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栀子临床应用广泛,且历史悠久,为更好地利用栀子资源,通过梳理历代文献与现代研究,对栀子名称、品种、产地、炮制、功效等方面进行考证,发现栀子命名主要以形态、色泽为依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栀子的特征,并且存在与水栀子混用"黄栀"之名的情况。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栀子产地最早为南阳,但产量不高,受人口迁移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栀子的产地主要转移到南方,且以南方产者为佳。在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入药用的栀子为山栀子,水栀子不堪入药,但在《伤寒论》等古代方书中有"肥栀子""大栀子"入药用的记载,通过后世对相应方剂的记载,确定二者应为水栀子,为水栀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依据。之所以与本草文献记载有所差异,应与《雷公炮炙论》和《伤寒论》的年代不同,栀子的产量及采收能力有所差距,且本草书重规范,择优入药,方书注重实用等特点有关,并且根据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山栀子与水栀子化学成分组成、含量相似,具有相同的利胆作用。此外,系统整理了历代本草与方书中栀子的炮制方法和功效,并进行了分析,为栀子属资源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栀子本草考证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栀子本草考证雏议张继(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彭继烽(广东省汕头市药品检验所515031)徐纪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栀子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列为中品。《本草纲目》列入木部灌木类[2]。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能,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等症。中国药典1990年版规定栀子来源于茜草科植物Garde-niajasminoidesElis的干燥成....  相似文献   

3.
天麻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卢进  丁德容 《中药材》1994,17(12):34-36
本文就历代本草记载的天麻药名、产地、药用部位及功效等作了整理和考证。  相似文献   

4.
布日额 《中药材》2004,27(9):692-694
为正本清源,对栀子的本草学的历史源流、应用沿革、品种概况及道地产区等的考证,认为历代本草收载的栀子概为茜草科植物Gardenia jasminoindes Ellis..  相似文献   

5.
建莲子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莲子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干燥成熟种子,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历来被认为是药食之佳品,在传统中医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含有丰富的营养素、黄酮及糖类成分。具有补脾止泻,养心安神等作用,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等症。本文考证了莲子的起源、产地、品种名称等,为进一步研究莲子的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解决马鞭草本草与现代记载的差异,梳理马鞭草的本草源流,优选优质药材。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古代本草,对马鞭草进行本草考证。结果对各古本草中对于马鞭草记载的不同点进行对比,表明马鞭草在名称来源、植物形态、功效、毒性及药用部位在古本草上的记载与现代记载存在不同。结论通过对马鞭草的正本清源以及正确使用的确定,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马鞭草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经典名方中栀子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梳理古代医药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栀子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产地、质量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方法进行了本草考证。经考证,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即市面所言山栀子是中国古代药用栀子的主流品种。古代栀子药用部位主要有栀子仁、栀子皮、全栀子,以体小形圆、表皮7~9棱者为佳。栀子产地经历了由北至南的变迁,宋代之后,江西樟树、湖北荆州、福建建瓯、四川等地为栀子的主要产区。栀子古时农历九月采收,曝干,炮制方法包括修制、炒制、烧制、辅料制和其他制法。基于栀子的系统考证,建议经典名方中"化肝煎""宣郁通经汤"用炒栀子,"清金化痰汤""清肺汤""桑杏汤"用生栀子;"桑杏汤"轻宣温燥,宜用栀皮,其余全栀子入药。  相似文献   

