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探讨推拿按揉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5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6只,假手术组8只,CCI模型组及CCI+推拿组各16只。CCI模型组及CCI+推拿组通过坐骨神经结扎模拟腰椎间盘突出症。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假手术组暴露坐骨神经后缝合。CCI+推拿组在CCI造模后第4天开始在大鼠右侧腓肠肌进行推拿按揉法干预,压力5N、频率2Hz,1次/天,10min/次,持续14天。观察四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右后足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L),造模后第18天脊髓背角NK1R含量及脊髓背角场电位的变化。结果CCI模型组及CCI+推拿组大鼠的PWL值在造模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与空白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P<0.01,P<0.0001);CCI+推拿组PWL值于术后第7天起出现升高趋势,术后第10、14、17天与CCI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P<0.001)。术后第18天,CCI模型组脊髓背角的NK1R含量较空白组、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CCI+推拿组脊髓背角NK1R含量较CCI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对于脊髓背角场电位,CCI模型组在20~50min、70~75min、115~120min时间点与空白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CCI+推拿组各时间点与CCI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推拿按揉法能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的热痛阈值,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脊髓背角NK1R的表达,恢复脊髓背角场电位,从而起到镇痛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推拿按揉法对CCI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探讨推拿对神经病理痛大鼠的镇痛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CCI模型组及CCI模型+推拿组。通过坐骨神经结扎制备神经病理痛模型,于造模后第4天开始推拿按揉法干预,连续14 d,观察造模前、造模后第1、3、7、10、14、17天大鼠机械痛阈(PWT)的改变;用HE染色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腓肠肌肌细胞横截面积;并观察血清、背根神经节及脊髓背角的P物质(SP)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CCI模型组大鼠PWT阈值逐渐降低(P0.01,P0.001);与CCI模型组相比,CCI模型+推拿组PWT阈值显著增加(P0.05)。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CCI模型组大鼠腓肠肌肌细胞横截面积显著降低(P0.01),CCI模型+推拿组腓肠肌肌细胞横截面积较模型组有增加(P0.05)。4组大鼠血清SP含量无差异(P0.05)。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CCI模型组大鼠背根神经节SP含量明显增加(P0.05);CCI模型+推拿组背根神经节SP含量较CCI模型组有降低(P0.05)。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CCI模型组及CCI模型+推拿组脊髓背角SP含量明显增加(P0.05),但两者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推拿按揉法能够降低CCI模型的机械痛阈,对神经病理痛起到镇痛的作用;推拿按揉法能够延缓CCI模型的腓肠肌萎缩程度。背根神经节及脊髓背角的SP参与了神经病理痛的发生和发展,推拿按揉法可能通过降低背根神经节的SP表达来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电针对完全福氏佐剂(CFA)致炎症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NR2B酪氨酸1472位点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10只)、模型对照组(CFA组,15只)和电针治疗组(EA组,15只)。采用右后足底皮下注射CFA(0.1 mL/只),建立炎性痛大鼠模型。分别观察造模前、造模后24、25 h,3、7 d 5个时点的痛阈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造模后3 d时大鼠患侧脊髓背角NR2B酪氨酸1472位点磷酸化表达。结果 于造模后各时点,CFA组大鼠缩腿阈(PWTs)均低于同期N组(P<0.01);EA组大鼠PWTs于造模后24 h时明显低于同期N组(P<0.01),接受电针治疗后PWTs呈现升高趋势,尤以造模后25 h和3 d两个时点显著高于同期CFA组(P<0.01)。 造模后3 d时,与同期N组比较,CFA组大鼠患侧脊髓背角浅层p NR2B阳性细胞率有明显升高趋势;与CFA组比较,EA组大鼠患侧脊髓背角p NR2B阳性细胞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电针可有效对抗CFA诱导的炎症性疼痛,可能与其下调患侧脊髓背角NR2B酪氨酸1742位点磷酸化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祖师麻片对慢性挤压神经损伤(CCI)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CCI诱导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结扎手术完成第8天按痛反应时间(TWT)值随机分为7组(n=12),即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布洛芬组及祖师麻片高、中、低剂量(0.432、0.216、0.108 g·kg~(-1))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共给药14次。造模后第20天,测定CCI大鼠患肢(即右后足)的TWT值及50%机械缩足反射阈值(50%MWT)。造模第21天灌注取材,取脊髓段L_(4~6),利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脊髓背角P2X_4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祖师麻片各剂量组在给药后各时间点可显著延长模型大鼠患侧的TWT(P0.01);可提高模型大鼠患侧的50%MWT值(P0.01);且明显抑制P2X_4受体和p38 MAPK在脊髓背角中的表达(P0.05)。