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活血通督汤对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和胶质瘢痕形成的影响,探讨活血通督汤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18只,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活血通督汤组,每组各6只。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模型组和活血通督汤组采用NYU脊髓打击器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活血通督汤组给予活血通督汤灌胃。术后第1,3,5,7天行BBB肢体运动功能评分,7d后取材。采用尼氏染色法观察神经元细胞形态结构以及神经元受损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计算GFAP阳性细胞数。结果:自术后第3天起,活血通督汤组的大鼠BBB评分高于模型组大鼠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氏染色结果显示活血通督汤组神经元受损情况得到改善,神经元的形态结构优于模型组;免疫荧光检测结构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后GFAP表达显著,损伤处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活血通督汤组GFAP阳性细胞数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督汤能促进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GFAP表达、降低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活血通督汤对大鼠脊髓损伤后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和Ⅳ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Ⅳ)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对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模型组(n=12)及活血通督汤组(n=12)。假手术组行椎板切除术,不损伤脊髓,模型组和活血通督汤组采用NYU脊髓损伤打击器复制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活血通督汤组给予活血通督汤灌胃,给药剂量为12.6mL/(kg·d),术后第1,3,5和7天行BBB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ollagenⅠ和CollagenⅣ蛋白表达量,尼氏染色法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脊髓组织中CollagenⅠ和CollagenⅣ定位表达。结果:1)术后第3天开始,活血通督汤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P0.05);2)尼氏染色显示活血通督汤组神经元的结构形态优于模型组,神经元受损状况得到改善;3)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活血通督汤组可见较多CollagenⅠ和CollagenⅣ表达(P0.05),但模型组CollagenⅠ表达比活血通督汤组少,模型组CollagenⅣ表达多于活血通督汤组(P0.05)。结论:活血通督汤促进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CollagenⅠ的表达且抑制CollagenⅣ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活血通督汤对大鼠脊髓损伤后NLRP3,IL-1β及IL-18表达的影响,探讨该方对脊髓损伤后炎症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活血通督汤组(各8只)。假手术组行椎板切除术(不损伤脊髓),模型组和活血通督汤组采用NYU脊髓损伤打击器复制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活血通督汤组给予活血通督汤灌胃,给药剂量为12.6 mL/(kg·d),术后第3天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LRP3炎症体的表达,尼氏染色法观察神经细胞形态,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1β和IL-18的表达。结果:尼氏染色显示活血通督汤组大鼠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优于模型组。免疫组化法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LRP3炎症体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活血通督汤组NLRP3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中IL-1β和IL-18表达较假手术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通督汤组IL-1β和IL-18低于模型组。结论:活血通督汤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LRP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活血通督汤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活血通督汤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活血通督汤改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66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活血通督汤组。模型组、活血通督汤组采用夹闭腰动脉法制作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不夹闭腰动脉,其它步骤同模型组。采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水平。结果:(1)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假手术组脊髓神经细胞形态基本正常;模型组和活血通督汤组各时间点可见脊髓神经细胞核固缩、深染、结构模糊,间质可见出血点;活血通督汤组各时间点脊髓神经细胞形态优于模型组。(2)TUNEL染色显示:假手术组神经细胞凋亡较少;模型组和活血通督汤组各时间点神经细胞凋亡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再灌注24h神经细胞凋亡最多;活血通督汤组各时间点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少于模型组。结论:活血通督汤可通过减少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胞质型磷脂酶A2 (cPLA2)的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SCI的部分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阻断剂组和电针+阻断剂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备SCI模型。电针组取“大椎”“腰阳关”及双侧“次髎”“足三里”进行电针治疗,每次20 min,每日1次,共14次;阻断剂组予以花生甙三氟甲基酮隔日1次腹腔注射。治疗结束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cPLA2、磷酸化(p)-cPLA2、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cPLA2、Bcl-2、Bax、Caspase-3 mRNA的表达;尼氏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BB评分明显降低(P<0.01),脊髓组织形态明显受损;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脊髓组织形态都有所改善;电针+阻断剂组BBB评分高于电针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通督活血汤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与内质网应激p-PERK/ATF4/CHOP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实验组,利用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1,3,7 d后采用BBB评分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后肢功能与脊髓组织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检测p-PERK,ATF4,CHOP表达情况。