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五官科疾病虽病变在局部,却与整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阴阳寒热虚实之偏颇,正邪斗争而出现的“矫枉失衡”,早期往往表现在五官的异常上。阮诗玮教授执简驭繁、提纲挈领地运用“正邪辨证”法治疗五官科疾病,以扶正祛邪,促使“矫枉平衡”,可达到把握先机、防患于未然之作用。今采辑其临床诊治经验,并附医案以供佐证。  相似文献   

2.
一、“坏病”的意义《伤寒沦》是辨证论治的专书,仲景开六经辨证的先河,奠定了八纲辨证的基础,首次提出“坏病”的概念,即16·267诸条所述,由于失治、误治,而致病情复杂变坏者为坏病。它是疾病传变和转化的形式之一,利用坏病的形式对疾病进行辨证和鉴别诊断,是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六经之正病为其常,坏病为其变。正病属疾病变化的一般规律,仲景立六经正病使后学者有规可循、有矩可蹈;坏病属疾病变化的特殊规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仲景立坏病使医生辨证施治,知  相似文献   

3.
从“六经辨证”角度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进行理论探讨,为肝硬化腹水治疗提供新思路.目前治疗上,西医方面整体疗效往往不能令人临床满意,而更多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对肝硬化腹水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临床上鲜有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论治肝硬化腹水,广西名中医周晓玲经长期临床治疗经验提出“少阳太阴合病”是肝硬化腹水病机关...  相似文献   

4.
中医运气理论主要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六经气化是"六经"理论与运气理论的"桥梁"。《伤寒论》的下焦蓄血证在太阳病篇和阳明病篇中都有比较具体的论述,治疗用药差别不是特别大,且都用到了抵当汤,可从六经理论与五运六气来分析。太阳蓄血证乃热与瘀血结于下焦形成"热结膀胱",病属太阳膀胱经所生之病,治疗上从六经气化理论考虑。而在阳明蓄血证,则考虑是太阳与阳明司之间的气和经传变所致,治疗上为五运六气和六经气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小儿感冒是一种由感受外邪引起,以发热、鼻塞、咳嗽等阳热有余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小儿发病时常有由外向里传变的特点[1],暗合《伤寒论》[2]对“三阳病”辨治的论述.《伤寒论》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全书论述了人体在感受外邪后根据人体抗病能力强弱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病理变化,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并按照阳热有余、虚寒不足及病邪传变部位的规律梳理出了“三阳病”和“三阴病”,总称为六经病.“三阳病”总结了包括太阳(表)、少阳(半表半里)、阳明(里)的人体一切阳热有余的病症.本文根据“三阳病”的传变规律、条件和病症特点,并结合患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对小儿感冒及传变的辨治进行探讨,并浅析“少阳病”辨治小儿感冒及传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外感热病的论治,把错综复杂的不同证候群用“六经”归纳起来,以“六经”为纲,按病证的特点,病位及相互传变的关系,将外感热病的发病过程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六经与《素问·热论》六经及《内经》经络学说所记载的,不但内容实质互异,关系不同,而且各自所主的病证也不完全一致,甚至显然有别。例如:《伤寒论》六经是六个证侯群,而《内经》所指的是经络;《伤寒论》六经传变,除直中外,不论顺经传或逆经传,但一传至阳明,则不复再传,而《热论》六经传变,则一日巨阳……六日厥阴,设不瘥,至第七日则又传至巨阳;《伤寒论》六经篇各有“××之为病”提纲一条,而《内经》经络学说十二经的证侯则是“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如上所述,个人认为六经绝不能  相似文献   

8.
顾植山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创立“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并在临床灵活运用疗效卓著。笔者跟师顾植山教授学习其对“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对六经辨证的认识,对“六经欲解时”理论的发挥,及基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的六经病治法,运用“开阖枢”理论对肺系病证的认识,并将所学五运六气及“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用于肺系疾病的诊治,取效迅速,体现了顾植山灵活运用中医运气学说,顺天以察运、因变以求气、因机辨理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将外感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归纳为六经病,并将“治未病”思想体现在六经病传变规律及辨治过程中,笔者将其总结为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防盛危以及病尽而愈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提出“位、时、象”三法,从空间、时间和形态3个角度认识六经,并根据六经病之特点结合临床应用之体会,分析病证的“连续性与间断性”“六经病的单一性与复杂性”“症状的显性与隐性”“因果关系”“脉证关系”“伤寒与杂病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应用经方治疗疾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六经病欲解时”来源于《伤寒论》,书中对这一理论的描述较为简洁,历代医家对其精研不倦,当代龙砂医学流派顾植山认为“六经病欲解时”是六经病相关时,即由于人体内阴阳消长气机变化,疾病出现缓解或加重的六经所主时间段。善用六经病欲解时,可以从六经辨证的角度,通过疾病发生发展时间点判断病机、辨证选方。喻闽凤将“六经病欲解时”运用于儿科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主要阐述“六经病欲解时”的理论基础,总结喻闽凤运用六经病欲解时治疗小儿疾病的经验,并附验案。  相似文献   

