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有限自制力理论的视角下考察中学生的生活事件、自我控制与现实、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自我控制能力问卷、青少年自评量表与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对453名中学生施测。结果:1现实偏差行为(t=2.20,P0.05)和网络偏差行为(t=3.32,P0.01)得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2生活事件、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现实与网络偏差行为得分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生活事件可以通过自我控制能力影响现实和网络偏差行为。结论:自我控制能力在生活事件对现实和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状况、动因及影响因素,以及自我伤害行为与应对方式和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1741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率为15.1%,自我伤害行为的类型以外源性自伤最多,占62.45%,最早出现自我伤害行为的年龄以12岁为多。自我伤害行为在年级分布、住宿与否、父母亲关系及是否发达地区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同伴影响、家庭暴力行为、应对方式等因素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显著相关,同时,自我伤害行为与自杀意念也有比较显著的相关。结论年级因素、环境因素及应对方式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探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拖延行为的关系。使用自我效能感量表、唤起性拖延量表和回避性拖延量表对20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唤起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男生均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唤起性拖延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学生的唤起性拖延行为多于大一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回避性拖延呈负相关,可显著负向预测回避性拖延行为。  相似文献   

4.
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网络受欺凌及校园欺凌之间的关系.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同伴关系量表、网络受欺凌量表和校园欺凌量表对335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追踪调查.结果显示:①亲社会行为水平在年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等职业学校二年级低于一年级((t=2.34,P<0.05);同伴关系在年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5.
中美两国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比较分析中美两国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方法:采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对872名中、美两国的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中国中学生的朋友、学校和一般生活满意度高于美国中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2)中国7、8、9三个年级学生的学校和一般生活满意度均高于美国同年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3)美国男生生活环境的满意度高于中国男生,中国男生的自我满意度高于美国男生,美国女生的自我满意度高于中国女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4)中、美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都在各自国家内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年级差异。均表现为7年级学生在存在差异维度上的满意度高于本国其他年级的学生;(5)中、美中学生的生活满意都在各自国家内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性别差异,两国均表现为女生在存在差异维度上的满意度高于本国男生。结论:中美两国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社会文化背景是影响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控力在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冒险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以462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关系网络问卷、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量表、青少年冒险行为量表进行测量。结果:1青少年冒险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三青少年的冒险行为显著高于初一、初二;2父母支持与自控力显著正相关、与冒险行为显著负相关;亲子冲突与自控力显著负相关、与冒险行为显著正相关;3自控力在父母支持、亲子冲突与冒险行为的关系中均起完全中介的作用。结论: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自控力间接实现的,改善亲子关系或提高自控力是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关系以及黑暗人格、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功能总体评定量表、《黑暗十二条》量表、自我控制量表与网络欺凌量表对北京市三所中学共1390名中学生进行匿名施测。结果:(1)男生的网络欺凌行为显著多于女生;(2)家庭功能、黑暗人格、自我控制和网络欺凌之间两两相关显著。精神病态相对于黑暗人格其他两维度而言,是网络欺凌的高预测因子;(3)黑暗人格、自我控制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网络欺凌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揭示了家庭功能对网络欺凌的作用机制,为从家庭和个体层面干预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的特点及其对不同群体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方法:采用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量表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北京和济南的1233名中学生匿名施测。结果:①母亲的行为和心理控制均高于父亲;②父母行为控制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正相关,心理控制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③父、母的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会因性别和年级的不同而不同。结论:父母的行为、心理控制在不同群体青少年中对网络成瘾有不同作用,针对性地调整父母的行为和心理控制对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美两国青少年校园欺负受害状况的异同。方法:以1677名中国中学生和1814名美国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学生卷)(DBVS-S),对中美青少年在受言语欺负、身体欺负、关系欺负和网络欺负量表得分上的年级和性别差异进行跨文化比较。结果:(1)总体上中国和美国青少年欺负受害发生率存在显著的差异,与中国青少年相比,美国青少年除受"言语欺负"百分比较低且二者差异极显著外,受"身体欺负"、"关系欺负"和"网络欺负"的百分比均较高,其中受"关系欺负"和"网络欺负"的得分差异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2)在受欺负的类型上,中美青少年都是受言语欺负比例最高、网络欺负占比最小,相比受身体欺负而言,美国青少年遭受关系欺负的比例更高。(3)中美两国青少年的欺负受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男生的欺负受害发生率均显著地高于女生;(4)中国青少年欺负受害发生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美国青少年欺负受害发生率年级差异不显著,但两国青少年受欺负的发生率均为十一年级受欺负百分比最高,十二年级受欺负百分比最低。结论:中美青少年校园欺负受害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探讨家庭环境、自尊与危险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Q-A)、自尊量表(SES)以及家庭环境量表(FES)对某中学129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①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②吸烟与过度饮酒行为(t=-2.36,P<0.05)、不健康饮食行为与缺乏运动(t=-3.01,P<0.05)和无保护性行为(t=2.60,P<0.05)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吸烟与过度饮酒行为和不健康饮食与缺乏运动行为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无保护性行为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③危险行为与家庭亲密度呈负相关,而与矛盾性呈正相关;④低自尊更具有攻击性,更容易发生危险行为;⑤自尊在家庭环境和危险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变量的作用。结论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与其所处低亲密度的家庭环境、低自尊有密切关系,提高家庭亲密度,适当提高自尊对降低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中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伤的关系,以及积极发展素质在两者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中学生生活事件量表、自我伤害行为量表和青少年积极发展素质量表,对1839名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中学生的自伤行为发生率约为17.0%;(2)应激性生活事件各维度分与自伤呈显著正相关,积极发展素质各维度分与自伤呈显著负相关;(3)应激性生活事件中的学业压力与人际矛盾显著正向预测自伤;而青少年积极发展素质中的家长与同伴支持、心理安全维度显著负向预测自伤;(4)积极发展素质中的教师支持维度可以调节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伤的关系。与低教师支持者相比,高教师支持的中学生在经历应激性生活事件时,自伤的发生率更低。