结论:祖师麻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能有效降低CCI诱导坐骨神经损伤所致的痛觉敏化,可减轻结扎坐骨神经所致痛觉敏感大鼠患肢对温度刺激、机械刺激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与其抑制脊髓背角P2X_4/p38 MAPK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益肾活血止痛方的镇痛作用及对骨癌痛大鼠热缩足潜伏期(PWTL)、骨质破坏程度、骨密度及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组(1.92 g/ml)、唑来膦酸组(30 μg/kg)、假手术组、模型组,每组各10只。于大鼠左后肢体注射Walker-256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于造模后第5天开始给药,连续21 d。并于造模后第7、14、21天检测PWTL,于造模后第22天采用X线检查各组大鼠骨质破坏程度及骨密度,并提取大鼠脊髓腰膨大处,采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GFAP和p38 MAPK在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行为学评估提示,造模后7、14、21天,中药组及唑来膦酸组PWTL值均高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唑来膦酸组及模型组大鼠胫骨出现不同程度骨质破坏,且大鼠胫骨骨密度及骨矿物质水平均较模型组高(P<0.05)。中药组和唑来膦酸组GFAP mRNA、p-p38 MAPK mRNA及相应的蛋白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益肾活血止痛方的止痛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阻断中枢痛觉敏化MAPK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推拿对CCI大鼠脊髓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白介素(IL)-1β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1)正常组,(2)假手术组,(3)模型组,(4)推拿组,每组8只。正常组自然喂养,不做任何干预;假手术组暴露坐骨神经,不予结扎;模型组参照Bennett的方法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推拿组在从造模3天后开始推拿治疗,直至造模后第14天取材,推拿选穴:"环跳""风市""阳陵泉"穴,每天1次,每次治疗9min。于术前(0)天及术后第3、7、10、14天观察SD大鼠热痛缩腿反应潜伏期(PWL);术后第14天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脊髓(L4~L6)磷酸化P38 MAPK表达;RT-PCR检测IL-1βmRNA表达。结果术后3天,正常组及假手术组痛阈较高,模型组和推拿组因进行CCI手术后,痛阈明显降低,模型组和推拿组痛阈差异不大(P0.05);经推拿干预后,术后第7天推拿组较模型组痛阈增高(P0.05),术后第10、14天推拿组痛阈持续提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假手术组手术3天后热痛阈值逐渐升高,至第14天其热痛阈值较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脊髓磷酸化P38MAPK及IL-1βmRNA表达增强(P0.05);与模型组相比,推拿组在造模后第14天可显著下调脊髓磷酸化P38蛋白水平及IL-1βmRNA表达(P0.05)。结论推拿可抑制CCI大鼠痛敏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脊髓磷酸化P38MAPK,从而阻断其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模型(CCI)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2B亚单位(NR2B)的表达和推拿手法干预对其的影响,探讨推拿手法干预神经病理痛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CCI模型组、CCI模型+推拿组,每组8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只分离坐骨神经但不进行结扎; CCI模型组及CCI模型+推拿组均参照Bennett G J的方法稍作改进制备神经病理痛模型; CCI模型+推拿组于造模后第4~17天实施每天1次、每次10 min的推拿干预。疗程结束后Western blot检测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组织NR2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CCI模型组、CCI+推拿组的背根神经节NMDAR2B的表达量均上调(P 0. 01); CCI模型组、CCI+推拿组的背根神经节NMDAR2B的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CCI模型组的脊髓背角NMDAR2B的表达量上调(P 0. 01);与CCI模型组比较,CCI+推拿组的脊髓背角NMDAR2B的表达量被逆转(P 0. 05)。结论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NMDA受体亚单位NR2B参与大鼠神经病理痛的形成和维持,推拿手法可通过抑制脊髓NR2B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脊髓背角中枢敏化以发挥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推拿按揉法对慢性坐骨神经挤压伤(CCI)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入组的4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5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推拿组、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组和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推拿组。除空白组外的组别均建立CCI模型,造模后第4天起,推拿组接受按揉法干预,10分钟/次/天,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组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fluorocitrate,FCA),10ul/只/天,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推拿组进行鞘内注射FCA和按揉委中穴联合干预,连续14天。观察各组大鼠各时间点的机械痛阈值情况,使用免疫荧光检测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蛋白的表达,尼式染色法观测脊髓背角内神经元的形态、排列和数量的变化,并分析GFAP表达水平与神经元存活数量的相关性。结果:相较空白组,模型组机械痛阈值显著下降(P<0.01);推拿干预后,推拿组阈值较模型组逐渐上升,累计治疗14天后具有显著差异(P<0.01),注射FCA第7天起,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组和星形...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观察头针联合中药对缺血性脑卒后失眠大鼠模型P38MAPK浓度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卒中后失眠大鼠模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联合组,每组10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检验法(ELISA)检测治疗后各组的大鼠血清和脑组织内P38MAPK浓度,同时对大鼠进行行为学实验。