结果:自干预第3天起,实验组行为学评分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实验组神经细胞水肿较轻,神经细胞形态较好,空泡样改变较少,损伤神经细胞恢复中,部分神经细胞细胞核肿大,核仁消失。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假手术组p-PERK,ATF4,CHOP表达较低;模型组和实验组p-PERK,ATF4和CHOP在第3天达到高峰;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各时间点p-PERK,ATF4,CHOP的表达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通督活血汤治疗SCI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该方调控SCI后p-PERK/ATF4/CHOP信号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血清外泌体表达和脊髓组织形态、超微结构及脊髓组织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SCI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结合外泌体抑制剂组,每组6只。采用打击器以势能撞击法复制脊髓中度损伤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夹脊”,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电针结合外泌体抑制剂组在造模前1 d给予大鼠腹腔注射200μL外泌体抑制剂GW4869(300μg/mL),电针方法同电针组,治疗期间每2 d注射1次。采用BBB评分评价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脊髓组织超微结构变化;透射电镜及Western blot法对血清外泌体进行提取、鉴定及检测;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IL-1β、IL-6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BBB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电针结合外泌体抑制剂组大鼠BBB评分均升高(P<0.01)。HE染色显示,模型组脊髓组织疏松严重,炎性细胞浸润,实质神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督脉对脊髓损伤(SCI)大鼠损伤区脊髓组织中线粒体融合及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SCI神经修复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5只。采用精密打击器打击法构建胸10节段SCI模型。电针组大鼠予以电针“大椎”“脊中”,30 min/次,1次/d,共14 d。用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估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HE染色法、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损伤区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及神经元数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大鼠损伤区脊髓组织中神经干细胞增殖标记物巢蛋白(Nestin)、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及神经干细胞转录因子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OX2)的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Nest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同时点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后BBB评分降低(P<0.001);脊髓组织中神经元肿胀、破裂、坏死严重,尼氏小体溶解严重,神经元数量减少(P<0.001);Nestin、OPA1、SOX2阳性表达及Nes...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火针对神经细胞凋亡及其相关靶点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火针改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火针组,每组分为1 d、3 d、7 d和14 d共4个时点。采用电动颅脑脊髓损伤撞击仪制备SCI模型,对火针组采用相应的干预方法,相应时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BBB)、TUNEL检测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BBB行为学评分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火针组在1 d、3 d、7 d及14 d神经运动功能情况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火针组在1 d、3 d、7 d及14 d神经运动功能情况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细胞凋亡结果显示,SCI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凋亡指数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火针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凋亡细胞减少,凋亡指数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火针组凋亡指数14 d时最低。DAP12、p-PI3K及TGF-β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DAP12蛋白相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活血通督汤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关键因子核因子-κB(NF-κB)、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活血通督汤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方法:将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32只)和活血通督汤组(32只)。3组术前7d均予连续灌胃,活血通督汤组灌服活血通督汤,每日2次,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予灌服0.9%氯化钠溶液,每日2次。假手术组分离出L3-6动脉但不予夹闭,其余2组分离并夹闭L3-6动脉,制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组分别于术后0.5、1、4、8h取出家兔脊髓,采用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检测脊髓组织中的NF-κB、VCAM-1的含量。结果:NF-κB在同一时点表达,假手术组最少,模型组最高;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2组各时点NF-κB都明显升高(P<0.01);但活血通督汤组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P<0.01);VCAM-1在同一时点,假手术组表达最少,模型组表达最高;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2组各时点VCAM-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血管表达率情况观察:假手术组始终无阳性血管表达,0.5h时3组皆无阳性血管表达,1、4、8h模型组阳性血管表达率明显高于活血通督汤组(P<0.05,P<0.01)。结论:活血通督汤能有效改抑制NF-κB、VCAM-1的表达,从而减轻炎性反应,以期达到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不同治疗周期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夹脊电针治疗ASCI的时效关系。方法:将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夹脊电针组,每组分1、3、7、14d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NYU打击器制备ASCI模型。