12.
圆运动理论把阴阳在四维时空中互动互联,交相感应的现象称为阴阳纠缠。文章以新冠疫病临床实践为基础,从圆运动阴阳纠缠学说探讨了外感热病的实质和“一”字型传变规律,阐释了“类伤寒”与“郁热伏气”的涵义,并探讨了圆运动理论关于类伤寒的寒热病机、阴阳病机、守中病机、离合病机及相应治法,由此提出类伤寒六经“V”型传变学说:外感病除正伤寒外之杂症发热皆是类伤寒;类伤寒之传变,则分寒温,寒走皮毛,热走口鼻,内伏杂邪;病起伏邪,感于外,始于中,传于内,为“V”型传变;外出三阳则解,内传三阴则病重。  相似文献   

13.
张恒耀  纪少秀 《新中医》2024,56(6):157-161
中医学现有辨证体系中缺少能够反映慢性疾病病机演变规律的辨证方法,而伤寒及外感温热病有 诸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可以反映病机传变规律和预判病势发展的分期辨证理论和方法。“百病生于气” 和“久病入络”是气病和络病理论的总纲,两者揭示了疾病发生和演变的一般机制。因此,基于气病和络病理 论形成的“气络辨证”法可以指导慢性疾病分期或分阶段辨证治疗,同时气络辨证也可为中医治未病、功能性 疾病辨治、慢性病早期扭转和进展期截断等提供理论依据和辨治方法。本文结合气病和络病相关理论,从中医 发病学和病机学角度对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进行探讨,从而辨析“百病生于气”和“久病入络”的病机内涵,对 气络辨证法在中医慢性病分期诊疗中的临床指导意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一、六经病传变的涵义六经病系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的病变。传变系指外感热病的发展变化,即从一经证候演变为另一经证候的过程。一般认为“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则是指病情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厂性质的转变。《伤寒论》六经病传变,最早见于《内经》的“受之”等。六经病传经与经传不是一回事,经传只是代表病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连续,并不代表病情的变化。经传则是由这  相似文献   

15.
题一、六经病的传变规律有那些? 答:六经病的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等不同的说法。所谓“循经传”,即是按六经顺序依次相传,如太阳病传阳明;太阴病传少阴等。所谓“越经传”,即不按六经顺序的传变,如太阳传入少阳,或太阳经入三阴等。所谓“表  相似文献   

16.
总结李春红教授运用“六经病欲解时”思想治疗不寐的临证经验。李教授认为,“六经病欲解时”是疾病加重或向愈的关键时间节点,是临床辨治不寐的有效抓手,其精髓在于通过“时间节点”快速定位病变经。李教授指出,不寐的发生是三阴三阳开阖枢转化失调所致,其确立精准定位六经、开阖转枢气机的治疗方法,以伤寒经方加减化裁,对于本病多经合病的情况选择分时服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阴阳消长与六经、五脏、睡眠关系的概述,从阴阳消长角度分析“五脏皆有不寐与从肝论治”的病因病机,认为“五脏皆有不寐与从肝论治”体现了失眠治疗的本质,是阴阳消长理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六经非“经”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病,自宋·朱肱《类证活人书》直以“太阳经”、“阳明经”等称之以后,汪琥响应此说,谓“仲景书止分六经,不言手足,其实则合手经而皆病。”(《伤寒论辨证广注》)遂致“六经”之说蔓延开去,沿袭至今,影响甚大。《伤寒论》诸多谬说曲解者,皆与这一“经”字有关。今当力斥其非,拨乱反正。三阴三阳六病不能称“六经”的理由一、“六经”之说原著没有根据仲景只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等,从未说过“太阳经病”、“阳明经病”、“太阴经病”。《伤寒论》全书找不出“六经”二字,“六经”之说,实强加于仲景。诚如章太炎先生说:“仲景本未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目前,中医学“治未病”既是促进健康、防治疾病的重要途经,也是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试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未病先防、早期治疗、已病防变3个阶段探讨其针灸对类风湿关节炎病的有效干预、及时治疗和预后防变,说明“治未病”理论在风湿免疫病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保胃气”思想贯穿中医疾病治疗的始终.源于《内经》,在《伤寒论》得到运用和发展.“保胃气”不仅指胃腑的功能,也包括脾的作用,又泛指人的后天元气.辨别胃气的盛衰可判断病机之进退、预后之吉凶.《伤寒论》中从凭脉辨证、六经传变、诊断预后、治法用药以及煎药调护等方面,皆体现“保胃气”的思想,并渗透到心血管、脾胃病、肺病、内科杂病、癌症、儿科疾病治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