方法 建立卒中后失眠大鼠模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联合组,每组10只。对大鼠进行行为学实验观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检验法(ELISA)检测治疗后各组的大鼠血清和脑组织内P38MAPK、β-EP、GFAP浓度。结果 造模后与造模前相比较,造模大鼠行为学评分与造模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模型组的血清内P38MAPK浓度高于空白组(p<0.01),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造模后模型组的脑组织内P38MAPK浓度高于空白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大鼠行为学观察,水迷宫试验显示联合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模型组分别于空白组、联合组比较,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内P38MAPK浓度低于模型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联合组脑组织内P38MAPK浓度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大鼠脑组织和血清内P38MAPK浓度升高与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的失眠发生相关,大鼠脑组织内P38MAPK参与卒中大鼠睡眠紊乱过程,头针联合中药可以促进P38MAPK的浓度降低,并且能修复受损伤大鼠模型的睡眠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昆仑"穴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损伤处脊髓背角形态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模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10只。采用腰(L)5脊神经结扎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术侧"足三里""昆仑"穴30 min,1次/d;药物组予100 mg/mL加巴喷丁溶液(100 mg/kg)腹腔注射,1次/d;两组均于术后1周开始为期1周的干预治疗。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后第1、3、5、7、10、12、14天观察并记录大鼠患侧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并对大鼠受累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六胺银染色法观察损伤处脊髓背角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L4—L6节段磷酸化(p)-p38MAP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假模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各时点MWT和TWL均显著降低(P0.001),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药物组治疗后MWT和TWL显著增高(P0.05),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光镜下可见,模型组神经原纤维增粗扭曲形成缠结,呈焰状,且出现颗粒空泡变性,神经细胞胞质中出现空泡,内含嗜银颗粒;电针组神经原纤维缠结较少,药物组空泡变性减少。与假模组比较,模型组p-p38MAP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01);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药物组p-p38MAPK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昆仑"穴能够提高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痛阈和受累后肢的运动功能,改善损伤处脊髓背角神经原纤维的坏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脊髓背角中p-p38MAPK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清下化瘀方通过改善肠屏障功能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清下化瘀方组(简称中药组)、醋酸奥曲肽注射液(善宁)组、空白组,每组10只。采用逆胆胰管注射牛磺胆酸钠的方法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 分别予清下化瘀方及善宁干预后取材,观察胰腺病理损伤程度及检测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变(肠黏膜上皮损伤程度),并分析p38MAPK/ATF2表达的变化。结果(1)胰腺组织病理损伤: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胰腺病理总积分明显升高(P<0.01),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清下化瘀方中药组及善宁组胰腺病理变化半定量积分明显降低(P<0.01)。(2)肠上皮损伤程度比较: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肠黏膜损伤明显增加(P<0.01),而中药组及善宁组对肠黏膜损伤有改善作用(P<0.01)。中药组与善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肠屏障功能变化:空白组及假手术组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排列整齐,实验各组回肠出现不同程度的线粒体肿胀,嵴不清,内质网肿胀,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上皮细胞连接增宽。(4)p38MAPK/ATF2表达变化:模型组大鼠胰腺组织p38MAPK、ATF2阳性表达较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中药及善宁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清下化瘀方作用于SAP的途径可能与减轻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的肠黏膜屏障的损伤,从而调控p38MAPK/ATF2表达,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基于神经生长因子(NGF)调控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探讨盆痛灵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模型大鼠的镇痛机制。方法?采用自体内膜移植法建立SD大鼠EMs疼痛模型,将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鞘内注射4组[对照组、NGF诱导剂组(NGF组)、NGF抑制剂组(鞘K组)、p38MAPK抑制剂组(鞘S组)],每组15只;直肠给药5组(模型组、盆痛灵方低、中、高剂量组、西药组),每组15只;另设假手术组15只。