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术后肠麻痹是腹部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肛门无排气无排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发热等。如不及时处理,可给病人增加痛苦,影响术后身体的恢复。几年来我们采用电针治疗术后肠麻痹,现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89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人,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穴位配伍对术后肠麻痹(POI)小鼠肠动力和肠肌层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为临床电针干预术后肠麻痹的穴位配伍提供参考。方法:将78只清洁级8~12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足三里+非穴组、足三里+天枢组、足三里+关元组和足三里+中脘组,每组13只。采用肠操作制备POI动物模型。各针刺组均于造模后3 h内连接HANS-200A穴位神经刺激仪进行电针干预,予连续波,频率10 Hz,强度1 mA,每次20 min,干预1次。造模后22.5 h,各组取7只进行荧光素标记葡聚糖(FITC-dextran)灌胃,灌胃1.5 h后评估胃肠动力;造模后24 h,其余小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肌层IL-6、TNF-α mRNA的表达和计算脾指数。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造模后24 h胃肠动力值降低(P<0.01),肠肌层IL-6、TNF-α mRNA的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非穴组、足三里+天枢组小鼠造模后24 h胃肠动力值升高(P<0.01),肠肌层IL-...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电针对胃肠道恶性肿瘤开腹术后肠麻痹的影响。方法:将9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开腹术后肠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5例。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术后快速康复外科方案治疗;在常规治疗组治疗基础上,电针组于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太冲行针刺治疗,足三里和阴陵泉连接电针,连续波,频率2Hz,电流强度3~5mA,留针30min,每日1次,至患者排气排便为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入组后第2天上午站立位时伤口疼痛情况;分析电针期待值对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电针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早于常规治疗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P<0.05),术后站立位时伤口疼痛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电针期待值与临床疗效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电针可改善胃肠道恶性肿瘤开腹术后肠麻痹患者肠麻痹症状,减轻疼痛,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滞针为主治疗术后肠麻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娴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1):3279-3279
术后肠麻痹是外科手术后,尤其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为手术2d后持续性腹胀痛,肠鸣音消失,恶心、嗳气,肛门不能自行排气、排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因此,肠功能的及早恢复对术后患者的健康极为重要。笔者应用远道、局部相结合的取穴方法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4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肠麻痹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部分或全部肠壁肌肉活动受到抑制 ,使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或消失 ,临床上以高度腹胀 ,无矢气为特征。常见于弥漫性腹膜炎及腹部手术之后。 本病属中医“腹胀”的范畴。临床上偶见患急性肠麻痹的病人 ,有的甚至很难查明病因。其表现为腹大如鼓 ,呼吸运动受限 ,跪坐床上 ,痛苦难忍。本病在基层医院因受条件限制 ,难以施行胃肠减压 ,故采用电针治疗 ,效果甚佳 ,介绍如下。 选穴 :足三里、天枢 (均为双侧 ) 电针治疗 :用泻法 ,选用快慢相间隔的频率 ,电流强度为患者能忍受或稍强。 操作方法 :1 .选双侧足三…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目的 通过 3种不同的取穴方法观察对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纯远端的下合穴、以腹部近端与远端下合穴的循经取穴、背俞与远端下合穴的循经取穴 3种方法 ,观察针刺治疗肠麻痹的可行性及其治疗效果。结果 3种方法中 ,背俞与远端下合穴配合效果最好 ,腹部近端配合远端下合穴循经取穴效果次之 ,单纯远端下合穴再次之。但三者经统计学处理 P>0 .0 5 ,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术后肠麻痹患者 ,从其可行性上看 ,腰背部最不便于取穴 ,腹部可取穴性也不高 ,单纯下合穴最为可行。不要强行针刺局部腰腹部穴位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害。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小儿术后肠麻痹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麻痹是一种因肠壁肌肉失去蠕动能力,以致肠腔内容物通过障碍的疾病。常发生于腹部手术之后,临床可见腹痛、腹胀,排气排便困难,甚则恶心,呕吐。部分病例有肠粘连发生,严重的出现肠梗阻,甚至再一次接受手术,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为此,我院针灸科采用针刺加耳... 相似文献
15.
电针足三里穴辅助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在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 (EPIIO)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 8例EPIIO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 ,针灸组加用电针足三里穴。结果 针灸组排便排气时间平均为2 .5d ,对照组为 10 .5d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电针足三里穴能缩短排便排气的时间 ,在术后EPIIO治疗中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共30例,有效28例(96%),无效2例值得临床推广。方法:采用耳针、体针方法对手术后肠麻痹患者进行治疗。(4%)。结论: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疗效满意,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加味促进结直肠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40例结直肠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给予术后常规治疗,中药组同时给予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疗程3天。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血清IL-6、IL-10、TNF-α等变化。结果中药组患者术后肠呜音、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IL-6水平降低(P〈0.05),且中药组低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IL-10水平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TNF-α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相对升高(P〈0.01),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当归补血汤加昧可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罗某,女,20岁,住院号5725,2003年4月12日初诊。主诉右侧口眼歪斜2天。患者8天前因交通事故致右颞骨合右锁骨骨折伴耳内流血3天,血止后行“右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次日,渐感右耳后疼痛,同侧面部麻木,继之口眼歪斜,目不能合。查:右侧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闭目不全,鼻唇沟消失,口角偏向左侧,鼓腮漏气,伸舌居中,右耳廓皮色如常。既往健康。诊为Bell麻痹。治疗采用电针合推拿法。取穴:翳风、四白、阳白、地仓、颊车、足三里、合谷、太冲。流泪加攒竹、丝竹空;人中歪加水沟。刺法:翳风穴直刺1.5寸,使针感直达患侧颞部或咽部,面部腧穴透刺,四肢诸穴常规直刺,得气后面部接G6805-Ⅱ型电针仪,断续波,以患者感到舒适、面部肌肉跳动为度,30min。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及肠梗阻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1.4%,观察组有效率为89.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2周改善幅度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肠麻痹,临床疗效确切,可以缓解病痛,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