夹脊电针组造模后给予夹脊电针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用BBB评分观察ASCI大鼠肢体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大鼠脊髓损伤不同时间点病理形态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脊髓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BBB评分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经电针治疗后,夹脊电针组3、7、14d组BBB评分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且14d组评分高于3d组(P0.05)。HE染色可见,模型组1d的脊髓组织广泛出血;3d的脊髓组织结构破坏较明显,神经细胞死亡数量增多;7d的组织结构破坏严重,正常神经元减少;14d的脊髓组织形成大量空泡,炎性细胞浸润。夹脊电针组从3d开始可见神经元数量增多;7、14d两个时间点可见较大神经元,结构较好。TUNEL检测结果可见,模型组细胞凋亡数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5);经电针治疗后,夹脊电针组3、7、14d组细胞凋亡数量显著降低(P0.05),尤以14d组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夹脊电针可以显著改善ASCI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且治疗3d后即有显著疗效,并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活血通督汤对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损伤性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6只SD大鼠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后,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和活血通督汤组(8只)。活血通督汤组给予活血通督汤治疗,连续4周,2次/d;模型组灌服等量0.9%NaCl溶液,2次/d.4周后取出大鼠脊髓固定、包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软件检测表达量。结果:活血通督汤组BDNF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GFAP的表达明显高于活血通督汤组(P0.01)。结论:活血通督汤保护脊髓损伤性反应的作用在于促进BDNF的产生,也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AMPA受体亚基GluR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在急性SCI治疗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AMPA拮抗剂组(DNQX组)、电针组和DNQX+电针组,每组16只。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制备T10节段急性SCI大鼠模型。DNQX组于造模成功0.5 h后通过鞘内导管注射1 nmol/μL DNQX溶液10μL;电针组在造模成功后0.5、12、24 h于"大椎""命门"穴进行电针干预(疏密波,2 Hz/100 Hz,0.5 mA),每次30 min,共干预3次;DNQX+电针组同时进行上述处理。采用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观察大鼠在造模前及造模后6、24、48 h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区脊髓前角组织形态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前角GluR1阳性细胞的数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损伤区GluR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造模后6、24、48 h相应时间点比较,模型组BBB评分均明显降低(P<0.001);各干预组BBB评分有所增加,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脊髓损伤区脊髓前角灰质、白质边界均模糊不清,组织间隙增大,神经元体积明显萎缩,细胞质减少、红染加深,部分神经元核固缩;电针组脊髓损伤区脊髓前角形态学改善明显,与DNQX组及DNQX+电针组相似。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脊髓损伤区GluR1蛋白表达增加(P<0.001),脊髓前角GluR1阳性细胞数量增多(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DNQX组及DNQX+电针组GluR1蛋白表达减少(P<0.05,P<0.01),脊髓前角GluR1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01)。结论:电针干预"大椎""命门"穴可能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区GluR1的表达,从而促进急性SCI大鼠脊髓前角损伤神经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大鼠脊髓损伤(SCI)节段神经再生抑制因子Ras同源物基因A(RhoA)、Rho蛋白激酶Ⅱ(RockⅡ)表达的影响,探讨温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温针灸组和法舒地尔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去掉椎板,其余三组均以半切法建立SCI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术后不进行干预,温针灸组造模成功后予温针灸干预,法舒地尔组腹腔注射盐酸法舒地尔抑制剂。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RhoA、RockⅡ蛋白表达,RT-qPCR检测RhoA、RockⅡ mRNA表达。结果:假手术组脊髓神经细胞分布均匀、灰质白质分界清楚,尼氏细胞结构完整、数量分布集中、尼氏小体形态正常、着色均匀。模型组组织结构极度紊乱,细胞水肿、炎性浸润明显,尼氏细胞结构模糊、尼氏小体为异常的小颗粒状,着色不均。温针灸组和法舒地尔组均可逆转上述现象,改善组织水肿、增加神经元数量,促进尼氏细胞和尼氏小体组织形态的恢复。干预7、14 d,模型组RhoA、RockⅡ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同时间节点(P<0.05); 干预7、14 d,温针灸组、法舒地尔组RhoA、RockⅡ表达低于模型组同时间节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可促进SCI组织形态恢复、提高损伤神经再生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脊髓受损节段神经再生抑制因子RhoA、Rock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火针对脊髓损伤(SCI)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和脊髓神经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火针治疗组、脊髓损伤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急性SCI模型,经火针治疗后,在不同时段运用Basso-Beattic-Bresnahan行为功能评分(BBB运动评分),取材后采用透射电镜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电镜下火针治疗组大鼠脊髓损伤节段超微结构改变较脊髓损伤对照组有所减轻,有神经纤维修复再生。BBB评分提示火针治疗组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火针治疗组评分均高于脊髓损伤对照组。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火针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将大鼠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脊髓损伤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各10只。造模干预1、3、5周后,巴索-比蒂-布雷斯纳汉(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波潜伏期,检测大鼠脊髓神经传导功能。于术后5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的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损伤区域中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数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脊髓组织中GFAP蛋白表达。