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寒热药性是药性理论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由于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深刻,而当前的思路及方法手段难以摆脱先入为主、循环论证的研究局限性,因此亟需为现代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注入新思维、启动新视角.本文在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以系统观为指导,以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和作用靶标为寒热药性的三大要素,融合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构建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表征方法,基本揭示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以期实现药性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与合理用药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中药药性与功效进行归纳分析,寻求药性与功效之间的规律性。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中药功效与药性的关系出发,建立肝经归经的预测模型。基于生物热动力学探讨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以热动力学参数反映中药复方的寒热药性。用电子得失理论研究中药四性的物质基础,用红外成像扫描技术研究中药的寒热属性,用斑点免疫印迹技术探讨中药药性物质基础,以支持向量机用于中药药性识别的可行性考察,以微量元素含量水平探讨与中药四性的关系,并以食用菌总糖含量测定方法(费林氏容量法)探讨总糖含量与寒热药性关系。结论:多学科的渗透用于中药药性研究,为科学阐释中药药性的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药寒、热、温、凉四气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寒热药性两方面。中药的寒热药性既是治疗疾病的要素,也是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本文通过对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研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药所具有的寒热药性偏胜所致毒副作用的防控措施,指出控制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4.
5.
6.
从中药的整体性出发,开展中药拉曼谱图与其寒热药性的相关性分析,并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统计判别研究。本研究选取寒凉性中药109种、温热性中药128种,共计237种中药;经样品前处理后,利用如海光电SEED 3000近红外拉曼光谱仪进行检测,得到每味中药的拉曼谱图;并对量化后的中药拉曼数据进行特征筛选和统计检验,筛选出与寒热药性密切相关的特征拉曼位移及其峰强,然后基于5种算法进行寒热药性的判别建模。经比较分析发现,相较于其他模型,随机森林(RF)模型展现出最佳的效果,对测试集判别的正确率高于90%,曲线下面积(AUC)和精确度大于0.90。本研究基于大样本量中药的分析,中药的拉曼数据与其寒热药性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药性表征指标,结合RF算法进行寒热药性的判别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中药寒热药性角度阐述了其对方剂组成的原则、药物配伍的形式、方证结合的用药原则及治法的具体运用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目的在于说明中药药性理论与方剂学的缘由以及对方剂学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差异。方法:对本院采用中药治疗的253例CHB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构建CHB肝功能指标的因子结构模型,探索影响CHB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寒热方药对以上关键因素指标的改善情况,阐明寒热药性对CHB疗效的影响差异。结果:就肝功能指标而言,影响CHB疾病进展情况的3个方面是:胆汁排泄障碍及胆汁淤积情况、肝脏损害程度、肝脏合成储备功能。寒、热方药均能显著降低患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转肽酶(GGT)各指标值(P0.05,P0.01),热性方药还能显著升高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P0.05)。结论:寒、热方药均能通过降低转氨酶、改善肝脏损害、促进胆汁排泄、减轻胆汁淤积、促进肝脏代谢而表现出对CHB的治疗作用;不同的是热性方药还有升高血清蛋白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进行了分析,认为寒热中药对寒热体质和寒热证候的干预作用是不同的,开展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应以采取证模型的研究方法为主.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控研要点包括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中药功效-药性关系研究、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物质成分组群与寒热中药作用相关性研究、基于正常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寒体热体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不同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机制对比研究等.同时,分别从模型制备、指标观察和对照设计3个方面,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进行了分析,认为寒热中药对寒热体质和寒热证候的干预作用是不同的,开展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应以采取证模型的研究方法为主。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控研要点包括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中药功效-药性关系研究、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物质成分组群与寒热中药作用相关性研究、基于正常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寒体热体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不同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机制对比研究等。同时,分别从模型制备、指标观察和对照设计3个方面,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中药成分寒热药性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方法:基于中药信息数据库获取646味中药,涵盖10 053个化合物成分。构建中药化合物分子指纹与分子图表征编码,分别构建图卷积神经网络(GCN)、K-近邻(KNN)、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算法,训练模型并调整模型超参数。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使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与F值评价模型预测性能。将预测的高概率化合物分析中药寒热属性的生物学机制潜在差异。通过细胞增殖-毒性测试实验检测梯度加权得分的寒性中药成分对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瘤(PC-12)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GCN模型在中药寒热属性预测任务中综合表现良好。通过GCN模型从代表性寒热药物中筛选出的高概率寒热分类化合物共形成413靶点,与17通路具有潜在关联。细胞实验结果,随寒性加权分数降低逐渐显现为对OGD/R的细胞保护作用。结论:在寒热属性预测任务中,基于分子图表征的GCN模型相对于分子指纹表征的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具有更优的性能,可为进一步探究中药“性-构”关系提供算法支持。 相似文献
12.
