抑制、系统脱敏、深呼吸调整、催眠疗法、冥想放松、危机干预、来访者中心疗法、绘画、做游戏等干预措施,采用来访者自我评估、家庭成员评估和咨询专家自我评估的平均等级为评价标准,采用R id it分析方法。结果前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儿童和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7类,直接与地震有关的心理问题有6类,几类与地震直接有关的儿童和中学生震后急性应激心理反应干预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χ2=0.3376,4.32,P=0.8847,0.12),儿童和中学生震后急性应激心理反应心理干预效果比较好。结论要灵活应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各种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对突发性地震灾难使儿童和中学生短期产生的几类急性应激心理反应要及时地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2.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conditioned emotional response intervening techniques,CERIT)是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长期使用的一项应用技术。简单地说,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就是通过干预来访者的元认知系统而高效实现临床治疗、潜能开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用心理技术治疗社交恐惧障碍的方法及过程。方法依据医学鉴定结果,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结果以及来访者典型行为表现诊断为社交恐惧障碍;根据来访者的实际情况,采用观察法、谈话法、认知疗法、放松训练等心理技术,制定详细地干预计划并对其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结果治疗后来访者的焦虑、人际敏感、抑郁等消极情绪有了显著改善(P〈0.01),社交恐惧障碍得到了有效控制,最终治愈。结论运用认知疗法、放松训练等心理技术对社交恐惧障碍进行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恐惧的心理机制及其干预方法,为社交恐惧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多基线个案实验研究设计,采用观察法、访谈法、认知疗法及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并结合元认知行为干预技术中情感组织者技术对一名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来访者进行个案实验研究。结果在没有使用任何辅助药物的情况下,通过12天共6次放松训练,来访者的恐惧症状已经基本消除。结论元认知行为干预技术治疗恐惧症及其行为临床效果显著,适合于普遍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5.
张红霞 《校园心理》2012,(4):263-264
<正>非言语信息主要涉及的是潜意识层面的东西[1],因此非言语沟通的作用有时甚至会超过言语沟通的作用,而且许多属于心理层面的丰富内涵是言语信息难以表达的,往往是通过非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对于来访者,助人者的非言语行为在心理咨询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咨询中助人者非言语行为的运用直接影响着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受虐待经历与其伦理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编心理咨询和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为评价工具,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1份,有效率为60.1%。其中曾受虐待89人(占14.8%),未受虐待504人(占83.9%)。结果:曾受虐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与未受虐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相比,体验更多的强烈负性情感(88.8%vs.57.3%),喜欢来访者的比例更多(56.2%vs.34.6%),被来访者所吸引的比例更多(52.8%vs.29.4%),对来访者产生性幻想的更多(17.0%vs.8.7%),以上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曾受虐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在从业过程中更多产生与性有关的情感体验,情感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对于大学生抑郁焦虑个案的干预效果,以及个案概念化对个案干预的重要指导作用。方法:以1例抑郁焦虑状态大学生为对象,利用认知行为技术对其进行为期15周共15次的咨询。通过思维情绪记录练习、箭头向下技术的使用、三级信念的挖掘(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对个案进行概念化。采用贝克抑郁量表、贝克焦虑量表、主观困扰程度量表进行基线和干预后评估。结果:干预后来访者抑郁状态从“中度抑郁”变为“轻度抑郁”,焦虑状态从“存在焦虑”变为“不存在焦虑”,主观困扰程度评分总体呈降低趋势。来访者自动思维改善,核心信念松动,社会功能提升。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能显著改善大学生抑郁焦虑状态,且个案概念化能够有效指导和促进个案干预。  相似文献   

18.
意象对话技术对服刑人员进行短程干预的个案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查在现阶段我国还没有条件对服刑人员提供广泛的长程心理干预的情况下,适合对服刑人员进行短程心理干预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方法采用意象对话技术对一名服刑人员进行一次性心理干预。结果本次心理干预在短时间内大致了解了来访者的一部分内心世界,并帮助其作出了一些积极的改变。结论使用意象对话技术对服刑人员进行短程心理干预具有特殊的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来访者由于过度依赖网络,对其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案例主要采用认知疗法,结合行为疗法和音乐放松疗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经过12次心理咨询,来访者不仅能够开始合理地利用网络,而且在自我认知、情绪反应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张易 《校园心理》2016,(2):130-132
本文是对1例女大学生因恋爱过程中受到挫折而出现抑郁、焦虑,咨询师和来访者商议后,根据来访者个性特征和问题特点,采用人本主义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其进行干预,帮助来访者解除情绪困扰,强调她的正面价值和积极品质,而非集中研究她的问题行为,进而促进她的成长和发展,提升自我价值。1一般资料1.1一般情况来访者,女性,20岁,大三学生,身高158 cm,汉族,出生于南方水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