采用机械刺痛法观察鞘内注射组的痛阈值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鞘内干预后模型大鼠内异灶NGF、磷酸化p38(p-p38)、瞬时受体电位辣椒素亚型Ⅰ(TRPV1)蛋白表达,并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鞘内干预后内异灶及背根神经节(DRG)中NGF、p-p38、TRPV1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盆痛灵方灌肠干预后p-p38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鞘内注射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NGF组痛阈值下降,鞘K、鞘S组痛阈值上升(P<0.01);内异灶及DRG内NGF诱导剂组NGF、p38、TRPV1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内异灶内鞘K、鞘S组NGF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降(P<0.01),p-p38、TRPV1蛋白表达下降(P<0.01);DRG内鞘K组NGF、p38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鞘S组p38、TRPV1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P<0.05);及NGF、p-p38蛋白表达下降(P<0.01)。直肠给药干预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中p38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及盆痛灵高剂量组p38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P<0.01),盆痛灵低、中剂量组p-p38蛋白表达下降(P<0.01)。结论?NGF-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降调TRPV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参与EMs疼痛的发生,盆痛灵方通过调控NGF-p38MAPK-TRPV1信号通路逆转EMs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针刺“百会”透“曲鬓”对大鼠脑出血(ICH)后炎性反应程度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 90只SD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针刺+激动剂阴性对照组、针刺+mi R-34a-5p激动剂组,每组按1、3、7天3个时间点分为3个亚组,每组6只。针刺+激动剂阴性对照组、针刺+mi R-34a-5p激动剂组于建模前3天侧脑室注射mi R-34a-5p激动剂阴性对照物或mi R-34a-5p激动剂,造模时假手术组颅内注入生理盐水,其余4组采用自体血注入尾壳核制备ICH大鼠模型。建模12 h后针刺干预,针刺“百会”透“曲鬓”。分别采用Western Blot(1、7天)、Real-time PCR(1、3、7天)检测针刺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精氨酸酶1(Arg-1)蛋白及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在1、7天时,与假手术组同期比较,模型组同期iNOS、IFN-γ、IL-4及Arg-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同期比较,针刺组iNOS、IFN-γ蛋白表达水平降低,Arg-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频电针对神经痛大鼠的干预效应及对脊髓背角P物质(substance P,SP)的调节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假手术组(sham SNI)、手术组(SNI)和电针组(SNI+EA),每组8只。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模型建立大鼠神经痛模型,2 Hz电针治疗选取术侧足三里、昆仑穴,每日1次,治疗14 d。检测大鼠术侧后足缩腿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观察大鼠痛觉超敏反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术侧脊髓背角SP阳性表达。结果 SNI组大鼠术侧PWT明显降低(P0.01),电针能提高SNI神经痛大鼠术侧的PWT(P0.01)。SNI组大鼠健侧痛阈无显著变化(P0.05)。SNI组大鼠术侧脊髓背角SP表达增多(P0.01),健侧脊髓背角SP阳性表达增多(P0.05),电针能降低SNI大鼠术侧脊髓背角SP表达(P0.01),电针对健侧脊髓背角SP表达无显著改变(P0.05)。Sham SNI组大鼠术侧、健侧PWT和术侧、健侧脊髓背角SP表达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低频电针能改善大鼠神经痛,其机制可能与其有抑制术侧脊髓背角SP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痛大鼠机械痛阈的影响和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的抑制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制备大鼠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型神经病理痛(SNI)模型后,电针"环跳"委中"穴30 min,每日1次,共7 d。观察电针对SNI模型大鼠机械痛阈和脊髓背角神经元突触传递LTP的干预作用。结果:造模1 d后,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机械痛阈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至造模第7天,仍维持较低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治疗后,电针组大鼠机械痛阈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假手术组不能诱导出脊髓背角神经元突触传递LTP,其诱导前、诱导后、诱导2 h后的C-纤维诱发场电位变化率与基础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诱导前、诱导后、诱导2 h后的C-纤维诱发场电位变化率较基础平均值均显著升高(P<0.01);电针组治疗7 d后的诱导前、诱导后、诱导2 h后的C-纤维诱发场电位变化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电针对造模后第15天的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突触传递LTP仍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电针可显著改善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的疼痛,抑制因脊髓背角神经元中枢敏化现象引起的突触传递异常而致的脊髓背角神经元LTP,并能阻断已发生且持续维持的脊髓背角LT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益气升清方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TGF-β1/p38MAPK通路的影响。