结果 在造模干预1、3、5周后,模型组BBB评分及斜板试验倾斜角度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波潜伏期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补阳还五汤组BBB评分及斜板试验倾斜角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波潜伏期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在造模干预5周后,HE染色见补阳还五汤组脊髓组织结构较清晰,白质及灰质中坏死区减小,胶质疤痕减少,细胞及组织结构接近假手术组。在造模干预5周后,模型组大鼠脊髓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BDNF/TrκB信号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制作SCI大鼠模型。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抑制剂组、假手术组4组。每组脊髓损伤大鼠术后连续治疗7天后进行尼氏染色观察脊髓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DNF的表达,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WB)检测脊髓组织中BDNF、TrκB以及p-TrκB含量。结果:治疗后,尼氏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脊髓组织明显破坏,大量空洞样改变,髓鞘排列散乱;中药组、抑制剂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程度减轻。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抑制剂组及假手术组脊髓组织中BDNF阳性表达升高(P﹤0.05),尤以中药组中脊髓组织BDNF阳性表达最为显著(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抑制剂组BDNF、TrκB、p-TrκB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而与假手术组TrκB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抑制剂组比较,假手术组、中药组p-TrκB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可以促进大鼠损伤区脊髓组织内BDNF和TrκB以及p-TrκB含量增多,从而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督脉电针"大椎""命门"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损伤区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亚基NR2B表达的影响,探讨督脉电针促进急性SCI脊髓前角神经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及药物组,每组24只。采用脊髓打击器打击复制急性SCI模型。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电针大鼠"大椎""命门"穴,每次治疗30min,共治疗3次。药物组先予尾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MP)30mg/kg冲击治疗,然后予5.4mg·kg~(-1)·h-1 MP维持,共24h。采用BBB行为学评分观察大鼠造模前及造模后6、24、48h运动功能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脊髓损伤区NR2B 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脊髓损伤区NR2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同时段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BBB行为学评分于造模后6、24、48h均显著降低(P0.001)。与同时段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药物组的BBB评分于造模后各时点均未见明显改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脊髓损伤区病理学改变明显,NR2B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加(P0.001),NR2B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药物组脊髓损伤区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NR2B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P0.001),NR2B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电针组与药物组比较,各指标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电针"大椎""命门"穴可能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区NR2B的表达,从而促进脊髓前角损伤神经的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脊髓损伤大鼠铁死亡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探讨其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相关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川芎嗪组, 每组12只。假手术组大鼠行椎板切除术, 不损伤脊髓, 其余2组制备脊髓损伤大鼠模型, 川芎嗪组大鼠术后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80 mg/kg, 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 1次/d, 连续干预28 d。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5、7、14、21、28 d采用BBB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评价大鼠肢体运动功能。采用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 采用普鲁士染色观察铁沉积, 采用试剂盒检测脊髓组织MDA、活性氧(ROS)含量,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谷氨酸-半胱氨酸反转运系统轻链(xC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长链脂酰辅酶A(ACSL4)蛋白表达, 采用qPCR法检测脊髓组织xCT、GPX4、ACSL4 mRNA水平。结果术后第14、21、28天, 与模型组比较, 川芎嗪组BBB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升高(P<0.01);川芎嗪可显著改善神经元形态结构, 降低脊髓组织中铁含量;与模型组比较, 川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实验研究中药脊髓康对脊髓损伤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及基于转录组学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治疗组。治疗组和模型组均运用改良Allen法构建脊髓损伤模型,于术后开始分别给予等量脊髓康药液或生理盐水灌胃。应用斜板实验和BBB评分法来评价造模前1天,造模后第7、14、21天各组大鼠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收集上述造模后时间段三组大鼠的脊髓组织,免疫组化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应用RNA-Seq对术后第21d的模型组与治疗组大鼠脊髓组织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寻找显著性差异基因(DEGs),并进一步GO和KEGG富集分析筛选脊髓康发挥脊髓修复作用的可能通路,并使用Western blot法进行验证。结果 在造模后,治疗组大鼠斜板实验和BBB评分明显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数量较模型组的少,形态结构也更清。差异基因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治疗组共有525个差异基因,其中71个上调基因,下调基因454个。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在生物过程中差异基因表达表现在肿瘤坏死因子产物的正调控、细胞迁移的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