动物行为学在中药寒热药性研究中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动物行为学角度,结合计算机和现代影像处理技术,通过监测动物在具有不同寒热属性药物的作用下对环境温度趋向性行为的变化,获得通过直接观察难以评定的多行为学参数,评价药物的寒热属性,进而表征其寒热属性的差异.该方法可实时在线、无扰、直观且客观、定性且定量地监测实验动物的寒热趋向性,从整体动物水平表征中药寒热药性,符合中药用药特点,适应于中医药理论体系,是中药药性研究方法的一次大胆尝试,为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动物对温度趋向行为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中药寒热药性的客观真实性与科学内涵,建立符合中药应用特点的寒热药性客观评价方法,审视和研究中药药性乃至整个中医药基础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3.
14.
王盼盼;凌霄;马志欢;刘淑钰;马静;李学林 《中医杂志》2020,61(23):2069-2072
口尝法是传统中药药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古人采用口尝法初步获取了中药药性的内容。通过总结评价口尝法在传统中药药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方法和技术,从临床研究与包括物质基础研究、仿生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在内的基础研究两方面,探讨口尝法在现代中药药性研究中的研究思路,以期探索出更加系统、全面的现代中药药性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不断认识和运用\"新\"中药,继承和完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寒、热药性中药对生物效应指标的影响,分析变量对寒、热药性贡献度,初步建立寒、热药性生物效应判别模式。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寒性中药(苦参、栀子、黄柏,黄芩、黄连、龙胆)各组、热性中药(附子、干姜、高良姜、花椒、肉桂、吴茱萸)各组,灌胃相应中药水煎液10 mL·kg-1,每日2次,共给药30 d;检测文献已报道的可能与寒、热药性相关联的生物效应指标共53项;运用Clementinel2.0数据挖掘软件,建立数据仓库;选取空白对照组数据、寒性中药组(栀子、黄柏、黄连、苦参、龙胆)数据、热性中药组(附子、干姜、肉桂、花椒、高良姜)数据,作为训练集,C5.0算法和C&R分类回归算法找出变量的重要性,构建决策树;并对黄芩、吴茱萸进行寒、热属性的测试。结果:C&R分类回归算法显示:肝SDH活性为寒热最为重要的属性,重要性接近30%,其次为甘油三酯、肝Na+-K+-ATP酶、肌糖元、血小板分布宽度等,模型的正确率达97.39%;C5.0算法显示:肝SDH活性为寒热最为重要的属性,重要性接近40%,其次为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肌糖元、肝Na+-K+-ATP酶等,模型的正确率达98.26%;C&R分类回归算法、C5.0算法决策树判定吴茱萸属于热性药和黄芩属于寒性药的可能性均为100.00%,77.78%。结论:肝SDH活性为中药的寒热药性最为重要的生物效应指标;中药寒、热药性的判别通路或模式与能量代谢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18.
利用数据挖掘方法预测中药缺失药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理论体系中,药物的药性与功能是一个整体,前者从整体上表述了药物的作用性质、趋向和途径,后者则表明了中药对人体调节作用的结果,两者既具有明显的差别,又具有紧密的联系。利用信息技术研究中药药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药性与功能数据进行挖掘,可发现药性与功效之间的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冯芳绒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11):18-19
当前,科学诠释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及其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中医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选择。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用药禁忌等,内容十分丰富。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理、总结、升华,使之上升为一般理论,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本文分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全电性离子色谱的6味中药药性的蛋白质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出分子标记法检测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探讨全电性离子色谱技术用于筛选中药药性蛋白质分子标记的可行性。方法:联合应用阴、阳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将特定pH条件下中药的全部水溶性蛋白的色谱峰呈现出来,形成全电性离子色谱图,平行比较不同药性中药的全电性离子色谱图,筛选出相同药性中药间共有的药性标识峰,对药性标识峰组分作SDS—PAGE,比较分析药性相关的共有蛋白条带,作为中药药性的蛋白质分子标记。结果:干姜、肉桂、仙茅3味热性中药在阴离子交换色谱的收集部分编号为30附近,存在多个共有特征峰;黄连、知母、金银花3味寒性中药在阴离子交换色谱的收集编号为35附近会存在多个共有特征峰;3味热性中药的共有特征峰组分在分子质量为50ku(1u=1.66054×10^-27)附近存在一条共有条带,在分子质量约为31ku处,存在2条共有条带;3味寒性中药共有特征峰组分在分子质量为31ku附近,存在2条共有条带。结论:收集编号为35和30附近的共有色谱峰在3次重复中稳定呈现,可以作为6味测试中药的寒、热药性标识峰。标识峰的共有条带分别是3味寒性中药与3味热性中药所特有的,在3次重复中稳定呈现,可以作为6味测试中药药性的蛋白质分子标记。全电性离子色谱法是一种可行的中药药性分子标记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