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分析抑郁障碍(MD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入组332例MDD患者,分为自杀未遂组(95例)和非自杀未遂组(237例);对入组者进行人口学与临床资料调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估及血清甲状腺功能检测,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未遂组年龄、首次发病年龄明显小于非自杀未遂组,病程、既往住院次数明显多于非自杀未遂组;单身、无业、受教育程度低、家族史阳性、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共病焦虑障碍比率明显高于非自杀未遂组(P<0.05或P<0.01)。HAMD总分与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绝望感、体质量、日夜变化因子分及HAMA评分明显高于非自杀未遂组(P<0.05或P<0.01)。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明显高于非自杀未遂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既往住院次数、HAMD评分中认知障碍、绝望感因子是影响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既往住院次数、HAMD评分中的认知障碍、绝望感因子可能为MDD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7年4月~2019年4月12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经治疗达痊愈标准后随访1年,记录复发情况,设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性别、睡眠障碍等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患者复发28例,复发率23.33%,其中抑郁14例...  相似文献   

4.
<正>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属于情感障碍的一种,分为双相情感障碍Ⅰ型和双相情感障碍Ⅱ型。具有发病高峰年龄早、确诊时间长、患躯体伴随疾病风险大、疾病治疗负担重的特点,同时患者的自杀风险也较高。有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0~30倍[1]。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率为9%;男性患者死于自杀的几率是女性患者的2倍[2]。Schaffer等[3]研究指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患者的自杀危险因素.方法 将参与调查的患者分为伴自杀风险及不伴自杀风险两组,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以自杀风险为因变量,分别以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伴自杀风险组的BPD患者出现焦虑症状的比率多于不伴自杀风险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伴自杀未遂的双相障碍(BD)患者与不伴自杀未遂患者及健康人群间血清BDNF水平的差异,探讨BDNF在预防BD患者自杀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DSM-IV轴Ⅰ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患者版)(SCID-I/P)对临床诊断为心境障碍的患者进行评佑.纳入111例BD患者(26例有自杀未遂史)及41例健康对照.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估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BDNF水平.结果 伴自杀未遂的BD患者血清BDNF水平(13.8±7.4) ng/ml显著低于无自杀未遂患者(18.7±11.9) ng/ml及健康对照组(26.0±12.9)ng/ml(F=9.371,P<0.01);伴自杀未遂的BD患者抑郁发作次数显著多于不伴自杀未遂患者,在控制抑郁发作次数后,两组间血清BDNF水平差异消失(P=0.236);伴自杀未遂的BD患者血清BDNF水平和抑郁发作次数有相关性的倾向(r=-0.388,P=0.068),与HAMD-17得分呈负相关(r=-0.585,P<0.01).结论 本研究提示BDNF在BD及BD患者自杀未遂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伴自杀未遂的BD患者血清BDNF水平可能与抑郁发作次数、抑郁严重程度相关;通过有效治疗来提高BDNF水平可能通过减少抑郁发作次数,降低抑郁严重程度来降低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双相障碍(BD)患者共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基线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将258例女性BD发作期患者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的非共病组(190例)及甲减的共病组(68例);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自杀风险量表(NGASR)评分、BD抑郁相患者的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BD躁狂相患者的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分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BD患者共病甲减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病组心境障碍家族史阳性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及NGASR评分明显高于非共病组(P<0.05或P<0.01);两组间锂盐使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病组的抑郁相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高于非共病组(P<0.01);两组间躁狂相患者的Y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情感障碍家族史和使用锂盐时间与BD共病甲减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女性BD患者共病甲减的危险因素是年龄较大、情感障碍家族史阳性及锂盐使用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自杀的发生率、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自杀未遂再自杀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发现自杀未遂者可能不止一次出现自杀行为,直至最终导致自杀死亡。本文归纳了自杀未遂再自杀的危险因素及再自杀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对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478例最初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进行重新诊断,其中190例被诊断为双相障碍Ⅱ型,将这190例误诊患者按照有无自杀风险进行分组,从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起病年龄、是否伴有自杀观念等临床特征方面探讨被误诊患者自杀风险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有自杀风险组共74例患者,无自杀风险组共116例。有自杀风险组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年龄更小[(34.45±11.18)vs.(37.23±13.22)],起病年龄更早[(26.20±9.16)vs.