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肠道微生物菌群参与了抑郁症的可能发生机制,其作为客观存在的影响肠与脑之间信息交流的物质基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抑郁症的发生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困扰,更为其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便使得临床医者不断深入寻求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在西医药优化抗抑郁药物作用的同时,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优势也不断凸显,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小,已成为人们更加愿意选择和接受的治疗方式。“五脏致郁”学说一直是中医界所遵从的治疗抑郁症的准则与方向,心、肝、脾、肺、肾无论何脏不及或太过,均会引发情志的不适,诱发抑郁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发现从调节胃肠功能的角度来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且持久。文章通过对“微生物-肠-脑轴”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总结了近年来中医界从调节胃肠功能的角度对抑郁症的认识及治疗概况,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脑肠肽的分泌及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而影响抑郁情绪。从临床使用的抗抑郁中药制剂来看,调节肠道菌群已成为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新靶点。结合现代科学方法与研究成果,“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为探索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神经系统和胃肠系统在生理、病理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脑-肠轴学说的提出进一步证实了大脑与胃肠系统之间紧密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通过作用于脑-肠轴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微生物-脑-肠轴”作为切入点,提出从肠治脑的方法,探讨中医(中药、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思路,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脑-肠-菌”轴为切入点,结合中医“脑肠相通”理论,以现代医学中的“脑-肠”轴、肠道菌群两方面进行佐证,梳理其对功能性便秘的影响,探讨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理,以期从中寻找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新方向,为将来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主要原因的全身性代谢疾病,随着对该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方式多样且疗效显著。肠道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人体的独特的微生物群,肠道微生物通过某种“特殊作用”将肠道和大脑之间联系起来,形成微生物、肠脑轴,许多物质可通过此轴影响该疾病的发展进程,进而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发展。基于此,文章综述了肠道菌群的作用及与疾病的相关性、微生物、肠脑轴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脑肠轴与肠脑轴的相互作用以及中药通过微生物调节骨关系对骨质疏松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微生物-肠-脑轴已被证实与神经、消化、内分泌、呼吸等多系统疾病相关.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失眠关系密切,而中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稳改善睡眠.文章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相关中医理论基础及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对中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  相似文献   

6.
传统中医早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临床观察经验,而现代医学关于“菌群-肠-脑轴”学说认为,肠道内环境的微生物菌群的稳态与神经内分泌网络失调机制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胃肠脾运化功能失常可能是失眠的重要机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肠-脑轴的平衡,成为失眠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传统蒙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生理上人体各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强调整体观理论,认为胃肠道功能与失眠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脑-肠轴”理论的提出为温针治疗失眠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通过分析“脑-肠轴”影响脑功能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肠道菌群系统,结合蒙医温针的调节作用及“脑-肠轴”与胃肠道和失眠关系的蒙医传统理论依据,探讨温针调节“脑-肠轴”功能治疗失眠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的形成和进展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分泌物质信息分子通过脉络丛和肠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将信号转导到细胞内引起联动反应。肠道神经元又与脑迷走神经的突触相连,直接接触联络肠道菌群,构成“脑-神经系统-肠道菌群”的信息传导。基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念的疏肝健脾法,通过调节“脑-肠-菌”功能轴发挥治疗作用,调节“肝主疏泄”功能失调的状态,在改善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同时,还可以对脑-肠轴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卒中后抑郁发病率的升高,人们对卒中后抑郁及其脑肠轴机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出发,分别从中医学、西医学的角度对国内外涉及的脑肠轴基本概念做了界定,阐述了卒中后抑郁脑肠轴相关机制,并对脑肠轴的现代应用进行了分析。接着介绍了中西医对脑肠轴的具体认识,综合性地汇总了中医大家们对脑肠轴中医维度的理解。中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主要包含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肾相关3个方面,重点从脾、肝、肾3个方面阐述了“脑”与“肠”互动的机制;西医学主要阐述了脑肠轴、肠脑互动等相关概念,以及脑肠的信号传导与相互作用,分别从肠屏障和血脑屏障、微生物群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中西医维度具体阐述脑肠轴,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脑肠轴的研究现状,为随后的研究奠定基础。通过中西医对脑肠轴的分析,引出了认识和治疗卒中后抑郁脑-肠-微生物轴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机制复杂、发病原因不明的原发性中枢退行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防治方法。肠道微生物可通过肠道和大脑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影响AD的发展。近年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微生物-肠-脑轴在AD调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物质可通过该途径影响AD的发展进程。综述微生物-肠-脑轴与AD间的关系,以及益生菌和中药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对AD的调节,以期为AD的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肠道微生物群是西医学的重大创新之一,近年来研究者们对肠道微生物群及其对急、慢性疾病的影响进行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研究,包括神经系统疾病。近几年的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群与神经系统之间关联密切,特别是大脑和肠道之间的双向沟通会影响一些急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因素和结果,及“肠脑同调”理论。运用“脑肠同调”指导中医辨证论治,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基于“肠道微生物群-脑轴”在中风(脑卒中)中的病理生理学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中医针灸辨证论治中风。  相似文献   

