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难治性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具有一定程度的癌变倾向,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及微生物等有关。现代医学尚无理想药物治疗UC,而中医药对此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笔者就文献报导统计的最常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及其单体成分进行整理,探讨相关中药及其单体成分的治疗机制,并对此作一综述,为中药应用于UC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鲜静  张晨  钟雪梅  傅超美  高飞  章津铭 《中草药》2021,52(6):1816-182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为现代常见病、难治病。因其发病反复,临床常需反复长期使用柳氮磺胺吡啶、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其疗效有限且易产生不良反应。现代研究发现中药多酚类、生物碱类、醌类、萜类等活性成分通过多靶点机制,表现出较好缓解UC的作用,且不良反应相对较低,但存在水溶性差、胃肠道不稳定和结肠靶向性差等制剂学问题。针对以上制剂学问题,研究者构建了多种中药活性成分的口服结肠靶向纳米系统,通过避免胃肠道破坏、延长肠滞留、实现药物在病灶部位控释等方式显著提升了对UC的治疗效果。对具有UC防治作用的中药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口服结肠靶向纳米系统用于UC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活性成分口服靶向治疗UC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申睿  刘苗  朱向东  谈望晶  王烨 《中草药》2018,49(7):1721-1725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具有多靶点整体调节、副作用少、疗效稳定等优势。从中医治法治则的角度及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中药有效成分的角度,总结中医药治疗UC实验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阐释中医药治疗UC的机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以期为临床上UC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的、复发性的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累及结肠黏膜。UC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和血便等,严重时还可能伴随营养不良和全身症状,发病率也不断攀升,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显著的影响。UC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西医治疗多使用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等为主,但其不良反应较多,治疗效果不理想。中药安全性高,且不良反应较少,以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药效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故从中药中寻找治疗UC的药物已成为一大热点。甘草为我国传统中药材,是临床上应用较广的传统中药之一,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甘草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酸二铵等活性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有研究统计在治疗UC的中药中,甘草位居前三。近年来,中药甘草及复方治疗UC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基于此,通过对甘草主要化学成分如甘草酸、甘草酸二铵、甘草多糖、甘草次酸和异甘草素及甘草相关复方的抗炎、调节免疫、调节肠道菌群、调控细胞凋亡和降低氧化应激等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总结,为甘草进一步开发及临床应...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性肠病,目前现有的治疗方式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中药应用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具有疗法丰富、不良反应较少、应用广泛等优点,成为了近年来UC治疗的新热点。研究表明,与肠道菌群之间的互作效应可能是中药改善UC的重要作用机制。现对中药与肠道菌群互作效应在UC治疗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中药在该领域的临床应用与开发,以及中医药防治UC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由多种因素共同致病。肠黏膜屏障受损是UC的基本病理改变,肠道菌群紊乱是UC的重要特征之一,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黏膜免疫及炎症反应以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在UC的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具有起效迅速,短期疗效显著等优势,但长期使用疗效欠佳,并伴随诸多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因此,探索长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的治疗新方法迫在眉睫。大量研究显示,中药能够多靶点、全方位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菌群稳态,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从而遏制UC进展。众多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中药复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改善肠黏膜免疫,降低肠黏膜炎症反应,从而恢复肠黏膜屏障正常生理功能,从而有效拮抗UC,为UC防治提供新策略。虽然当前有一些关于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以防治UC的研究,但其研究均存在着系统性与全面性不足的缺点。因此,该文基于UC的研究现状、肠道菌群及中药治疗等,综述了肠道菌群与UC的关系,以阐明肠道菌群在UC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5年来靶向调节肠道菌群以治疗UC的中药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以期为UC治疗提...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以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非特异性消化道疾病。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UC的发病率及癌变率在世界范围内呈快速上升趋势,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社会负担。迄今,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西医临床中常用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缓解症状,然而长期使用会导致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多等问题。