(30.37±11.59)],更常伴有自杀观念(82.4%vs.5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69,95%CI:0.945~0.993)、伴有自杀观念(OR=4.129,95%CI:2.030~8.397)与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发生自杀风险相关联(均P<0.05)。结论年龄小、伴有自杀观念可能是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3.5%(42/179)。与无自杀未遂组患者相比,自杀未遂组患者更多伴有自杀观念、产后起病,更常使用抗抑郁剂以外的其他药物治疗(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及苯二氮类药)(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住院次数(OR=1.730,95%CI:1.093~2.740)和自杀观念(OR=3.899,95%CI:1.506~10.092)与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相关(均P0.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及伴有自杀观念是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综述双相情感障碍的自杀风险因素以及预防双相情感障碍自杀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连续采样法对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在中国6个城市7家医院门诊连续入组的405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随访调查,采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病史等资料,并使用心境障碍问卷量表(MDQ)、16项抑郁症状快速评估量表(QIDS-SR16)分别评估患者的躁狂/轻躁狂和抑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癫痫共患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与共患其他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识 别和规范治疗癫痫共患双相情感障碍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对2014—2017 年在北京 安定医院住院的所有诊断癫痫共患双相情感障碍或癫痫共患其他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临床特征调查,采 用自行编制的信息调查表对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癫痫共患双相情感障碍与癫痫共患其 他精神障碍受试者在受教育年限、首次发作年龄、是否伴高热、有无其他诱因、首次诊断癫痫年龄、发 作类型、发作频率、是否手术治疗、癫痫控制是否理想以及IQ 分值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495、 4.455、5.343、53.828、6.313、53.828、17.697、59.889、6.313、8.495,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 分析显示,首次发作年龄(OR=1.537,P=0.011)、癫痫控制是否理想(OR=1.595,P=0.028)与是否共患双相 情感障碍相关。结论 癫痫共患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起病年龄较晚,癫痫治疗较理想,早期识别其共患 双相情感障碍对癫痫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15.
16.
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的特征、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提供的《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大学版-Ⅳ)》在重庆市随机抽取的11所大学中调查了9808名大学生,了解自杀未遂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大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为1.7%(169/9808),男女性别构成比为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危险因素排列为:近一年感到绝望的频率高(OR=4.2,95%CI:3.1~5.9)、一级亲属有过自杀行为(OR=2.8,95%CI:1.7~4.7)、认识的人有过自杀行为(OR=2.8,95%CI:2.1~3.9)、已发生性行为(OR=2.7,95%CI:1.9~3.9)、近1个月心理问题对学习及日常生活的影响(OR=2.5,95%CI:1.8~3.6)、女性(OR=2.5,95%CI:1.8~3.5)、其他血缘关系亲属有自杀行为(OR=2.4,95%CI:1.6~3.4),P值均小于0.001。结论大学生自杀现象并不罕见,应在高校制定和执行有针对性的自杀预防计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缓解期双相障碍患者面孔表情识别功能损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招募的53例缓解期双相障碍患者(双相障碍组),以及河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的工作人员及陪同或探望患者而与患者无血缘关系的人员(健康对照组)64名,全部被试采用面孔表情识别任务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8.
双相障碍的快速循环:药物的产物还是独立亚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抗抑郁药物的广泛发展与应用,双相心境障碍的快速循环型似乎越来越常见。这种类型病人的出现,给治疗带来比较大的麻烦,一方面是控制症状方面的困难,如频繁地更改治疗方案,一会儿抗躁狂治疗,一会儿抗抑郁治疗,结果还是无法控制任何类型的症状;一方面是循环的加速,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大多数没有正常的间歇期,形成了无限制的  相似文献   

19.
儿童品行障碍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8例儿童品行障碍患者和234例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单亲家庭,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亲文化程度低,体力劳动者,父亲性格内向,家庭管教方式不良,学龄前寄养,家庭生活事件,学习成绩关东良伙伴等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说明上述因素与品行障碍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缓解期双相障碍(BP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8个神经心理测验(共17项)对缓解期BPD50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进行注意力、言语学习和记忆、视觉记忆和执行功能的评定,并对上述神经心理测验结果和临床变量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即刻逻辑记忆、延迟逻辑记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完成分类数、WCST持续性错误数、WCST非持续性错误数、完成第一分类应答数、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均与病程、住院次数、躁狂发作次数、抑郁发作次数呈显著性相关(P<0.05或P<0.01),数字广度测验-倒背和住院次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病程越长、住院次数和发作次数越多,缓解期BPD患者认知功能测验成绩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