方法:SPF级大鼠60只,正常组10只,其余腹腔注射STZ制备DM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等量蒸馏水)、厄贝沙坦组[27 mg/(kg·d)]、中药低剂量组[3.465 g/(kg·d)]、中药中剂量组[6.93 g/(kg·d)]、中药高剂量组[13.86 g/(kg·d)],每组10只,给药8周,检测血糖、Scr、BUN,观察肾组织的病理,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p38MAPK、FN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造模后各组血糖较正常组有显著性升高(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BUN、Scr显著增高(P<0.01),肾组织有大量TGF-β1、p38MAPK、FN mRNA及蛋白表达(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观察组病理损害明显减轻,血清BUN、Scr明显降低(P<0.01),TGF-β1、p38MAPK、FN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厄贝沙坦组、中药中、高剂量组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TGF-β1/p38MAPK通路的激活导致肾间质病变,益气升清方可减少TGF-β1、p38MAPK的表达,从而减少FN的沉积,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治疗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中水通道蛋白AQP1和AQP4表达的影响,并揭示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电针组(EA组)、抑制剂组(SB203580组)和电针 + 抑制剂组(EA + SB203580组),每组12只。采用钳夹法复制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模型,并给予电针和p38抑制剂SB203580干预14天。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7天和14天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HE染色观察损伤处远端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变化;BL-410电生理系统检测大鼠神经传导速度(NCV);qRT-PCR检测脊髓AQP1和AQP4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脊髓AQP1、AQP4、p-p38MAPK和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Sham组比较,Model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结构不完整,出现明显炎症浸润和病理损伤,EA组和SB203580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相较于Model组坐骨神经组织炎症浸润和病理损伤得到明显缓解,EA + SB203580组与SB203580组的差异不大。与Sham比较,Model组大鼠脊髓中AQP1和AQP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p-p38MAPK/p38MAPK蛋白比值均显著增加,而SFI值和NCV显著降低(P < 0.01);与Model组比较,EA组和SB203580组大鼠脊髓中AQP1 和AQP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p38MAPK/p38MAPK蛋白比值均显著降低,而SFI值和NCV显著升高(P < 0.01);与SB203580组比较,EA + SB203580组检测指标无显著性变化(P > 0.05)。结论 电针刺激可抑制脊髓中AQP1和AQP4表达,改善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其可能与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电针对膝骨关节炎(KOA)大鼠痛性行为学及脊髓背角大麻素受体2(CB2R)、p-P38、p-ERK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KOA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盐水组、模型组、电针组、CB2R阻断组、CB2R阻断+电针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和盐水组外,采用左膝关节腔注射谷氨酸钠碘乙酸制备KOA慢性疼痛模型,盐水组左膝关节腔注射生理盐水。注射后第15日,电针组于左侧“阳陵泉”“内膝眼”行电针刺激,15 min/次,1次/d,CB2R阻断组腹腔注射CB2R阻断剂,CB2R阻断+电针组腹腔注射CB2R阻断剂后行电针干预,5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间歇1 d进行痛性行为学评价,免疫荧光检测大鼠左侧脊髓背角CB2R表达及脊髓背角神经元CB2R、p-P38和p-ERK定位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侧机械痛缩足阈和左后肢负重能力显著降低(P<0.01),左侧脊髓背角CB2R表达及CB2R/NeuN、p-P38/NeuN、p-ERK/NeuN双染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CB2...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对膝骨性关节炎(KOA)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中前列腺素E2(PGE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KOA慢性疼痛的机制。方法:将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对照组大鼠予左膝关节注射50μL 0.9%氯化钠溶液,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予左膝关节注射50μL谷氨酸钠碘乙酸进行造模。电针组于造模后14 d予大鼠左侧"阳陵泉"和"内膝眼"电针干预15 min,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测定,包括缩爪潜伏期(PWL)和机械性痛阈值(PWT)。最后一次测痛结束后用ELISA法检测大鼠左侧腰(L)3—L5 DRG和脊髓背角中PGE2、CGRP、SP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的PWL、PWT明显降低(P0.01),DRG和脊髓背角中PGE2、CGRP和SP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对照组大鼠PWL、PWT, DRG和脊髓背角中PGE2、CGRP和SP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干预后,电针组大鼠的PWL、PWT显著升高(P0.01),DRG和脊髓背角中PGE2、CGRP和SP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电针"阳陵泉""内膝眼"可减少KOA大鼠疼痛相关因子PGE2、CGRP和SP的生成,从而降低大鼠脊髓痛觉敏化水平,缓解KOA导致的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