8.
萱草入药历史悠久,古今药用部位存在差异,现代仅以根入药,古代本草记载的药用部位还包含嫩苗、花等。通过整理历代本草文献,对萱草的名称、生境与品种及不同部位的功效主治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本草拾遗》首次收载萱草,且开始区分药用部位,后世本草多采用“萱草”“萱草根”“萱草花”为正名。根据历代本草记载的植株描述,萱草具有根近肉质、中下部有纺锤状膨大、叶两边分垂且柔弱肥大、花朝开暮蔫、花金黄色、内花被裂片下部有“∧”形采斑、结实三角、子大如梧子且黑而光泽等特点,故而古代的萱草与现代的萱草为同一品种,即百合科萱草属植物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L.) L.,其生境、功效与主治从侧面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历代本草记载萱草以根、嫩苗、花为主要药用部位,现代中药著作一般仅收载根,明显与之不符。通过考证,有助于厘清萱草古今药用部位的实际情况,为萱草正本清源、正确用药及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药用枸杞的名称、品种、性味及功效等进行考证,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枸杞提供文献依据。方法:立足传统本草文献进行梳理和校对,并同《中国植物志》及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进行古今对照。结果:梳理清楚了枸杞的名称、品种、性味及功效。结论:枸杞产地经历了由河北、江苏逐渐向陕西、甘肃等地的变迁,最终形成了以宁夏为道地产区的稳定状态;古时药用枸杞的品种由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逐步变为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枸杞子同枸杞根(地骨皮)的功效自唐代开始就有区别,至《本草纲目》变得完全清晰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枸杞子功效中的"内热消渴"在传统本草文献中为地骨皮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女贞子为常用中药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为更好地利用女贞子资源,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古籍中关于女贞子的记载并结合现代研究,考证女贞子名称及品种、产地、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发现存在女贞子与冬青科冬青树的果实名称同用、混用,并有视二者为一物的情况。根据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植物果实形态对两者进行区分,并确定历代文献中记载入药的多为女贞子,别名女贞实、冬青子、蜡树子,冬青子虽有一定药用价值但很少入药。古籍记载女贞子产地最初为武陵即现在的湖南常德市,后处处有之,清朝时期泰山产的女贞子最好。此外,系统地整理了古代文献及现代女贞子的功效和炮制方法,为女贞子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本草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药莪术在中医临床中为常用药,其基原之一的广西莪术被遴选为广西“桂十味”道地药材种类。中药莪术为多基原植物,在古代曾与其他姜黄属植物发生混淆,其基源植物出现混乱,以及产地发生变化。为追本溯源,便于临床应用,因此经查阅各代本草及结合近代相关资料,证明中药莪术在古代主流产品为蓬莪荗;莪术道地产区于唐起源于西戎,清后形成为川、广(桂)、温三大道地产区;古代广西莪术的药用部位为根茎,功效主治基本相同。该考证为中药莪术正本清源,为进一步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历代本草、医籍、方书为基础,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紫苏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进行了本草考证,厘清古今关系,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历代本草所载紫苏的主流基原为紫苏(原变种)Perilla frutescens var. frutescens(紫色叶型),其次是野生紫苏P. frutescens var. acuta(紫色叶型),均不选用“白苏”这一类型。现代化学成分研究也多表明紫苏和白苏具有明显差异,为历代区分使用色紫气香的“紫苏”和绿色无香的“白苏”提供了科学依据。虽然植物分类上常将二者作一种处理,但经典名方开发过程中建议选用紫苏(原变种)P. frutescens var. frutescens(紫色叶型),避免选用“白苏”。紫苏分布广泛,但历代本草中多不记载紫苏产区,或以“今处处有之”描述其产地。紫苏的入药部位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包括茎、叶、子,明代医家开始重视其叶、梗、子的区分用药。历代采收加工炮制方法与今接近,紫苏子多“炒研入药”,紫苏梗、紫苏叶主要是简单的净制,在实际生产中参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即可。  相似文献   

13.
丹参本草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丹参为常用大宗药材,用药历史悠久,各地习用品较多,为正本清源,对丹参按颜色、功效等命名方法对其名称进行了考证,对历代本草及其药图中所记载的丹参,按照茎、叶、花、根的形态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历代本草中所记录的正品丹参即为历版中国药典所规定的Salvia miltiorrhiza,并对丹参历代产地变迁、品质评价进行了总结,为丹参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雅林  彭勇 《中药材》2018,(3):753-756
通过查询本草典籍及近5年文献,对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名称、形态、产地、功效与化学成分4个方面进行本草考证,旨在为"山栀子"和"水栀子"的植物学命名和栀子的正本清源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山栀子"与"水栀子"的产地无明显区别,而名称、形态、功效与化学成分均有不同;"山栀子"为茜草科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水栀子"为茜草科长果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ills f.longicarpa Z.W.Xie et Okada,应将"水栀子"作"山栀子"的新变型处理较为妥当。  相似文献   

