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安徽凤丹皮的适宜采收时期,以及加工方法.方法:根据文献中对丹皮有效成分的研究.结果每年的4-5月或9月采收栽培3-5年的牡丹根皮.讨论:对丹皮的活性有效成分以及加工工艺还需进一步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
安徽道地药材牡丹皮的采收及产地加工方法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成武 《中药材》2000,23(2):82-83
牡丹皮为传统常用中药.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清肝泻火之功.中国药典(1995版)收载的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干燥根皮.安徽为牡丹皮的主产区,尤以铜陵产的"凤丹"奉为道地药材,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安徽铜陵、南陵、毫州等地大面积栽培牡丹,但各地对其采收及产地加工方法不尽相同.本人对老产区铜陵凤凰山以及新产区毫州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其不同的产地加工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3.
四川道地药材泽泻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泽泻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四川不同产区泽泻药材的质量,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梯度洗脱法进行色谱分离,使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7批样品得到的色谱指纹图谱有26个共有峰,16和22号峰分别被鉴定为24-乙酰泽泻醇A和23-乙酰泽泻醇B。结论:泽泻药材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及专属性强,可结合含量测定用于全面控制其质量,确保每批产品的均一性。  相似文献   

4.
不同产地延胡索采收加工技术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延胡索采收与产地加工方法,深入调研其采收与产地加工技术。方法采用实地调查与走访调查的方式。结果延胡索药材采收基本采用人工方法,以短柄四齿耙作为采集工具;采集时间集中于5月份,但采收周期偏长的情况在部分产区存在。加工以煮制为主,但在具体操作步骤、煮制程度把握及干燥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性。结论调查为下一步对延胡索产地加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和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道地药材建泽泻的RAPD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为了探讨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之间遗传变异的大小,并建立道地药材的品质鉴定方法。方法:运用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福建、江西、四川产的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进行了研究。结果:同种异地药材所形成的不同的居群,具有不同的遗传特征。结论:RAPD技术可作为鉴别道地药材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6.
四川道地药材与微量元素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四川道地药材有川芎、黄连、川乌等数十种之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过去,对道地药材的形色气味等经验鉴别和有机成分研究较多。自80年代以来,有关中药微量元素的分析测试方兴未艾,但未见有关道地药材专题进行微量元素研究的文献报道。因此,我们对十余种川产道地药材各产地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四川道地药材及其微量元素与地质背景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本文对10种川产道地药材的地质背景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道地药材受不同的地质背景控制,同一药材的道地产区和非道地产区亦受不同地质背景的控制和影响。道地药材中微量元素的差异,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恩施道地药材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恩施州特有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药用资源,道地药材的地位及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等方面,论述发挥区域优势、坚持道地药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时值岁尾,药市总体销量较2006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是一些滋补类药材销量较前期有所增加。批量零星购买者增多,市价也在稳稳上涨;东北道地药材持续走强,市价看涨,个别品种无大货可供;其它品种各有升降,但振幅都不大。现就部分品种走势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甘肃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甘肃道地药材的形成甘肃道地药材的种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和加工经验,如当归、甘草等,但有些品种并不是甘肃原有的,而是经过多年的适应性种植,才形成当今的道地药材,如党参等。药材的道地性是与中药质量和中医疗效的一致性分不开的。发展道地药材生产对发  相似文献   

11.
安徽道地药材牡丹皮原植物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省铜陵县凤凰山和南陵县丫山产的药用牡丹,为我国传统道地药材“风丹皮”的原植物。在全国的牡丹皮药材中,其质量最佳,产量最大。2003-04~2005-04,我们再次合作对安徽省巢湖银屏山野生牡丹、南陵丫山和铜陵凤凰山产的药用牡丹和河南省等地的杨山牡丹进行深入全面考察。根据历年实地观察、采集的标本和拍摄的大量照片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安徽省铜陵县凤凰山和南陵县丫山产的药用牡丹,实际上主要有三个类群混生:一个是二回三出复叶的类群;一个是二回羽状复叶,瞢莫果不超过5枚的类型;一个是二回羽状复叶,瞢荚果6~8枚的类群。另有重瓣牡丹,安徽各地也有栽培,但不作为主流药用品种。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禹州道地药材种植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河南禹州道地药材的种植历史沿革和种植现状,提出积极引导农民与药商建立合作关系,细化《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改进禹州道地药材的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促进道地药材的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梳理并分析山西代表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与质量标准研究现状,以期较为客观地概述晋产道地药材生产与质量标准研究现状,服务于晋药生产、研发与可持续利用。通过文献调研与实地调研研究山西代表性道地药材潞党参、恒山黄芪等资源概况、生态种植(野生抚育)技术、采收加工技术及质量标准研究现状。结果发现晋产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采用现代农业栽培、生态种植、仿野生栽培技术。采收方法包括人工采收和机械采收2种。药材加工多沿用传统加工方法。中药材合作社多采用传统仓储方式,大型中药材及饮片生产企业采用气调贮藏技术。晋产道地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方法先进,拟订标准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所载标准,并体现了山西道地药材特色与优势。最具代表性的几种晋产道地药材栽培方式体现了生态种植特点,产地加工保留了道地药材传统加工技术特色;晋产道地药材质量优良并且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在中药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福建永定县道地药材巴戟天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永定县道地药材巴戟天现状调查,从巴戟天资源分布状况、生长状况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分析存在问题,提出相应解决途径,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巴戟天资源、促进巴戟天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光明中医》2021,36(15)
目的对河南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保护及专利保护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了解道地药材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情况,为道地药材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国家知识产权局等网站公布内容为数据来源,并检索、整理相关数据。结果河南省运用地理标志模式保护道地药材的数量分别为:24项地理标志产品、15项农产品地理标志,河南涉及地黄、牛膝、山药、菊花的专利数量共841件,申请专利较少,有效及审中专利比例较低。结论通过分析道地药材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反映出河南道地药材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为有效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及省市相关政策中关于加强道地药材知识产权保护、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六味地黄丸与道地药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饶伟文 《中医杂志》2007,48(2):189-190
中药材的质量与其品种、产地、生长年限、采收季节和加工方法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许多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疗效突出,带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药材,即道地药材(或地道药材)。现对六味地黄丸中6种药材的地道性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金银花的采收与加工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银花是我省道地药材,我省的平邑费县素有金银花之乡的美誉。传统金银花的采收和炮制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常使金银花的质量不稳定,我们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和方法,制定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采收炮制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甘肃道地药材甘草的资源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甘肃道地药材甘草进行资源分析,考察甘草产量与需求的关系,为合理开发利用甘草资源提供参考.方法:产地调查、文献考证、信访调查、统计分析.结果:甘草用途广泛,野生资源破坏较严重,资源总量不足.结论:在发展人工种植甘草的同时,进行甘草市场调控,保证供求平衡,稳定市场价格,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利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材产地加工与道地药材相关性。方法分析中药材产地加工在道地药材道地性形成、产业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状况三个方面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论证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产地加工是道地药材的道地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道地药材体系的形成与产业的发展。结论二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在发展道地药材时要重视产地加工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