结论:培养青少年的积极发展素质,建构有效的教师支持体系,可以缓冲应激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降低青少年自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教师关怀行为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教师关怀行为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青少年网络成瘾量表对75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1)教师关怀行为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领悟社会支持在教师关怀行为与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3)学业自我效能感在领悟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教师关怀行为与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青少年自我认同和心理和谐是否在社会适应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方法:使用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自我认同量表、心理和谐问卷和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问卷对2056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1)社会适应、自我认同和心理和谐与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社会适应与自我认同和心理和谐存在显著正相关;(2)社会适应、自我认同和心理和谐对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存在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自我认同、心理和谐分别中介了社会适应与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结论:自我认同和心理和谐在社会适应与移动社交网络过度使用行为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少年人际信任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马氏量表(Mach Scale)和青少年自评量表(YSR)对山东某网瘾戒除学校42名学生和普通中学的52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青少年的人际信任不存在性别、学生类型的差异F(1,90)=1.376,0.652;P>0.05;②青少年问题行为在性别、学生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F(1,90)=8.13,10.932;P<0.01,但在性别与学生类型上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90)=0.432,P>0.05;③青少年的人际信任与问题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r=-0.344,P<0.01)。结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受人际信任的影响,人际信任越低,问题行为出现的越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一般攻击模型,从认知和情绪双路径的视角考察核心自我评价、社交焦虑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以河南省812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低头行为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线下攻击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父母低头行为、青少年社交焦虑、攻击行为两两显著正相关,且均与青少年核心自我评价显著负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父母低头行为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还通过认知和情绪的双路径即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交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产生间接影响。结论: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交焦虑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并列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探讨网络成瘾、自我效能和孤独感三者的联系,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为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降低孤独、网络成瘾行为提供指导。方法:方便抽样法抽取华北理工大学21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调查,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大学生孤独感水平较高;网络成瘾总体状况处在一个正常使用网络范围的水平;自我效能感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性别在自我效能感(t=2.160,P0.05)上存在显著的差异;(3)不同年级在自我效能感(F=4.717,P0.01)、孤独感(F=3.367,P0.05)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网络成瘾(F=1.973)上没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两两比较后发现大一与大二、大三在自我效能感、孤独感上有统计学意义,大一与大四在自我效能感上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专业在孤独感(F=4.489,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网络成瘾(F=1.589),自我效能感(F=2.134)上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5)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与孤独感(r=-0.228,P0.01)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在网络成瘾与孤独感(r=0.360,P0.01)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6)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网络成瘾对孤独感进行回归分析中,在P=0.001水平上显著,表明自我效能感、网络成瘾能够很好的预测大学生孤独感。结论:大学生孤独感水平较高,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孤独感越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普遍较高,男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大学生在网络成瘾上处于正常使用网络范围水平,网络成瘾越严重孤独感水平越高。回归分析显示网瘾和自我效能感能对孤独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家庭无效环境问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8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筛选出1066名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水平显著正相关;(2)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中起中介作用;(3)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对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在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的关系中,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起中介作用,而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调节着这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聊与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以及交往焦虑、自我控制、娱乐消遣在无聊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多维状态无聊量表(中文版)、交往焦虑量表、自我控制量表、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动机问卷和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评估问卷,按照分层整群取样方法选取全国11所中学和大学的2872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检验中介作用的显著性。结果:(1)无聊、交往焦虑、娱乐消遣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间均存在显著正向相关,而自我控制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间存在显著负向相关。(2)无聊、交往焦虑和娱乐消遣对问题性使用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自我控制对问题性使用行为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3)交往焦虑、自我控制和娱乐消遣动机在无聊与问题性使用行为关系间均存在中介作用,无聊对问题性使用行为的影响通过多条中介路径发生作用,其中无聊→自我控制→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中介效应量最大。结论:无聊对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通过自我控制、交往焦虑、娱乐消遣动机的中介作用实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广州在校中学生自伤行为(self-injurious behavior,SIB)与中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方便选取广州市城区完全中学一所,农村初中、高中各一所,抽取全体高一、二年级和初一、二年级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1618份,用自伤行为评价问卷和网络成瘾测试问卷(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施测。结果:(1)263名(16.3%)学生表示在过去6个月内曾有过SIB,其中157名(9.7%)有过1~5次,73名(4.5%)有过6次或以上;(2)1392名(89.2%)学生为互联网的正常使用者,158名(10.2%)为中度网络成瘾者,10名(0.6%)为重度网络成瘾者。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网络中度和重度成瘾学生比正常使用学生有高达2倍的自伤几率(95%CI=1.1~3.7)。结论:广州市在校中学生的自伤行为可能较普遍,网络成瘾可能会增加发生自伤行为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求助态度和求助意愿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自评量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量表、求助意愿量表,对884名中学生匿名施测。结果:求助态度和求助意愿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心理行为问题可以直接预测求助意愿,也可以通过求助态度间接影响求助意愿,间接效应占总效应61%。结论:求助态度在心理行为问题和求助意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