12.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群落,据统计,定植于人体肠道内的细菌数量约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种类多达1000多种。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学研究的突破,诞生了“肺-肠”轴这一全新概念。目前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炎症性疾病等密切相关。在全球范围内,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正逐年攀升,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日益深入,现普遍认为,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直接或间接参与哮喘发生发展,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基于“肺-肠”轴理论,并结合前期研究探讨肺-肠轴、肠道菌群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CRC)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消化道恶性疾病之一,“微生物-脑-肠轴”包括肠道菌群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肠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免疫学、神经内分泌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微生物-脑-肠轴”在CRC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侵袭和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中医药凭借中医思维优势,以中医整体观认识CRC,脑肠同治,在脑-心-神及肠-脾-肝2个方面对机体进行调节,维持“微生物-脑-肠轴”的相对平衡,进而防治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14.
“脑-心-肾-精室”轴理论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男科疾病发病特点,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的中医男科理论。以该轴为切入点,认为脑、心和肾脏腑失调及精室失用为早泄的核心病机,精室失用导致精窍开阖失控是发病的最终环节。从“脑-心-肾-精室”轴理论辨治早泄,更清晰地把握早泄中医发病观,治疗上突出对涉病脏腑的整体调控,同时注重心身同治。通过探讨“脑-心-肾-精室”轴与早泄的生物学基础,提出早泄与“脑-心-肾-精室”轴之间的生物学基础主要与局部脑区功能下降、神经调节失常、中枢神经递质失调、内分泌紊乱及阴茎感觉传入增强等有关,旨在为中医药防治早泄提供新的研究路径,并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儿童哮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肺-肠轴因其共有黏膜免疫、微生物菌群、固有淋巴细胞归巢等成为儿童哮喘研究的热点。而肺肠微生物菌群可以促进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功能是肺肠微生物菌群及其代谢物维持肺稳态和免疫功能的桥梁,因此肺、肠、骨髓三者关系密切。中医认为,儿童哮喘病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故多以此论治,正如“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哮喘亦是如此,其亦与肺、肾、肠关系密切,三者相合,共同固护腠理皮毛,成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又可化髓生血,固本扶源,增强人体免疫机能。故文章基于肺-肠-髓轴,从中医肺、肾、肠角度出发,论述儿童哮喘。  相似文献   

16.
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MHE)是临床上急危重症肝性脑病的早期阶段,早期干预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MHE目前以氨中毒学说为核心发病机制,同时也与肠道菌群失调及炎症介质学说有关。现代医学“脑-肠轴”学说的提出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与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关系,发现“脑-肠轴”参与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纵观中医学发展史,脏腑理论、中医八法、经络循行等理论均体现了古代医家的整体观念。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旨在为临床上诊治该病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脑-肠轴”联系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系统,参与GERD的发病。本研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阐述现代医学、中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基于“脑-肠轴”功能异常为GERD的发病机制,提出与之相应的中医病机为胃失和降、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肺失宣降,治疗当以和胃降逆为基础,并调畅肝、脾、肺气机,恢复“脑-肠轴”功能,为GERD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儿童自闭症是儿科常见的精神及行为障碍疾病,且发病率逐年增高。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自闭症的发病与肠道微生物的失衡及肠-脑轴的异常具有密切关系。介绍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的现代研究与中医学理论基础,分析脾胃与肠道微生物及心脑的关系,并在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自闭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以期为临床自闭症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新思路。参考文献41篇。  相似文献   

19.
通过总结整理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脑-肠轴”理论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相关文献,发现脑-肠轴为一个双向通路,有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肠道菌群这四条信息传导通路。许多针灸学者也发现了其特点,将“脑-肠轴”及“脑-肠互动”理论思维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针灸治疗中,特别是用于治疗脑病及胃肠疾病。文章主要总结了针灸基于脑-肠轴理论治疗抑郁症、脑卒中、帕金森病、失眠等脑病,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功能性便秘等胃肠疾病的研究,归纳了其常用穴位及治疗过程所干预的信息传导通道。其中脑疾病主要通过针灸调节肠道菌群,如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增加而达到治疗作用。胃肠疾病则多是通过调节神经信息传导通路中的脑肠肽达到改善症状或治愈疾病的治疗效果,常见的有5-羟色胺、胃动素、促生长素、胃泌素、P物质这五种脑肠肽。脑-肠轴的四条信息通路中,对于内分泌及免疫这两条通路干预机制的研究较少。根据目前基于“脑-肠轴”理论的针灸治疗疾病相关研究的报告,发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不仅治疗效果令人满意,而且疾病的复发率降低了,还能达到预防脑卒中疾病的效果,这大大拓展了针灸治疗脑肠疾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中风是指多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不可逆的损伤,近年来其患病率持续上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与脑肠轴的异常变化相关,脑肠轴在脑系疾病的防治研究中的作用逐步受到重视。文章通过对脑肠轴通路中各个调控环节的研究现状、脑肠轴理论与中医理论二者之契合点以及中医药对缺血性中风防治的临床实验研究进行论述。当前中医药对脑缺血防治已取得很好的疗效,目前研究发现中药组方、中药单体、中药有效成分份和针灸治疗能有效调控脑肠轴通路,介导脑肠肽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调节,有效维持肠道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和保护脑肠屏障,从而对缺血性中风后的神经缺损、胃肠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并能减轻脑梗死体积、改善脑功能。中医认为脾胃失调,酝酿痰瘀,痰瘀互结而气血运行不畅是中风的病机,从藏象学说、经络走行、经方等多个角度均认为脑和胃肠之间存在相关通路,中风发生时改善胃肠脏腑气机升降以达醒神通窍之效,这也遵循上病下治的治则,符合脑肠轴理论。脑肠轴理论和中医理论二者结合为将来脑缺血的治疗方案研究提供有效的方向和理论参考。现将研究现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