15.
灯心草为灯芯草科灯芯草属植物,其茎髓、全草均能入药,是治疗心烦少眠、尿少涩痛、口舌生疮、高热口渴等的民间传统中药材,具有清凉镇静及利尿之功效。通过查阅本草文献,对灯心草名称、基原、功效、产地及采收加工炮制方法进行考证发现,灯心草别名较多,历代本草记载其基原为灯心草科植物灯心草的干燥茎髓,古今应用品种基本一致;明确了灯心草的药性及功效,其味甘、淡,性微寒,利水通淋、清心降火;对含灯心草的方剂进行归类,其中以治疗喉痹的方剂为主;灯心草产区自宋代起为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和陕西一带,清代后期转向江苏苏州和江西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灯心草产地逐步扩大至全国,江苏、四川、贵州等地有栽培,以江苏苏州为佳;灯心草的炮制方法有生品、火烧灰、灯心炭、朱砂拌制品和青黛拌制品等,其目的是使其某一方面的疗效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古今典籍,并结合现代研究对湘莲的源流、名称、品质进行本草考证。经考证,湘莲品种来源清晰,品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为发展和利用湘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经典名方中木贼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采收、炮制方法及性效主治等方面进行考证。经考证得知,木贼一名首见于唐代《贞元广利方》,并作为主流正名被后世沿用,亦存在挫草、笔杆草等别名。古代所用木贼药材的主流基原为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 hyemale,清代有节节草E. ramosissimum混作木贼基原的情况。药用部位为其地上部分。古代以“秦州”为道地产区,即今甘肃天水地区;近现代则多认为产于辽宁者质优,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木贼药材主产区为东北地区。质量评价以茎粗长、色绿、质厚、表面棱质锋糙、不脱节者为佳。历代炮制方法主要有切、锉、去节、炒炭存性、尿浸、晒干、烘干等,现代主要以水润切段后干燥为主。木贼药性方面,古今均认为性平、味甘、微苦,无毒,其主要功效古今基本一致,均用于目疾、肠风下血、崩漏等。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时所用木贼药材采用木贼E. hiemale的干燥地上部分,未明确炮制要求的建议以生品入药,具体炮制方法可参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木贼项下;若明确指出需要“炒炭”,则建议参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0213(炒炭法)进行;明确指出需要“去节”,则建议遵循古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重楼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和炮制加工等进行本草考证。经系统考证表明,重楼以“蚤休”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此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汉代至今,重楼有“蚤休”“蚩休”“重台”“七叶一枝花”等24种名称,别名众多;其基原则以百合科重楼属植物为主,但仍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历代产地多见于山东省、陕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云南省等地,产地变迁由我国华东地区迁移至西南地区,现以西南地区为主产区。五代十国时期至清代咸丰年间,重楼的采收以“四、五月”为主,现皆于秋季采挖。唐代至清代康熙年间,重楼的炮制加工多为加辅料炮制。其中,以“酒制”“醋制”历史最为悠久,而新中国成立至今则统一以“切片”为主。本文的考证结果不仅为重楼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安全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其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败酱草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军  李运景 《中草药》2004,35(6):696-697
败酱草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现代中医处方、药剂人员调剂名不符实,南北处方用药也较混乱。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以菊花植物苦菜、苣葜菜应用居多;长江以南如江、浙、广东以十字花科植物菥蓂应用者多,而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黄花败酱则应用者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紫草进行本草考证,以正本清源。方法从异名、产地、原植物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结果历代多数本草所记载的为紫草(硬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et Zucc.,亦有滇紫草Onosma paniculatum Bur.et Franch。结论紫草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使用品种比较混乱,应从各方面对其不同品种进行研究,以确定其正确品种作为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