基于中医药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优势,中医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缓解氧化应激、保护肠黏膜屏障、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等作用机制治疗UC的研究越来越多。鉴于此,笔者通过查阅近10年相关文献,综述了中药活性成分、单味中药提取物、中药药对、经典复方、中药联用化学药治疗UC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寻求有效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C)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近年来中药单药有效成分治疗UC实验研究日益增多,研究表明中药单药有效成分改善UC的作用机制主要集中在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凝血功能及抗氧化作用等方面。目前对于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UC的作用机制尚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仍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阐明,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其中肠黏膜屏障损伤是UC的基本病理改变。自噬作为细胞的非损伤性应答,通过降解及重吸收等调节肠黏膜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及菌群稳态等多种过程,从而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在UC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该病在临床上主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西医治疗本病起效快,短期疗效确切,但长期使用容易伴随较多不良反应,且部分药品价格昂贵,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与经济负担。因此,探索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小的新疗法刻不容缓。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能够多靶点、多效应调节肠黏膜细胞自噬,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遏制UC发展。众多实验显示,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复方可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水平改善肠黏膜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及菌群等以维持肠黏膜屏障正常功能,从而有效干预UC,为防治UC提供了新举措。但目前尚缺乏对中药调节肠黏膜细胞自噬水平防治UC的系统综述。因此,该文基于UC研究现状、自噬过程、中药治疗等,综述了自噬及其关键靶点蛋白与UC的关系,以阐明自噬在UC产生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年来靶向调节细胞自噬以治疗UC的中药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为UC的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策略对痛泻要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作用机制进行预测分析。方法利用BATMAN-TCM在线分析工具与DrugBank和OMIM数据库构建"成分-靶标-通路-疾病"网络及进行通路富集分析,阐释痛泻要方治疗UC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筛选共得到72个痛泻要方活性成分,195个成分候选靶标与12条关键生物学通路,主要集中在炎症-免疫反应、神经调节作用、生长发育等生物学过程,其中JAK-STAT通路参与了多个生物学过程。经分析,Thymol、Lauric Acid、N-Methyltyramine等成分可能是作用于UC的关键活性成分。结论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策略对痛泻要方治疗UC的生物学过程进行靶标预测和网络构建,阐释了痛泻要方作用于UC的潜在分子机制,为痛泻要方治疗UC的活性成分药物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从"肝"论治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从中医E百数据库检索UC相关方剂,选择UC治疗的常用从"肝"论治代表药物。利用DisGeNET数据库进行UC的疾病靶标预测;利用中药生物信息数据库分析工具(BATMAN-TCM)对药物进行活性成分与预测疾病靶标分子对接印证,建立"药效成分-靶标蛋白"对应关系;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标"网络模型;利用韦恩图(Venny2.1)进一步分析代表药物干预UC的靶点异同。结果根据数据库检索,经用药频次统计后,以柴胡、白芍为UC从"肝"论治的代表药物,共筛选出活性成分48个,共涉及UC相关的29个靶点,通过分析,其中柴胡治疗UC的靶标为100%,柴胡与白芍共有靶标占24.1%,说明它们之间存在某些协同相互作用。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柴胡与白芍两味代表中药成分靶标的生物学分析,初步得出从"肝"论治在UC治疗中的多靶点治疗网络效应,挖掘了UC从"肝"论治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2.
结合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证候大肠湿热证的相关临床变化及其机制,收集UC该证型各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探索其变化机制。通过对大肠湿热证UC治疗手段的分类归纳,发现其中代表性的中药及复方,并探索其治病机制,因而与肠道菌群相关机制相结合,根据其相同的机制探索其可能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中药及复方对大肠湿热证UC患者肠道菌群精准调控的可行性。整理知网大量相关文献发现,目前特征菌群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与中药在大肠湿热证UC中关系最为密切,但由于临床研究仍有诸多不足,肠道菌群受多方面影响,目前还不能精准刻画肠道菌群和疾病相关的变化,且中药调控肠道菌群相关机制研究也有欠缺,中药及复方对大肠湿热证UC患者肠道菌群精准调控的可行性仍然值得商榷。对于此,阐明大肠湿热证UC临床证候的生物学内涵及证候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等科学问题成为首要研究任务,除此之外,还应重视机体中药的肠腔暴露谱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最后,中医思维与现代医学理念应互相结合,积极开展并推进制定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UC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炎症性肠病,证候表现多见于湿热型,其病因尚不明确,但UC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受损的表现。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历史悠久,效果显著,临床常用健脾及清热类中药治疗,研究表明,多数中药及复方的化学成分有调节患者血清内炎症因子的含量,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修复肠道黏膜的作用。此文通过研究整理近年来关于肠黏膜屏障结构、UC患者的肠黏膜表现以及中药对湿热型UC肠道黏膜的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明确中医药湿热型UC的机制,并为进一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影响患者结肠或直肠的疾病,以长期反复性炎症为特征,最终导致肠黏膜出现溃疡。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不易治愈,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不适和经济负担。因此,探索和研发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小的新疗法迫在眉睫。本病病理机制复杂,由多因素共同促成。其中肠黏膜屏障受损是UC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当前热门研究课题和新方向。肠上皮紧密连接(TJ)作为肠黏膜机械屏障的结构基础,可积极调控黏膜功能,在UC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中医药可以多途径、多靶点调控TJ蛋白,修复肠黏膜屏障,从而阻断UC进展。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单体或成分、复方及其制剂可通过调控TJ蛋白维持UC肠上皮功能,降低其通透性而有效治疗UC,为干预UC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虽然中药通过介导TJ蛋白表达干预UC具有西医难以取代的独特优势,但目前缺乏对中药促进TJ蛋白表达治疗UC全面的综述。故该文从UC的现状、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溃疡性结肠炎”“紧密连接”“中药”等为关键词,检索查阅近年来中英文相关文献,综述了TJ及其关键靶点蛋白与UC的关系,以明确TJ在UC病理生理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年来靶向调控TJ而治疗UC的中药进行系统性总结,以期为UC的治疗以及进一步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药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有关中药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干细胞的分类、中药对干细胞的作用及两者联合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结果: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中药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UC已取得诸多成果。中药可作用于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定向迁移等多方面。两者联合应用移植后,干细胞能向损伤肠道移行,并能分化为肠黏膜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促进肠黏膜修复以及受损肠道周围微循环重建的作用。结论:中药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UC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药鸦胆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潜在药效成分及其分子生及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查询化学成分对应的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查询UC的靶点。找出成分与疾病的共同靶点,作为鸦胆子治疗UC的潜在靶点,并通过String数据库得出潜在靶点间互相作用关系图;使运用ClueGO插件对潜在靶点进行相关通路分析。结果鸦胆子治疗UC的活性成分有37个,并通过影响PTGS2、IL6、PPARG、AKT1、JUN、EGFR、STAT3、MMP9、MMP2、HIF1A、PTPRC等41个关键靶点,调节HIF-1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癌症相关通路以及其他疾病通路等发挥作用。结论鸦胆子治疗UC可能主要通过木犀草素、亚油酸、棕榈酸等成分调控PTGS2、IL6、AKT1、EGFR、STAT3、HIF1A药理学研究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发生于结直肠,该病病理机制复杂,与肠道的不可控性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当前,西医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减轻肠道炎症,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遏UC的进展,但不良反应较大。越来越多研究证实,中医药防治UC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显著降低该病复发率。细胞焦亡是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可破坏细胞结构,释放胞内促炎物质,介导UC肠道免疫反应。研究人员认为中医药对细胞焦亡的干预主要表现为促进细胞焦亡(损其有余)和抑制细胞焦亡(补其不足),这与调节阴阳相一致。其中,中药主要通过抑制细胞焦亡(补其不足),减轻肠道免疫反应,起到治疗UC的作用。近年来,业界开展了大量研究探索中药通过调控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焦亡通路治疗UC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NLRP3焦亡通路是中药治疗UC的关键靶通路。但目前尚缺乏关于中药抑制NLRP3焦亡通路进而治疗UC的全面系统的总结。该文以“细胞焦亡”“NLRP3”“溃疡性结肠炎”及“中药”等为关键词,检索和分析近年来该领域中英文文献,发现调控NLRP3焦亡通路的中药主要包括清热燥湿类、调和气血类、行气通腑类和健脾祛湿类,这可为科研...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非特异性、复发性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治疗药物以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为主,但对UC患者疗效欠佳,有些患者因不良反应加重了身体负担。近年来中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小,基于NF-κB信号通路对中药进一步深入治疗UC的文献进行综述,为中药治疗UC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复杂且病因不明,中医药治疗UC具有多靶点整体调节、疗效稳定等优势,因此中医药治疗UC的作用机制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总结近年来中医药通过调节免疫、改善凝血、抗氧化、下调黏附分子、调节胃肠激素、调节一氧化氮、修复肠黏膜、调节肠道菌群及调节肠道动力紊乱等方面治疗UC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以期为临床上治疗UC提供更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中医认为UC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病理因素主要包括湿、热、瘀、毒等,青黛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效,作为复方制剂的重要成分之一,被长期用于UC的口服或局部治疗中。近年来研究者采用青黛单药及其主要成分口服或纳肛治疗UC亦取得良好效果,并针对其作用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近年来青黛及其有效成分提取物(靛玉红、靛蓝、色胺酮)等治疗UC的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